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赵四娘家> 分节阅读 1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3(1 / 1)

拿碗。自家小妹有多少斤两她还不知道爹娘怜惜小妹生下来就弱,事事都让她这个做姐姐的担待着,平时就连家务都很少给小妹干,她怎么可能学会这手下厨的本事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面条不多,赵四娘只能在每一碗里放上那么一筷子意思一下。接着她揭开肚肺汤的锅盖,一股浓郁的香气登时扑面而来,不一会儿连坐在堂屋里的姜老爷子他们都闻到了,个个食指大动。她刚盛起一碗,等不及的赵四郎和姜小虎就带着姜梨花跑了过来,眼巴巴地看着她手中的碗。“这一碗可不能给你们你们先回去坐着,马上就给你们送过去啦”见三只小馋猫赖着不走,赵四娘扶额,只得放下手中的碗,另盛了半碗汤给他们尝尝鲜。只觉一股浓郁的香气盈满舌尖,让人忍不住还想喝第二口,于是喝过汤的他们更不愿意走了。赵四娘只得威胁道:“不乖乖回去,待会儿就没有你们的份儿”三只小馋猫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去了。赵四娘这才有空往原先那一碗里撒了一点葱花,递给赵三娘,讨好地笑道:“姐姐,今天辛苦你啦”赵三娘这才想起来,赵四娘说过会把第一碗肚肺汤给她喝。低下头抿了一口汤,只觉得全身都暖洋洋的。接下来姜氏进来把肚肺汤面端了出去,赵四娘却没有跟着一起出去。直到在赵三娘的帮助下,把姜月娥洗好的鱼虾烧好,大功告成的她才跑到堂屋吃饭。正文 第十八章 信口开河正当赵四娘打算狼吞虎咽一番,却发现自己根本吃不下去,因为周围的人都用看猴子的眼光来看她。赵四娘只得放下筷子,无辜地回看众人,众人反而被她看得有点不好意思。“咳咳,四娘呀,你先吃着,先吃着啊。”赵永忠心疼闺女,虽然有一肚子疑问,但先得让闺女吃饱不是。“爹,你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嘛”赵四娘一脸豁达地说道。“我们就是想知道,你这些烧菜的本事是从哪儿学来的特别是那个拉面的本事,听说那么细的面,一眨眼的功夫你就拉出来了”赵永忠好奇地问道。“当然是师父教我的”赵四娘理所当然地说道。“师父”众人奇道。赵四娘已经想过了,现在家里欠了不少债,房子也没有着落。就靠着分到的那四亩田的产出和赵永忠外出打工的收入,以后的日子肯定会很艰难,所以她必须想办法赚钱。不过她前世学的是外语,这个悲催的专业在这儿根本用不上,身上又没有别的一技之长的她,实在是万分苦恼。左思右想之下,忽然想起前世的爷爷家经营着一家面馆,她从小耳濡目染倒是会做不少种面条,要不就开间小面馆吧今天又去镇上的面馆考察了一番,觉着自己做出的面条绝对比那家老字号好吃,就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于是趁着给姜老爷子拜寿的机会,在众人面前露了一手,让大家相信她确实有这个手艺,从而支持她的计划。不过做面的手艺,不可能凭空就有,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冥思苦想之下,她就编了这么一个故事。“去年春天也是这个时候吧,我和姐姐去山上挖野菜,挖了一会儿,就觉得有点累了。于是就走到山里去歇歇脚”众人都想,既然累了,你跑到山里去歇啥脚分明是想偷懒,都心照不宣的笑了。“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地上躺着一个穿着青衫子的老爷爷。走近一看,那位老爷爷脸色发白,嘴唇发紫,他右手捂着胸口,一副很痛苦的样子。