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科举出仕> 分节阅读 14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41(1 / 1)

类型的,他是既做实事、又不羞于吆喝的。既然商贸司运转良好,黎池就在端午开市的那封奏折之后,又提笔写了一封奏折,主要概括了开市以来,已解决的小问题和工作成果,经驿站呈了上去。既已计划在写阶段性工作总结奏折了,那商贸司的交易,必然已进入尾声了事实正是如此,因印度洋洋流的季节性变化,夏季进入尾声时,再没有从西方来的商船了。而早已进入珠江口的大燕和西洋商船,船上货物,也都已交易得不剩下多少。这一场集中贸易,洋商的收获不错,比以前偷偷地与登岸、与沿海商人勾结交易时,收获要大得多了今年没能入住洋馆,或者没能租到商馆的洋商,都计划着明年要抢早来,总要住一次好看又舒服的洋馆,才不枉来一趟大燕货物交易完后,时间刚刚入秋,虽还算不上顺风顺水,却也不是逆风逆流行驶了,一些洋商就早早地驶离港口返航了,如此或许明年能赶早来开了返航的这个头之后,就陆续地有洋商也离港返航了。那些住着洋馆、租到商馆的洋商,怕明年抢不过那些返航早的,也不敢久留,也赶紧跟着走了。男爵约翰逊一行人离开前,来与黎池辞行,约翰逊再三拜托道:“好心的黎大人,念在我们是好朋友的份上,你一定不能让别人抢了我的洋馆啊”这漂洋过海的距离,谁都不能保证约翰逊明年还会来,或者能够准时到达。黎池如何能给约翰逊承诺“当然,我们一直是好朋友,若你明年能早些时候来,按照先来后到的规矩,也不会有人抢走你的洋馆。”约翰逊男爵还不死心,万一他来迟了呢“黎大人,你不是对稀奇的食物很感兴趣吗我的庄园里,种着长在小树上的稻米,还有灼烧灵魂的红果子,明年来时我给黎大人带来啊”长在小树上的稻米皂荚米还是玉米灼烧灵魂的红果子,想来是辣椒了“本官确实很喜欢,男爵大人实在是太贴心了”约翰逊有男爵爵位,算是贵族阶层,领地农民和航海商人们若遇见稀奇东西,更可能会进献给贵族。就是为着还未传入的玉米和红薯,以及其他一些调味品,黎池也不能断了与约翰逊的友谊。“既然男爵大人如此大方,惦念着为大燕带来各种稀奇食物,本官为了大燕,也就徇私一回,给男爵大人预留一个洋馆”约翰逊及一起来的洋商,闻言非常感谢再三承诺,一定会给黎池带稀奇食物,以及织棉布的棉花种子。送走洋商之后,大燕商人也陆续地离港返航了。又是一年中秋团圆佳节,也是南来两广后,过得第二个不能团圆的团圆节。不过说起来,黎池在这些乡愁别绪方面,心思不够婉约。要不是八月十五这天白天,黎池带着如今已是他书童的弟弟黎溏,和桓茗等几个御林军在吃喝一条街上巡视时,被街边商铺里的商家问候贺喜大人中秋佳节,他都没有意识到要过中秋了。以前有妻子徐素提醒,如今妻子没在身边,黎池连大小节日尽都忘记了。而黎溏和桓茗这些人,也都是一样大大咧咧的粗鲁男子,同样不在意这些。被商家提醒过后,黎池这才顺便买了二十盒月饼回去。去到官船上,与一百御林军一起,切了月饼,一人吃上一两口,也就算是应景了。中秋节过后第二天,从京城来的邸报就到了。倒也不是正经的邸报,只是吏部的一封公务便签,说了黎池回京述职后的岗位安排。于是,如今的黎池,已经近乎是大半个阁臣了。接到这个消息,黎池是震惊的没错,黎池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震惊。细数自己的实绩,黎池倒是不心虚。中秋宴上挫败瀚海使臣,护送瀚海使臣回国,发现煤炭,试验成功水泥,筹建水泥局,钱粮预算制,筹建南海商贸司,协力肃清两广官场和商场,进献高产粮食土豆出仕后五年内的这桩桩件件,坐上正三品礼部左侍郎之职,黎池自觉还算有资格。但入内阁倒不是说实绩不够。