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面缓解,饿死人也是早晚的事情。高青回来的满脸沮丧,等他看到院子里停着的牛车时,才发现家里来了人,高青收拾收拾心情,快走两步回了屋。看到一旁已经睡着的杨美娟,高青直接将她扶到了床上,然后打开棉被将她盖了起来。“嗯你回来了”高青感觉到手臂被一双手抓住,顺着手抬头一看,发现杨美娟已经睁眼醒了。“你快多休息会儿,最近休息不好,好不容易比睡着的,是我声音太大吵到你了吗”高青急忙问道。最近杨美娟因为家里的事,跟着高青一起担惊受怕,身体早就受不住了。“不是”杨美娟摇摇头,然后就着高青手臂从床上坐了起来,高青连忙将一边的枕头放到了杨美娟背后,让她坐着能舒服些。“大哥他们来了”杨美娟起来后,直接将杨家兄弟过来的事说了出来。“我知道,院子里的牛车我回来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对了,大哥他们人呢”高青问道。杨美娟指着隔壁的屋子,小声说道,“在休息呢,两人赶车赶了两天,我让他们去隔壁屋子了”“那硕哥儿和涵姐儿呢”高青也没见到两个孩子。“中午吃完饭,涵姐儿就嚷嚷困,我精力有限,只好让硕哥儿去哄她睡觉了,估计睡着了吧”杨美娟想到终于那玩的开心的闺女,嘴角不自觉的露出了笑容。高青被杨美娟的笑容传染,也跟着笑了起来夫妻两人就在屋子里说了些私密话,杨美娟也说了粮食的事情,高青听完,合计了一下,也就同意,两人商量好,走的时候,在用一袋稻米将那个婆婆找回来,这样等杨美娟生产的时候也不差人照顾,高青走的也放心,如今这个世道,给钱都不一定能有粮食好用。高青走的时候,特意带上了银钱,虽然两家是亲戚,可白拿也是伤感情,何况高家也不差钱,高青和杨美娟两人寻思着,就按照县城的价格将粮食买下来,这样也能安心些。说完这些事情,当天晚上,高青就带着杨为民拿回来的一袋稻米去了之前那个稳婆家里。因为闹断粮的事,稳婆也不要银钱,一心要粮食,杨美娟打发她走也是迫不得已,毕竟,他们家的粮食都不够吃了,哪还有闲余的粮食给稳婆。不过杨为民两人来的及时,正好带了两袋稻米,一袋留着家里人熬过这几天,一袋给稳婆当银钱,然后等高青回来的时候,粮食也就够用。第二天,高青赶着马车跟着杨为民兄弟后边,也离开了临纺县,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孕妇,高青就比较着急了,比杨为民两人来的时候都要快,三人在路上也没怎么休息,就这么轮流着赶着车往回赶,等到三人风尘仆仆的回家时,就像是逃难过来的难民一样。杨为民直接将高青引到了杨李氏的屋子,也不知杨李氏高青说了些什么,总之,等吃完午饭,高青带着满满的一马车粮食又回去了,这里边还有杨李氏特意给杨美娟带过去的几只老母鸡,说是给杨美娟留着下奶用。高青也没拒绝,但因为活鸡不老实,杨李氏直接让杨为民将鸡都给杀了,然后装到袋子里,放在粮食上边,一起拉走。目送高青离开,杨李氏直接回了屋,一旁的顾氏看了眼,也没说话,等到杨为民回屋的时候,才装作不经意的问了一嘴,“为民,你说娘咋想的咱家粮食够吃吗直接给大姑姐拿了那么多,好家伙,都快赶上面前咱家卖的粮食嘞”顾氏说完还一脸唏嘘不已,偷摸看了眼杨为民的脸色,看到杨为民脸色正常,没啥没变后,她才又大着胆子说了出来,“为民,你说我娘家就我娘一个人,也没啥粮食,用不用也送点粮食过去啊”杨为民冷静的瞟了一眼一旁的顾氏,嗡声嗡气的说道,“行啊,你去问问娘同意不同意,同意的话,我今天就送过去”杨为民也不知道顾氏是怎么想的,难道她忘了之前顾老太太离开的时候那大包小裹的模样了吗说她缺粮食哼,他也不是眼瞎没看见。顾氏听完杨为民的话,没有回嘴,心想着杨李氏要是同意才见鬼了,之前她娘拿一些他们大房的东西,没见那死老太婆一副要死的模样吗顾氏可不敢去惹杨李氏,不送就算了,顾氏歪着头奴奴嘴,反正过两天她也要回家一趟,正好拿些过去。