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嗣看这不行呀。“张大官,这和秦大官没有关系,我刚到,正让秦大官带路呢,这不您就来了,我们还是赶紧走吧,官家不是正着急呢吗”张德钧一想也是,立刻拉着赵承嗣就像大庆宫内走去。赵承嗣被他拉着一直向里面走,也是感觉浑身不自在,可是张德钧的步伐实在太快了,自己差一点就跟不上于是就开口问道“我说张大官,你慢点,我都有点快跟不上你的步伐了,官家到底找我什么事情”“我说武德使大人,你别问了,问了我哦也不敢说,你看看这周围布满了禁卫军,你进去就知道了。”看来是大事了,连你一个宫中的大太监都不敢说,那是不是天大的事情。张德钧的速度不减,拉着赵承嗣快几步进了大庆宫,平日里谁也不能见到张德均是如此的焦急。本来赵承嗣就觉得今天这里多了些什么,经过张德均这一提醒,原来周围多了许多禁卫军。这些禁卫军还都是一些生面孔,看来是从别处,刚刚调过来的。的那一批了吧。不多时他们就来到了大庆宫的内殿,张德均身体一躬:“启禀官家,赵承嗣到了。”“臣赵承嗣参见皇上,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赵承嗣规规矩矩的在地上行起大礼。虽然作为一个现代人,对这种礼节是比较排斥的,但是他觉得这还是不能少的。“赵爱卿平身吧。”赵匡胤的脸色十分的不好,看来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赵承嗣看了一下,这周围的人都是禁军中的精锐,应该是赵匡胤调来的。旁边的那个中年人应该就是宰相赵普,右边的那个是赵光义,他们两个也是一脸的凝重。令赵承嗣奇怪的是,要是有大事,三公九卿怎么不在看来应该是皇帝的私事了。赵匡胤转过脸来对赵匡胤说道:“光义,你来给纯臣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吧”赵匡胤似乎很累,对着自己弟弟摆了摆手。赵光义口称遵旨将事情告诉了赵承嗣。按理说赵承嗣的官职不大,是不能接触这样的机密的,可是身为武德使,这样的机密也可以知道殿。“事情大概就是这样了,现在你明白了吧”赵光义说了这么多,总算将事情说了一遍。这一番解释赵承嗣总算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就是简单的两个字:杀人。对就是杀人有人被杀了,这个人还是宫中不出名的人物,两个小小的宫女。宫中的宫女死了也不至于惊动皇帝吧啊,偏偏这两个宫女是赵德昭杀掉的。赵德昭是何许人也,赵匡胤的次子,由于赵匡胤的长子早夭,他其实就是嫡长子了。以后还有可能作为赵匡胤的接班人,身份高贵。赵德昭杀人了,身为皇子他杀人了,这事情可大条了。第一百一十三章 皇子赵德昭其实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身为皇帝,还有可能是以后的帝国的继承人,怎么可能会因为杀了两个宫女而受偿命。这阵势也太大了点吧。“纯臣,朕这个逆子枉顾人命,朕是绝对不会轻易的放过他的,但是朕要让他心服口服,让你来调查一下事情的真相。”也许是看到赵承嗣的疑惑,所以赵匡胤亲自开口了。关键是赵匡胤是个明君,自诩不会草菅人命,但是这次他儿子杀了两名宫女,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官家,不可轻易的下结论,二皇子,为人厚重臣相信他不会做出来这样荒唐的事情的。”赵普站了出来,身为当朝宰相,他一直劝赵匡胤早立太子,也就是说他支持的是赵德昭。“官家,臣弟也觉得其中有蹊跷,德昭为人臣弟也清楚,怎么可能在宫中杀人呢”赵光义出班奏道。“哼,不用再说了,既然他不死心,朕就找一个局外人来调查,让那逆子一直跪着,纯臣,朕希望你尽快给朕一个交代,有什么需要你都可以说,朕全力支持。”赵匡胤让赵承嗣来调查一下事情的真相。赵承嗣心里也没有底,怎么是自己,自己也不会查案。“你是武德使,这件事你负责也合适,赵普光义你们配合纯臣查案。”赵匡胤直接决定了,谁也不能说什么了。“臣等遵旨。”赵匡胤走后这里只剩下他们三个人了。“宰相大人,赵大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皇子怎么会杀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赵承嗣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赵德昭会杀两个宫女,他都不敢相信。“纯臣呀,本相也不相信,可是当时有几个人看到,官家一定要弄清楚真相,你就辛苦一下吧,一定要还皇子一个清白。”赵普叹了一口气。“纯臣,我那侄儿不可能杀人,你一定要好好的查清楚,不能掉以轻心,对了德昭现在被囚禁了,不过你可以去询问他,我们就不进去了,官家不让我们和他接触。”赵光义提醒道。“多谢两位,下官知道怎么做了,下官一定会尽力。”查案赵承嗣不在行,可是前世也看了不少破案的片子,想必也不是很难。再说自己不会,武德司和素衣卫中有的专家这都不是事情。赵德昭此时在一处偏殿之内,整个人死气沉沉的。其实他也只能在这个小地方活动,其他的地方是不能随便走动,被他父皇给限制行动了。门外还专门有人把守,赵承嗣来的时候还被盘查了一番。直到赵承嗣说明自己身份的时候,他们才放赵承嗣进来。赵承嗣进来的时候,赵德昭正在房内一个劲的不停走动。赵德昭的几年也不小了,此时已经二十二岁了,可是依然没有被封王。身为实际上的嫡长子,很多人都知道他一定会继承赵匡胤的事业的,可是赵承嗣却无奈的摇了摇头。赵匡胤在生前并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封王最初只是授任赵德昭为贵州防御使,一个小官。开宝四年十二月初五日,赵匡胤举行庆祝活动,增加赵德昭的食邑户数,这被人认为是封王的前奏。开宝六年,赵匡胤授任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在这一年赵光义却被封晋王,而赵德昭却没有。