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齐有不轨之心,可是现在,沈廷扬觉得若是有朝一日有军队能打败满清,一定是非岱山军莫属而今天岱山军对左良玉军的胜利也验证了这一点。与沈廷扬不同,任思齐虽然也为胜利而兴奋,可也没到忘乎所以的程度。在任思齐看来,和其他明军之间的同室操戈所取得的胜利根本不值得夸耀。而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办才是最当紧的。左良玉的先锋军已经被击退,那么接下来左军会继续沿江而下攻击还是会驻守在安庆不动而自己呢,是全军逆流而上伙同黄得功军一起彻底击溃左良玉大军,还是回师南京,伺机增援扬州眼睛看着战场任思齐内心想的却是战场之外的事情,这一刻他心里乱纷纷的,只觉得眼前一片迷雾。战胜李国英军只用了一个时辰,可接下来的追击却颇费了一番功夫。茅十八带着三百多艘战船逆流而上,留下了大部分左军船只,却还是让二百多艘逃了出去。其他的或是被烧毁或是直接投降了岱山军。三万左军水军士兵,被俘的有五千余人,被杀死或掉入江中溺死的有一万有余,剩下的都逃上了江岸,然后会面临着岱山军及黄得功军步兵沿着江岸的追杀。而李国英军两万沿着江岸行走的步军,还未等走到铜陵战场,水军已经溃败了下去,看到逃上江岸的同伙,步兵们一片慌乱,慌乱的结果就是立刻转身而逃。逃到步军中的总兵李国英竭力控制着部队,却还是无法阻止部队的慌乱,就连杀人立威都不行。就在李国英试图重新掌控军队之时,岱山军的步兵已经追了上来,只是一轮火枪的射击,李国英部的步兵立刻一片大乱。正所谓兵败如山倒,还在竭力嚎叫的李国英被他的亲兵们夹着不由自主的顺着大军逃去。营正陈名扬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这伙明显和其他步兵不同的左军,因为他们的武器穿戴与普通的士兵截然不同,这伙左军装备太好了,几乎每个人身上都穿着盔甲,最不济的也在鸳鸯战袄外面罩着皮甲,肯定是个大人物于是陈名扬立刻带着他那一营士兵拼命追杀在李国英亲兵之后。李国英带着他那六百亲兵夺路而逃,不敢走江边大路,专走崎岖难行的小路,可是身后的那伙追兵如跗骨之蛆一般追个不停。要说亲兵还是和其他普通的士兵是不同的,见到无法摆脱敌人,一个亲兵将领立刻主动留下来断后,好给李国英留下逃跑的时间。可是随着一阵枪响,这名亲兵将领以及他带领的一百亲兵还未能和敌军接战,就被击倒一大片,剩下的十多人瞬间就淹没在敌军枪阵之中。逃亡之路是那么的艰难,李国英眼睁睁瞧着自己的手下一队队的留下断后,然而都不能阻挡太多时间。到了最后李国英身边的亲兵只剩下了五十来人。“将主我不能再追随你了您保重”亲兵把总跪下朝着李国英重重的磕了个响头,站起身来就要带着最后的五十名亲兵翻身杀回,好给李国英争取最后的逃走时间。“李明,”李国英一把拉住了他的胳膊,惨笑着道:“算了,别让弟兄们再送死了,咱们,投降吧”听了李国英的话,仅剩的五十名亲兵纷纷松了口气。虽然说他们平日里受到李国英的厚待,此时正是卖命的时候,可要是能不死的话,谁也不愿意死啊陈名扬带着手下围了上来,李国英的手下纷纷扔下了手中的武器。“我是宁南侯麾下总兵李国英,我们降了,还请给我的兄弟留条性命。”李国英捧着宝剑来到陈名扬面前。接过宝剑,轻蔑的看了李国英一眼,陈名扬一挥手,火枪声响起,李国英的五十名亲兵倒入血泊之中。“你,你个王八蛋我们已经投降了,你为啥还杀了他们”李国英眼睛都红了,嚎叫着向着陈名扬扑了过来,却被一脚踢倒在地。“对于残民以逞的军队,我岱山军立杀不赦至于你,还是留给我们将军定罪吧”第三百二十七章 无题一艘艘俘虏的江船驶入岱山军水营,一队队俘虏沿着江岸押解回营。铜陵西侧的岱山军水陆营地到处响起了欢呼之声。轻易的击败左良玉五万大军,使得岱山军士兵人人都是非常兴奋,就连在镇江新招募的船夫们也都兴高采烈。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这些新招募的船夫们也被派上了战场,划着船只去打捞江中战利品,运载缴获,搬运战死的士兵尸体,押运左军俘虏。