两人的谈话就此终止,反正涉及到杨李氏的事,顾氏也没啥勇气去闹。两天后顾氏想偷摸带着粮食回家也没得逞,直接被杨李氏抓了一个现行,杨李氏被顾氏这脑残玩意气的狠了,也不管院子里有没有人,张嘴就直接破口大骂起来。顾氏这些日子没少唉杨李氏的骂,心里也是怒火中烧,当场就和杨李氏怼了起来,杨李氏骂她是吃里爬外的白眼狼,顾氏就回嘴杨李氏偏心,只顾着一旁的闺女,也不管管家里的几个儿子。“好啊,好啊,你还有胆子了,真是厉害的很啊”杨李氏似的胸口起伏不定,眼中带着嘲讽的目光看的顾氏浑身不舒服。“娘,我这说的是实话吧,之前你给妹婿拿的粮食老二家的也看见了,可不只有我一个人”顾氏有些心虚,直接拉上了一旁没来的急跑的袁氏。袁氏回头,看了杨李氏那凶狠的目光,有些尴尬的笑笑,“大嫂,你这话说的就不对了,之前咱家铺子租过来的价钱还是人家特意要的呢,可是便宜不少,如今家里粮食够用,拿些过去也没啥事啊”杨李氏感觉袁氏说的话还算中听,便直接收回了目光,然后恶狠狠的看着顾氏,“咋的你这是不高兴了告诉你,那粮食可都是我老婆子的,我乐意给谁就给谁,哪都有你呢得得飕飕的,回屋呆着去”杨李氏直接将顾氏骂的灰头土脸,低着头跑回了屋。袁氏站在一旁对着杨李氏笑笑,也转身回了屋。杨李氏看着院子里没客人,冷哼一声,转头离开盖房都说瑞雪兆丰年,大雪过后,虽然有一定的后遗症产生,可是随着前阵子官府的开仓放粮,发生饥荒的地界也都不断的缓解,压在心口的石头也就落了地。春秋的姑姑在姑父回去的两天后,就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说是有六斤多,母子平安,杨李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对着天拜了起来,连说菩萨保佑,菩萨保佑。因为孩子还小,没有名字,只能先是宝宝宝宝的叫着,古代孩子的夭折率比较高,孩子的名字都是过了周岁才起的,虽然春秋有些失望,不知道小宝宝的名字,可也阻止不了她的兴奋,她来到古代这么久,也是头一次看到新生儿啊。因为高青是赶着马车跑过来报喜的,虽然刚离开没多久又跑了回来,可人缝喜事精神爽,春秋看着姑父那意气风发的模样,心里也跟着高兴。杨李氏着急闺女的情况,嘱咐高青两句后,便直接回屋拿了两件衣服,带着春秋一起跟着高青去了临纺。没错,杨家这么多人,杨李氏谁也没有带,直接带了春秋,春秋被她奶叫上车的时候都是懵的,因为她也不知道为啥她奶要带她去,留在家里也无聊,春秋只是想了一秒,便直接同杨李氏坐上了马车。至于杨李氏带着春秋一起去的原因,无外乎她认为她乖孙女是一个小金童,是和有大福气的人,古代人都迷信,杨李氏也希望春秋到时候给这个新生的小宝宝带来一些好运。杨李氏走的时候又带走了家里的几个母鸡,眼见着鸡架又要空嘞,杨李氏打算开春的时候在买些回来。两人在临纺县呆了两天,便急匆匆的赶了回来,原因很简单,家里要盖房了。虽然如今冬天的寒气还是没有过去,人们还都裹着棉衣没有换下来,可盖房子的热情却是高的很。古时候的房子多数都是用泥土裹着细沙木屑盖成的泥胚房,因为古代的烧砖技术不行,那种红砖还没有出现。不过古代却有砖瓦技术,就像之前的杨大爷爷家里,用的就是那种砖瓦。实际上,砖瓦是不同的东西,瓦是在西周及春秋时期出现和使用,砖是在战国时期出现,但是大规模应用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杨家这次盖房,就是准备花大价钱盖一个好一点的房子,也省的年年翻修,耗费人力物力。新房的选址是有讲究的,可杨家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盖房,自然不用重新选址,可盖房子是都拆,没有住的地方,杨李氏一合计,直接借了杨大爷爷的家的祖房暂住。