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大宋第一公子> 分节阅读 11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14(1 / 1)

级,奚屿便召德骧谈话,但却秘密的派人把污证放入他家,然后又去取。如此奚屿便把德骧绑了起来,把他的罪状通报于外。赵匡胤宽恕了他的其罪,但削去他的籍贯迁徙他到灵武。本来这都是雷德骧个人的问题,可是他的儿子却不这样认为,他将这一切都归咎于赵普,认为自己的老爹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因为赵普。所以雷家现在对赵普那是恨之入骨,特别是他的长子雷有邻,现在专门盯着赵普,只要赵普有错误的话,那就会上书告发。这都是大家知道的事情,卢多逊和雷家的关系也不错,知道这些事情,所以可以保证将雷家给拉拢过来,这样的话对付赵普就更加容易了。“嗯嗯,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这件事交给了,不要小瞧任何一个人,又是压倒骆驼的就是那最后一根稻草,至于赵承嗣,赵承嗣嘛,我还有其他的用处。”赵光义现在还不想动赵承嗣,这样的人其实他说一句话,或者在赵匡胤的面前进言,赵承嗣都不会被重用,毕竟皇弟的面子给还是有的。可是想不到他没有这样做,程羽和卢多逊都感到疑惑,不过也没有多问。而卢多逊更加是没有时间了,他要去见见自己的世侄雷有邻,能将他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中,比什么都重要。第一八一章 关于赵普的调查资料赵光义他们密谋什么赵承嗣不知道,他现在手上拿着一份关于赵普的资料。这是素衣卫里的资料,朝中大臣都有,上面将赵普分析的很透彻,不过这份资料还没有被人看过,即使赵匡胤都没有看过。既然赵普用办法将自己给拉拢了过去,那么自己也要彻底了解一下赵普。“这份东西什么人都没有看过吗”赵承嗣还难以置信,对着自己的心腹欧阳平夷说道。“统领放心吧,这东西一直放在素衣卫之中,除非统领调阅,或者是官家想要看,其他的人根本就没有权限,保证没有任何人看过。”欧阳平夷很肯定的说道,这东西是他们素衣卫内部的东西,根本就不会给其他人看。除了皇帝和素衣卫的统领,其他的人根本就没有资格,所以说保密性不用说了。素衣卫中官员的秘辛比较多,不过都没有在世上出现,要是出现在世上,那就真的出问题了。“好,这件事不要对任何人说,记住是任何人,你们先下去吧,我自己一个人静静。”赵承嗣一个人在屋内,留下了那份赵普的资料,好好的研究一下。这上面对赵普的记载很熟悉,赵普做的大小事情,基本都有记录,当然这些事情都是世人皆知的,如果你要说赵普每天吃什么,这是不可能记载的。上面记载赵普从出道到发迹的事情。赵承嗣不停的翻阅着,手中的东西,赵普原本是小吏,后来跟着一个叫刘词的节度使混。刘词死后他跟着赵匡胤,从此开启了飞黄腾达之路。特别是大宋建国之后,赵普越来越受到重用。因此赵普也变得嚣张起来,这也是他性格的缺点。当他成为百官之长的宰相之后,作为皇帝的赵匡胤对其更加器重,“事无大小,悉咨之而后行”,他对百官呵斥就如同呵斥自己的奴仆一般。人家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是这句话用在赵普身上并不合适,因为赵普这个人有点小心眼。“身为一个宰相这点肚量都没有,看样子千万不能得罪他呀。”赵承嗣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这个宰相实在睚眦必报的性格。跟着这上面的记载赵普这个人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心胸狭隘,妒贤嫉能,通俗地说就是“小心眼”加“红眼病”,特别是在取代宋初“三相”,成为大权独揽的“独相”之后,这种病情发展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五个谁,五个必定”:第一谁要是给自己难堪,必定日思夜想予以报复;第二谁的才华能力比自己强,必定千方百计予以排挤;第三谁的功劳贡献比自己大,必定想方设法予以贬低;第四谁受到皇帝的表扬或器重,必定挖空心思予以压制;第五谁的地位权力有超越自己趋势,必定不惜代价地予以打击。这么多年以来咱们的赵大宰相就是这样做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他给打压。“看起来自己以后要小心一点了,这位宰相可是吃人不吐骨头呀,一不小心就死无葬身之地了。”赵承嗣放下手中的资料,站了起来,他脑子里想前世一个关于赵普的帖子。说的是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论功行赏,赵普只得到了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职务、相比皇帝的义社兄弟们个个位列节钺,高官厚爵,再比较一下大家所立功劳大小,赵普的这个职务回报实在是显得有点磕碜寒酸。当然,对开国功臣的酬赏中有着复杂的政治因素,赵普对此也是理解的,并没有公开发表任何怨言。但理解归理解,他的内心却是颇为不满,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莽武夫们不过是充当了陈桥兵变的打手而已,有何等功劳可言自己才是这幕历史大剧的幕后导演,决定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现在这些武将们个个高官在手,重权在握,一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样子,自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不满归不满,以赵普当时的地位实力,他是绝不敢也无力与这些功臣宿将们公然叫板的,想要打击压制武将们的势力,必须依靠自己的专业特长权谋。其实很多人都曾经分析过,宋初禁军将帅对皇权的威胁并不如五代其他王朝那么严重,包括赵匡胤自己在内,对自己的控制力颇为自信,最初并未将削弱功臣宿将典掌禁军兵权之事视为急务,但赵普却一手炮制出了“禁军将帅威胁论”,并且不遗余力地夸张渲染。正是在他的“反复”劝说下,赵匡胤才终于被打动,亲自设计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罢免了功臣宿将的兵权。排除了功臣武将群体后,放眼大宋朝廷上下,已经没有人能与赵普的功劳相提并论。于是,赵普的仕途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不到四年便荣登相位,大权独揽。成为权倾朝野的相爷,呼风唤雨,只手遮天。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固然有巩固自己权位的原因,更有赵普眼红的因素。