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大宋第一公子> 分节阅读 10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06(1 / 1)

是你拟定的呢。”赵普收下金子,赵普在东京汴梁的府宅都是用这些金子修建的。赵承嗣只是想起了这些东西觉得有点搞笑,但是却不能在人家宰相面前提起这件事,只得笑而不语。第一六六章 拉帮结派虽然赵普不知道赵承嗣心中所想,但是人老成精的赵普也知道赵承嗣有事情。不然为什么对自己家中走廊发愣呢“怎么纯臣对我这府邸有什么看法不成吗,反正我也不懂这些,这是买的现成的,那里要是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正在心中想着那段历史的赵承嗣也瞬间清醒了过来。“不敢,第一来到相府,有点失神了,还请勿怪。”赵承嗣连忙道歉,“至于说什么建筑之类的我那里懂,都是外行,更加不敢献丑了。”“哈哈,纯臣可真实心眼,你的才能在于治国的大道上,这些都是小道,快进来。”赵普全程拉着赵承嗣的手,让赵府的下人看到都满心疑惑。这个年轻人是谁,让自家的相爷这么看重,而且还这么年轻,和自家的大衙内年纪差不多。“这个人是谁,你看咱们家相爷,对他可是礼遇有加呀。”“谁知道,这也太年轻了点吧,估计是咱们相爷的亲戚吧”“对呀,也听说此人也姓赵,难不成是咱们相爷的子侄”三个赵府的仆人在一旁嘀嘀咕咕。这个时候赵府的大管家赵诚刚好经过。“瞎说什么呢,这位是咱们相爷的贵客,是朝廷的武德使大人,休要胡说,赶紧去准备,要是出了纰漏,相爷不打断咱们的腿”那三个仆人舌头一伸,在宰相府做事的人,多多少少对朝廷的官职也有所了解,武德使那是天子近臣,怪不得相爷这么热情。这边赵承嗣随着赵普已经来到了客厅,两人分宾主落座,早有下人将茶水上来。“好茶,看起来宰相大人家里有不少的好茶,今天我有口福了。”赵承嗣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对于喝茶他现在也有了点心得。“哈哈纯臣虽然年轻,但是这品茶的本领却很老道,还别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好茶,这是官家赏赐给我的,要不是你纯臣今日来,我都舍不得拿出来。”无论赵普说的真假,赵承嗣还是满嘴应承,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老夫平日了也喜欢品品茶,可是大部分时间公务繁忙都没有那么多的闲情雅致去享受,什么时候天下真的太平了,老夫宁做一田舍翁,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何时沙场秋兵结,宁做田舍一老翁赵普有这样的心思赵普可是热衷官场的人,他前后经历赵匡胤和赵光义两朝,几次拜相,从来没有想过要辞官。今天他对着赵承嗣说这些,你以为赵承嗣能相信。“相爷恐怕你这愿望要落空了,我们大宋再怎么也离不开你,官家也离不开你,您这田舍翁的愿望,是实现不了啦,能者多劳,我大宋有相爷定能辅助圣天子开创盛世。”夫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宰相的职位可是一天之下万人之上,赵普辛辛苦苦的想要当田舍翁,他愿意,皇帝也不愿意。“唉,老夫也知道这相当的困难,但愿我们大宋尽早的安抚四夷,官家成为天可汗一样的人物,那个时候老夫也许真的可能成为一田舍翁呀。”天可汗,那是李世民的称呼,这赵普心不小。他说这话其实也代表着赵匡胤有这样的打算。盛唐这人后人都羡慕的朝代。君临天下,万邦来朝。四夷宾服,皇帝被称为天可汗,这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到现在人人都还对大唐津津乐道。自唐末到无大碍十国的战乱,中原遭到异族的荼毒,最痛心的是后晋皇帝认贼作父,成为儿皇帝。虽然这是石敬瑭的事情,可是石敬瑭毕竟是当时的皇帝,这是整个中原的耻辱。这还不算燕云十六州也落入契丹手中,从此北方门户大开。成为中原更大的威胁,更是百年耻辱。后周时期世宗柴荣率军北征,进展顺利,大有再盛世的势头,可是天不假年,柴荣英年早逝,北伐大业耽搁下来。现在大宋可以是承继后周而来的,赵匡胤也是一个雄主,想要远超汉唐,所以他是不会放过这么一位有才能的宰相的。“相爷,照您这样说那就更加不可能了,跟着官家建立万世功业,青史留名,也会咱们中原百姓谋福,这也是出仕的意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书人出仕,都是打着安邦定国的旗帜。赵普虽然不是正规意义上的从科举走上仕途的人,但是他也以和那些科举进入仕途的人一样,有着同样的理想。学号文与武,或与帝王家。“唉,老夫想休息一下都不行,对了纯臣,来给你介绍一个人,这位犬子,赵承宗,承宗这位是朝廷的武德使赵承嗣赵纯臣,和你同岁,还不赶紧来见过武德使大人。”这个时候从外面走进来一个年轻人和赵承嗣年纪相仿,想不到是赵普的长子。赵晨是其实也注意到这个人了,想不到赵普会给自己介绍一下。“拜见武德使大人。”赵承宗很有礼貌的向赵承嗣问好。“原来是赵衙内呀,有礼了。”“武德使大人过奖了,武德使大人深得官家信任,早就听家父提起,您的大名如雷贯耳,想不到今日得见尊颜,真是三生有幸。”赵承宗身为赵普长子,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为人接物方面也十分的得体。