他看到我来了,用手指了指地上的一个小瓶,想要说些什么却发不出声音来。我就把瓶子捡了起来,打开闻了一下,原来是药。于是我就从瓶子里倒了一颗给老爷爷吃。没过多久,老爷爷脸色就好看多了,话也说得出来了。他说他是专程从宁国来我们幽州”“宁国”赵三娘忍不住惊呼出声。要知道在他们所处的这个时空,有好多个国家,其中最强大就是宁国。因为强大,连带着关于宁国的一切都为人所津津乐道。比如说同样的东西,要是听说是从宁国来的,即使是贵上一成,也会有人乐意买。今天赵三娘她们逛过的铺子中,就有不少是以拥有宁国的商品为荣的。所以当听到居然有宁国人来过她们赵家村,赵三娘震惊了。“是呀,老爷爷说他是来采一种别的地方没有只有我们幽州才有的草药的。”“什么还有咱们燕国有,人家宁国没有的东西”连杨氏都诧异了,她可经常听别人说,宁国啥都比燕国强呢“我当时也是这么问他的,老爷爷回答说虽然他们宁国物产丰富,有很多我们燕国没有的东西。可是我们燕国也有很多稀罕物,他们宁国就没有。”“就和有些鱼只有在咱姜家滩附近才捕得到,去别的地方就没有,是一个道理。不要老是说啥宁国啥东西都有,啥东西都是好的,不见得”姜老爷子素来对这种“崇宁媚外”的思想嗤之以鼻。“是呀,就说老爷爷要找的那种草药吧,古书上记载就只有我们幽州这一带有,非常珍贵。老爷爷说他花了近一年的功夫,差不多翻遍了半个幽州都还不曾找到呢就是因为他这一年四处奔波,把身子累坏了,才会犯病了,多亏我及时给他服了药。老爷爷为了感谢我,就收我做了徒弟。不过我师父说他不能一直呆在幽州,等他找到了那种草药,就要回宁国了,可学医少说得十年,就不教我医术了。师父他除了医术外,还会做不少吃食,就把那些吃食的方子都教了我。”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杨氏直说这是赵四娘积德行善得了好报。“四娘,你师父现在还在幽州吗虽说是你救了他在先,可你毕竟拜了他做师父,又教了你这身本事,咱虽拿不出啥像样的谢仪,但也得去好好谢谢人家才是”赵永忠正色道。“我师父前几日终于在临县找到了那种药,已经回宁国去了。其实就算他还在幽州,我也不能把你们领到他面前去。他为了采药常年行走在深山老林,不喜欢见外人,所以一再叮嘱我,他在幽州的时候不许把他收我做徒弟的事儿告诉你们,就生怕你们会去拜会他。”赵四娘忙道。赵永忠听了,只得说下回要是她师父来幽州,会打点些东西,让她转交给他师父。虽说不能亲自拜访,但是这谢礼还是要送的。赵四娘忙点头应了,心想这个谢礼是绝对送不出去的啦“四娘,今天这肚肺汤是用买肉时送的添头做的吧这猪下水不是穷人才吃的玩意儿吗宁国那么有钱,他们那儿的人也会烧着个吃”赵三郎疑惑道。赵四娘心里咯噔一下,眼珠一转,笑道:“哥哥,虽说宁国有钱,但不是每个人都有钱呀我师父说他们那儿也有吃不上饭的穷人呢”“当真那里可是宁国呀不至于还有人饿肚子吧”赵三郎不信道。“傻孩子,你是没出去过,不懂外面的世道呀这世上有有钱人的地方,就会有穷人呀不然有钱人的钱从哪儿来呢”姜老爷子叹道。“是呀,人说皇帝家还有三门穷亲戚咧宁国有穷人不稀奇。”杨氏也道。好不容易快把这个谎圆过去了,一旁的赵三娘又发问道:“四娘,要说这做菜的方子是你师父教的,那你刚刚拉面的手艺呢那可不像是教了就能学得会的呀”赵四娘心中叫苦不迭,暗暗埋怨自己显摆得太过了,只得继续瞎编:“教一次当然学不会了我师父感念我对他的救命之恩,三天两头就来咱们赵家村教我本事。这手拉面的功夫师父亲自敦促我练,我足足练了三个月,还只是练了个皮毛。要让我师父拉,能拉成头发丝细呢”“头发丝细”众人震惊了。“是呀,不过那得用宁国的面粉,咱们燕国的面粉最多能拉到棉线粗细。”赵四娘胡扯道。只见众人都露出一副果然是宁国的东西好的表情。赵四娘暗暗擦汗,果然撒了一个谎就要用九十九个谎话来圆啊她的这个谎漏洞百出,再问下去就要露馅儿了还是赶紧转移话题吧正文 第十九章 商议出路赵四娘一脸正色地问道:“外公,我听舅舅说他平日里在码头上搬货,每天能得五十个大钱,还给包一顿晌午饭,是真的吗”“不错,不过那是给苏记商行搬货才能得的待遇。