“李国英被抓住了,抓住李国英了”欢呼声一阵接着一阵传来,让坐镇公主号的任思齐心情大爽。一战击败敌人五万大军,擒获敌军统帅,这可是大胜啊。没多久的功夫,陈名扬亲自押着李国英上了公主号甲板。“你就是李国英”看着面前这个身穿铠甲却鼻青脸肿、发髻散乱的人,任思齐皱起了眉头。“呸”李国英重重的往地上吐了一口血水,抬头看天,“爷爷就是李国英,快杀了爷爷吧,爷爷在九泉之下等着你们”“想死容易的很。”任思齐摆摆手,让人把他拉了下去。“你这次可立了大功”任思齐看着陈名扬柔声道,曾经那个瘦弱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为了英俊的少年将军。看着这么面貌酷似阿紫的少年,任思齐感慨不已。“总兵大人,我要检举陈营正的错误”就在此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让陈名扬脸色大变。任思齐扭过头去,便看到一张严肃刚正的面孔。“你是赵辰,陈名扬营的营监”任思齐仔细打量了他一下,认出了此人是陈名扬的营监,原是从山东移民到岱山的书生。“是,我就是赵辰”见任思齐问起自己,赵辰赶紧双脚立正向任思齐行了个军礼。tgt“赵营监,你要检举陈营正什么”任思齐微笑着问道。现在的岱山军实行的是双首脑制,营正主管训练打仗,营监主管生活后勤、功绩核算、军纪等。营正和营监平级,这样可以保证自己对军队的绝对控制。现在营监和营正之间出现了矛盾,自然需要任思齐来协调了。“我要检举陈营正滥杀,大肆屠杀俘虏。”赵辰把陈名扬未经和他商议便自作主张杀掉李国光部亲兵的事情向任思齐说了一遍。“陈营正,是这样吗”任思齐把目光看向了陈名扬,在战场上,杀掉敌人算不了什么,可如果敌人已经投降,再杀掉的话,就有些过了。任思齐没想到陈名扬小小年纪,杀性竟然这么大。此时陈名扬的脸色恢复了过来,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听着赵辰对他的检举,其实在回营的路上,他已经和赵辰吵了一路,在他看来不就杀掉几十个俘虏吗,没什么大不了的。“回总兵,确有其事。”陈名扬昂然道。“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任思齐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陈名扬的心理,陈名扬年纪虽小,可读过书有统兵之才,假以时日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我觉得我没杀错,左良玉军都是畜生,他们离开武昌时,几乎把武昌城内的百姓杀光,城池也烧成了白地,攻进九江后,又大肆屠城。对于这样的畜生军队根本没必要客气,杀光算了,也算是为惨死的百姓报了仇。”“可是敌人已经投降了,怎么能再加以屠杀,咱们岱山军是仁义之师,不是左良玉军那样的部队。再说了,杀俘不祥,咱们总兵大人是要成就一番大业的,不能落个杀俘的名声。”赵辰争辩道。左良玉军虽然残暴不仁,可总归是大明的军队,如果对投降的左军进行残杀的话,落下个杀俘的名声之后,再和他们作战的话恐怕肯投降的左军会越来越少。tgt仅从道义来说,这些动辄屠城的左军士兵人人该杀,可是从整个军队的立场上看,杀俘确实不利于岱山军以后的作战。“宋镇抚,按照岱山军军纪,杀俘该如何处理”巡视了一会儿,任思齐转身看向了宋立本。“这个,”宋立本寻思了良久,苦笑道:“咱们岱山军军纪中根本没有杀俘这一条啊。”岱山军才创立一年多,军纪一开始非常简单,就是任思齐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改编而成的十条军纪,后来慢慢增补了一些,可是并有讲清楚对杀俘该怎么处罚。“这样啊,”任思齐想了一下,道:“虽然军纪中没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可是私自杀俘肯定是不允许的。