这也让很多人认为,赵匡胤不喜欢这个儿子,所以没有给他封王。赵德昭封王是在赵光义当皇帝期间。赵匡胤去世,赵德昭的叔父晋王赵光义继位,是为赵光义。同年,赵光义改任赵德昭为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任侍中,才开始封为武功郡王。赵光义诏令让他与齐王赵廷美从朝会时班位在宰相之上。太平兴国三年二月,赵德昭娶太子太傅王溥之女王氏为妻,朝廷封王氏为韩国夫人。同年冬天郊祀时,赵光义又加任赵德昭为检校太尉。这个叔叔夺了侄儿的皇位,对大侄子也算不错,起码封王了,而且给了高官显位。太平兴国四年,赵德昭跟随赵光义攻打幽州。军中有一次夜里惊乱,不知道赵光义身在何处,有人谋议立赵德昭为皇帝,赵光义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回到京师后,赵光义因为北伐不利,很长时间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赵德昭跟赵光义论说此事,赵光义大怒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退朝后自刎而死。赵光义听见此事非常惊悔,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着说:“痴儿何必这样呢”追赠赵德昭为中书令,追封为魏王,赐谥号为懿。后来改追封赵德昭为吴王,又改追封为越王。宋真宗赵恒即位后,追赠赵德昭为太傅。乾兴元年,加赠赵德昭为太师。赵承嗣回忆起来,这位悲惨的一生,他虽然没有当上皇帝,可是他的后代却当上了皇帝。其九世孙为宋理宗,十世孙为宋度宗,十一世孙为宋末三幼主。赵德昭亦是朝鲜半岛白川赵氏的开派始祖。这是真实历史中的赵德昭,现在不知道怎么样毕竟赵承嗣也拿不准历史会不会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自己都是后世来客,这个历史改变了不少。还能不能回到正轨呢不过这些事情不重要,眼前重要的是问清楚一些事情。“臣武德使赵承嗣参见皇子,臣奉命前来调查皇子的事情。”赵承嗣当即表明自己的身份。赵德昭一听有人来调查自己的事情也十分的激动。立刻抓住赵承嗣的手,有一种恳求的语气:“来了就好,来了就好,你一定要替我洗刷冤屈呀,我真的是冤枉的,一定有人陷害我,有人陷害我,父皇要惩罚我,只有你能帮助我了。”赵德昭也害怕,赵匡胤惩罚他,他和赵匡胤的关系也不是很好。自幼跟在父亲身边的时间很少,母亲贺皇后又早逝,他算是一个悲催的皇子了。自己一直都战战兢兢的,想不到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也害怕。见到赵承嗣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赵承嗣摇了摇头,这个皇子还真的是差劲,遇到事情这么不堪。身为皇族中人,应该沉着冷静吧,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第一百一十四章 案情隐情“皇子殿下,不要着急,我正是为了此事而来,还请您将昨晚的情形给臣详细的说一遍。”赵承嗣也只有称呼赵德昭为皇子殿下,他没有封王,也不好称呼为王爷。而且你称呼他其他的官职,万一人家心里不高兴呢所以赵承嗣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称呼还他为皇子殿下,这总没有错“那武德使你可一定要查清楚,还我一个清白,不然就糟糕了。”赵德昭很明白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痛恨就是滥杀无辜。这一次自己居然闯了这么大的祸,那么继承皇位就基本上无望了。那样自己会死的很惨,历来皇长子他实际上已经算是皇长子了而且还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皇位下场都很惨。秦朝的张公子扶苏,汉武帝的太子刘据,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还有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这些都是嫡长子,都没有继承皇位。下场都不是很好。特别是隋唐,殷鉴不远,赵德昭心里也很害怕。“放心臣下一定会竭尽所能,请殿下将当晚的情形说一遍,一点都不要遗漏。”赵承嗣的身边跟着一个太监,这是赵匡胤派来的,负责记录的。看起来赵匡胤还是不相信其他的人,所以才派人来了。“当晚我在大庆殿帮助父皇出来奏章”赵德昭平复了一下情绪,缓缓讲起了昨晚的情形。赵德昭现在已经帮助赵匡胤在处理一些国事,不过这也是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他帮助赵匡胤批复奏章,当然还是要赵匡胤过目一下才算通过。昨晚赵德昭在大庆殿批阅奏章到了很晚,就吩咐御膳房给他准备一些宵夜。不一会两个小宫女就拿来一些糕点,还有一些清淡的进补的肉汤,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也许是赵德昭确实饿了的缘故,他很快就吃完了那些糕点,并且将那肉汤很快就喝完了。用完夜宵的赵德昭精神好的不得了,于是他就准备再次批阅奏章,立志做个明君的他每晚都是这样。可是正当他要继续“工作”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紧接着自己就觉得眼前一黑,什么都不知道了。等他醒来的时候,那两个宫女已经躺在了地上,死的是不能再死了,浑身上下都是用剑捅的。自己身上也是有伤,赵德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