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浅倒不会偷懒懈怠,他喜欢这些嘛。这只小飞天走得是另一个极端:第一次知道武学院这么丰富多彩(?)的课程的时候,好高骛远白日做梦的小情绪立时原地满血复活。就跟小时候非抱着元慕大腿哭着喊着要十八般兵器非得学个遍一样他基础差,可想得美呀!别人学不了那么多是资质有限,自己看书过目不忘还能融会贯通,完全不是问题,感觉自己棒棒哒!五六年的武学生涯十八般兵器能行云流水耍个遍但依然制服不了只有一把刀的谢铭的这种历史教训,水清浅已经选择性遗忘了。他最近在玩战史和测图,本来最开始是背地图来着,因为学完了兵种,明白各类兵力的长板短板和排兵布阵的差别,之后就选了地形地图,这些在水清浅看来都是基础知识,所谓知己知彼里的知己,天时地利里的地利,想要当将军,基本功要扎实。结果学了还没半个月,水清浅发现大湖左岸的地图跟他印象中的不太一样,他去过,但记得不太清楚,本着他的习惯就去找书查去了。查了别的测图,还有县志,找坤舆录在找书查书的时候,水清浅发现不同版本的测图、县志和坤舆都有不一样的记载,所以也不知道谁对谁错,唯一可以肯定是,地图肯定不准。地图如此不靠谱,按着常理,这件事就该搁一搁,等朝廷专门派人查一下,反正背了也是错的。可就是找书的时候,水清浅还在武学院藏书楼里翻了战事纪。行军打仗嘛,当然会有文书天天流水账似的记录军队里的一些情况,最后是输是赢,是小胜还是大败,待日后学者大咖整理形成战事战史,分析了原因,成为弘文馆里珍藏机密的资料,供日后战事参考战略规划。而流水账的原始资料就成为鸡肋,不能丢,又不指望有什么大用,就这么收录在武学院的藏书楼里,留下来了。所以,战事纪流水账里面,大到行军打仗安营扎寨,小到天气变化地势特点,详细琐碎的甚至一条小山溪都会准确写明周围环境。因为这样彻底研究了一回,水清浅最后可以毫不费力的精准的把大湖左岸的地图默下来,这就算学会了。这个新版本的地图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半山居坤舆图》,在其后三百年里都是帝国重要的军事资料,几乎让人很难相信这是水清浅十五岁时的手笔。这样是够精准了,可水清浅为了这一个地方折腾进不少精力和时间,效率太差了。所以他改变了策略,背地图不见得非得跟着先生教的同步嘛。他一边上课跟着先生学坤舆制图,一边按着战事纪的原稿,一卷一卷读,找到对应的地点,确定地图细节无错,会画了,顺边还撸了遍帝国发家史。要说这好几大屋子的战事纪真不是白给的,不看不知道,这些战事纪覆盖范围可真广啊,记录帝国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邦到今天百万里疆域:曾经的诸侯混战时期就不提了,帝国发源地的母亲河的战火从头烧到尾。等大一统之后,帝国往南往东扩到海,往北往西扩到人迹罕至的荒原沙漠,只要是有人的地方,走一步打一步,诺大的疆土全是打出来的。打完了疆土之后就天下太平了?别开玩笑了,想想水清浅外公那三十六水路总瓢把子,想想皇室血脉绝了多少回,换了多少旁支轮流坐庄。东洲这么大,历史那么长,免不得有吏治混乱的低谷阶段,出现几个圈地为王的神人,还有争储夺嫡各种小范围的平叛、平乱。所以这几大屋子战事纪,不仅能挖到地形疆域,还有记录了各种战斗战役,水清浅撸完两个地方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这不就是战史吗?水清浅忽然给自己找到了一款游戏。在战事纪里面,他可以看到地势,知道天时,明白己方兵力,了解自己的粮草辎重。同时,他还可以从文书的眼里,估计出敌人的势力和实力。当时的领兵大将知道的无非也就是这些了。甚至水清浅可以根据俯瞰地图,更加优越的猜想敌人的位置和部署。有这么好的条件,他完全可以假想:如果自己是那个带兵将军,要如何如何安排这场战斗啊啊啊啊啊啊啊,想一想就热血沸腾!更过分的是,战术做好之后,他还有标准答案做参考。曾经的战事里面,赢,人家赢在什么地方,跟自己的预想是不是一样?输,为什么会输,用自己的计划,会不会改变那个结果?不免有纸上谈兵的嫌疑废话,他倒想真刀真枪上战场哪,让他去哪儿呀。最开始做这个纸面上的战术策划,中二少年对自己的战术修养信心爆棚,抬脚就能上天的那种,结果第一个案例拿去,就被梅将军批个体无完肤。