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朱氏来了之后就不肯走了,都说到她脸上了,她也就搬回去住两天,没几天就又过来了,而且还拖家带口的。杨氏早就不耐烦亲家了,忍不住向儿媳妇抱怨了两声,其实也没说什么难听的,可儿媳妇就敢向儿子告状了,然后儿子就朝她甩脸子,弄得她灰头土脸的。哼,姚家肯定是见自个儿好欺负,又不好明着欺负自个儿,就拿她娘家人作伐子,时时找茬,处处刁难。这哪里是在为难她娘家人,这是在打她的脸呢杨氏越想越怒,就要起身去帮何氏对付朱氏婆媳。坐在一旁的姚氏一见婆母要发飙,忙低声唤了一声:“娘”姜华察觉到媳妇儿轻轻拉了拉他的手,便朝他爹看去。恰好姜老爷子也在看他,爷俩儿对视一眼,心里都道:又来了,又来了,就不能够安安生生吃顿饭吗在战火扩大之前,父子俩忙下场救火。在老姚头的倾力相助下,爷俩儿好不容易才把杨氏以及姚杨两家的人给安抚住了。直到这时,他们才有空朝赵四娘一家歉意地一笑:对不住哈,好好的一顿饭给吃成了这样子。好不容易吃完了这顿鸡飞狗跳的接风宴,赵四娘一家便和姜老爷子一家告辞,回自家宅子了。早在去年上半年,赵四娘家就想在姜家滩盖所宅子,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付诸于实践。直到今年年初,姜家滩出品的鱼面和鱼腐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销量开始节节攀升,为了满足从四面八方飞来的订单,村里决定扩建作坊。赵四娘家听说,村里对此次扩建很重视,特地跑了几十里地,请来了十里八乡最好的泥瓦匠队伍。于是,赵四娘家就在作坊扩建完成后,请这支队伍给自家盖宅子。宅子早几月前就盖好了,热心的姜老爷子一家还帮忙把需要的家当都添置好了,拎包就可以入住。不过,回到自家宅子后,赵三娘并没有立刻休息,而是找她娘姜氏一起八卦杨姚两家。“我说件事儿”赵三娘母女正在就“朱氏厉害还是何氏厉害”这个论题进行热烈地讨论,就听赵四郎忽然很不合时宜地插了句话。姜氏见赵四郎的小脸上有些凝重,以为他要和自己商量什么大事儿,忙结束当前的话题,一叠声地催促他快说。结果谁都没想到,赵四郎搞得这么严肃,就是想要送只猫去江北。赵三娘忍不住翻了个白眼,道:“这不过是只土猫,寻常的很。袁家真想养这种猫,哪儿找不到还要你巴巴的送过去”今儿个一大清早,赵三娘就见赵四郎蹲在自家给猫搭的小窝前面挑挑拣拣,后来把一只黄白相间的小猫放进篮子里一路拎了过来。她原以为赵四郎是要把猫送给姜小虎或某个他在姜家滩的小伙伴,万没有想到他居然是要把猫送去给袁春花。正文 第二百六十五章 约好了的原本袁家三姐弟都在赵家铺上工,只是袁春花的性格实在不适合在饭馆这种人来人往的地方上工,便调她去了清闲些的茶水铺。没想到茶水铺也不适合她,她甚至还在那儿受了重伤,差点儿就没能救回来。好不容易痊愈后,她又转战了几个工作岗位,最后终于在养鸭场立住了脚跟。还真别说,袁春花和人处不来,居然和聒噪的鸭子相处得倒还不错,在养鸭场里干得有声有色。去年年底,袁春花的太奶奶,也就是姜老爷子的大姑过世了。姜老爷子为自己没有怎么奉养过大姑而感到愧疚,深感自己有负他爹的遗愿,便想要好好补偿,他补偿的方式就是拉拔袁家一把。他知道袁家大房有孩子在码头上扛货卖死力气,就和赵四娘家打了招呼,安排他进了他们家新组建的车队,给了他个相对轻省些的活计。他听说袁家二房的几个孩子里袁春花特别擅长养鸭子,而袁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挺适合养鸭,便出资建了一个养鸭场交给他们打理。于是袁家三姐弟从此就回了江北的家乡。自打搬去府城后,赵四娘家回姜家滩的次数一个手指数的过来。在她印象中,这几次回乡,赵四郎应该没有见过袁春花。也就是说,赵四郎和袁春花已经有一年左右没见了。