“赵衙内过奖了,都是官家的恩典,倒是衙内一表人才,有相爷的风范,他日也是国之栋梁,倒叫我羡慕的紧呢”赵承嗣也毫不吝啬的夸赞赵承宗。其实他也研究过赵普,宋史和资治通鉴上也有关于赵承宗的记载,不过只是一笔带过。大儿子赵承宗,作过潭州、郓州知府,官至羽林大将军,妻子是开国功臣高怀德和燕国长公主的女儿,生了儿子叫赵从约。就连生卒年也没有,但是花花轿子人抬人,奉承之言谁不喜欢听。“好了纯臣,你就不要奉承我了,他呀那能跟你比,到现在也是一事无成,你们两个是同岁,跟你是云泥之别。”“相爷,此言差矣,我看令公子以后一定能继承相爷衣钵,成为大宋的栋梁,如果相爷不嫌弃的话,我高攀一下,和令公子兄弟想称,不知道可否”古人在官场上讲究给情谊,在官场总要拉帮结派。同乡、同学、同门、同年,这就是文官讲的“四同”,不仅文官武将也是如此,总要拉上点关系。赵承嗣说和赵承宗兄弟想称,这就拉上关系了,就显得亲近了。“那好呀,你们两个同年,比那些进士同年还要亲近,以后你们可要多亲近一下,那老夫也倚老卖老,称呼你一声世侄。”赵普也十分的高兴,想不到今天还有这样的收获。本来他介绍儿子给赵承嗣认识,也就是混个面熟,想不到能有这样的结果,赵普当然欢喜。自己现在是宰相,可总不能一辈子都是宰相吧,自己去世之后,自家能不能存在还是一个未知数。多交好其他人,自然是好事,特别是赵承嗣这样的前途无量的年轻人。当下客厅里,世叔、世侄、兄长、贤弟不绝于口。第一六七章 走个后门世叔,世侄这些称呼在赵普和赵承嗣之间显得有点太过于夸张了。毕竟他们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交情,这一会儿的功夫就成了世交。“世侄,你看,我有一个想法,承宗现在也年纪也不小了,我准备让他走科举之路,可我也不想让他成为一个纯粹的文人,世叔有事情求你。”这赵普也倒会拉关系,世叔世侄一旦叫出口就再也收不回来了。也不称呼赵承嗣的字了,直接升级到世叔,赵承嗣也矮了一辈。赵承嗣也大概猜出来赵普想说什么了。赵普是文臣顶峰,他的儿子本来就可以凭借着恩荫做官,不必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大宋确立的就是文人治国,你不经过科举走上仕途始终不正规。当然也做不到文臣顶峰的位。就像历史上的明朝,那些内阁大学士都是正经科举出身。不仅仅是科举考上进士,还要入选庶吉士,否则根本就不能入内阁。大宋虽然不是这样,可也渐渐的走上了正规,科举选拔人才是主要的。现在从朝中到地方的很多人都是科举出身,再用了几年,这股力量会更多。虽然现在朝中在高位的人大多都是当初跟着赵匡胤的从龙之臣,可是他们大多数年纪不小,迟早都要退下来。大宋已经确定文臣治国的策略,科举是主要的道路,也就是说未来朝堂是这些科班出身人的天下。现在赵普已经是宰相了,还让自己的儿子走科举,看起来他对儿子的期望很大。甚至有可能让儿子登上自己的位置,这也不是不可能。否则他完全可以可让儿子恩荫做官,这岂不是很省事,为什么还要去参加科举。现在大宋的科举,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大宋的科举每一次录取的只有几十人,相当少,远没有后世一次录取成千上万的规模。所以现在科举还是一条比较艰苦的道路。“世叔的意思是让承宗贤弟先到军中历练一下”要是这样的话,赵承嗣也很支持,毕竟他也不喜欢纯碎的文人。文人出身,身上有有股子文人的气息,书生意气十足。没有武将的那种果敢,让这些人治国不知道要闹出来多少校花。纯碎的文人治国只会慢慢的磨灭汉人的血性,最后慢慢的变成一只绵羊。历史早已经证明了这一切,秦汉时期的血性到了两宋早就真的变成了绵羊,和辽国金朝作战那叫一个狼狈。即使对付西夏的党项也是无能为力,更不用说后来的蒙古了。虽然这有很多的原因,不止是文人的原因,不能只让文人买黑锅,可是那些文人老爷确实起到了带头作用,文官动动嘴,武将跑断腿。赵承嗣是甚至在想,如果那些文人进入到仕途之前,能够在军中待上一段时间,会不会好点呢当然他现在想这些不切实际,除非他做了皇帝,或者到了可以掌控朝局的时候,也许大宋会实施。“世侄,你那里不是有一个忠义营吗,那里本来都是一些功臣子弟组成的部队,我想找你走个后门让大郎去你那里锻炼一下,怎么样”赵普试探性的问道。赵承嗣心思开始活络起来,这本来只是一件小事,赵普自己都可以安排。甚至他也可以禀告赵匡胤,皇帝也一定会同意的,赵普是有这个面子的。可是赵普没有这样做,反而询问起来自己的意见了,赵承嗣在心中想着大概这么几个原因吧。第一是给自己的这个武德使面子,毕竟现在自己掌握武德司,直接跳过自己也不大好看。第二是忠义营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忠义营了,现在早已经改掉了纨绔习气,成为名副其实的军队了。第三就是赵普只是和自己通通气,答不答应他都会这样做,毕竟自己和宰相相比差别不是一般的大。人家宰相权势太大,别说是小小的忠义营,就是在朝中安插一个自己人也是轻而易举的。“那没有问题,可是我有一句话丑话要说在前头,忠义营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少爷营了,甚至比以前更为严格了,如果承宗不能适应的话,那么我还是劝他不要去了,否则去了只能沦为笑柄。”忠义营以前是少爷兵,是一群少爷在的地方,那里以前是整个武德司乃至禁军的笑柄。可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地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