战国纪四十九年,匙城敌人三万,大军过境。己方五千包括三千老弱病残,在城中休养生息。这要是撞上,妥妥五千人全军覆没。水清浅开动脑洞安排战术,派出唯一能像样的两千守兵士卒,一路各种挑衅各种诈败,争取把来军引诱到匙城七十里外一处岔道里,那是个狭长的山谷,然后在山谷里,三千老弱病残酱酱酿酿,什么火油巨石,妥妥能坑得对方全军覆没,如此以少胜多,运筹帷幄,大将军背后光芒万丈对方为什么会跟着你去那一方明显是地势不利的山谷?看完了水清浅的策划,梅将军很平静地问。纸上谈兵的水清浅,我派了两千人哪,诈败诱敌梅将军,你只有两千人,人家有三万,就算有你的挑衅在前,引诱在后,对方又为什么非要全军偏离大路,另走不熟悉的小路?他们途径匙城,没有战术计划吗?对对方的将领来说,改变路线,原本的行军计划怎么办。若非说避免你的蓄意骚扰,随随便便分出去五千去围剿,也足够了。纸上谈兵的水清浅,那好吧,水清浅不甘心的看自己的策划,那我五千老弱病残换五千精兵,也算胜利吧你是步兵,人家用骑兵,不用追到山谷,你的两千人就全军覆没了。纸上谈兵的水清浅,如果我也用骑兵呢?人家有弓箭手。那我要用重甲骑兵呢?机动和速度不够。梅将军,这些兵种的特点,你都学过,为什么放在这里就忘了?梅将军,而且你的假设也不成立。你是守城人马,本来就没有足够的骑兵。梅将军,对方领兵的是冶朗将军。去读读有关他的人物传记,这是位老将,持重谨慎,你的计划,他几乎不会上钩。梅将军,对方的行军也是另有目的,几乎不会在中途临时转换目标,追击一小股溃兵唉哟水清浅挫败的往席子上一趴,那我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吧?水清浅用手指划抹地图后方的某一片,这路大军必须得拖住吖,不然直到这个时候,梅将军才把注意力放在水清浅身上。是的,水清浅那幼稚的战术策略让梅将军甚至懒得理会,但水清浅看似随意划拉到的地图某处,却直指这场战局的关键点,并且不是他瞎蒙的,水清浅的反应告诉他,作为棋中的某处小卒子,他心怀全局。水清浅正在努力的,实质性的,针对这个战局节点做出改变,这种战略眼光远比挽救那座小城和五千老弱病残重要的多。如果水清浅只是提出把五千人迁出城去,猫在山林里躲过这一劫像所有新手小人物的鼠目寸光梅将军都不会怪他,总归,一个小城的守城将,格局有限,只看眼前这点利益也无可厚非。但水清浅没有,他注意到了比守城更重要的部分,懂得拖住对方增援大军的意义,并且做出各种努力,虽然他的计划并没有卵用。但懂得在战略大局上兑子,这比什么不靠谱的幼稚战术都重要。梅将军这时才隐约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说项,让自己教他。说起来,这位梅将军的资历比邵明川将军还老呢,是帝国有名的儒将,他是身体不好才退回帝都修养,但若不是官家和军部暗中请托,人家在枢密院三司也是大咖人物,根本不会降身份来武学院讲课。那怎么办?水清浅扒着梅将军的衣角。战国纪四十九年卷,他还没看到后面,所以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不管发生了什么,他作为匙城守将,都不能让对方五万人如入无人之境的过去。梅将军:没有主意了?水清浅垂死挣扎,开城投降,假意投敌,设宴款待,下蒙汗药,摔杯为号,埋伏五百刀斧手在侧越说声越小,是有点不靠谱吗?梅将军:给你一个眼神,自己领会。啊啊啊啊水清浅抱着头,那我真不知道了,不可能要死守啊。肯定打不过。回去继续去查吧。水清浅继续看了,但原主的主意也没比他的好哪儿去:裹挟了城里的百姓,让无辜的人去挡着大军当炮灰,对方的将领也不是善茬,直接开杀,无辜百姓死了好几大千,对方行程最多被拖了一天,原主趁着机会带着自己残兵败将跑了,对,就是特别不光彩的那种逃跑。然后,对手继续大军碾压。也许因为被拖了半天的功夫,对方最后的战略意图没有完全施展开,己方也没有被完全抄了后路导致溃败,一场仗打下来,谁也没捞到好处,唯一惨烈的,恐怕只有匙城那几千无辜丧命的平民百姓。尽管这些惨烈,只是文书流水账里短短几句话,几组数字。看完之后,水清浅一片茫然。他还真腆脸干出这种事。还不如命令所有人撤出城,一把火把城烧了,要是我就这么干水清浅愤愤不平的批评当时的守将,烧房子也比死人强啊,他算个什么玩意?