缫丝厂的投产,江南四川一带的生丝,不再大规模出口,而是改为成品丝线或丝绸布匹再行出口。瓷器亦是如此,瓷器的出口量和出口单价逐年上升,这让欧洲的商人们很是受伤,他们的利润低了很多,于是在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国等地开始也发展起了瓷器业,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为何,意大利那边的瓷窑经常发生崩塌甚至炸窑等事故,即便是出产一些瓷器,也还是品质低劣,无法与东方的瓷器相媲美。不过,最让冯云山吃惊的中华帝国出口货物之中,还是日用品这些。冯云山也没想到,成立工业部轻工业司之后,中华帝国的轻工业会发展如此地迅速。当然,其中的最大头的纺织工业不说,整个帝国外贸出口中,货值最大的便是棉布类的纺织品。除了外贸之外,更重头的其实还是内销。毕竟,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其实还是在帝国内部。别看帝国一年出口45亿圣元的各类棉布等,利润也达到将近一半的22亿圣元,但实际上,最为盈利的,还是内销这里。从商务部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整个帝国,单单内销中华帝国的大陆本土,棉布、麻布、丝绸等纺织品的货物值便超过13亿圣元,其中单纯的利润便达到将近5亿圣元,只不过这些利润不单单是给各大纺织厂赚去了,还有各级商贩、中间环节。而日用品这一块,虽然每一种单一品类的货物,货值不多,却架不住种类繁多。肥皂、毛巾、胶鞋、酒类、白糖、五金、纸张、蜡烛、鞭炮、雨伞、家具、修鞋机、圣肥、油墨涂料、酱油香精、火柴、玻璃等等,无一不供。特别是白糖这种,经过改进制糖工艺,加上南方广泛的甘蔗种植,红糖白糖的生产已经不是单纯地家庭小作坊式,而是或者成为大型制糖厂,或者虽然是小作坊,但数十户上百户的联村窜寨凑在一起联合经营,规模巨大产量很高,让帝国内部的百姓和国外的民众甘之若饴。而商务部除了外贸局下的三大外贸公司对外销售之外,各省、府乃至县都纷纷设立供销社,乡镇甚至村寨又实行代销制度,供销社下面的代销店数量密密麻麻,布置成网,将整个销售网络和体系完好地铺设了起来,触角遍布整个帝国的各处角落,只要有超过千人的地方,几乎就有商务部下辖的代销店,这样一来,这种日用品的销售便几乎一有货便销售一空,各府、县的供销社都出现货物供不应求的现象。若不是为了培养欧洲等日用品市场,养成欧洲人使用日用品的习惯,商务部都很想将所有的日用品直接在本土销售完毕。但事实上这样做也是对的。如今的中华帝国,因为日用品的热销,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这种工厂生产日用品,已然涌起一大批日用品厂,这些五金件、日用品杂货等的产量也呈现几何级数地增加,畅销帝国内外。尤其是在帝国内部和帝国掌控下的属国和势力范围里面,更是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象。但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国外之地,特别是欧洲等,他们的日用品等市场几乎被中华帝国所垄断,再加上战乱的影响,欧洲的经济更是严重受阻,虽然不至于大面积负增长,但增速比之前明显降低了许多,甚至对于英国和沙俄这样的国家,不但工业,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都明显地出现负增长。而重工业方面,更是早早就超越了英国,如今中华帝国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最关键的是,中华帝国的军事工业,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最为强大的一国。从十多年前,依靠从欧洲购买武器、购买机器机床加工武器的一方,到如今不但能自主制造各类武器军火,还凭借冯云山的超时代创造出精良而优越的武器,完全领先于这个时代,无论是克虏伯大炮还是毛瑟步枪,都成为中华帝国强大起来的根本保证。不但如此,如今的帝国还在大力发展海军力量,在疯狂的金钱投入之下,建造了一大批最新型的铁甲舰,还有不断更新的潜艇,并且,如今,冯云山暗地里指示着圣京机器制造总局开始研发蒸汽坦克,虽然笨重难以真正用以作战,但内燃机已经开始推出,只要等内燃机完全投用起来,将蒸汽坦克中的蒸汽机置换,便成了陆战无敌的坦克,足以碾压一切敌军。而随着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大为推广,中华帝国内部不但资本家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起来,就连大资本家的财富也显著增长,而且,因为这些工厂众多,雇佣的民众也越来越多,惠及的人群也越发多了起来,让很大一部分人只凭借做工,便能养活一大家子人,而这样一来,一大批乡民,特别是城郊的乡农,纷纷放弃种田耕作,转而进城成为产业工人。