不是黎池自大,如今内阁中的一些阁臣,实绩或许还没有他短短五年内积累得多。是资历不够的问题。所谓养望,虽养的是虚名,但也同样说明了名望的重要性。而养望需要时间,他一个出仕堪堪五年出头的年轻人,却就入了内阁不过黎池可不是那些高风亮节的官员,既然都已经决定要授以他文渊阁大学士之衔了,他也不会拒不接受的。古有甘罗十二为丞相,他黎池不过时二十三岁入内阁而已,相比起来已算仕途平庸了。黎池已然是入了内阁的事情,也在两广官场上传开了。不过两广官场上究竟如何反应,他并不大在意。接替伍子勤等人的官员,是今年四月份到任的,当时黎池正忙于开市之事,依据官场礼仪,官阶低些的他就去拜见了一次。也没深聊,只是认了个脸熟罢了。只要不要做得太过分,黎池就不会是手长爱管闲事的人,当初之所以要管伍子勤等人,是因他们妨碍到他筹建商贸司了。如今新任的两广官员,感觉不是很难共事的。之后黎池与他们的接触,不会很多了,也就不必去在意他们了。商贸司中的中外商人,番禺港中的商船,都已经走了,只零星留下一些人在羊城留守策应。珠江口的海上贸易,已经进入淡季。身为代监督的黎池,自然也就清闲下来。清闲下来之后,黎池就有了更多时间,去指导弟弟黎溏的学问。九月末,黎溏已经学习了大半个月,黎池觉得可以出去转转,劳逸结合放松放松。于是,风轻云淡的这一天,黎池、黎溏与桓茗,再加上三十御林军和小厮黄芪,决定出门去珠江口的几个港口转一转。南海商贸司建在番禺港,但珠江口还有其他港口,黎池打算去转一转,看看是否有必要将其他港口码头扩大并修缮一二。毕竟,再发展几年,番禺港或许就会很拥挤了。花了两天时间,黎池他们一行人,才将包括莲花港在内的另三个简陋港湾,给逛完一遍。实地考察过后,黎池心中已有决定:今年冬天,征上两三百杂役,花上些银子,将另三个港口扩大并修缮一二,也免得以后再为难。考察完毕,正准备坐船离开莲花港时,黎池眼神不经意间,扫过岸边的一处杂草丛生的平地上时,猛地一顿黎池前世童年时,因家中贫困,只有来贵客和过年时才能吃一顿米饭或面条,平日的主食就是玉米、土豆和红薯。因此,黎池对三种主食之一的红薯,是非常熟悉的不仅熟悉它的块根果实,也熟悉它的藤秧。所以黎池很确定,那片杂草中的藤秧,就是红薯藤“茗柯,稍等。”黎池与桓茗打了招呼,就直直地往那块地里走去桓茗他们自然赶紧跟上。他们在两广这里抄家不少,得罪的人自也不少,可不能掉以轻心。黎池走近后,蹲身伸手,翻着红薯藤查看起来。发现这红薯,显然是有农人特意种下的,虽然这地里的杂草,几乎掩盖了红薯藤。但从土壤的松软度,以及红薯植株的生长间距,都可推测,这是农人专门种植的。“茗柯。”黎池唤道。“嗯”桓茗上前,用刀在草丛里拍打几下,以防里面藏了毒蛇。“别太用力别把藤秧打折了。”黎池赶紧制止,然后又说道。“茗柯,帮忙派三五个御林军出去,去这附近的人家问问,这块地是谁家在种。”“好。”桓茗什么都没问,就直接吩咐五个御林军去打听了。“这地里的是什么值当你如此珍之重之”黎池:“这是比土豆,还有更加高产的粮食,自然值当我珍之重之。”第171章在御林军出去打听寻人的时候,黎池拿桓茗的佩刀作锄头,刨开了一窝红薯来看看。是正宗的红皮红薯,因为没有得到精心照料,一窝三四个红薯,个头都不怎么大,甚至不及今年收获的土豆个头大。这红薯还是老品种,不似后世那样经过品种改良的,不过到底是红薯,以后稍微用心些种植,产量应也不会低到哪里去的。时间过去约莫三刻钟后,出去打听寻人的几个御林军,带着一个身形佝偻的老农回来了。待老农和御林军一行人走近后,才发现他们后面还不远不近地坠着几个人,男女老少都有,看着像是老农家中的儿孙亲人。想一想也不奇怪,威风赫赫的佩刀御林军,上门寻人问话,末了还将人拘押走了,家里人自然不放心地跟在后面。黎池向来是逢人先带三分笑,此刻见御林军将老农带来之后,就笑着迎上前去,“老人家,劳烦您跑这一趟了。”