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字,只是他年纪轻,对外面发生的事情见识少,不知道很多内幕所致。这也是朱常洛临死之际,也想着提拔西李封号,提升他地位的原因。如同隆庆帝让李太后帮助万历执政,泰昌帝也想让西李帮助朱常洛,毕竟,做了皇帝,天生就要和臣子作对了,而能帮助他们的也只有自己的家人而已。可惜,这一切都被打压久了,想要独自执掌大权的东林党人,推翻了。走出宫门,初尝成亲感觉的朱由校,十分喜欢这种滋味,而且对于男女欢爱之事,他也格外留恋。只是,喜欢归喜欢,但朱由校知道,这些琐事他得放下,父祖留下这庞大的帝国给他,他需要努力去守护才行。110、治客氏大不敬之罪皇极殿的御门内,早有数百名朝廷官员正互相窃窃私语的等候着。别看这只是个偏门,但内部很大,容纳数百人却是绰绰有余。大明每天上朝的制度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的,而朝会的地点也就是这皇极殿的御门内。当然,朱元璋是在京陵的御门里上朝的,他的子孙却不会在京陵了。随着成祖皇帝朱棣靖难成功,并且迁都京师,为了继续上朝,就在京师皇城里,仿造京陵,换地方再建了这御门。而这里,之后也就成了大明皇帝在京师朝会的地点。“陛下驾到”“臣等见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卿免礼,平身”“谢陛下”随着客套式的早朝礼仪结束,朱由校又开始了他开始厌倦,但依旧坚持的朝政议事。厌倦的是这个朝堂里,干实事的人太少了,东林那些所谓“众正盈朝”的臣子们,整天就在本末倒置的弹劾吵架,真正让他们提出实干建议时,能提出有用建议的太少了,多数人都是避重就轻的搪塞应对,仿佛干实事就与他无关一样。然而,即使如此,朱由校依旧得坚持因为,他是大明帝国的皇帝除非,到了某一天,有新的方式能改变这种现状。不然,只能如此,朱由校清楚,那些不切实际,一昧空想的自负改变,不如就这样保持不变,才能保证朝堂稳定。若是朝廷高层连续变动,一年就换个内阁首辅,这朝局只会越来越不稳,政事会更加糟糕,因为没人会再愿意再做实事。既然做事还会被罢免,那还不如不做,直接在高官厚禄上,呆到被罢免的日子不就好了今日朝会的议题很多,最重要的自然还是辽东的战事,熊廷弼虽然没进京,但并不代表朝廷不需要补救。比如运送物资去辽东,安排人去安稳辽东军心,审查辽阳、沈阳失陷的主要责任人这些。当然,如同朱由校所料,治罪其他人,叶向高为首的阁臣们,以及满朝诸公大部分人,都是举手赞同的,也只有少数人提反对意见,不过他们终究是太少了,在朝堂里扎堆,几乎都看不到。这场治罪,显然早有准备,无论文武罪臣是谁,凡是兵部最新报上来的人,都被治罪,区别只是东林党的人,或者和东林党关系近,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被治罪很轻。而那些非东林党人,甚至是东林党的敌人,都是治罪颇重。朱由校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行贿受贿,但那又如何,别看他执政时间少,但知道的可不少,叶向高所掌权的东林内阁,能把这些人拉出来治罪,已经很好了,他也不想多奢求什么。况且,就算真的重惩他们,辽东失地就能收回吗明显不可能若是不可能,那还不如听之任之,这样还能避免为了芝麻大小的事情,而扯皮半天,却什么都没有谈好的情形发生。不过,到了惩罚辽阳、沈阳失利的最大罪臣袁应泰时,叶向高等人,却是疯狂的为袁应泰脱罪,并且还上书要为以身殉国的袁应泰追封,表扬他的忠心。朱由校听了这话就来气,辽阳、沈阳失陷,无论如何,作为主将的袁应泰都必然有主要责任。