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一路隋行> 分节阅读 34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345(1 / 1)

,杨广和裴蕴忙于别的事,渐渐对心意不再那么关注了。张衡奉命赶往杨素军中不久,就命人给杨广来回消息,称自己已向杨素禀明了高青莲和高智慧是江南高氏同宗,很可能就藏身于南路叛军之中的情况,并依照杨广的交待,暂时留在杨素军中充做参议。同时,他手下的人还给杨广带来了一封杨素亲笔写的书信。杨素在信中向杨广禀报了自己自汉口率领水陆大军顺江而下平叛的经过,称自己正打算乘大破太湖别栅之胜势,挥师向东,一举荡平各路小股叛军,从松江出海,与史万岁所部一东一西,对南路叛军盘踞的会稽发起最后清剿,彻底平定江南。为不负杨广所托,杨素请杨广命人将高青莲、萧如水、张仲坚等“雁巢”组织中在逃要犯画影图形,命人送至自己军营中,以便按图索骥,于围歼南路叛军之时查明他们的下落,将他们捉拿归案。对于曾假冒高句丽王叔高连升的高青莲,和虬髯客张仲坚,杨广本人就甚是熟悉,自不难找来技艺精湛的画工根据自己的描述画出他们的肖像,唯有对“雁巢”大护法萧如水,杨广身边没有一人见过他长得什么模样,遂只得先将高青莲、张仲坚二人的图像命人送至杨素军中,同时,上书朝廷,请求将萧如水的老对手白发梁默调至广陵,协助自己查案。杨素收到杨广派人送来的两幅画像时,已率领水军舰队从太湖畔出发,继续向东进军了。从太湖向东,杨素大军相继歼灭了占据东扬州的沈雪、沈能叛军、松江的顾世兴叛军以及奉高智慧之命据守大江入海口的大将沈玄会率领的叛军水军,迎风踏浪,率军直入大海,浩浩荡荡向南路叛军的老巢会稽而来。会稽郡并没有杨素料想的那么难以攻克,在六七艘“五牙”巨舰轮番向城内抛掷石块的掩护下,李彻,来护儿两员大将分乘黄龙战船,率领先锋五千人马迅速登岸对会稽城发动了进攻。大约是城内的陈君范、高智慧等人没有料到隋军会从海上率先对会稽城发起进攻,被突然出现在城外海面上的隋军主力舰队打了个措手不及,仅仅半天时间,就被李彻、来护儿率军攻入了城中,将称帝不足百日的陈君范以及萧岩、萧谳、高智慧等叛军大小首领来了个一锅端,尽皆生擒活捉了来向杨素报捷。杨素率领中军进城受降,命将陈君范、萧氏叔侄先行羁押,待日后押送回长安交朝廷发落,单独将高智慧留了下来,向他询问高青莲以及萧如水、张仲坚等人是否在他军中。高智慧是个长得白白胖胖的富家翁,手脚捆绑着跪在杨素面前,一听他问及高青莲,即破口大骂道:“若不是受此贼扇动、鼓惑,老夫此时还坐在家中享清福呢,怎会遭此厄运大老爷明鉴,老夫不过是高青莲那厮找来的一个傀儡而已,我这军中的大权实际尽操于高青莲之手啊”“本帅问你,高青莲现在何处”杨素不屑地打量着高智慧,问道,“你若能带引官军捉拿他归案,本帅便保你不死。”“他,他早在二十天前就已出了城。”高智慧听杨素许诺留他一条活路,不禁来了精神,向前急趋几步,眼巴巴地望着杨素答道,“记得高青莲出城前对我说过,他已得到消息,隋军派出猛将史万岁率领八千精军从鹜州南下,专为清剿老夫所部而来,他要去会会史万岁。”“自他出城后,就没再与你取得过联络吗他出城时带有多少兵马”高智慧想了想,摇摇头:“只他一人出城,未带一兵一卒。不过,我知道,他出城前曾派人到茅山向萧岩求援,大约是想带他的兵去迎战史万岁吧。”杨素又向高智慧详细询问了高青莲唆使他扶立南陈宗室陈君范称帝,兴兵造反的前后经过,确认了高青莲才是南路叛军的实际首脑人物后,命军士将高智慧押了下去,单独关押起来,留待日后发落。同时,杨素命人在会稽城池内外四处张贴高青莲、张仲坚二人的画像,悬赏一万贯“开皇五株”通缉此二人,并派李彻率领一万精兵火速西进,支援史万岁所部,寻找高青莲的下落。