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七章(1 / 2)

【明tai祖朱元璋:朱祁镇,你这狗东西,马上给老子停止你御驾亲征计划!朱棣!滚出来管管你的蠢货儿孙!】

【明成祖朱棣:唉,爹,先吃点保心丸保命吧!朱祁镇,你若不想被老子揍死,就马上给我撤销亲征计划!】

【汉武帝刘彻:我去!这玩意不会骑马也不懂打仗,就敢带着大军上路,这怕是猪骑在他脑子上做出的决定吧?】

【明英宗朱祁镇:姓刘的,你骂谁呢?区区一个瓦刺敢反我大明,我不该亲自上场教训教训他们吗?再说,我御驾亲征怎么了?我大明tai祖和太宗马上打江山,不也御驾亲征多次了?刘彻,你自己不懂打仗就别嫉妒别人!再说,李世民御驾亲征了,赵匡胤也御驾亲征了,我凭什么不可以!】

【宋tai祖赵匡胤:朱祁镇,你要不要睁大狗眼,仔细看看这是什么榜单?】

【明英宗朱祁镇:滚滚滚!一群红眼病!没看到后世之人个个夸我是大明战神吗?呵,我家王先生说我行,我就一定行!】

【明宣宗朱瞻基:王先生,王先生,怎么不喊王爹?狗东西,天天把个太监称作先生,你不丢人老子都丢人!】

【明英宗朱祁镇:呵呵,你们这些争权夺利的冷血人,懂什么人间真情?王先生陪伴我长大,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比你们好多了!】

朱瞻基抖着手,狠狠一巴掌拍在自己左右脸颊, &34;让你宠这狗东西!叫你犯贱宠他…&34;

朱元璋气得挥着拳头满殿嗷嗷叫着跑,边跑边吼, &34;朱棣你这王八蛋,朱棣你这王八蛋!你抢了老子标儿的皇位就算了,还敢生出这么个不要脸的东西,任由他来跟太监合伙败老子的家业……&34;

朱标带着哭腔在后面边追边喊, &34;爹,咱别跑了,啊,爹,您别气出个好歹来了……&34;这时,马皇后从殿门口急急奔来, &34;老朱,老朱,快停下呐,可别气出啥病来了…&34;

朱元璋这才猛地停下脚步,哭嚎着跑向马皇后, &34;秀英来啦?秀英啊,我这心里苦啊,比吃黄连还苦…&34;

朱标和瑟瑟发抖的大臣们这才松了口气,皇后娘娘来了,陛下的怒火总算可以暂停一下了,他们是真怕!怕陛下气急之下,找理由随机拖几个人出去砍了

朱棣这边也没好到哪去,

他气得说话都在打颤, &34;就他…他那连马都不会骑的破样,啊,他敢跟我爹和我比?敢跟唐太宗和赵大比,啊!!!他哪来的脸那么大!老子真要被这狗东西气死了!啊!老子要气死了…&34;

朱高炽抬袖擦了把泪,安抚道, &34;爹,别气了,咱还有机会改,让瞻基那小子别生朱祁镇那混球就好了…&34;

朱棣眼神一冷, &34;等等,仙人先前说是谁生的朱祁镇?&34;朱高炽仔细回想了一下, &34;姓孙的贵妃…孙…&34;

他突然想到什么,顿时面色大变, &34;爹,难道是瞻基他娘…从永城接进宫来养的那个孙氏女子?&34;

朱棣的眸光更冷了, &34;马上让人去查瞻基如今和她有无往来!无论如何,在这个时空,我老朱家绝不需要朱祁镇这个废物降生!”