现在,主要责任人竟然要被免责,而让那些次要责任人担责任,这还有理吗故而,朱由校当然是不干,而东林党人却依旧坚持己见,两方谁也说不通谁,任凭东林再如何逼迫,朱由校就是不答应追封袁应泰,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袁应泰之事又被搁置,然后又在朝会不了了之了。不少看透形势的人都知道,等熊廷弼入京,朝堂里必然会有场骂战。边塞战事处理得没头没尾后,接下来自然是内政的事情,而此番朝会的议题,依旧是山东、河南地的灾情。只是,这些生在京师,吃穿不愁的衮衮诸公,也就是千篇一律的回答催江南运粮而已,毕竟没有粮食,怎么赈灾都白搭。所以,赈灾一事,又被这般带过,朝堂诸臣根本没多少人担心粮食救济不力的问题,似乎只有等到出了乱子,他们才会明白事情的棘手。党争之下,所有人的眼里都只有中央朝廷的权利。至于其他的事情,就算有隐患,争权夺利者,也不会在意的,除非那隐患爆发出来。接下来,又是零零散散其他的事情,总之,内阁把该拿出来议论的都拿出来议论,并且给出联系了。朱由校听了后,凡是觉得有道理的,都是一一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至于没道理的,都是暂时压着,等琢磨明白再决策。这种表现,给叶向高等内阁阁臣,压力非常大,皇帝年纪轻轻就这么聪明,以后还得了谁知道他们提的建议里面的那些小九九,会不会被人发现当然,恨得牙痒痒的他们,自然不可能在这朝堂上,公然逼宫皇帝。真要逼宫,还不如掌控司礼监呢只要有了司礼监的批红权,朝政之事,不管皇帝同意不同意,都不重要了。看来,整倒那司礼监掌印太监卢受,让王安上位,也必须要提上日程了。东林阁臣们心里,如是想着。国事就这么一件件的按照流程说完了,成年人听了一上午,身子都受不住,更何况是还是少年的朱由校。不过,虽然朱由校听的很累,但还是撑着疲惫,示意身边的王安继续。“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王安对着众臣喊道。潜台词是没有其他事,早朝可以结束了。觉得该到时候了,首辅叶向高连忙对身后不远处的黄尊素打了眼色。得到叶向高示意,黄尊素立刻出列行礼道:“启禀陛下,臣有本奏。”“黄卿所谓何事”朱由校问道,不过心里面,他却是一紧。对于黄尊素这些御史,突然要奏禀,朱由校就知道肯定是有大事发生,也不知他们又要弹劾谁了。只是,出乎朱由校意料,当他听到黄尊素所弹劾之人,彻底惊呆了。“回禀陛下,宫中有闻,都人客氏,不知尊卑,尝以养育陛下之功,邀上得幸,恃宠而骄,时常言语侮辱皇后,更有数般出格之举,件件闻之,人神共愤。故,臣请陛下降旨,治客氏大不敬之罪,逐其出宫,以正宫规”111、逐客氏出宫都人,乃是大明对宫女的称呼。客氏就算是当今皇帝的乳母,起步比其她宫女高,但充其量也只是都人而已。虽然本朝不乏都人出身的宫女,最后都成为皇帝的母亲,如万历帝的生母孝定皇太后李氏,泰昌帝的生母孝靖皇太后王氏,甚至泰昌帝能够在国本之争中,顺利当上太子,也不无李太后同情同样是宫女出身的王太后,而一力逼迫万历帝,促成泰昌帝成为太子的。但是,如今的客氏可没那个运气,甚至以后也不可能。皇帝的乳母让她在宫内地位超然,那是肯定的,可就算如此,她现在也只是一个宫女而已。宫女对后宫之主的皇后不敬,这在法理中,本身就是罪大恶极,就像臣子对皇帝不敬那样,可是后宫重罪。朱由校听到黄尊素这么弹劾客巴巴,要将客巴巴逐出宫门,顿时有些懵了。好在有王安在一旁低声提醒,这才回过神来。当下,朱由校声音有些软道:“这谢都是坊间谣言,宫中从无此事,一定是黄卿弄错了。”“陛下,此事千真万确,绝无差错。臣奏疏里已经一一列举,只需陛下派人查验便可。”黄尊素回道。“这”朱由校本想继续推脱搪塞,然而看到面前朝臣有这么多双眼睛看他,只能言不由衷道:“那就呈上来给朕过目吧来人,去把黄卿的奏疏取来。”很快,便有王安身边一个年轻小太监,一路低着头,去黄尊素那里入奏疏。黄尊素当下便将奏疏交给那小太监,同时,他趁这功夫,又毫不顾忌的把奏疏里面的罪名复述了一遍。