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农门寡嫂的主母历程> 农门寡嫂的主母历程 分节阅读 18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农门寡嫂的主母历程 分节阅读 184(1 / 1)

d,谁要是敢在马家村出妖蛾子,我绝对饶不了他去,惹急了就逐出族。”所有的族人立即表态绝不会让这种事发生。马家村不像江家大坝全是一个宗族的人,有刘姓李姓等七八家杂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真是恨不能将祖宗给卖了,要是都姓马该多好啊。倒是谭氏有点坠坠不安,马如月画下的这个饼可真大啊“娘,无妨,不画一个饼,有些人就会拉如青下水。”只有将大家捆绑在同一条船上才能齐心协力拖后腿。人其实都是极其自私的,普遍的想法就是愿人穷不愿人富。自家的崛起也是因为有马如月在镇堂子,没人敢起妖蛾子。唯一敢做妖的大约就只有马老太太了,她也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欺负谭氏,连关一珊都强不过去。更不要说自己了。马如月最后还是给谭氏再一次普及了一下官场的事。“这么吓人”听说一人犯罪会牵连九族,谭氏脸都吓白了。“娘,如青会当官,一些势力小人自然就会巴结上来的,最后还可能会打着他的旗号做坏事。”马如月道:“这事儿你道江智远是怎么处理的”谭氏摇了摇头。“江家大坝的田地挂在他头上,其他的一个都没收。所以,像什么陈家什么的,咱们不能应。”马家村的人全都在自家的眼皮子下面,再加上一个马文松帮着监督,这样也便于管理。其他村庄的人,天远地远的,谁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娘知道了。”谭氏拍了拍胸口:“娘以后都不管这些事。”早就让您老别管还不信。马如青中了一个举人,马家村的人出去腰都打得直直的。当然,也不敢和江家大坝的人相提并论。毕竟人家更有底蕴。马如月回到县衙的时候和江智远说起这两个村子的人私下里的较量。“马家村是后起之秀嘛。”江智远笑道:“都说长江后浪拍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没准儿你们马家村还真的能胜过江家大坝。”单靠马如青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对了,开办学堂的事。“其实,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马如月给江智远出了一个主意:将宜昌县的教育搞上去。“你想想看,有你这个状元在前面带路;后又有马如青做榜样,追溯到上一代,还有你老爹江昆明,可以说,宜昌县也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你只需要请一些秀才开办学堂,多考了一些秀才举人出来,那也是一种成功。”马如月越说越觉得这种可行性很高:“你想过没有,这些学子还是你的门生。”这个时代占便宜的地方还是挺多的。身为一方父母官担任了考官,考起的学子就都是自己的学生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不用生那么多儿子,多教导几个有本事的出来就赚大发了。“好像确实可行。”江智远想了想:“那就从江家大坝开始吧,对了,你们马家村是不是也要设一个学堂”这样的好事自然是由马如青来出面。马家村的人沸腾了“马家村办学堂,学堂就选在我们家。”马如青根据姐姐的指示给马文松道:“但凡想学的五岁到十二岁的孩子都可以来学,有钱的就交一点钱有个意思就行,没有钱的可以以工代劳、也可以以物相抵,多多少少是一个意思。我会请一个同窗回来教大家,在我去京城之前有空也会辅导辅导。”“如青啊,你真是好样的”马文松激动不已:“有你这样办学堂,咱们马家村肯定能出几个人才。”但愿吧姐姐说得对,总要让人看到希望,给孩子们机会,能飞多高是多高。结果,让马如青没想到最先跳出来闹的是马老太太。“马如金脑子聪明,也就是早些年没钱上学堂,否则现在也可以考个秀才什么的。”马老太太说的马如金是老三的长子,今年已经十五岁了,她觉得马如青可以考举人,马如金也可以考:“让他来学,回头考个秀才一定能行的。”年龄的限制是五到十二岁,他倒好,已经是十五岁。