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死在扬州城下的八旗兵绿营兵加起来也有三四万,可是岱山军本身损失很大。一万步兵几乎损失过半,活着回到崇明岛的五千余人,其中还有数百人受了重伤即使以后痊愈也不能再上战场。这些不得不从军队退下的人,任思齐给他们都安排了出路,就是在各乡中出任乡尉,负责协助乡正缉拿盗匪维护地方治安。新兵的募集,任思齐决定采用义务兵制度,每一个十八到四十的成年男子都必须当兵。跟随上岛的百姓有近二十万人,其中适龄男子也有三四万人,任思齐当然不可能把所有男子都编入军队,而是规定每户至少要有一人从军。其他男子则编为乡兵,每月训练数日,平日种地做工,当有外地入侵时则全部招入军队,保卫崇明。平日的训练可由乡尉负责,由官府每月拨出一定经费。经过了数日的统计征募之后,新招募了一万五千新兵,和原有的五千老兵混合,重新编制出一支两万人的步兵。军队编制还是按照原来的小旗、总旗、队、营编制。全军分为四镇,在晋玉飞任兴凡一镇二镇的基础上新增了两镇,镇将分别有新加入的刘肇基马应魁担任。这二人当总兵副将多年,论领兵经验来说远胜其他人。二人原来的部下全部被打乱整编。第一镇为近卫镇,镇将晋玉飞,四个营正分别为熊二、李行久、汤尼、德意志人邓肯。第二镇镇将任兴凡,手下四个营官分别是陈名扬、杨斌、李鼎、李秃子担任。杨斌是岱山军的枪术教头,被提拔起来名正言顺。李鼎是青州李士元的,作战非常勇敢。李秃子是原来占据胶州的柯永胜部下,因手刃柯永胜立下功绩当了总旗,一路提拔起来也成了营正。第三镇镇将刘肇基,手下四个营官分别是沙千里、任秋里、罗少新和邓万木。罗邓二人都是刘肇基原来的部属。第四镇镇将马应魁,手下四个营官分别是任保全、何彬、张弛、林光头。任保全是任思齐堂兄,何彬是吕宋的汉人,张弛和林光头则都是原来福春号上的老弟兄。在军队中同样设立监军,队设队监,营设营监,镇设镇监。监军不干预部队的指挥训练作战,只是负责平时生活后勤奖惩事宜,和军队主官平级。是任思齐借鉴了后世的政委制,如此能保证军队完全忠于。第一镇的监军由任丽坤担任,第二镇监军任学堂,第三镇监军陈生,第四镇监军马良。从这个任命来看有着浓重的任家军色彩,除了马良是招募自胶州的读书人以外,陈生是来自吕宋的老,其他两个都是任思齐的族亲。至于营队的监军,则多数由征募自胶东的读书人担任。当初刚入岱山时,为了得到较高的薪酬,很多读书人选择了加入军队并且通过了训练。岱山军之所以战斗力形成的这么快,这些人功不可没。重建四镇步军的同时,任思齐也对水军进行了整编。同样建立了四镇水军,人数共三万人,除了原有的一万水军以外,把自镇江新募的船夫都整合了进来。为了和步军以示区别,水军镇将成为统领。第一镇水军统领茅十八,掌控着“公主号”“飞鱼号”三十多艘三桅海船以及二百多艘平底沙船,手下水兵一万多人,驻地崇明,负责崇明岛的守卫及与清军水师的作战。第二镇水军统领司马南,属下三桅海船三十多艘,手下士兵两千余人,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第三镇水军统领奥利尔,驻地岱山,属下三桅海船三十余艘,二桅海船单桅海船一百多艘,属下士兵五千,负责着岱山金塘岛岑港等地的防御。第四镇水军统领薛雨来,驻地崇明,属下江船千余艘,士兵一万三千余人,他属下的战船都是用于内河作战的江船,负责一是往来运送人员货物,再就是协助茅十八进行作战。人数船只虽多,战斗力却是最差的一镇。这样算下来,整编了足有五万军队,可惜若论战斗力的话,还是只有其中的一万余老兵具备一定的战斗力。第四百一十二章崇明3第四百一十二章崇明3第四百一十三章 杭州陷落不论是移民安置还是军队整编,都是非常的繁琐麻烦。好在民政由沈廷扬等一帮文官负责,军政则有李彦直等一干幕府众人协助,任思齐只需要总体掌控即可。