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大宋第一公子> 分节阅读 10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01(1 / 1)

了地方,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根本不能说。就比如王小二背后的人,虽然没有明说是谁,但是也很明了啦。如果这件事情传出来的话,那么一定会在朝廷上引起来轩然大波。赵匡胤的桌子上放着一份奏章,这是一份秘折,如果赵承嗣能够看到上面东西的话,一定会大吃一惊。上面写着赵承嗣给王小二录口供的全过程。并且王小二说的什么话上面都写的一清二楚,就连赵承嗣见了高怀德说了什么都有记载。特别是在密室里说的那番话,如果高怀德在这里也会大吃一惊,这些都摆在了高怀德的案头。赵承嗣的回到,让赵匡胤很满意,如果今天赵承嗣要不知轻重将真的将所有的事情都说出来的话,赵匡胤还真的要考虑一下将这个人处理掉。即使是老神仙和自己看重的人,牵扯到皇家的事情,皇帝也会毫不犹豫除掉这个人。“官家这都是您的家事,臣下不敢过问,所有知道内情的人都被我下了封口令,还有当事人他们也不会说出去的,现在只剩下臣下了,臣下任凭官家处置。”赵承嗣在豪赌一把,赌皇帝的心思。赌皇帝知道这件事,而且知道背后人的小动作,要不然他赵承嗣真的就玩完了。“纯臣,这件事到此为止,朕要是听到有关这件事的风声,你就等着抄家灭族吧,至于王小二只是一个无赖,一个无赖说的话,你知道是什么话吗”无赖说的话不可信,那就是无赖之言,根本不足信。也就是说赵匡胤给这件事的定性就是一个无赖的恶作剧。想要一步登天而已,至于背后什么都是胡扯。想通这一点,赵承嗣就明白皇帝打算放了自己,而这件事将彻底的结束第一五八章 迁都之意“多谢官家,臣下患有间接性遗忘症,所以有些事情很快就会忘记,这一点官家放心。”既然赵匡胤有心放过自己的那么赵承嗣也不会不明白事理。这件事即使赵匡胤不问,他也不会去到处乱说,何况现在有了赵匡胤的敲打。“纯臣,你很聪明,你是白云先生看重的人,朕也对你另眼相看,所以让你担任武德司的武德使,这些私事你知道就好,千万不要扩散,不然对你,对朕,对大宋都没有好处,有时候局势不是想控制就能控制的,他在汴京也经营了多年,也有一大批支持者,朕不得不为大宋考虑,知道今日还是没有立太子,就是怕引起来朝中两派的争斗,汴京已经是是非之地,等朕平定江南唐国之后,也许想回到洛阳去看看,那里是古都,也是朕出生的地方。”赵匡胤这话可谓是推心置腹了,赵承嗣听得心惊肉跳,这位皇帝说这些给自己听,想要干什么。知道的越多就死的越早,赵匡胤说的是谁,不是赵光义还能有谁。赵光义一直身居要职,在汴京经营多年,自然有自己的班底。赵匡胤想回到洛阳去看看,要干什么,难不成要迁都,历史上可是有过赵匡胤要迁都的记载。不过大部分人都是猜测那是要对付赵光义的策略。赵匡胤也对自己的这位皇弟无可奈何,其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是关于赵匡胤想要迁都洛阳被赵拒绝的事情。大宋开宝九年赵匡胤西巡洛阳,这是真的衣锦还乡了。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王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圣驾西幸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传说赵匡胤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时,欣喜怀恋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还从某处土坷里挖出了幼时埋藏的玩具石马,爱不释手地带在了身边。然而,此次西巡却并非都是终日宴饮、君臣共欢。赵匡胤突然提出了迁都洛阳,令群臣大为惊骇,而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也让赵匡胤满心不悦,索性在洛阳一住两个月,拒绝东返开封,甚至提出一迁洛阳,再迁长安。如此僵持的两个月对群臣无疑是一种折磨,洛阳的日子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最后,终于由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劝动了赵匡胤,虽然还是心有不甘,但悻悻之间总算肯起驾回京了。五个月后,开创了大宋江山的一代圣主在开封的皇宫中猝然亡故。赵承嗣心思不停的活跃着,这些都在史料上记载的。赵匡胤迁都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自己的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所以最初定都开封谈不上选择,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承袭。开封确实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此前定都于此的都是短命政权,但赵匡胤雄才大略,大宋开国后即开始为开疆扩土而南征北战。战略上以攻为主,战场主要在别人的地盘上,十多年来国都从未受到过威胁,而开封的通达便利更成为了利兵利战的优势。应该说,宋初定都开封是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客观需要的最佳方案。问题在于,当大宋如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南方诸国而将目光转向北方时,形势却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盘距在山西的北汉政权联合北方的契丹,凭借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势,成功阻止了宋军向北的步伐。赵匡胤三次攻打北汉,皆受挫而返。当战略上的进攻转化为对峙,作为一个身经百战、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帝王,除了因力不从心而产生失望和无奈,也当然会意识到巨大的危险。北汉在黄河以北,与汴梁仅相隔一河。而强大的契丹也随时有可能挥戈南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势,如何抵挡辽军铁骑要保证四战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为险,所以驻守开封的禁军数量急剧膨胀。