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钱,也远远不止他们捐贡给朝廷的那一部分。当然了,虽然他对张璟的怨念轻易消失不了,但是张璟提议的教育薛濂的事情,他还是很赞成的。天下间,无论古今,除了少部分父母以外,多数父母都是愿意自家子女学好的,只要能让不成器的子女学好,其他事情在他们眼里,与让子女上进相比,都是可以放到一边的。送了薛钲、薛濂父子离开,张璟心里高兴得很,毕竟这种当人面挖坑给人跳的感觉,真的好得不得了。同时,张璟的心里也是落了一块大石头,毕竟,拿了薛家父子的钱,他不就可以顺理成章去宫里给朱由校送钱吗这样的话,张璟再和朱由校要人,那也更有底气了,当然,要是能同时把高进身上的那本军器局的私账也搞到手,那就更好了。也不知道万炜考虑得怎么样了,如果事情真出了岔子,那万炜怕了高进背后的东林党人,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终究来说,万炜虽然是靠着皇权生存的皇亲国戚,但说到底也是见不着兔子,不撒鹰的奸商群体,他们最喜爱在关键时刻,投机取巧。张璟拜托他的这种实际得到的利益不大,又要得罪朝廷主要当政党派的事情,就算万炜政治能力不低,但也很难说他会不会愿意在朱由校弱势的时候,得罪现在强势的东林党。想得多了,也没个头绪,张璟索性不想了,眼瞅着饭点时间也到了,便命春兰、夏荷撤了大堂里的茶水,又让秋菊、冬梅端上饭食来。他的饭食也简单,四菜一汤,让大宝在京师招得一个手艺非常好的厨子做的,是什么御厨的亲传弟子,京师厨子圈有些名号,背景身份很干净,只不过每月要给三两银子。食不厌精,张璟为了能吃到好东西,也是下了血本了,还另外再让他一家四口住进张府,只要管他们的饭就行,这才让那厨子同意,入住张府包他张府一日三餐的。这年头,就算是御厨,出了皇城,养活一家人,也不是容易的。多数厨子,除非是一人管饱,全家不饿的单身好,否则他们一般不是去大酒楼一天到晚做饭赚钱,那就只能去大户人家接受雇佣,才能养活一家老小。更何况,这厨子养了两个大胖小子,老话说得好,半大小子饿死爹,他去其他地方就算拿到一个月十两,就算物价不涨,他真要让两小胖子撒开肚皮吃,也是不够的。但在张府,虽然张璟开的银子少,但管他一家人饭,这就够了。当然了,那厨子入府前也明说了,他们之间只属于雇佣关系,没什么主仆性质,这厨子日后想走,只需要和府里提前打招呼就行。代价花得大,这菜做得就是不一样,四菜一汤,炖的羊肉,炒的牛肉丝,配些素菜,菜色和味道确实不错,张璟足足吃了两碗小米饭,这才接过春兰送来的茶水漱口,让其他人撤了饭食。吃饱后,简单睡了午觉,洗漱之后,张璟便让大宝准备马车,准备去张国纪府邸拜访下,探探东林党那边对待客巴巴的口风。谁知道,还没出门,二宝就跑过来,说有三个书生模样的人,持前首辅方从哲的名刺前来拜见。让121、抗清三公得其二求订阅,求月票望着手中方从哲的名刺,张璟确认是真的后,这才抬头看向面前的三个年轻书生。“你们可真是等煞我了,自从方相公那日向我荐人,说你们都是大明日后的栋梁之才,为此,我可是苦等好几日了。”张璟连忙起身和那三人欢迎道,当然,他说的其实都是客套话。这三人张璟以前连名字都不知道,如何会真的等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要给三人面子,毕竟多说些客套话,双方之间留个好印象,若是真有才华,起码也不会让对方厌恶。毕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君臣主仆关系发展到今天,若是有选择性,君主给臣仆的初次印象不好,不愿意效忠君主的人可是大有人在的。谁知道方从哲给自己推荐来的人,厉害不厉害虽然张璟心里觉得,方从哲能推荐给自己的应该不会有太大本事,但如果真要撞大运了,从中捞到一个潜力股,那他岂不是要赚大发了而且刚刚两天不到的张璟,现在可是正缺人才的时候,能有稍微靠谱点的人才在身边使用,暂时可比给他其他什么东西强多了。“国舅爷言重了,我等朽木之才,如何能成为大明栋梁”那三人见张璟如此礼遇,便齐齐向张璟还礼,并由为首一个年长青年向张璟答谢道。“莫要谦虚,方相公是何等英雄人物,他推荐的人必然不同凡响。”张璟笑着回道。那三个青年倒没有被张璟这客套话给迷住理智,连道不敢,四人一番客套,而后才由那三个青年自我介绍。“在下归安茅元仪,见过国舅爷”“在下上虞陈明遇,见过国舅爷”“在下金坛冯厚敦,见过国舅爷”对面三个青年,按照年纪大小,相互自报家门。