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唐朝小侯爷> 分节阅读 11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16(1 / 1)

。当然,兵临城下也不是为了攻城的,而是为了劝降王不超。罗通指挥大军列阵的同时,王不超也在积极备战,亲临城楼,观看罗通的先锋大军。时至晌午,一辆马车在罗毅的驱赶下,缓缓驶向界牌关城楼,旁边跟着罗通、赵文勇,两人各骑一匹战马,分别走在马车旁边。待一行人走到城下,罗毅放下手中的缰绳,从马车上站了起来,看向城楼上那个白胡子将军,罗毅大声喊道:“小婿拜见岳父大人,请出城一叙。”王不超闻言,转身下了楼,然后命人打开城门,也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走了出来。这时,马车的窗帘被掀开了,王琰一手摸着肚子,一手扒住车子的门窗,缓缓走出,罗毅瞧见,赶紧扶着:“当心。”“没事。”王琰的肚子看起来要比昨天大上一圈,就像是四个多月大的孕妇一般,其实王琰本不是这样的,为了能更好的劝降王不超,罗毅便让王琰在肚子上放了几件衣服,看起来要显怀些。扶着王琰走下马车,两人站在原地等着。随着吊桥放下,王不超终于走了出来,下马后,赶紧上前拉着王琰的手,好一阵嘘寒问暖。别看他一副铁血将军的模样,其实自王琰离开界牌关以后,都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毕竟就这么一个女儿。“琰儿,你怎么样了”“爹,我没事。”王琰摸了摸自己肚子,说道:“爹,还有几个月孩子就要出世了,您不是一直想着要抱外孙吗,等出生了就能得偿所愿所愿了。”“到那时,我们一家人就能快快乐乐的在一起,该有多好啊。爹爹,到那时你搬到长安来吧,国公府的房子可大了,比我们王府还大。”王琰说这些,王不超当然能听懂,他也想这样,但只可惜,事不由人,一面是忠,一面色亲情,就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过他还是有理智的,两者之间,早已有了决策,自古便是忠义难全,当舍小义全重症;忠诚了一辈子,绝不能在晚年丢失了名节。王琰说完,罗毅也插嘴道:“岳父大人,就降了吧,跟我们一起回长安,享受天伦之乐,又何苦跟朝廷对着干呢你要有个什么意外,琰儿该怎么办这孩子还能生的下来吗”罗通跟赵文勇没有说话,两人骑在马上,负责保护罗毅跟王琰的安全;对于王不超,他们是一百个放心,王不超就算再想赢,也不会害自己的女儿,两人担心的是城上的那些弓箭手,一旦对罗毅跟王琰不利,那就大事不妙。“唉你们走吧,我不能降。”王不超的眼角不觉流下了几滴眼泪。紧了紧王琰的手,便猛地转身,准备回界牌关。“老将军,你这不是为难我们吗我们是一家人,又何必打打杀杀的,谁又下得了手。”罗通叹着气道。“你要真的不降,我们也不攻城,皇上在西凉随时都有性命之危,你虽是西凉将领,但也是我大唐的将军,皇上要是有什么三长两短,当全是你的过错,到那时,你是对西凉王忠诚了,但却会遭到大唐子民的谩骂,那才是真的遗臭万年啊。”第229章 暗战“老将军,听我一句劝,就降了吧。”王不超似在思索,缓缓转身看了眼王琰,但最终,他又十分坚定的转过身,翻身上马,头也不回的冲进了界牌关。“岳父大人。”罗毅大喊了声,只可惜,王不超没有理会,进城之后,界牌关的城门又关了起来,吊桥也拉了上去,一切恢复原样。从王不超出城到回城,也就半盏茶的功夫,出城就说了两句话,前者关心王琰,后者表明了自己姿态。王不超不降,也在众人的意料当中,到时没太意外,王不超进城后,罗毅、王琰、罗通等,也快速回了军阵。要是这么简单就能劝降的话,那王不超一月前就降了,又何必募兵据守。