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李可之咧嘴一笑,“不如投靠新主”。
赵识一愣,皱眉道,“先生何意?”
“时局乱象丛生,各路英雄纷纷崭露头角。然而遍观天下英豪,有成王之象的不过两位,一为秦承嗣,二为皂衣军”。
“至于陛下”,李可之眼睛小,嘲讽的眼神却相当有力,“早些年还有雄心壮志,现如今……呵,不过土鸡瓦狗耳!”
“若不是川蜀占据天险,又有一众忠心的臣子保驾护航,咱们这位陛下,只怕早就命丧敌人之手”。
赵识深呼吸了一口气,便是要背弃恩主,他也不想说佘崇明的坏话。于是他转了个话题,“那秦承章呢?”
李可之脸色一黑,“将军,投靠秦承章还不如维持现状呢!”
“如今将军与陛下尚且还有些旧日情分,可与秦承章却毫无瓜葛。况且秦承章此人,秉性暴虐,心胸狭隘,皆是昏君之兆”。
“况且如今秦承章被皂衣军逼至金陵,摆明了一副夭亡之象”。
李可之断言道,“秦承章绝非明主”
“说来说去,可选的就只有皂衣军和秦承嗣”,赵识喃喃道。
李可之摇摇头,“准确来说,只有皂衣军”。
他解释道:“因为秦承嗣居于北方,实在是太远了,隔着淮河与大散关。他若要南下,先过秦承章、再过皂衣军,其南下之路,堪称遥遥无期”。
“不成!”,赵识眉目间隐有烦躁之意,他摆摆手,“我若降了皂衣军,死后还有何颜面见那些死在战场上的兄弟们!”
李可之摇摇头,叹息一声。这便是为何他觉得这位赵识毫无成王之象的原因了。
就赵识的性格而言,他根本走不了造反清君侧的这条路。
这位赵将军倒是能够做到在战场上慈不掌兵,可太过看重兄弟义气。这固然为他赢得了将士们的信重,但也成了束缚他行事的枷锁。
他可以毫不犹豫的在战场上送兄弟们去死,但绝不愿意在战争之外伤兄弟们一根毫毛。对于战局之外的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以至于活生生将自己困于囹圄之间。
李可之叹息一声,可这也是为何他愿意为赵识卖命的原因。不论置于何等险地,赵识总不肯放弃一众同袍。
这样的性格,固然没有做皇帝的气象,却也令人格外安心。
“将军啊!”,李可之无奈道,“命捏在旁人手里,生杀予夺,全看陛下心意。您根本没得选!”
“要么投靠皂衣军,要么动手清君侧,要么就坐地等死。只有这三条路可以选”。
“将军尚且需要庇护身后一众同袍,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选择束手就擒。那便只能造反谋逆或改投新主了”。
“不论将军选择什么样的路,都请尽快决定,时间不等人啊!”
李可之拱拱手退下了。话已经说得这么透了,剩下的无非是赵识自己的决定。
主帐里的烛火彻夜未息,赵识就坐在椅子上,看着那一点微薄的亮光烧了一夜。
沈游拿着这封公文,跟对面的周恪面面相觑。
史量皱眉问道:“姚爽,你确定?”
姚爽笑呵呵的顶着众人质疑的目光,“当然确定,赵识的幕僚李可之就在昌义城外求见”。
说着,他下发了一份关于李可之的资料。
蒲良骏将厚实的资料拿到手,不禁感叹道,情搜科这些年是越发的厉害了。
他打开一看,只见这上头赫然有李可之的画像、生年、经历、家族情况等等一系列情报,几乎将李可之的人生勾勒完毕。
“这长得还……怪奇异的”,蒲良骏点评了一句。
情搜科的画像素来以翔实为第一要务。如果画师把李可之画成这样,那就真的只能证明李可之长相不是普通的丑,而是……惨不忍睹。
蒲良骏颇为同情的瞄了两眼画像。又嘀嘀咕咕的想,怪不得这个李可之仕途极为坎坷,人生境遇凄惨。
虽说官运亨达不看脸,但面容过于怪异的确会影响到仕途。甚至会有爱美的考官,一看见容貌鄙陋之人,觉得辣眼睛,连乡试卷子的等级都给的比旁人低一些。
姚爽才不管李可之长相如何呢,他复述了一遍资料,“李可之,吏部尚书李立之的堂弟,年三十又三,是赵识的心腹幕僚,极得赵识看重……”
“此次会晤,赵识在信中并未言明所谓何来,但我推断,极有可能跟赵识兵权被瓜分有关系”。
“你的意思是说赵识想投靠我们?”,蒲良骏自言自语道,“这个离间计起效也太快了吧!”
史量摇摇头,“那可不一定,李可之孤身前来。说是奉赵识的命前来一晤,鬼才知道他来干什么?!”
“无论如何,先见李可之一面再说”,沈游一锤定音。
这一点,众人均无异议。
周恪一声令下,“除此之外,传令刘三俊,戒备武安县的赵识部”。
不管赵识到底是投降还是声东击西,戒备好武安总是没错的。
“自从收到赵识的信开始,刘三俊已经在戒备中了”,姚爽的情搜科消息最快,“此外,刘将军已经接到李可之了”。
姚爽的消息并没有错。此刻,李可之正在从武安行进至临川府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