这奏疏是黄尊素和汪文言,合力研究良久,才草拟出来的,早就记在心里,背得透熟了。至于黄尊素研究得久,那也是有原因的。一来是为了确保客巴巴罪名可查,有事实证据,让她想逃罪都逃不了;二来,却是害怕提供宫中证据,会牵扯到王安。外朝臣子和内廷宫人勾结,一直都犯忌讳,更何况东林诸人虽然明面上,对于王安友善,但王安毕竟是阉人,他们内心里还是有些瞧不起的,更不想在这些朝堂斗争里和王安扯在一起,那样可就有害于东林的名声了。他们这些东林大贤,如何能与阉寺为伍传了出去,岂不是令外人耻笑吗为了东林的名声,黄尊素自然是要认真排查,避免牵扯到王安,才敢弹劾的。“黄卿,你这奏疏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了吧皇后入宫未久,客氏如何能干下这么多的恶事”朱由校找着理由,强撑的为客巴巴开脱道。“禀陛下,臣所奏,确实都是千真万确之事。其中桩桩件件,皆有宫人所见,而传出,陛下只需选一秉公之人,查问宫人便可。”黄尊素早有准备,自然不会在朱由校面前示弱。“这恐怕此事如此处置,不太妥当吧”朱由校迟疑道。“臣斗胆问陛下,有何不可”黄尊素躬身行礼问道。“客氏毕竟为朕之乳母,是为长辈,若强行派人审问,传了出去,天下百姓恐怕会说朕不孝吧”朱由校找不到理由,把黄尊素压下,只能搬出孝之人伦大礼,来护着客巴巴了。其实,对于客巴巴和张嫣的口角争执,朱由校在宫里,自然是有所耳闻的。不过,一来二人对于朱由校都很重要,而且她们只是起了些口角争执,朱由校也觉得没必要用尊卑之分责骂客氏。二来,这两个女人对朱由校而言,都是亲近的家人,客氏亦母亦妾,从他小时候没了娘就照顾他至今,自然照顾有加,不忍责备。而张嫣,是他一眼选中的妻子,是大明的国母,是注定要和他走过一生的女人,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关爱。所谓家务事最难断,现在这两个家中女人,如同婆媳,也如妻妾一样,在家里争斗,朱由校这个一家之主,照顾谁都不好,所以他宁愿冷处理。目的就是希望张嫣、客巴巴二人,在宫里闹过一段时间后,各自找准自己的定位,好维持后宫安定。若是最后不行,朱由校便会强制出手了。本来,这个办法,对于朱由校而言,确实不错,但却不能明面上拿出来说,终究客氏以宫女身份,对抗皇后,这种犯宫规的大不敬罪名,若不是客氏还有皇帝乳母的身份在,直接被张嫣在宫里杖毙都是可以的。现在,朱由校想瞒着,却瞒不住了,也不知黄尊素怎么得到这些派人查,就肯定得到的证据,真让他不好轻易揭过此事。有那么一瞬间,朱由校怀疑过是王安所为,也怀疑过是当事人张嫣自己透露,不过想到宫内也有外朝臣子的耳目,他也只能作罢了,只以为真是宫里人嚼舌根,把这些宫闱之事传出去了。反正,朱由校是绝不会答应他们查客巴巴的,否则,必然是一查一个准,到时候,就不一定是驱逐出宫这个结果了。不清楚事情真相的朱由校,只以为这些事情,是外朝臣子气不过皇后受宫女欺负,坏了君臣大礼,完全没想过这事情的源头还有其他原因。毕竟,明礼守礼,可是这帮臭脾气的文官,最在意的事情,现在客氏触犯红线,他们这么针对,也算是情有可原。如今,朱由校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保住客巴巴了,哪怕是让客巴巴在宫里多吃一点儿苦头,他也不想客巴巴真的被逐出宫。倒不是朱由校害怕客巴巴被逐出宫过得不好,有他这个皇帝在,哪怕客巴巴住在宫外,他也能让客巴巴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真正的原因,只是朱由校自己,舍不得客巴巴出宫而已。他倒宁愿,客巴巴能一直以乳母的身份,在宫里,在他身边,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