就这样,赵四郎还能惦记着送猫给袁春花,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这、这不一样的。”赵四郎解释道:“这是咱家小黄生的小猫,和别的猫不一样。”赵三娘仔细打量了小猫一番,捏了捏它的小嫩爪子,刚想刨根究底地问“小黄生的小猫到底不一样在哪里”,却不想姜氏抢先发问道:“四郎,你最近和袁二姑娘会过面”赵四郎摇摇头,一脸惆怅道:“没,我已经好久没见过她了。”“那这小猫是因为你知道袁二姑娘喜欢猫,看见咱家小黄生了小猫,就想着送一只给她,对吗”姜氏问道。赵四郎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袁家姐姐喜欢猫也喜欢狗,她以前最喜欢和小黄小白玩了。不过这猫可不是我自作主张要送给她的,是因为我俩有约定。“我俩约好了的,以后咱家小黄或是小白生下了小崽子,她就替我照看着。后来咱家不是搬了嘛,就是小黄生了好些只小猫,她也不能过来照看。不过她不能来归她不能来,这个约定我还是要遵守的,就挑了只小猫出来,想送给她去照看。”赵三娘忽然好心疼,她心疼自家的银钱自家花了几千两银子把赵四郎送去了幽州最好的书院,可从他的表现来看,显然没学出个名堂来,还是那样不成器,就知道走猫逗狗,正是白瞎那些银钱了。赵三娘被自家蠢弟弟气得心口疼,而姜氏听了赵四郎的话后则一脸若有所思。尔后,姜氏不但答应了赵四郎去江北的要求,还表示要陪他一起去。当天晚上,姜氏拉着赵永忠说了好久的话,赵四娘家的故事先告一个段落,再说姜宝胜家这边,这会儿他家正热闹非凡。姜家二老整整盼了十年才把孙子给盼来,早就望眼欲穿了。一见着大孙子,顿时高兴得合不拢嘴。可高兴之余,他们心中也有丝不快。为啥儿子孙子回来了,却没见儿媳妇的人影。这个宋氏,自从嫁进他们姜家门之后,加起来也没侍奉他们二老几天,一转身就去了府城。过年过节不回来露个面不说,如今生了孩子就更加摆起谱来,居然要让他们两个老的迁就她,去府城参加她办的百日宴。老姜家终于有后了,这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儿啊姜里正恨不得在家摆上三天三夜的流水席,把全村人请过来喝酒。这要是把宴席搬去了府城,他还怎么显摆啊不过亲家公亲家母都亲自来请了,姜里正就是有再大的不满,嘴上也不好说什么,就是面上稍微带了一点儿出来。姜宝胜的娘亲陈氏将老伴儿拉到一旁,数落道:“你这老东西,嘴上都可以挂油瓶了你就是心里再不痛快,又怎好在初次上门的亲家面前摆脸色你懂不懂礼数啊”“你不也一样一听说儿媳妇没回来,脸刷的一声就拉下来了。还成天嘀嘀咕咕的,总说媳妇儿的不是。”姜里正道。“我啥时候说过”陈氏不承认。姜里正心道:分明就有,早上还数落了一顿。陈氏小声对姜里正道:“你道儿媳妇为啥不回来她是又有了,咱又要有孙子啦”“当真”姜里正又惊又喜。“当然是真的啦刚刚亲家母亲口和我说的。只是月份浅了些,不方便到处乱走,这才没回来。”陈氏道。宋氏作为高龄产妇,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此刻实在不宜有孕。可孩子的事儿谁也说不准,姜宝胜从胡逗洲回来见到了思念已久的媳妇儿,心里头那个叫做激动呀,偏偏人家大夫交代了,他媳妇儿的月子得坐满四十五天才行,在那之前不能亲近。于是他就整天掰着手指头算媳妇儿啥时候出月子,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月子结束,顿时欣喜若狂,行动就有些失了分寸。这不才多大功夫,就又弄出了个小的。姜宝胜和姜荷莲子都有些担心宋氏的身体,便坚决制止她回姜家滩,让她留在府城。因而孩子的百日宴也摆在了府城。果然,原先心中有怨言的姜家二老一听说,什么不快都没有了,高高兴兴地张罗酒席招待亲家。别看姜家二老就姜宝胜这么一个独苗,连个闺女都没有,平时家里甚是冷清。可架不住他家的亲戚多呀。