令杨素大惑不解的是,李彻率军西进十天之后,命人给他传回军报,称其前锋直至抵达距鹜州城不足百里的江西境内,也没有与史万岁所部人马相遇,经向当地百姓打听,似乎十几天前,在浙赣两省交界处的太平山一带发生过两军交战,从那之后,交战双方便皆失去了音讯。杨素接报,立即查看舆图,惊讶地发现太平山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周围皆是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十分不利于大规模行军作战,遂在传命李彻率领本部人马继续在太平山附近寻找史万岁所部下落的同时,又先后增派了不下五路人马,前往浙闽赣三省交界地带,以太平山为中心,展开了大规模的搜山行动。杨素传下严令:“即便史万岁所部在南征的路上遭遇到了意外,也须得查找到他麾下隋军将士的尸身。”在几乎出动了麾下一多半兵力查找史万岁所部下落,一连十几天仍没有进展之后,杨素隐隐预感到了一丝不妙,心中暗想:高青莲出城前对高智慧明说是去阻止史万岁所部南来,却不带一兵一卒,是否他早就在史万岁南来路上设下埋伏,有把握全歼史万岁所部呢除了有可能应高青莲之请,茅山叛军派出的那一支南下追击史万岁所部的排戟军外,高青莲又能从哪里调来一支兵马,足以全歼史万岁所部呢第744章 漂流瓶杨素虽然率军顺利地攻占了会稽,几乎全歼了南路叛军,却因与先行南下的史万岁所部失去了联络,而不得不延缓班师回广陵与杨广相见,满怀焦急地派出多路人马四下寻找史万岁所部的下落。然而,一连十几天过去了,派出去的各路人马皆没有打探到史万岁所部人马的半点儿音讯,这不禁令杨素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正在此时,杨素在会稽城内的郡守府衙得报,称府衙门外来了一老一少两位出家的僧人,欲面见他有要事禀报。“这两个和尚没有说明他们是在哪座寺院出家修行的吗”杨素接到禀报,顺口问了一句。“禀大帅,他们自称是天台山天台寺的和尚。”禀报消息的军士答道。“天台山”杨素隐隐觉得这个地名听起来颇有些耳熟,一时间却回想不确切曾在何时何地听到过这个地名,遂命军士将这两名僧人带进议事厅相见。稍顷,果然见一老一少两名僧人随着那军士走进了议事厅。杨素注目观瞧:见走在前面的是一位年约五旬开外的老僧,白面无须,方颐大耳,身披一件土黄色僧袍,手捻佛珠,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位年约十七八岁、眉清目秀的小和尚,亦步亦趋地跟在老僧身后。“两位高僧今日来见本帅,不知有何见告啊”杨素不待两名僧人站定,即开口问道。那老僧抬眼打量杨素两眼,单掌合什道:“贫僧久仰越国公大名,素知越国公实为不世出一文武奇才,适逢越国公率军至会稽平叛,故今日慕名前来一见,越国公莫要嫌弃老僧来得唐突。”杨素闻言不免心生不快,一边客气地请老僧坐下说话,一边问道:“请问高僧法号如何称呼呀今日来见本帅,究为何事而来呀”“贫僧智觊,这是小徒灌顶。灌顶,将你在江边捡到的那样东西呈给越国公吧。”老僧也不与杨素客气,依言落座后,遂向跟在他身后的小和尚吩咐道。灌顶从身上挎着的褡裢里摸出一截竹筒,双手捧着呈给杨素。“这是何物”杨素暗自惊讶这小和尚取的法名好生奇怪,并不伸手去那竹筒,盯着老僧智觊问道。“这是两天前灌顶在富春江边捡到的一个漂流瓶,越国公只要看看瓶中装着的信件,便知老僧今日的来意了。”智觊从容向杨素解释道。杨素将信将疑地从灌顶手中接过那竹筒,拿在手中掂了掂份量,尔后方手指间发力,将那竹筒剖为两半,果然见竹筒内塞着一幅绢帛,却不急于展开绢帛去看信的内容,反向智觊问道:“本帅看这竹筒,似乎被人打开过,但不知这幅绢帛上写的是什么”“越国公此时心中最惦记的事。”智觊淡然答道。杨素听此一言,心中陡地一惊,忙将那幅绢帛展开来观瞧,只见上面写着一行血字:拾得此瓶者速报越国公,史万岁顿首。