正所谓民富国强,对于这种情况,冯云山很是乐于见到这一幕的。根据李鸿章掌握的数据,整个帝国的私人工厂主或者厂矿主,便已经超过二十万人,而其中资产超过10万圣元的,便超过一万人。也就是说,单单这部分最为有钱的资本家们拥有的财富,便已经超过10亿圣元以上。第1343章 帝国的几大阶层而事实上,如今的中华帝国,经过这短短数年的发展,便如同其他朝代一样,社会阶层慢慢开始也有了一定的划分。阶层的划分,正如同后世的革命导师列宁所说的那样,重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次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次是分配方式。而不同于后世所说的直接简单地划分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种,依照冯云山的看法,如今的中华帝国有了更多的社会阶层。首先便是以自己为首的这帮原太平圣国的利益集团,中华帝国的权利核心阶层。而这些,是以至少一省巡抚或是各部部长之类的官员,按照冯云山的设置,这些阶层事实上不但位高权重,而且俸禄极高,还有一些列投资的机会,比如二马公司,便是自己以及这些官员们为股东的谋取钱财的工具。而冯云山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自然是套用高薪养廉的那一套,但又不能完全的高薪养廉,而是以主要对外投资以及殖民海外为主的二马公司,利用对外的飞速扩张来赚取利润,为帝国供养这帮官僚阶层,避免出现大规模的腐败。而且,这样一来,利用二马公司这个超级巨无霸般的海外公司这个平台,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共同的利益集团,其实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高官别的官员,甚至县、乡镇都有不少官吏投资二马公司,每年都可以从二马公司赚取红利。而事实上,因为二马公司的巨额汇报率,更多的人纷纷不愿领取利润,反而要追加投资,造成二马公司一次次地扩股发展。这是最顶级的阶层。正因为有这样的利益在,整个帝国的官员,至少大部分人都极为拥护冯云山的统治,而这股形成的巨大合力,又将二马公司推向一个急速扩张超速发展的境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便成为比当初的荷兰或者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更为庞大的商业帝国。其次,第二级阶层便是原来满清遗留下来倒向中华帝国的地方乡绅和商贾们。事实上,如今随着帝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商贸易业的极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乡绅和商贾们,纷纷与时俱进,开始改头换面变成新兴的资本家们了,也就是资本产业阶级。这其实分为两种人群,一种是各地的中小乡绅,因为在中华帝国成立之前或是成立之初,便投靠了帝国,因此他们得以幸存下来。这帮人在土改政策的时候主动捐献了或是半强迫地售卖了大部分的田产,得到一笔财富,加上自家历代积累的钱财,在帝国成立之后又开始私下承包田地,雇人种田赚取中间的租谷等差价。不过,在圣肥的持续应用以及地方农民教习所的培训之下,中华帝国各地的农业逐年获得增收,粮食价格逐渐降低造成种田根本难以盈利,因此,越来越多的这些地方乡绅,其实也就是后世说的小地主们,纷纷改行,加入商业、工业、采矿业甚至交通运输业乃至工程承包业等新兴行业之中,因为他们有资本,又有人缘和本地官场的优势,加上正好适逢帝国大发展的这一历史时刻,从事的生意很少有亏本的,逐渐体会到非农业的利润好处,越来越多的资产都投入到工商业之中,因此,在财富堆积效应之下,这一阶层越来越多,最后竟然变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而另外一种,则是各地原本就是大型商贾的官绅们。就像湘北澧州的蒋家,在发现中华帝国即将夺得天下的时候便立刻投降,捐献了小半财富给帝国,成为合法的大商人,并且在朝廷招商之初便积极参与,不但兴办了多加实业工厂,甚至在后续的生意发展中创立了兴业银行,而后,又借助这一平台,广泛涉猎两广地区的生意,并通过广州,将资本发展到整个南洋甚至西洋一带,南洋的运输业、采矿业、种植园等都广泛参与其中,这几年下来,蒋家的家财又何止翻了数倍而这种大型的商贾,虽然数量不是太多,但也为数不是那么的稀少。