而崇明的一应制度都是从岱山制度复制照搬过来,根本没有多少创新之处,所以很快一切都步入了正规。整个六月,崇明岛二十多万军民处于埋头展模式,而外面的形势越来越恶化了起来。六月十日,来自杭州的使者抵达了崇明岛,带来了弘光帝的圣旨。越国公,左都督,太子太保,这是弘光帝加封任思齐的新的爵位官职,然后让任思齐带领属下军队赶赴杭州勤王。应付了使者之后,任思齐聚集众人议事,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增援杭州。刘肇基茅十八等将领反对可以理解,毕竟岱山军刚刚从扬州撤离,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虽然补充到了总数达五万人,在崇明的军队也有四万多,可是士兵新募,还未训练,根本就没有战斗力。而且据江北哨探来报,一支人数达三万多的清军抵达了崇明对面的南通,有攻打崇明的企图。外有强敌,内部不稳,哪里能抽调出兵力增援杭州啊将领们反对应召很正常,可是这次就连沈廷扬刘万春等文官也反对,按照沈廷扬的说法,即使岱山军抵达了杭州,也根本守不住,以弘光的尿性,说不定等不到援军到达他就逃走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崇明岛上几乎所有的文武都对朝廷彻底失望。任思齐自己也知道,以岱山军现在的势力,根本做不到力挽狂澜,既然这样,还是呆在崇明闷头展吧。多铎率领大军渡过长江之后,很快在南京与阿济格会合。然后按照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阿济格的西路军负责攻略江西湖广等地,而江浙一带则由多铎负责。攻占了南京之后,阿济格及所部军队虽然没有屠城,却也抢了个盆满钵满。意得志满之下,阿济格率军撤离了南京,逆着长江西去,最后驻扎在九江。阿济格率军离开之后,多铎立刻下令,分出属下一半的八旗兵给贝勒博洛,命令博洛攻向杭州,务必抓住逃到杭州的弘光帝,彻底消灭大明。弘光政权在江南的军事力量本来就很薄弱,南都覆亡之后,江南各府县更是风声鹤吹、人无固志,纷纷望风归降。博洛所部沿大运河前行,水6并进,于五月三十日进入常州。六月初三日,清军前锋到达无锡。一路上,清军几乎未遇到任何抵抗。直到苏州附近,才有小规模的战斗生。多铎入南京后,曾命降清的南明鸿护寺少卿黄家鼒为安抚使,前往苏州等地“索取降顺册”。五月二十五日,黄家鼒一伙人抵达苏州城外的虎丘,当夜,明苏州知府陈师泰弃城逃走。次日,黄家蠢等被迎入苏州城,官民们献上册籍,前来拜见。二十九日,明监军副使杨文聪率五百黔兵由镇江逃至苏州。杨文聪以前来拜见谢赏为名,进入城中,将黄家蠢等二十余人一同执杀。六月初四日,博洛所部清军骑兵万余人经无锡向苏州奔袭,杨文聪自知不敌,匆忙率部逃走。清军前锋“人各二马”,,是一支度很快的骑兵部队,他们占领苏州后继续向东追击杨文聪。六月初八日,清军主力骑兵离开苏州,向杭州进,苏州郊外农田惨遭清军蹂践。次日,博洛率军经吴江进入浙江嘉兴。六月十二日,清军兵临杭州城下。弘光帝是五月二十六日乘坐郑鸿魁战船到达的杭州,而在三日之前,马士英护送着邹太后沿着6路抵达了杭州。由于南京朝廷一帮文武全体投降了满清,弘光到达扬州之后重建了朝廷。还是以马士英为内阁辅,以浙江巡抚张秉贞为兵部尚书,以嘉湖道吴克孝接任浙江巡抚。封定海总兵王之仁为武宁伯,调任苏州总兵,封浙江总兵方国安为镇东侯,令其兵分守千秋岭、独松关、泗安镇等处。又命令御马监太监李国翰、司礼监太监高起潜扼守平望。并四处下诏,诏令江浙一带的军队勤王。在苏松常州浙东各地,还有数万地方镇守军队。然而,除了方国安、王之仁等部还听调遣以外,其他的各地的军队却都拒不奉诏,而是争先抢后的南京的多铎纳书投降。