御林军去打听寻人时,出口询问的是,谁在港口的那块荒地里种了东西再配合着御林军的威风气势,自然就误以为是犯了事,老农一路上都惶恐不安得很。如今见官老爷一副温和带笑模样,言行间又有礼,看着不像是要问罪于他,老农心中的惶恐消减些许,“黎大人安好不劳烦,不劳烦的”黎池对人一贯是体贴有礼,见老农神态拘谨且惶恐,脸上笑容就更加温和了,言语间就唠起家常话来。“老人家,可吃午饭了家中日子可还过得”相貌好看的人,天生就给人多一份亲近和好感,此刻笑颜温和的黎池,就似能让人见之忘忧一般老农见了,心中的惶恐不安就又消减些许,然后也就不怕了。“我们一家人睡得早,午饭和晚饭就并做了一顿,傍晚时候一起吃。”不过是说着好听罢了,农人早出晚归,不存在回家早、睡得早,所以两顿饭才并做一顿饭吃。就如黎家早些时候一般,因为家贫只能一日两餐。“家中日子过得比往年好,是越过越好了两三年前,还时不时有一两个海贼摸上岸来,如今这一两年来,入江打渔时还能遇见在江上巡逻的兵船,海贼也寻不着机会上岸抢掠了。今年夏天时,田里农活不太忙了,家中的几个儿子和孙子,还去了番禺港做力夫,挣了些银钱贴补家用。这都多亏圣人陛下英明,还有毕将军和黎大人体恤为民啊”俗话说人老成精,此话不假。听听这老农的奉承话,虽远不及舌灿莲花的水平,但朴实无华也彰显真诚,听着又是另一种感觉的舒服。黎池听过的漂亮话不少,并不沉迷百姓的歌功颂德。不过能从百姓口中,得到毕锋武练军效果的反馈,得知商贸司带动了珠江口沿岸发展、改善了百姓民生,他心里也感觉到欣慰和满足。“日子过得好就好。”眼见老农神态放松许多,黎池也就不再闲话家常,直接进入主题。“今日派了御林军出去,主要是想找到在这块地里种红薯的人家,如今找到了,想问一问您种红薯多久了可只种了这一块地的,其他地方可还种了”“地里的那是叫红薯吗说来也是因缘巧合,那还是三年前”之后,老农絮絮叨叨地,讲述了这仅有的一块红薯地的来历。那是三年前,老农一次打渔归来时,发现出来迎自己回家的孙子,正蹲在岸边,捧了一个野果子在啃着。等老农看清孙子手里啃着的野果子时,才发现不是他认识野果子中的任何一种询问过孙子后,跟着他来到找野果子的地方,才发现那里还被扔了一堆。有的烂了,有的生了芽,估摸着是洋商们不要了,扔在这里的。老农不明白,洋商们为何不直接扔在海里,而是扔在了岸上。不过或许是搬运到岸上后,才发现坏了、烂了,于是就随手扔了。当时,老农劈手就夺了孙子手中的野果子扔掉,并且训了孙子几句,让他以后不要乱吃东西,然后就牵着孙子回家去了。等第二年夏天时,老农又偶然发现,自家孙子又在啃那样的野果子。老农又欲夺了孙子手中的野果子扔掉,结果孙子哭闹着不依老农想到,在他不知道的地方,孙子想必还吃了不少这样的野果子,如今孙子看着没事,想必那野果子应该是无毒的。于是就跟着孙子来到这块地里,发现去年被扔了一堆野果子的地方,竟长出了一地绿汪汪的藤蔓老农顺着一根藤蔓找着了根,用手刨出来了几个野果子,擦去泥土后啃了一口,结果竟然很好吃,又脆又甜还多汁于是之后两年,老农都会在这块地里留种一些,权当是给孙子的零嘴了。“第一年的时候,这野果子、这红薯个头要大上许多,之后个头就一年不如一年大了。想来或许就跟种稻子是一个道理,地力耗尽了,又没清理杂草,没精心照料它,它就越长越小了。”老农絮絮叨叨地讲述着时,一行人已经移到那块红薯地里,黎池撩了袍角蹲下身,一边听一边拔除杂草。老农口中的孙子,是一个黑瘦的十来岁小孩,他看爷爷与官老爷有说有笑的,似乎不像要被抓去牢里的样子然后小孩又看见官老爷,在他的野果子地里蹲下,还对野果子动手了小孩终于从他父母身边离开,探头探脑地凑上前来,“官老爷,你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