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建设盛唐> 分节阅读 43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435(1 / 1)

、百姓黎民做了多少好事和实事给天下带来了多少的好处缩在深宫中,囿于他妈的淫威,什么话不敢说,什么事不敢做,终日战战兢兢,唯恐行差踏错。不怕差,就怕比现在驸马韦一路西征,为国家开疆拓土,增添无上光彩。而太平公主勤于内政,所辖区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众归心崔千寻告诉吉琐,两府订立有“五年计划”,每年工业、农业和商业都要有一定的升势,道路要延伸,民生工程要做到,例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医院、学堂、寺院建设等等,听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干起来就是热火朝天,完成后大家喜洋洋突然间,吉琐的脑海里浮起了一个过去根本不会想象的念头:“难道太平公主继位,比太子李旦更好”第七九十节 大臣们心思这个念头越来越大,几乎占据了他脑海深处。以致于他离开崔府时,对于崔千寻打过包票,说武家人即使有人拜相,也断不会回复武承嗣时的一手遮天的情况,都不用到太平公主出手的说法,本是他来的主要目的也是心不在焉。吉琐有此想法不出奇。这些年来,太平公主深耕关外,做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驸马韦天纵之才,行政能力其实让各路大佬心知肚明,但他这人超级懒惰,且心思放在打仗上。内政之事交由太平公主通盘处理,那么太平公主的能力又如何仅一个宣抚胡人,教化胡人民心的大功业,就让许多的大官们望尘莫及。关外的胡人,以惊人的速度被汉化,十年间,他们丢弃了过去的风俗习惯、忘记了自己原本姓名话说回来,很多胡人都是无姓名的、说着流利的汉话,起的是汉人姓名百家姓,佛道两教在胡人中间大行其道,几乎没有什么人信原来的宗教了。关内,一个官员做得到胡汉一家亲不是问题,但象关外这么大面积的胡人成为汉人,那是极少有的事。官场流传着一种诛心的说法:此为魏孝文帝之业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从山西平城迁都洛阳,他宣谕天下,举族汉化只能说汉语,不可说鲜卑语;只能穿汉服,不能穿鲜卑装;改用汉姓,以汉族人的习惯生活。比方说汉人有春节,而鲜卑人以前没春节的,他们的节日是祭祀长生天和狼神。但汉化后,鲜卑人过起了春节,祭祀的是汉人的天帝长生天对不起,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老人们的知道,孩子们则说天帝皇帝是天子他们朝廷官名和制度都汉化,如著名的木兰词花木兰可以见到这次超级汉化过程中的一个痕迹,初始有“可汗大点兵”,当时按鲜卑人的习惯,最大的boss是可汗,待花木兰十二年后打仗回来,却是“归来见天子”,天子正是汉人对最高boss的称呼。这表示十年间,鲜卑朝廷完成了这次汉化。鲜卑人的汉化非常成功,一代到两代后,这些鲜卑人的后代都认定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了。同样地,韦和太平公主要胡人们交出他们的孩子,在他们两公母的教育下,待到老一辈的人离去,那些成长起来的孩子,统统都认定自己是汉人。他们早就习惯了汉人的生活,仅一个小例子:汉人生活中讲卫生,身体肮了就要洗澡,而草原上水源并不是那么随时随地有的,加上天气寒冷,牧民不常洗澡。知道洗澡的好处后,这些孩子想让他们半年不洗澡,那简直不可忍受比方说,牧民们到处流窜,严酷的冬天,帐篷里烧着一个用干牛屎小火炉,冷得栗栗发抖。按汉人的生活,冬天且不论房屋的抗寒能力更强,大家可以烧火炕、烧暖气,双层夹墙暖得可以脱光光在屋内跑,为什么要去帐篷里受冻他们无法回归草原上的生活,再也不能回头。遵循汉人“大一统”的观念,孩子们所在的土地,就是汉地,不会轻易将土地分割出去。关外汉化极其成功,太平公主功不可没她做的是魏孝文帝的事业,那么她将来会成为魏孝文帝吗之前,公主继承大位是大家想都不用想的。但今时不同往日,她老母都做了皇帝,她为什么不能做皇帝她的行政能力让人刮目相看,做生不如做熟真要是李旦作了扛把子,他有能力治理天下有能力让那些骄兵悍将们听话吗太平公主又不同,冲着她老公的面子,又有她来照顾官兵们的家庭,所以对于她说的话,官兵们还是听的,她可以压住场面。有吉琐这样想法和疑惑的人不是少数。大家认定太平公主比李旦更强,真要她做了皇帝,以她在关外的表现,已经不是为政一地郡县之才,而是治理一国的能力充分显露相比之下,李旦并没有多少建树。虽说可能他做了皇帝,会是个好皇帝,但人们从他平时的表现,就推测到他将来发展的余地。实在话,不容乐观如果把国家交给太平公主,那解决了许多难题。首先她是武则天怀胎十月产出的孩子,血浓于水,天生占据了优势,武则天应该可以接受。至于传女儿不传儿子,太平公主也姓李把江山给她好过给诸武,她坐了龙庭,属“有嫡立嫡”,那些受过封建教育的大臣们亦可以接受。太平公主当然没有想到一个会面,就让吉琐生出了别样心思,这等事情,她没心思理会。在关外,大家都很忙碌,实际上娱乐不多。太平公主是个富贵性子,喜逸乐,在神都那是如鱼得水,尽情地享受她的生活。