广州十三行、江浙一带的商贾豪门,还有山西的大宅门晋商等,如今都发展了起来,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就比如以苏杭、圣京为总部的胡雪岩,如今已经发展到资产过亿的国内豪商,除了冯云山这个皇帝指定的二马公司和商务部贸易局下面的南洋公司等三大贸易公司之外,几乎在国内都难以有其他的日常贸易公司或实业能与其相比了。伍崇耀、胡雪岩、蒋明试这样的顶端国内豪商,虽然还不到一百来位,但所聚集掌握的财富,已然达到二三十亿圣元之多。以他们的能量和如今这个时代的价值,他们其中的几位联合起来,便能将整个日本或是缅甸都买下来。只不过,如今的日本和缅甸都已算是中华帝国的藩属国甚至直属领土而已。当然,像胡雪岩、蒋明试这样的人,他们也从来没想到自己或者自己的家族有一天会成长到如此的地步,因此,他们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皇帝冯云山制订的政策造就的,虽然富可敌国,却更是敬畏这个朝廷,事实上,他们也是名副其实的官商或是皇商。再下来的阶层,自然便是新兴的有技术的产业工人了。如今的中华帝国,随着工业的大肆发展,读过书接受过教育的一些年轻人,都被广泛用于地方官府的小官吏或者工厂之中,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中等学堂出来的有些技术的人,在一批洋人或是有技术的老人的教导下,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帝国新兴起的产业工人。他们一般都成为工人们中的头目或是管理者,俸禄丰厚,几乎一个人的薪水便能养活大半个家族。这些人就如同后世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是高级技工一样,成为一个崭新的阶层,并且,随着帝国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壮大力量。在这些产业工人后面,还有一帮最下面的阶层,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无产者,完全靠雇主给的雇工收入谋生,另一种便是最底层的农民,完全靠耕种的几亩田地糊口。而前一种,主要是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苦力矿工、雇工帮工之类的,但这个群体虽然比产业工人数量多,但影响力很小,没什么话语权,而另外的贫苦的农民,这种人群的数量是最多的,也是整个中华帝国实际上目前过得最为穷苦的。第1344章 帝国的城市化中华帝国对于最底层的这一级阶层,其实关注的最多,但因为群体太大,即便是皇帝冯云山和内阁成员再三强调将政策面往他们身上倾斜,但实施起来仍旧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对于城市的那帮雇工们,各地官府都开设技工培训学校免费培训,对应地同一些作坊和工厂进行合作,以低廉甚至免费的价格帮助他们做工,其实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学徒实习。而经过半年年或是一年的学徒生涯,便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普通雇工。只不过,工钱也仅仅只能维持个人的生存而已,想要成家或是养活一家人,便难以维持了。不过,还是有一小帮雇工们脱颖而出,成为有些技术的工人,收到作坊或是工厂的欢迎,宁愿花费技工的代价雇请,并且,通过慢慢地学习技术,最终成为技术工人甚至高级技工,脱离了最底的阶层成为拥有较好收入的群体中一员。而人数最多的,其实还是广大的普通乡农。整个中华帝国,人口将近5亿,其中原本的本土华夏圈内,大概是45亿人左右,而这其中,又有超过4亿以上的人是分布在各地的乡农。除了其中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是各地的乡绅或是有诸多肥沃田地的大户富农之外,其余的巨大部分都是普通农户,而这其中,至少有一半的乡农只有区区十几亩二十几亩甚至几亩薄田和旱地,托帝国的新政策,对田地乡农的税收极为轻微,得以大部分的收成都归他们自己,因而平时才能勉强温饱。但若是碰到灾年或者像以前满清时期,各级官吏苛捐杂税地话,便连温饱都无法满足,只能租借地主或者富农大户们的田地来补充得以糊口,即便是这样,也时不时会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要四处寻找野菜树根来补充粮食,饿死或者病死家中老弱者也不是罕见的事情。因此,中华帝国朝廷和地方官府的移民政策出来之后,那些实在难以活下去的农户,便开始了分家,将家中的一两个壮劳力分了出去,外出谋生,或是移民,或是到城里做工,剩下的田地得以能充裕地养活一家人口。但移民往往动不动便是要数千里之远,不是到海外拓荒,便是到外东北或是遥远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