要是给别家搬货的话,多的也有五十文,少的就只有四十文,不过都不给包晌午饭。”说到这儿,姜老爷子叹了口气:“昨儿就是听说苏记商行来了一批货,你舅舅才跑到码头上去搬货,结果”赵永忠见赵四娘哪壶不开提哪壶,猛给她使眼色,让她不要再问了。赵四娘只当没看见,接着问道:“那苏记商行经常有货过来吗给的晌午饭又是什么呢”“苏记是咱静海县,不,应该是幽州最大的商行,每隔那么三五天就会有货过来。晌午饭嘛,一人给发两个白面馒头。”姜老爷子道。“唉,你舅舅他孝顺,不管是不是给苏记干活儿,都只吃自己带过去的干粮,苏记发的馒头每回他都带回来给咱们老两口吃。”杨氏插口道。“那舅舅带些什么做干粮呢”赵四娘接着问道。“家里哪能给他备啥好东西只能给他两个窝窝头,有时他连窝窝头都舍不得吃,偷偷拿着两个番薯就走了”杨氏叹道。“干嚼干粮那不是噎得慌,有没有东家会供点儿热汤,或是有谁在码头上卖点儿热汤呢”赵四娘打破砂锅问到底。“东家给两个白面馒头已经是仁义了,哪能再让他们备热汤呀卖热汤的我也不曾听说过。”杨氏说到这儿,忍不住落下泪来,哽咽道:“干嚼干粮可不是噎得慌吗干那么重的体力活儿,连口热汤都喝不上,就只能吃着堵嗓子眼的干粮唉,这么孝顺的好孩子,老天怎么就不长眼,让他伤了腿了呢”“四娘,没事儿问这些有的没的做啥”姜氏见赵四娘把杨氏惹哭了,忍不住斥责道。“娘,我只有问清楚了,才能知道在码头附近开个面铺是成还是不成。”赵四娘道。“啥面铺”众人都忍不住惊呼出声。“是呀,我在想码头上干活儿的人吃的这晌午饭,不管是东家给的也好,还是自己备的也罢,基本上都些是干巴巴的干粮。要是我们在码头附近开一个卖汤面的铺子,说不定他们中会有人愿意花钱来吃呢”赵四娘解释道。一时间众人面面相觑,开铺子做生意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想都没有想过呀“这四娘啊,在码头上搬货,虽说一天能赚个四五十文钱,可那些都是血汗钱。你不知道,在码头上干一天活儿累死个人,家境稍微过得去点的,是不会去码头上搬货的。恐怕恐怕他们不会有人愿意花钱买面吃呀”赵永忠虽然不想打击女儿的积极性,可是做生意是大事,听着这主意有点不太靠谱,他也只能出言阻止了。“是呀,今儿咱在镇上吃一碗清汤面都要五文钱。虽说你那肚肺汤不值什么钱,甚至比那清汤成本还要低些,可奈不住白面它贵啊在码头上卖面,估计它卖不出去呀”姜氏表示反对。“不见得,我看这主意中”这时从隔壁传来姜华洪亮的声音。原来杨氏在给姜华送完晚饭后,忘记把房门带上了,刚刚堂屋里的对话姜华听了个一清二楚。听到姐姐姐夫纷纷出言反对赵四娘的主意,他就忍不住出声了。“舅舅,你还没休息呀”赵四娘在一阵反对声中,好不容易听到有人赞成,当然要抓住这个契机。于是她像小蝴蝶一样飞进了姜华的房间。众人知道,在码头上搬货的姜华能够接触到南来北往的人,颇有见地,想要听听他的意见,便也跟进了屋子。“舅舅睡了一整天了,哪里还睡得着我原本听说今儿晚上这么好吃得肚肺汤面是你做的,心里还有些不信,后来才知道原来咱们四娘拜了名师啦”姜华笑着对赵四娘说道。这时见众人都进来了,姜华正色道:“我觉得这个主意可行。因为自从朝廷下了禁海令之后,不能再走海路,有不少商人改从咱们姜家滩码头上岸。我经常听他们抱怨说咱们码头上啥都没有,坐了那么久的船好不容易上岸了,想吃口热乎的,还得跑到镇上去。咱们要真在码头附近开个铺子卖面条,就算搬货的人舍不得买,他们也会买的。”“就算是卖白面做的面条,我也没有打算像镇上一样卖五文钱一碗。”赵四娘见舅舅力挺她,就忙把账细细算给众人听:“在咱们幽州白面一般卖六文钱一升,按林家面馆里每碗面条的分量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