守城,守城,最后全城的百姓都死绝了,还让大军去抄自家后路,他还好意思说自己守住城,脸简直有那么大!!!梅将军:嗯,这回思路有点意思了。水清浅顺着自己烧房子的策略,继续往下推,推来推去,他觉得自己的主意也好不到哪儿去,坚壁清野么,房子都烧,人都跑,所有粮食水米一滴不剩,然后能跑多远跑多远,估计老弱病残就剩下了,对方将军还不被气疯了?会得大开杀戒吧,伤兵逃不远的都得死那算来算去,这法子也救不了多少人,城中青壮能活下来,那两千好胳膊好腿的守城兵也能活下来,剩下的就不知道最大的胜利,大概,算能拖住大军多一点时间?水清浅掐指算,计算烧房子的时间,还有对方的行动效率。梅将军,梅将军看着地图,回忆弘文馆里的战史机密资料,半晌之后,不得不承认,水清浅这个坚壁清野、放火烧城的法子,还真是一个可行的,并且代价可能最小的一个计划。别看城池化为焦土,仿佛损失巨大,在诸侯混战时期,人口才算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有人就有一切。水清浅的这个计划,最大限度的存活人口,值得。可水清浅掰完手指头,这个结果让他有点傻,因为他忽然算明白了一个道理:名将的背后,一点也不美好。做将军,就是在死人和死更多人之间做选择。什么威风八面啊,什么运筹帷幄啊。一将功成万骨枯,听起来霸气侧漏,可坑死的全是无辜的人,死了那么多人,怎么腆脸说自己一将功成?当将军比当大侠郁闷多了。少年有点受刺激了,坐在那儿发呆,也不说话。豪门弱鸡公子哥幼稚的、无聊的、多愁善感的无聊小情绪。将军大人冷着脸,二话没说,抬手啪的一下,打了熊孩子的后脑勺。啊嗷!梅将军正色,战争,从来都是很残酷的事。水清浅:大叔,你这是安慰吗?可又过了一阵子,最终他幽幽叹了声气,所以,如果我是将军,我只求我的兵可以活下来。这,就算想通了吧?最后,梅将军目送那只小飞天耷拉着翎羽,拖着尾羽没精打采的离开,挑挑眉毛,他似乎看到了一些潜质。第108章 选择过没过心里这道坎儿,梅将军还不知道,但纸上谈兵这件事,中二期的少年居然还越挫越勇。他的地图随着战事的进展在一点点的扩大,而他的战术训练从最开始的异想天开被梅将军翻出漏洞无数,到后来可以神一般的与历史结果重合或者殊途同归的赢得胜利,到如今天马行空的脑洞甚至可以把原本的战局转败为胜,比如最近的一次,他利用寒冬天时节筑起一座冰雕之城,成功坚守据点。而在原本的历史中,那城没守住,最终退兵百里了。如果不是有文安郡主那档子事,水清浅在清明节前就能把战国纪这一段全撸完。现下撸到战国纪二百一十四年,还差三年,所以等文安郡主的事情一了,水清浅就转身埋进武学院,两耳不闻窗外事好吧,如此努力学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芊芊小麻雀不是惹圣人生气了嘛。关于如何消减官家的怒气值,水清浅多年锻炼已有经验先装半个月鹌鹑。元慕跟水清浅约好了去沈家园淘字画,这才没走几家,水清浅就打起呵欠,好像疲累了。元慕,怎么了这是?水清浅又打了个呵欠,抹着眼泪,我两晚上没睡好了截止昨天,他终于把战国纪那一段弄完了,别以为这就算结束,统一之后还有帝国疆域的扩张,扩张连着帝国发家史,还有偶尔的剿匪平叛平乱史,零七八碎的,一点也不比战国纪那块少。在藏书楼里,战国纪资料占去了四间屋子,剩下的这些占了五间,还不包括海军那块。元慕放下手里的字画,摇摇头,实在无法理解他们这帮好战分子的血液。当初他们相约一起离开太学,他去考试入文职,那两位蹦着高儿的去了武学院,谢铭堂堂首辅家的嫡孙,天天弄得泥猴似的,水清浅好高骛远的一口气报全了武学院的科目,没想自己贪多嚼不烂,反而坚定的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现在整夜整夜的啃书本,总算明白那是多大的负担了吧算了,跟他们说也没用。其实,元慕去年考恩科成功入驻露松书院。论写作水平、政治敏感,水清浅若去考,也不见得差到哪去。你最近都没去太学吧?元慕摸摸他那红红的兔子眼,文武可是天生的冤家,我看你泡在武学院太久了,小心博士们联手把你轰出士林。轰出去就轰出去,我还不待见去露松书院呢。水清浅高翘着尾巴,他十五岁的宏远志向是,男子汉大丈夫,要的就是扩土封疆,马革裹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