“爹爹不降,可怎么办啊”王琰担忧了起来。罗毅也同样担忧,但面上却异常冷静,除了劝降,还有别的方法能让王不超归降,这只是劝降王不超的一道开胃菜而已,好戏好在后头。“琰儿,相信我,我一定会让我岳父大人安安全全到长安的,他一定会降。”“这么有信心啊我可没信心。”回到军阵后,罗毅跟罗通、王琰等留在原地商量,进一步完美计划,而随着罗通一招手,五万大军转身回营,只留下数百轻骑。四百里外,李道宗大营。李道宗率军每日只行五十里,半月下来,落后了五百多里,根本就没诚心征西救李世民。而郑天勇,他是听命于李道宗的,虽为元帅,但在李道宗面前,却没有任何威信。夜色近黑,十万大军的军营处处点起了篝火,从远处看,就像是漫天的星斗一般,营内每隔半盏茶,便有巡逻兵丁走过,一队接着一队,非常严谨,整体来看,大营布置的也颇有章法,如遇敌袭,定能给敌人痛击。由此也可看出,李道宗可不是只靠着一张嘴皮子,他行军打仗也颇有一套。中军大帐。帐内,除了李道宗跟郑天勇以外,还有刚选出来的两个先锋,一个叫冯振,一个叫冯宇,两人都是军中的老将了,年近五旬,在军中颇有声望。至于为什么要选这两人,李道宗当然有自己的考虑,三年前征战北漠之时,这两人便是他的属下,曾救过两人的性命,并且向李世民保举,封两人为将,所以说,李道宗是冯振跟冯宇的救命恩人,也是仕途的引路人,举荐之恩,两人也末次难忘。郑天勇亲自考察过两人的武艺,还算不错,真要打起来,不会低于程亮、尉迟宝林之流,在军中也算是大将之才了。“两位将军请坐。”“谢大人。”两人齐齐拱了拱手,找了个位置坐下。李道宗理所当然的坐在最上方,左手第一位坐着郑天勇,右边冯振、冯宇。两人是亲兄弟,前者为大哥,年长五岁,后者身形瘦弱,略显年轻。“多谢大人提携,封我兄弟二人为左右先锋,冯振感激不尽,以后大人但有所差,我兄弟二人必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冯振话音刚落,冯宇也道:“李大人是我等的救命恩人,以后我们这条命就是你的了,尽管差遣。”李道宗哈哈一笑:“别说命不命的,哪有那么严重,都是为朝廷尽忠嘛,同僚为官,相互提携吧。”这些个光面子话,耳朵都听起茧子了,郑天勇不屑一顾,他现在弄不懂的是,李道宗为什么故意拖延行军速度,心里很不解。郑天勇问道:“大人,罗通的先锋军已经抵达界牌关了,我们还有十日路程才能赶到,末将不解,大人此举有何深意要是被罗通等人救下了皇上,那我们该怎么办不但没功,反而不好交代啊。”“有什么不好交代的”李道宗冷笑道:“罗通行军快速,是因为他麾下全是京师精锐,又大多是骑兵,而我们装备略差,又押运粮草,自然要慢上一些,至于罗通能不能救下皇上,呵呵你们以为他救的下吗且不说界牌关有驻军三万,难以攻克,即使劝降了王不超,界牌关以西,还有十几座城,又如何攻打罗通没有攻城器械,麾下只三万步兵,等他到困阳城,皇上只怕凶多吉少。”“再则,他能不能救下皇上,跟我们并没有多大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观望”郑天勇问道:“可万一真的没救下,天下不就要大乱了吗”“哈哈乱不了。”李道宗道:“难道你们忘了,我们手上还有十万大军,足以操纵全局,进可平乱定西凉,退可占长安平天下。试问诸位,如何会乱”定西凉平天下待李道宗话一说完,帐内的三人便同时一惊,李道宗的心思根本没在救人上,正如他所说的,就是观望,一旦有机会,就会退攻长安,到那时“大人的意思是取而代之”“有何不可”看向三人,李道宗反问道。是啊,有什么不可以呢反正都是姓李,谁做皇上不一样,真要有什么变故,李道宗做皇上显然比李承乾好;至少对三人来说是这样的,李道宗做了皇上,他们可就是开国功臣了。当然,现在想这些还太早,需要合适的时机。