姜里正站在家门口吼了一声,不一会儿七大姑八大姨就全都过来了。又因为他是里正,村子里就没有不和他交好的,许多至交好友也闻讯赶来。不过一会儿的工夫,人就满满当当地挤了一屋子。正文 第二百六十六章 收拾行李想当初姜宝胜要娶宋氏的时候,亲朋好友虽没当着面说什么,可都不大看好他们这一对。不错,姜宝胜是鳏夫,但他前头的媳妇儿没留下一儿半女,就跟初婚的小伙子没啥区别。加上他是里正的独子,十里八乡的,有的是黄花闺女愿意嫁给他。可他也不知怎么的,就认准了宋氏。宋氏是谁一个被休的媳妇儿,论名声,比寡妇还不如。听说她全家都被除族了,更惨的是,那些除族的娘家人还被流放去了千里之外的晋州,她在这儿无亲无故的。最最叫人膈应的是,宋氏整整大了姜宝胜五岁,还带着个十八岁的大闺女,这么组成的一家子怎么瞧怎么觉着别扭。可谁又想到了呢宋氏千不好万不好,但她旺夫呀姜宝胜自打结了这门亲事后,很快就在府城开了一家大铺子,那铺子的美名都传到了静海来了,他家是彻彻底底地发了呀还有,刚一成亲宋氏就怀上了娃娃,那男娃他们刚刚也见到了,长得白胖可爱,任谁都想要抱一抱。听说如今又怀上了,乖乖,这速度就是妥妥的三年抱俩啊。最让人意外的是,宋氏的娘家人居然也回来了。那老俩口无论是谈吐还是举止,一看就不是地里刨食儿的。一问,原来宋家还真是,家里就有个进士儿子。进士那是啥那可是比举人老爷还大的官呢老姜家这是祖坟上冒青烟,才能和出了大官的宋家结亲啊陈氏一边把姜宝胜带回来的衣裳布料分给各路亲朋好友,一边听着众人恭维自个儿,脸上都笑出了朵花儿。就是平日里没少听奉承话的姜里正这会儿见到大伙儿发出由衷的羡慕嫉妒恨,心里也乐开了花,那滋味别提有多美妙啦。姜家二老操办完酒席,送走亲朋好友们后,也不嫌累,紧接着就屁颠屁颠儿地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去探望儿媳妇儿。这天晚上,姜家二老在收拾行李,杨家也在给杨二喜收拾行李。在此之前,廖氏把儿子儿媳一起叫到了房里,和他们商量着要举家去府城开家铺子。她儿子杨久平惊讶莫名,也不知该如何表态,她儿媳何氏却一听就不乐意了。在她看来,不管是不是真要去府城做生意,在这个当口走,就是在向姚家示弱。这对于骨子里好胜的何氏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再说了,在姜家滩有杨氏处处照应着,他们一家吃得好住得好,啥都不用愁,日子过得逍遥得很。要是去府城,一切就得要重头再来,凡事必须亲力亲为,光是想想就觉得头痛。还开铺子做生意府城的生意是那么好做的吗纵然在姜家滩学了点儿做吃食的手艺,可自家祖祖辈辈都是地里头刨食儿的,哪里会做生意天晓得会不会赔个底儿掉,把这些日子好不容易攒下了的那点儿钱都折腾完。不等丈夫杨久平开口,何氏就一口拒绝了婆婆的提议。廖氏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暗道:说实话,她也不想走呀。可不走成吗只要自家赖在这儿不走一天,姜家就没有一天安宁。的确,小姑子现在身子骨还硬朗着,任凭姚家闹翻了天,她都不必顾忌儿媳妇姚氏,不用看着姚氏的脸色行事。可人总有老去的一天,到那时候还得靠姚氏伺候。如今为了自家,小姑子和姚氏娘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虽然姚氏从没当面说过什么,可难保她心里头不会膈应。要是姚氏秋后算账,小姑子怕是无法安度晚年了呀不成小姑子这么帮着自家,自家不能恩将仇报,把她给害了呀走,必须走要是条件允许,还得要尽快走于是,廖氏把这里头的道理细细讲给儿子儿媳妇听。杨久平倒是听进去了,不但答应立刻就走,还琢磨起开什么铺子合适。可廖氏把口水都快讲干了,何氏就是油盐不进,死活不肯挪窝。既然一般二般的道理讲不通,廖氏只得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