在这个时代十五岁就算是成年了,还想考秀才。马如青都不知道怎么说好了。“让他学可以,但是他不能打扰别人学。”马如青没辙了,顶多就是在最后一排给安排一个座位,和五岁的孩子一起启蒙估计都合适。至于说想考秀才,估计着他根本就不是那块料子。马如青请的是他一个同窗,两次考秀才不第,家里又很穷,都快放弃了。“柳兄,你在这儿教导孩子们,该有的束修我不会少你的,同时你也可以多看看书,来年再下场一试。”马如青是有心照顾他,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只要你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马兄,我能吗”同样是一起学的人,马如青平步青云,明年就要启程去京城,而他,还在原地踏步,羞愧啊“能的。”马如青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特例,再没有比自己启蒙更晚的人:“当然,我能有今日,也多亏了我姐夫。”马如青的姐夫是谁柳志平是知道的,所以说啊,人的命真的是不能比的。同样是寡母,谭氏看起来就比自己的娘要年轻十来岁。为了供自己读书,娘在镇上替人浆洗衣服,冬天一双手全是冻疮,看得他心如刀绞。两次不中,他真的想要放弃。没想到马如青找到他,让他来当先生,有束修拿,还能得到他的点拔。“谢谢您,马兄。”中了举人的马如青在自己面前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架子,还和当年一样是好兄弟:“马兄,祝您此去高中头名状元。”“这个我就不想了。”马如青还是知道自己的实力的,姐姐说去了京城会安排自己上书院学习一段时间,只要名次不要太难堪就好:“我几斤几两自己掂量得清清楚楚的。”“马兄,你说过的,只要努力不放弃就有希望的。”才安慰了自己,转头他就说不行,柳志平笑道:“不如,咱兄弟一起努力”嗯,是一个好主意。柳志平的任务还有好好教导马家村的二十一个孩子。“马如金你就当是隐形吧,能学多少是多少。”对马老太太的无理要求,马如青已经习以为常了,有时候都觉得是不是他太好说话了,才会让她得寸进尺。不过,能识几个字也算是好事。第三百三十七章 奖励猪肉江智远在马如月的提醒之下,决定将宜昌县的学堂都办起来。全面开花。按年龄断来,连名字都很现代化:幼儿园、小学。当然,中学什么的都不存在了。毕竟宜昌县还是有两个书院。“江大人能来学院真是蓬壁生辉。”育林学院的老学究冯先生接待了江智远,不知道他来所谓何事。“冯先生,您可是一直扎根在学院里,是一个好先生。”江智远道:“我就来看看咱们学院的情况。”这个学院说到底是冯先生私人创办的,有书生八个。“之前有十一个,有三个家境贫寒,实在无力承担。”冯先生无不婉惜的说道:“很多有本事的人就这样被扼杀在了摇篮里面。”他有心想要帮忙,但是个人的力量有限,读书开销大,他也有心无力。江智远一一记录下了每一个人的名字的家庭住址。既然先生说很不错,他不妨投资一下。正如马如月所讲,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人才。这些都是现成的,只是需要拉一把。总比小孩子投资来得快。江智远让江智路挨个儿的去将三人请来。“这个不正是马家村的那位先生吗”江智路指着其中一人道。原来是马如青同窗,已经被请去当先生了。是啊,这是一个极好的办法。江智远分别在宜昌县所辖的十二个镇上开设了学堂。也不用叫那花里胡哨的名字了。就是宜昌县第一学堂,第二学堂一直到十二学堂。江家大坝和马家村算是宜昌县的两个特例。全县倒也有那开私塾的,这种都是有钱的大户为自己家儿女谋划的福利,并不是人人都可比的。有钱人家读书,没钱人家一样要读。用马如月的话说,没伞的孩子应该跑得更快。这些学堂里的先生有些是家境贫穷的书生,教孩子们启蒙完全没有问题。为了能保证他们自立更生的同时,每隔六天进行为期两天的集训,就是由书院的先生为他们解惑,内容包括怎么样教导孩子和他们自身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先生帮衬,还有钱赚,大大的提高了这些书生读书的积极性。有好几个想要放弃的又重新拿起了书本。而且,每一个人都特别的认真。到学堂里学习的孩子无一不是采用自愿的原则。只要你想读书,学堂的大门就常打开。十二岁以下的儿童都有机会进来。但是,不能调皮捣乱,犯了错的孩子立即就会受到惩罚的。