李道宗道:“我并不希望罗通能救下李世民,救下了什么都完了,我要给他制造点障碍,迟缓他的进攻锋芒;界牌关是王不超的地盘,与罗家又是亲家,我看不出五天,王不超必定会降唐,在界牌关下手是肯定不行的,只能在后面几关。”“冯宇。”“末将在。”冯宇起身。李道宗道:“交给你个任务,去军中挑选数十身手矫健的士兵,乔装打扮先一步越过界牌关,然后如此,哼哼,罗通想到困阳城,难如登天。”稀里哗啦的说了一大堆,冯宇对李道宗的言论佩服的五体投地,哈哈笑道:“大人请放心,我一定让他们半年都到不了困阳”第230章 上谕西凉,王城。遥远的极西之地,有个叫金城的地方,城虽不大,但却是极其的繁华,那就是西凉的王城,西凉的每一道旨意,都是从这里发出去的。今日一早,西凉王上朝时,接到属下汇报,罗通大军已经到了界牌关,先锋五万,全是长安的精锐,企图攻打界牌。让西凉王担忧的是,前段时间便有人向他禀报,说界牌关的守将王不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越国公府的罗毅。而现在,罗通、罗毅、连他女儿一起前来西凉,王不超会投降吗一边是亲情,一边是西凉,王不超会怎样选择“启禀大王,属下以为,应当立即罢免王不超,让其归故里颐养天年。”下朝之后,西凉王的军师便跟着西凉王走到了书房,献策道。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从知道王不超跟罗家是亲家后,西凉王便一直在想,该如何妥善安排王不超。借着军师萧无良的话,西凉王仔细的想了想。许久后,他摆手道:“不可。”“王不超到底是我西凉的守关上将,多年来忠心耿耿,又立功无数,如果在这时候无故将他罢黜,那势必会引人猜忌,界牌关后方的十几座城池也将陷入危急。”“再则,他手上现在可有三万大军啊,要是把他逼急了,反过头来对付我们,那事情可就麻烦了。”萧无良道:“大王不必担心,以我对王不超的了解,他断然不会背主投敌,他忠心耿耿了一辈子,岂能在这时晚节不保;退一万说,即使他投效大唐了,也万万不会与我们为敌。”“有道理。”想想王不超几十年来的忠诚,西凉王哈哈笑了起来,道:“我看他根本就不会叛我,军师,你也多虑了。”萧无良道:“大王,可万一他投效了大唐,界牌关以及界牌关的三万大军就都落在唐军手里了,这对我们守卫西凉极其不利啊。”“界牌关后方的十几城都城低矮小,兵少将寡,断难挡住唐军的锋芒,一旦得了那三万军,那罗通的气势会更甚,不出十日就能到达困阳城,到那时,我前线作战的士兵将陷入险境啊。”“那依你之见”萧无良道:“大王,为今之计,只有罢黜王不超,另派上将驻守界牌关;待萧元帅干掉了李世民,再让他回来述职。到那时他就翻不起什么风浪了,我西凉大军将席卷中原。”“报。”就在这时,书房外传来一声高喊,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一个风尘仆仆的士兵走了进来。“何事”西凉王起身问道。那士兵说话快速,声音颤抖道:“大王禀大王,小人有要事禀报。”“说。”士兵道:“小人无意间听到王老将军跟手下的谈话,老将军他他要降唐小人听到这消息,立即骑快马赶来王城,向大王禀报。”王老将军指的是谁难道是王不超西凉王问道:“你是从界牌关而来”“是的。”西凉王在早年定下了一个规矩,只要是从前线而来的,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亦或者是一个小小的百姓,如身负军事要宓,可不必通过禀报,直上大殿。虽然此举能更快的得到前线的消息,但无疑也有很多的缺点,报信之人的身份、真假等等,也都值得查证。就比如眼前的这个士兵,说是从界牌关来的,谁又能确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