他再次抬头看了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少年朱瞻基一眼,面沉如水。

画面中风大雨急,明朝户部尚书王佐和兵部尚书邝垫,正在苦劝大军不可贸然前行,而威风十足的明军统师王振,正在尖着嗓子骂, &34;你们这些酸臭腐儒,懂什么懂!这也怕,那也怕,知不知道我大明以什么起家的?真不知你们这些废物,到底是怎么当上尚书的……&34;

“怕个屁!也不看看瓦刺多少人,我明军又是多少人?到时碰到瓦刺的军队,咱家命大伙冲上去,人一组薅一个瓦刺人,这仗不就轻轻松松打赢了吗?胆小鬼,去地里跪着反省吧!&34;

看着跪在草地中全身湿透的两位尚书,其余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成国公朱勇急匆匆跑来, &34;急报,有急报!快让我见陛下!有军情急报…&34;

王振厉声打断他, “吵什么吵!多急,难不成天要塌下来了?目中无人的玩意,以为你是谁呢?看清楚了,咱家才是大军统帅!谁准许你跑过来跑去的?滚回去,跪着膝行过来!&34;

震慑于朱祁镇的装聋作哑和王振的淫威,无人敢为朱勇求情,于是,众目睽睽之下,威望仅次于张辅的军中二把手,只得忍辱折返,跪着膝行到王振面前,颤声道, “请王统帅启禀陛下,下官有紧急军情禀报!” (1)

r /

朱棣的心拔凉拔凉的,他指着画面不敢置信地问, &34;他们…他们竟要在这样的天气出征?朕的神机营火器…火绳若受潮,这仗能打得赢吗?&34;

朱高炽心头也是一沉,但嘴上还在安抚父亲, &34;爹,想来他们会给火绳涂油,用油纸包火药的…&34;

朱棣转头看向他,眼中满是愤懑, &34;可仙人说他们从决定出征到出征,只用了日啊!军中来得及布置防雨措施吗?两个废物为何非要领着老子的大军冒雨行进,为何!?&34;

回答他的,是朱高炽的沉默和抽泣声

【其实出门这一路上,大臣们并没有停止劝谏,大家走了一路也劝了一路,劝朱祁镇回去,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可朱祁镇和王振压根不听,他们反而愈发认为,别人在试图阻拦他们即将立下不世之功,想跟他们抢功绩,于是往前跑得更起劲了…随行的半朝文臣武将,有不少比王振官职高的,可在这里,他们没有半分决定权…总之,这支被仓促拉上阵的队伍,成了王振尽情发挥他搅事精本领的一言堂】

【从未上过战场、也未读过兵书、更没有军事天赋的朱祁镇和王振,压根不知道这场仗该怎么打——在王振的观念里,他把这场严肃的战争,看成了喜宁带着家丁围殴张辅家佃户的群架!他认为,自己带着二十万人,人数上比瓦刺军多上好几倍呢,只用个人打一个瓦刺人,三两下就能解决啦……所以,王振公公一路事必躬亲,紧握权柄,生怕别人来分他的功劳】

朱元璋从马皇后臂弯里抬起头来,嘴巴都在发抖, &34;秀英呐,你听见了吗?他…他们这两个挨刀砍的废物,把打仗当成打群架啦,啊…唉,不行了,不行了,我老朱要气死了呜呜呜…&34;

马皇后忍着泪水,掏出手帕给他揩了揩泪,安抚道, “别担心,啊,仙人既然预示了这个结局,一定会咱们改变大明命运的,别怕…&34;

【可是,在战场之上,统帅就是军队的灵魂,是军队的指南针!同样的士兵,放在不同的统帅手中,能打出胜负截然不同的战绩,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可谓数不胜数…比如,当年霍去病以八百人击溃匈奴上万人,李世民以数千人击败窦建德十万大军,这样的成绩,只能在非凡的将领带领下实现…可王振,他配吗?】

朱元璋握着保心丸站起来跳脚,≈

34;他配个屁!打肿脸充胖子的阉种龟孙子!&34;

【打仗真的是凑人数打群架吗?如果是这样,那还需要谋士、军师、将领做什么,大家只管拼命拉人头,谁的人多,谁就能打赢,多简单,对吧?遗憾的是,王振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这支队伍里,统帅是他,谋士是他,军师也是他!他拒绝接受任何意见,他认为只要看到瓦剌军,大家冲上去就能捡到胜利的果实了!】

朱棣深吸一口气,再深吸一口气…还是不行,再深吸一口气,暴怒声震满整个宫殿, &34;朱祁镇那玩意是死了吗?他就任由这阉货胡作非为瞎特么指挥?啊,朱祁镇呢?!&34;

王振暗暗撇嘴,他恨这多管闲事的狗屁仙人!