袁氏简单的收拾了两件留着换洗的衣物,一家人隔天就搬了过来。盖房子要先打地基,地基打的越牢,房子就越安全,打地基的那天,春秋也跟着杨为柏过来。看着那越挖越深的大坑,春秋后怕的往后退了两步,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掉进去。除了在黑山镇上请的两个木匠和瓦匠,剩下的人手都是杨家村的本村人,像泥瓦匠这种技术工中一天要60文,而剩下的那些干力气活的人则是一天40文,杨家因为盖的房子多,而且是三处同时开工,请的人自然不少,之前分家的时候就已经说好了,这盖房子自然是各家出各家的钱,到时候想盖成什么模样,自己定。袁氏他们不差钱,自然是想盖个好一点的房子,而且要在开春之前能住进去,所以他们家雇的人是最多的。顾氏因为之前花出去银钱的事,好说歹说的总算劝住了想要盖个好房子的杨为民,两人盖最便宜的泥胚房,杨李氏则是按最好的来,因为再过年,杨为松就要娶媳妇,杨李氏是打算一股脑的盖好了也省的明年在盖,虽然之前分家的时候杨李氏说的是同杨为松一起过,可毕竟她还不到走不动路让人伺候的年纪,她准备到时候和杨老头单过,等到实在过不动,在三个儿子家轮流过。盖房子是包吃不包住的,杨家负责人们的早中餐,而做的饭都是杨李氏他们三人轮流做。春秋觉得盖房子是件力气活,不吃饱哪有力气干活,虽然每天也做不到大鱼大肉的给他们吃,可拿着猪肠骨汤还是买的起的,而且猪肠的处理方法人人都会,好吃还不贵。袁氏将这想法和杨李氏说了一嘴,杨李氏想都没想的就直接点头同意,每天她都让杨为松去镇上买回来要用的骨头和猪肠,然后第二天做烧猪肠还有骨汤就着杂面馒头给干活的人吃。地基挖了三天,就开始进行正式盖房,人们将从河边筛过来的细沙还有泥土混在一起,留着烧成的青砖直接搭了上去,古代人可不会偷懒,尤其是杨家人做的饭菜还很合胃口,大家都卯足了劲干活。今天又轮到了袁氏做饭,一大早起来,袁氏就在厨房里忙活起来,春秋穿好衣服,也赶过去帮忙。“娘,今天吃啥啊”春秋迈进厨房,对着一旁的正在和面的袁氏问道。袁氏头也没有的说道,“骨汤配馒头”说完,又将面使劲的揉了揉。天天吃,多腻啊,春秋心里吐槽,待看到一旁的鱼肉时,脑海中就像是过了一段电流,碰的一声,春秋心里产生了一个不错的想法。“娘,咱们做鱼肉包子吧”正好他爹昨天套回来的鱼是没有小刺的。跺跺正好可以用活出来的面包包子。“啊”袁氏直接回头,看了眼一旁的死鱼,不确定的说道,“怕是不够吃吧,这才两条”杨为柏套回来的两条鱼若是全都切了也就能走一斤多一点的肉,袁氏想着那二十多号的男人,心里摇头,怕是不够吃。春秋回头说道,“娘,家里不是还有些过冬的白菜吗到时候放些进去,然后将鱼头熬成鱼头汤。不喜欢吃包子的还可以吃馒头喝汤”“说的也对,秋儿,你去后院抱一颗白菜回来,娘去将鱼肉剁了”袁氏低头想了想,然后同意,确实,天天吃猪肠和骨汤腻歪,偶尔换个口味也好。春秋听到她娘同意后,就直接出了门,然后从后院抱回来一颗不算小的白菜,将外边那些已经干枯的菜叶都扔掉,留下了里边那青嫩的嫩芽。袁氏剁完鱼肉,就将呈碎末状的鱼肉扔进了一旁的盆里,递给春秋,自己则是将一旁已经和好的面揉出来擀皮。春秋接过来,又将白菜剁碎,两个混在一起,最后抱到后边用调料调制。母女两人一个忙着和馅,一个忙着擀皮,等到春秋将馅料调好,袁氏也将包子皮都擀了出来。接下来的包包子很快,将两笼屉的包子和一笼屉的馒头放进锅里闷好,袁氏又开始着手将一旁的两个鱼头炖汤,春秋则是蹲在灶台下一边忙着烧火,一边观察笼屉里的包子成熟情况等到了中午,袁氏将做好的饭菜都装进了篮筐里。领着一旁的春秋,两人赶去了杨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