那些已经习惯于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们,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师或许会感到心安,而赵匡胤则已清醒地认识到了军队庞大对国力的巨大消耗。他提出迁都洛阳就是为了“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只可惜,他的远见卓识未能得到大臣们的理解。极力反对赵匡胤的提议,大部分臣子都反对。最终在赵光义“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的劝说下,不得不做出妥协。其实,对于这次迁都之议还有另一种猜想:御弟赵光义早有谋位的野心,一直在做着精心准备,他作了十几年开封府尹,在京城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势力。不管赵匡胤对此是不是有所觉察,迁都之议对赵光义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所以他当然要竭力反对。而大臣们不过是受了他的鼓动,帮他制造氛围而已。这样的分析“阴谋论”色彩过重,却并非没有道理,此后事态的发展,甚至包括赵匡胤几个月后的诡异死亡,都可以作为怀疑赵光义的理由。在最终做出妥协时,赵匡胤忍不住仰天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此语在百年以后验证。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着大宋十分之九的财力,却仍无力阻挡外敌的入侵。开封终于在靖康二年被金军攻陷,北宋灭亡。现在赵匡胤说出来汴京已经是是非之地,要去洛阳巡视,谁又能保证这是不是对赵光义有所警示呢不过赵承嗣却不敢乱说话,只是低着头,这种事情是可以乱说的,这毕竟是人家赵家的家事虽然自己也姓赵,但是不是人家赵氏皇族。不过想到宋朝的百年屈辱,赵承嗣还是忍不住的说了一句:“官家,臣下冒死猜测,莫不是您有迁都之意”赵匡胤眼中精光乍现,这小子说到自己的心坎之中去了,这小子果然不是一般的人。第一五九章 在德,也要险“纯臣,你可知道你这是死罪,妄议国都这是诛九族的大罪。”赵匡胤直勾勾的看着赵承嗣,似乎真的想要治罪一般。一朝的国都都是在建国时候定好的,还没有说在王朝上升期间更换国度的。一般都是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原因才不得以更换国都的。就像商朝中前期就就频繁的更换都城,政局相当不稳,差一点灭国,知道迁到殷这个地方,才算稳定,开启了青铜时代,因此商朝也称为殷商。现在大宋王朝国力蒸蒸日上,怎么好更换国都呢赵承嗣这样说完全可以定罪。但是赵承嗣根据历史上的一些记载,知道赵匡胤也有更换都城的打算,所以自己说了出来。这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让那些悲剧历史重演。汴京城确实航运便利,但是也无险可守,一旦被攻破,整个国家就灭亡了。都城是一个朝代的象征,一旦被敌人占领,就相当于这个国家灭亡了,对士气是一个打击。“臣知道,这是诛九族的大罪,但是臣效忠的是官家,是大宋,有些话不得不说,即使后果是自己难以承受的,可是依然要说。”赵承嗣傲然战着。“臣下也知道我不说这些话,什么是定都会没有,但是如果说了,也许臣会就此离开这个花花世界,可是我依然会选择将心里话说出来,因为我问心无愧。”其实赵承嗣心里在犯嘀咕,刚才自己说出来那番话的时候,就后悔了。天知道自己来到这个时代改变了多少东西,自己虽然是为了华夏民族打算,但是难保皇帝不会拿自己开刀。刚才自己的刚刚从鬼门关走了出来,因为赵光义的事情。现在自己嘴贱竟然说什么都城的事情,这不是找死吗,不过现在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也没有退路了。“官家,我虽然不学无术,可正因为如此,我才勤奋的读史书,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终于有所得。”赵承嗣开始装逼了,有所得,能没有所得吗自己前世研究的可是历史,读史使人明智,自己读的史书不是一般的多,明智早就明智了。“就说这都城的事情吧,都城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就像汴京是我们大宋的都城一样,提到大宋,就会想到汴京,所以都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国家,都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赵承嗣在赵匡胤严厉的眼神下赵承嗣还是说了出来。“历代都城不是占据土壤肥沃宜居之地,就是有这天险守卫,但是这些我们汴京都不具备,汴京虽然地处中原腹地,可是地力早就被耗费十之八九了,我们大宋所需基本上靠着航运,好在汴京的航运便利,但是百年之后航运就会成为一种负担,那个时候国力疲惫,对我们大宋就是灾难。”赵承嗣心里发笑,这在历史上可是赵匡胤的原话,这话他能反驳吗赵匡胤心里深以为然,但是却不露声色。“按照你所说,也许用不了百年朕的大宋就会”虽然自己心里也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他不睡说出来。“官家,臣所得话可能是大逆不道,但是总的来说臣都是为了大宋好,臣绝对没有任何私心,只是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至于官家到底如何打算,那就不是臣应该考虑的了。”赵承嗣就所说的就像是御史闻风奏事,皇帝信不信,他们不管,他们的职责就是奏事。采纳与否那是皇帝的事情。赵承嗣只是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至于到底皇帝心里怎么想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好,就当时咱们君臣之间的私人谈话吧,如果,朕说的是如果,如果大宋更换都城的话,那么那里是最合适的地方呢,放心你大胆的说一下。”赵匡胤屏退了所有的人,所有的太监都被赵匡胤给赶到外边了,并且任何人都不准偷听,否则小命难保。而赵承嗣此时也是骑虎难下,不说也没有办法了。“官家,您是天子自然知道大秦帝国,这个西部边陲的小国,经过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一跃成为大国,最后一统东方六国,显赫一时,咸阳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秦孝公从栎养将都城迁到咸阳,一方面是为了摆脱旧贵族,另一方面未尝不是为了安全考虑,咸阳据据崤函之固,多次成功的阻挡了东方六国的进攻。”赵承嗣这就还是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