她不接见大臣,除了她这一系统的,其他的一个没见,以释武则天之疑。或有人攻击她声色犬马,不理正事这回来就是放假轻松,敢质疑她姑奶奶的能力每天更换不同的艳丽服饰和吃不同的美食,观看丰富多彩的节目表演就成了太平公主的快活日子。但他老公就忙碌了,现在西军在波斯高原上与大食人进行了广泛的野战,但战线上大食人修葺的大量城池堡垒,得依靠修建铁路,把物资往前运,所以今年暂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攻击。韦驻跸之地在碎叶城,离前线不远,前线归由总参谋部姜咨和王孝杰、娄师德等人指挥,每天战况报告都有军人带着文件夹乘坐火车送来,而行政事务,同样交到他手里,大事由他决定,小事听汇报和审查。对于懒惰的他是个难题,不过他的大臣们进谏说没有谁会象他更关心他自己的钱,执权柄者,不可大权旁落韦觉得很对,虚心接受,不过做起来就辛苦了。他要四处奔走,视察地方,检查工作,晚上批阅文件,不能光停留在一城里,即使开了专列,不再要他奔走,但他还得坚持做运动,锻炼身体,习练武艺,每天忙碌,觉得自己累得象条死狗那样行政工作这一做开来,他深有体会地对诸臣道:“公主殿下也不容易啊”“前线打仗危险,后方做事繁琐,各有各的难处。”韦脸色不善地道:“嗯,你们这帮家伙,是不是有意叫我做事,让我知道厉害”“不敢当”张仁愿陪笑道,心忖就算是也打死也不承认。心忖着驸马与公主的为政风格,驸马的创意多,而公主较为细心。比方说发展经济,驸马到达地方,看过一遍地方,就会找到合适的发展之路。而公主则比不上他大才,但公主做事细致认真,却又是驸马不能比拟的。事实上,驸马决定大政方针,公主负责执行,天作之合第七九一节 信我者就得救波斯高原,伊斯法罕。新铸的城墙分了内外两层,内层为十五米,内城为十米高,外围还有护城河,极是坚固但坚固又有什么用,再坚固的城池,敌人不来攻打它的话,就是用来摆的伊斯法罕的守军们,用力地砸在城垛上,咬紧牙关,手流出了血,牙齿咬破唇皮,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城墙下方的原野上,唐骑做尽坏事,满载而归他们掳掠乡下,象胃口大开的怪兽一般,到处抢人,把人口抢走,沦为奴隶,据说放在了什么“集体农场”里面干活,为他种地、放牧、开荒挖沟、开发矿山。。。嗯,韦晞为什么能够给他的部下发双粮,为什么可以给学童开免费餐,一定程度就是这样剥削得来的了韦晞、太平公主的两府下有两类民众,一类是正式子民,在官府录有名字,他们可以享受官府规定的福利:分田、医院、学堂他们有人生自由权,可以去当兵和考公务员。例如突骑施人,他们没与唐军打个落花流水,整体归化,立即享受福利,非常幸运另一类就是战争中的奴隶,他们没有人权,他们辛苦所得,不会有收入,只能够换取食物活命而已。这就是他们作为敌国百姓应付出的代价所幸,他们遇到了韦晞因此他们的上升通道没给堵死,两府明文规定,奴隶们在集体农场里或者支前从军十五年后,只要表现良好,可以转为自由民,他们没有福利,但他们能够得到报酬。最大的福利是他们孩子,却可以成为民册上的子民,韦晞更看中的是孩子。相信那些自由民,为了孩子的前途,不会做出傻事来。表现突出者,十年即可转化。对于这个“表现”,进行了量化,比方说种田,交纳的粮食是最多的,就算优秀,多年的优秀,即可提前归化。即使对奴隶,有法规对他们进行管理,不可轻易打杀。韦晞的说法是“奴隶也是财产,你会随便毁坏你的财产吗”说服了大家,给奴隶们一条活路。掠夺财富、掳获人口和牲畜是唐骑的重要工作,凭借着骑兵迅捷的行动力,他们已经将伊斯法罕方圆五百里的地盘给清理一空称得上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他们破坏农田、果林,捣毁房屋、大食人最看中的宗教寺院尽给拆除而大食军只能够看在眼中,痛在心里。出去多少骑兵,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唐骑天下第一他们习惯于长途机动,拖垮大食骑兵,先用弓箭削弱,再用马刀消灭。可怜大食人战马不够唐骑多多是一人一马,人数也不够唐骑多骑兵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再有弓箭、马刀都比不上唐骑,怎么打奋起抗争的大食人憋屈了,他们越打越少,而唐骑似乎越打越多,到后来,他们只好呆在城墙头,愤怒地看着唐骑在城外肆虐“哈哈哈”唐军骑兵们就在设拉子波斯古老城市,曾为波斯帝国中心守军的眼皮底下干起了一件人神共愤的事情:他们用锄头和铲子去拆除城外一座著名的宗教寺院本来这等粗活根本不用到骑兵大爷们动手,但这次他们亲自干了起来,刨的刨,挖的挖,还有的人吃力地扛着一个大箩筐的砖石土,把它们挪开,方便干活。热情扬溢,不知疲倦。从望远镜中看到城头上敌人那喷火一般的眼神,所做的一切都值了,辛苦算个毛啊“看哪,你们的神也不能够庇护你们,连他自己的家,也给我们拆了”唐军骑兵们狂笑着,扯松裤头,露出去当众撒尿夕阳西下,一列大兵就在断墙上一起放水,颇为壮观奇耻大辱大食军在城墙上悲愤莫名,被大号的望远镜看在眼里。“大将军,这么做妥当吗会深深地激怒大食人”一位资深参谋问杨成献道,周围的军官们也一起看着他。“他们的看法并不重要”眼望着设拉子,杨成献淡淡地道。“一城的死人,他们的看法重要吗”杨成献说出了冷酷无情的话。主帅韦晞规定下来,敢抵抗者屠城君无戏言,说到做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