多铎派出的四处征伐的大军还未到,苏州常州无锡松江各府县已经先后投降,整个南直隶各府不复大明治下。对于投降的府县,多铎仍旧任命降官担任原职,很多明朝官员摇身一变,从大明的知府知县变成了大清的,其他一切均未改变,于是投降的官员越来越多。除了崇明岛外,整个南直隶的全部官员均都投降,也包括江阴嘉定等地。弘光帝已经被清军吓破了胆,派陈洪范为使者,试图与清军议和。谁知陈洪范却直接投降了满清,把杭州的底细尽数告知博洛,并且向博洛献出攻陷杭州之策。回到杭州之后,陈洪范先是说服了兵部尚书张秉贞,继而和张秉贞一起劝说负责宫廷安全的马士英的儿子马銮。谁都知道大明大势已去,再抵抗下去只能兵败被杀,若是投降大清的话,贝勒博洛许诺,会封马銮为杭州知府。在陈洪范的劝说下,马銮果断的答应了投降。六月十二日,清兵进军塘西,直逼杭州城下。弘光帝再也坐不住了,重施旧计,试图逃到郑鸿魁的船上,再逃向福州。马銮护卫着弘光出城,却没有往海边而去,而是直奔清军大营。弘光知道大事不好,哀求马銮不果,下了马车再不肯前行。马銮命令属下拖起弘光,可是慑于皇帝威严,他属下的士兵均不敢对弘光无礼。没办法,马銮和陈洪范二人一人抬着弘光的头部一人抬着弘光的双腿,硬生生的把弘光从马车上拖开。然后又马銮背负着弘光前往清营。弘光哀求不果,狠狠的咬在马銮后颈上,直咬下一块肉来,鲜血从马銮脖子上不断流下,湿透了整个后背。弘光被俘,方国安自知大势已去,率领属下军队退过了钱塘江。马士英虽然是个奸臣,却比儿子有骨气的多,也跟着退到了江东。六月十四日,清军不费灰之力占领了杭州。博洛趁势派出使者招降浙东各府和避居在这一地区的明藩王。避居在江浙一带的明朝藩王有潞王朱长淓,居萧山的周王,居会籍的惠王,住在钱塘的崇王,以及居住在临海的鲁王。除了鲁王以路远,辞疾不至以外,其他各王都赶到了杭州,然后被博洛协同弘光一起送到了南京,后来随着多铎的撤军被押送回北京。杭州陷落,弘光被俘,标志着南明朝廷彻底被灭,整个中华大地彻底沦陷。第四百一十四章 监国整个六月,不时有明军士兵越过长江,逃到崇明岛,带来了各地纷纷投降的消息。满清的兵力不足以占领江东庞大的地区,清军的主力也只是沿着京杭运河进兵。多铎往各地派出了招降使者,苏州常州松江各府县先后投降。江南百姓们已经默认了改朝换代的事实,并没有反清的意愿。“东南诸邑,一时帖然,犹若不知有鼎革之事者”。常熟、太仓、松江、吴淞等地的残余明军或是投降,或是逃入崇明岛。在博洛攻陷杭州,俘虏了弘光帝之后,浙江各府绍兴宁波也都纷纷降清,偌大的江南好像就剩下崇明岛一隅还打着大明的旗帜,这让岛上有识之士无不心情深重。每日都有零星的明军士兵逃入崇明,然后陆续有一些明朝高官也乘舟来到了崇明。淮安巡抚田仰和总兵张朋翼等人原来随着刘泽清逃到了大海,本打算乘船逃往南方,遇到飓风被迫回返。停驻在黄河口外庙湾海口。和对前途绝望萌生了降清念头的刘泽清不同,田仰与刘泽清部将张士仪、张鹏翼、王朝先等人都不愿投降,他们带着水陆军数千、船只千余艘向南驶去。因田仰、张鹏翼等人素与崇明乡绅沈廷扬交善,他们便来到崇明岛上岸。另外撤退到崇明的还有下江道荆本彻,监军道王臣缙等。对这些来到崇明的官员,任思齐热情款待,不过这些人原来都是朝廷高官,却是不好安排,只能先闲置起来。可是田仰等人却不甘寂寞,竟然生出拥立义阳王的主意。义阳王朱朝埔是避居崇明的藩王,岱山军占据崇明之后对他也不甚在意,北方沦陷之后,数以十计的明朝藩王逃到南方,对这些蛀虫一般的东西任思齐也不愿多做理睬。可是如今,不理睬却是不行了。“都督,天子蒙尘,京都沦陷,天下板荡之际,正需要拥立一位宗室来凝聚人心啊。”沈廷扬亲自前来劝说任思齐。说到这里,提一下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