为了自己的官位不惜靠上国家大事,这样的人太可怕了。“如果牵扯到夺嫡之中,还不知道以后能发生什么呢”赵普拉拢自己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今天自己受到赵普送来的礼物,还不能说赵普拉拢自己吗就像王著说的那样,赵普拉拢自己干什么还不是为了立太子的问题,赵普力主立赵匡胤现在的嫡子赵德昭为太子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拉上自己的,虽然赵匡胤也透露过想要立赵德昭为太子,可赵承嗣却不敢确定。毕竟历史的纠错能力太强了,谁也不敢保证赵光义一定不能成为皇帝。如果自己跟着赵匡胤一起支持赵德昭,那赵光义登基之后,自己能不能保命还是另外一回事。这个赵匡胤将自己弄得进退两难呀。“既来之则安之,当务之急搞好军校计划,至于赵普走一步看一部吧。”说完赵承嗣将这份珍贵的资料放在一边,自己开始撰写军校的计划,赵匡胤给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第一八二章 窦仪的弟弟“统领,天雄归德军节度判官窦偁前来拜见。”上官青云走了进来,打破了赵承嗣的沉思,窦偁前来拜见,赵承嗣就有点郁闷了。窦偁,自己也不认识呀,怎么会来拜见自己呢“统领,这窦偁是窦氏家族的人,更是是已故吏部尚书、右仆射的窦仪的嫡亲弟弟。”上官青云见到赵承嗣满脸都是疑惑,立刻解释道。赵承嗣明白了,原来是这个窦家的人,要说这窦家最初出名的可就是窦仪了。窦仪是幽州渔阳人,出身文学世家,他十五岁就能写文章,晋天福年间考中了进士。这本来没有什么,考中进士虽然很稀奇,但也不能说他家出名。可是嘴出名的是窦仪的四个弟弟也都相继考中进士,著名的冯道冯太师还就此事赋诗一首,歌颂他们兄弟五人全都考中进士的骄人成绩,其中有一句“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以窦仪为长的窦氏五兄弟也因此号称“窦氏五龙”。窦家从此名扬天下,窦家五子更是名声在外。如果你觉得这幕场赵承嗣曾经记得在三字经中有一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就是这段故事。这里面的窦燕山指的就是窦仪的父亲窦禹钧,五子指的就是以窦仪为首的窦氏五兄弟,“名俱扬”指的就是都考中了进士,而成语“五子登科”指的同样也是这个故事。窦仪学问渊博,治学严谨,是五代后期的著名儒臣,到后周初年就干到了翰林学士。这是一个只有真正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儒士才能担任的清望之选,即便跟皇帝关系再铁,哪怕是皇帝的亲兄弟,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别想混到这个位置上。窦仪进入赵匡胤的视野,是在后周显德年间。当时,赵匡胤率军攻克滁州,世宗派窦仪去封存登记当地府库中的财产。因为众将士攻克城池有功,赵匡胤就准备派人到府库中取出一部分绢帛分给大家,以示奖赏。应该说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正常举动,就算柴荣知道也不会说什么,但窦仪却明确表示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认为府库财产已经进行登记,就成了国家财产,没有朝廷诏令批准,谁也不能擅自动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这位高度负责的官员,在赵匡胤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人才是忠臣,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还没有忘记这段经历,他倒不是对窦仪耿耿于怀,伺机报复,而是更加理解了窦仪当时的举动,这样服从皇命,忠于职守的臣子,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吗于是,赵匡胤再次启用了这位老相识,让他再入翰林担任翰林学士。能在两朝而且是两个不同朝代两入翰林,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也十分风光,一时被传为佳话,充分体现了窦仪的非凡才华和皇帝对他的特别器重。非但如此,每当赵匡胤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忍不住向身边的大臣们称赞窦仪清持有操守的国人品格,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窦仪的赞赏,甚至流露出拜他为相的想法。“是呀,他正是窦仪大人的弟弟,在现在还在传颂窦仪大人的一件事,那就是帮助当今的官家改年号的事迹。”上官青云看样子对窦仪也十分的崇拜,也知道他的一些事情。改年号这件事有意思了,赵承嗣记得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件事。乾德三年的某一天,赵匡胤突然召集朝廷宰相赵普等几位重要大臣,向大家讲述了自己遇到的一件怪事,让诸位大臣解答。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赵匡胤无意发现了一面铜镜,让他吃了一惊:这面铜镜铸造精美,款式新颖,唯一的美中不足是似乎在款识上出了点差错,因为镜子的背后镌刻着“乾德四年铸”的字样。赵匡胤十分纳罕,现在不才乾德三年吗怎么会出现乾德四年铸造的镜子,莫非是铸造的工匠一时马虎,搞错了年份,让这个镜子提前早产了但转念一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大家应该知道,宋代的数字可不是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数字“一二三四”,多一笔少一画的很容易写错,那时的数字都是繁体字,从壹到拾,每个数字的字形都有着很大差别,再糊涂的工匠也绝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其中原委,赵匡胤反而是越想越带劲,干脆召集了赵普等人前来询问,结果诸位大臣见了镜子,也面面相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赵匡胤无论如何也要破解这个谜团,于是又找来了学识渊博的翰林学士陶谷和窦仪。窦仪不愧是博学之才,他瞄了一眼镜子,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陛下,这面镜子必定不是我中原之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