他身不由已地挺身站起,冲智觊抱拳说道:“请问高僧,是在何处拾得这个漂流瓶的能带引本帅到那个地方去一趟吗”智觊微微一笑,也随着杨素站起身,回了一礼,劝他道:“越国公莫急,方才贫僧已经言道,这是小徒灌顶两天前在山下富春江边拾得的。越国公欲寻这位史将军的下落,只需派人溯江而上即可,无需如此心急。”“既是如此,本帅即刻派出人马去寻找太平公,还烦请这位小师父充做向导才是。”杨素冲着智觊、灌顶师徒二人一躬到地,请求道。“灌顶,你就去走一趟吧。为师就在城中和越国公一道静候你的佳音。”智觊伸双手拦住杨素,转身冲灌顶吩咐道。在灌顶带着杨素派出的人马出城至富春江沿岸找寻史万岁所部的下落之后,智觊和尚又向杨素提出了一个令他颇为意外的请求。“出家人不打诳语。贫僧今日登门造访,除慕名瞻仰越国公的风采,告知小徒拾得漂流瓶一事之外,尚有一事相求,还望越国公成全。”“高僧但讲无妨,只要是处道能做到的事,无不从命。”杨素因意外地得到了史万岁尚在人世的消息而心情大好,脱口说道。“贫僧有一多年之僧友,前两年下山云游,至今未见其返回天台山。贫僧唯恐他会卷入南北两朝纷争之事不能自拔,想求越国公有朝一日得遇其人,务须劝其早返山寺,静心修行为盼。”智觊言辞恳切地请求杨素道。杨素却听得不甚了了,沉吟着问智觊道:“此人既是高僧多年之僧友,高僧因何会疑心他会卷入尘世纷争而不自拔呢尚请高僧明示个中原委,以便处道它日与此人相逢之时,能如高僧所愿,劝其早返天台,安心修行。”智觊微微叹息一声,向杨素解说道:“实是因为此人多年前曾收下一位俗家弟子,现为南陈效力,贫僧担心他受其徒所累,与大隋为敌,故有此请。贫僧的这一僧友名为独静,是一带发修行之头陀僧人,他的那位徒弟原是后梁宗室之后,名为萧如水。”杨素从未听说过独静头陀的名号,却对萧如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概因前不久张衡奉杨广之命,来他军中告知南陈秘密谍报机关雁巢的大头领高青莲很有可能就藏匿于南路叛军当中时,曾向他提起过萧如水这个名字,说他是雁巢大护法,曾亲手策划过萧岩叔侄叛隋投陈一事,是朝廷严令缉拿的重要人犯。“高僧是说您的这位僧友独静头陀就是萧如水的授业恩师”杨素睁大了眼睛,望着智觊说道,“倘若如此,处道感念高僧今日来报知史万岁下落之情,想奉劝高僧一句:清查雁巢残部一事,现由晋王殿下一力主持,高僧欲保全令僧友之性命,不如亲至广陵去求晋王殿下,处道也可代高僧先带个话给晋王,只是不便擅自做主,应承下此事。尚请高僧见谅。”第745章 圣母冼夫人就在天台山天台寺的僧人智觊、灌顶师徒二人将在富春江边捡得的漂流瓶送至会稽城内杨素手中之时,最先奉命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找寻史万岁所部下落的李彻也意外地得到了史万岁率部自鹜州南下后曾在浙南闽北的深山丛林间与前后两路敌军进行过一场惨烈的丛林之战的消息。这件事的起因还要从李彻的部下在搜寻史万岁所部下落过程中,在祟山峻岭间与一小股蛮族兵勇不期而遇说起。当时,李彻麾下的一队隋军正在赣东的深山密林间搜寻史万岁所部的下落,突然遭到一股身着皮甲的蛮兵的偷袭,冷不防间被射杀了两名军士。这一来可激怒了带队的隋军都督,当即喝令麾下军士对这一小股蛮兵展开了反击,击溃了蛮兵,并活捉了这股蛮兵的小头目。在隋军都督质问蛮兵小头目为何要偷袭隋军时,这位蛮兵小头目的回答引起了隋军都督的格外注意。“圣母有令,凡身着如此衣甲的军队都是妖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务须赶尽杀绝,不留下一个活口。”那蛮兵小头目用手指着隋军将士身上所着衣甲,高昂着头如此答复隋军都督道。“如此说来,尔等先前也曾遇到过和我们一样的军队喽。”隋军都督存心诱引着蛮兵小头目招拱出更多的情况来。蛮兵小头目果然上当,不无得意地吹嘘道:“那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