这样吧,陈名扬由营正降为队正,暂代营正职位,罚一年的饷银。宋镇抚你和李彦直商议一下,把私自杀俘这一条军纪添加上去。以后凡是俘虏,由镇抚司进行甄别,除了罪大恶极的处死外,其他的一律不许滥杀。”宋立本笑着答应了,任思齐这种处罚可谓不疼不痒,陈名扬虽然降了一级,可还是管着原来的营,至于罚一年的饷银,对陈名扬这个没有家人吃住都在军营的人来说,银子根本没什么用。“你以后凡事要多和赵营监商量,不可独断专行胡来,知道吗”任思齐瞪着陈名扬道。“知道了”陈名扬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走了。“总兵大人,我也去了”赵辰向着任思齐行了个军礼,也转身而去。“这个赵辰不错,是个可造之材”宋立本看着举止端正一丝不苟的赵辰背影,赞叹道。tgt对于岱山军中的各营营正营监,宋立本了解的比任思齐都要多,毕竟他管着整个岱山军的军纪。任思齐知道,宋立本说赵辰其实是自影s陈名扬,毕竟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当上了一营营正,手下管着一千余士兵,这让很多人不满。私下里说任思齐任人唯亲。可任思齐也有自己的想法,陈名扬是阿紫的弟弟,而阿紫是因自己而死,这让任思齐对陈名扬有隐隐的愧疚感。另一方面,陈名扬军事训练各项成绩都不错,再加上读过几年书有文化,颇有谋略,也具备一定的领兵才能。黄凤舞在岱山军做教官时称夸赞过陈名扬,说他是整个岱山军中唯一能成大器者。再加上陈名扬是自己人,用着也放心。所以任思齐才对陈名扬一路提拔,提拔到营正的职位。“宋镇抚,俘虏你审的怎么样了”任思齐心中叹了一下,问道。“回大人,我得到了一条重要的消息”宋立本神色立刻严肃了起来,可脸上却露出止不住的喜色。“什么消息”任思齐也严肃了起来,能让宋立本这副表情,肯定是发生了大事,可从宋立本的表情来看,应该是好事。第三百二十八章 撤兵“什么左良玉死了”任思齐惊喜的看着宋立本。“是的,千真万确,我连续审问了好几个俘虏的将领,他们都是这样说的。”原来早在李国英进军之前,左良玉已死,现在的左军推左良玉之子左梦庚为留后。据宋立本审问的俘虏交代,左军之所以会不顾左良玉刚死,就出兵攻打铜陵,是因为在左军的背后追着李自成的大顺军。左良玉军队以前在顺军手里吃过太多的败仗,面对顺军根本没有作战的勇气,这才仓皇沿江而逃。仔细的听着宋立本自俘虏口中审问出来的信息,任思齐寻思着,脑子越来越清醒。限于脑中对明末历史的记忆有限,任思齐根本就搞不清明末清兵攻打南明时的详情。在原先的记忆中,连左良玉大军东下清君侧这件事都没有。所以任思齐对局势的发展是非常的糊涂。现在结合宋立本审问俘虏得来的信息,任思齐的脑子清醒了许多。看来是清兵两路南下伐明,一路由多铎带领攻打扬州,另一路则尾随在李自成的大顺军之后。因为对于满清来说,他们的敌人就两个,一个是南明朝廷,另一个就是李自成的大顺军。而若论满清的重视程度,顺军还在南明朝廷之上。看来就是这样了,李自成在陕西站不住脚,逃到长江边,而左良玉害怕顺军才顺江东下,而顺军的背后又跟着满清的大军。是的,就是这样,李自成不就是在长江边被满清撵上,连场大败,然后被地主武装杀死在湖北九宫山地区的吗任思齐从没有想到形势竟然如此复杂,刚刚因取得大胜带来的喜悦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忧虑。即使取得一场大胜又如何即使能打败整个左军又怎么样在左军之后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大顺军背后还有强大的满清兵。任思齐不认为凭借手下这两万军队再加上两万船夫就能打败所有的敌人,凭借自己的军力再加上江北岸的黄得功军,肯定能把所有的敌人都堵在铜陵以西。可是多铎的大军已经攻向了扬州,在任思齐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