于是,他堆起慈祥的表情提醒道, &34;陛下,霍去病和李世民那战绩,八成是假的,世间绝不可能出现以少胜多的情况,想来定是春秋笔法改了史…&34;

“再者,老奴虽不是武将出生,但也看过不少兵书,请陛下放心,打仗绝对是人数多的一方占优势!连韩信都说过,带兵打仗,人多多益善!&34;

喜宁也忙道, &34;是啊陛下,俗话所得好,双拳难敌四手啊!&34;

朱祁镇欣慰地看着二人, &34;朕也是这么想的,上了战场,我大明二十万大军只需把敌军围个水泄不通,一人踩上几脚都能把瓦剌军踩死!这样吧,你们回头把京师的厨子车夫之流也全带上,人多力量大嘛!&34;

【打群架的双方,通常会明晃晃跑出来面对面斗殴,可战场又是什么样的呢?有句话叫兵不厌诈,也就是说在战场上,双方统师会使用各种针对人性的计策,反复试探对方,反复寻找最合适而微妙的时机发起攻击——】

【同时,他们还要保证己方将士的执行力、粮草供应、在适当的地形扎寨、行军速度、天气的影响、及时鼓舞士气…总而言之,身为统帅,想打嬴一场仗,从出征前到战斗结束那一刻,都不能放松丝毫警惕…】

【所以,在一个顶尖的统帅手中,人多人少不重要,他们总能用自己强大的能力化腐朽为神奇,但在一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人手里,带几十上百人打群架可能他能指挥得好,但率军杀敌,可能手下人越多反而越混乱,因为他根本不懂该如何去调度协调这么多兵士】

朱棣沉重地点点头,行军打仗

,正是如此!王振这种狗屁不通的玩意,该直接抓去宰了!朱瞻基愣愣看着画面,陷入了沉思。

刘彻看霍去病的眼神顿时更和蔼可亲了, &34;去病啊,你在宫里若是训练累了,就去找你姨和表弟玩,啊,咱们都是一家人,千万不要客气!好孩子啊,真是上天送给大汉的好孩子……&34;

王振则垂下头,眼中闪过浓浓的阴鸷,臭不要脸的破仙人,这是生怕老子这场仗打赢了,以宦官之身名垂青史,所以故意来拆台的?怕我抢了那些皇帝将军的风头?哼,老子偏要向天下人证明:阉人也能文武双全,战无不胜!

【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的对手,是瓦剌的新一代军事佼佼者也先——事实上,从公元1387

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在捕鱼儿海一战、击败扫除北元残余势力以来,蒙古草原就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诚然,他们依然是大明王朝重点盯防的对象,但是这些散沙似的小部落,根本无法形成巨大的威胁——】

【直到脱欢在公元1434年,大败东蒙古鞑靼部,吞并其土地部众,扩大势力范围,而他的儿子也先野心更大,他在草原上南征北战,先后降服哈密、沙洲、赤斤、兀良哈等部落,公元1439年,也先更是凭借打了六十一仗只输一场的军功,平稳接替了其父脱欢的太师之位…总而言之,这样一个实战经验丰富又野心勃勃的敌军统帅,他的对手,绝不应该是王振这种层次的废物!】

朱祁镇拿起茶盏朝面前的小屏幕砸去, “什么破仙人,净会贬低我家先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