为了能吸引住更多的孩子上学,学堂里还包了午饭。不仅能吃饱,每隔十天还有一次肉吃。这在穷乡僻壤的乡下孩子来讲简直就是最大的奖赏。“学堂里的人说好多孩子还是奔着为吃肉来学习的。”江智远从来没想到采纳了马如月的意见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再定一个规矩,每半年举行一次考试,考到全县第一名的孩子奖励十斤肉;第二名的六斤,第三名四斤;全学堂第一名的三斤,第二名的两斤,第三名一斤,取高者发,不可兼得。”马如月想起了现代看见的一则新闻,期末考试了,奖台上的孩子们人手提一块肉,那是他们努力了一学期考到好成绩的犒劳。在物质并不缺乏的现代倘且喜气洋洋,如果这个规矩一出来,可想而知效果有多好。江智远愣愣的看着马如月,这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样。读圣贤书,难不成为是了那几斤猪肉“高大尚的理论要到一定的程度讲才有用。”马如月道:“你说那什么好好读书成为朝廷栋梁之类的话在这些孩子们心目中绝对没有几斤猪肉实在。”等考中了举人再说也不迟。“真的要这样吗”第一次江智远不太想听马如月的话,感觉太滑稽可笑了一点。“民以食为天,食不果腹的日子里,你最想要干什么”那时候的他还说要守孝,最后不也吃了自己带回来的肉吗。“江大人,你别迂腐了。”马如月道:“不管黑猫白猫,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不管是什么奖赏,行之有效才是最合适的。”在马如月的多次劝说下,江智远果然将这个规矩传达。冯先生作为所有学堂的领导者,听到这个信息的时候脸涨得通红。他觉得真是有侮斯文。“先生,这个规矩本官也是斟酌再三才下的决断。”江智远将马如月劝说自己的那一套搬了出来:“孩子们经过半年的学习获得了奖励,对于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来讲,一两斤肉或许并没有什么可喜之处,但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讲,那绝对是全家都高兴。孩子凭本事让家里亲人们都能一起分享他的奖品,这是最好的一种激励方式。”不用讲都知道,家长们以后肯定会说:好好学习,争取考第一名;考第一名好,有肉吃江智远想着马如月说的那些话自己都觉得很好笑。面对冯先生的质疑,江智远自己也略显尴尬。“先生您放心,这笔开支都是由本官自掏腰包,不要学堂承担。”所有的学堂的开支都是由县衙的小金库走帐的。这一次买肉实在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江智远已经想好了到时候就由着自己来付钱,别记录在册了。关于奖励发肉的事,冯先生在之后给各学堂的书生说起的时候自己都有点难为情。“此事纯属江大人体恤那些穷苦百姓私自提出的。”冯先生道:“尔等都是读书人,当明白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吃肉,而是为了明理,有朝一日能考个功名,入仕成为朝廷的栋梁”下面的书生听到这些话的时候觉得还是江大人说的很具体实在。他们十有八九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三五个月不知肉味是常有的事。回去告诉学子们,个个则都很欢喜。“先生。”这一天,第一学堂的一个小孩子怯怯的喊着王书生:“考了第一名真的有肉吃吗”那是肯定的。“好,我要考第一名,我要给娘带肉回去。”小孩子叫熊大成,家里穷得要命,他来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午混口饭吃,没想到还会有吃肉的机会。此后的每一天,这个叫熊大成的孩子是全学堂来得最早的一个,走得最晚的一个。上课的时候也积极听讲,下课了还在背书写字。没有钱买纸笔,学堂上发的他都特别的珍惜。“好孩子,你以后一定会有出息的。”看在王书生的眼里好一阵窃喜。是的,在书院听冯先生讲读书好的孩子会有肉吃时,他们觉得都好笑,但同时心里隐隐的有一种想法:若当年自己能遇上这么好的县大老爷,是不是读书还要厉害一些一学期下来,同等条件下,熊大成的文章也好算术也罢,是宜昌县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