张璟听到三人籍贯和口中没有能彻底更正浙江口音,心中对他们是方从哲推荐来的人,再无怀疑。毕竟,对于现在失势的方从哲而言,他如果推荐人,估计其他地方的人,方从哲还不敢冒险,唯有出身浙江,有乡党优势,可以互相信任的监生,方从哲才敢信任和推荐。终究,在这个朋党林立的时代,除非是早早考了功名,在仕途官场里,因为和乡党不和而转换门庭,不然,很少有人会提前放弃乡党身份,而加入其他党派。像面前这三个青年,他们至今考取功名未果,家里又有些背景条件,先来京师国子监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背景人脉,等毕业后,还考不了功名,再作打算准备靠监生身份,找些关系,从小吏做起,进入仕途也是无可厚非。也正是因此,方从哲才会放心大胆的引荐他们,毕竟以他们的身份,想脱离浙党,改换门庭,那就太难了。而张璟本人,除了因为他们是监生,和自己有些渊源以外,也正是因为他们属于浙党,才敢放心大胆的用他们。毕竟,只要张璟不去得罪方从哲,以及方从哲所代表的浙党,除非浙党遇到巨大利益,比背叛自己还对他们有利,如熊廷弼被浙党摆了一道那样,否则他们是断然不会和张璟反目,坑害张璟的。当然了,若是有人现在就注意到自己,并且知道方从哲要帮助自己,给自己暗中塞人,背地里阴自己,张璟也就只能认栽了。“好好好有诸位相助,陛下所托付我的事情,如何能不成”张璟听完三人名字,大笑道。不过,很快,他就发现好像有些不对劲,似乎这三人的名字有些熟悉啊。“茅元仪陈明遇冯厚敦”张璟一一对着三人,不确定的试探问道。对面三人相互对视一眼,他们虽然不明白张璟的意思,看张璟意思似乎认识他们,但还是点头承认回应。一下子,张璟仿佛确认了某件事情。他们不会真是那三人吧要真是的,老子可真的是要发了茅元仪陈明遇冯厚敦竟然是他们三人这三人,可都是后世螨清痛恨之人,甚至三人都被螨清恨不得从史书中彻底一一抹去的人。而他们三人,张璟后世也是一直记得的,籍贯也都对得上,心里面,张璟已经确认他们就是那三人了。前者一本武备志,后者二人更是流传后世,汉人骄傲的抗清三公之二。每一个,都是令螨清忌惮的人当然,说起来陈明遇、冯厚敦二人,可比茅元仪出名多了,毕竟江阴八十一日,无论何时,都是汉人不能忘记的伤痕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这半句诗,张璟每次读来,心中都无尽仇恨,以孤城坚守八十一日,虽然最终还是城破兵败,但也让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这三人的名字,永远留在汉人的心中,成为民族脊梁。犹记得,为了抵制螨清欲毁我华夏衣冠,奴我种族的剃发令,江阴全城百姓抱着汉族存亡之念,随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不惧螨清刀兵威胁,坚决抵抗螨清。前后八十一日,城破全城殉国,仅有遗民五十三口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前后无一人投降,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江阴遗民仅五十三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而螨清围城的二十四万余人,却为此连续折损三个王爷,大将十八名,兵卒七万五千余人,由不得螨清不记恨。要不是后来螨清无法抹去三人在江阴的影响力,江阴士绅百姓不当清朝的官,不应清朝的举,若非有刀兵胁迫,恐怕连赋税都不交,让得螨清无可奈何,否则这段历史,恐怕又要在史书中,为人销毁篡改了吧看着站在茅元仪身后的二个青年,只见二人仪表堂堂,眉宇之间,也是不时透露着一股英气,一看便是正直之人。张璟不由感叹,也正是有这种人物,才会在那种局势下,不学大部分文人败类,一点儿血气都没有,投降异族,能扔掉失败的笔杆子,拿上刀剑,和侵我江山的异族反抗。122、内心引起强烈不适求订阅,求月票真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在京师,遇到未来的抗清三公里的二人,这实在是令张璟非常意外。当然了,这虽然意外,但也算合情合理,毕竟陈明遇和冯厚敦都是浙江人,而他张璟也是无巧不巧的搭上了方从哲这根线了。想到这里,张璟也是不由感叹方从哲果然是能被精明的万历帝选出来党首辅的人物,从他给自己举荐人才,就能看出方从哲老辣的眼光了。他敢肯定方从哲一定不是穿越者,不会知道真是历史上,那八十一日里,江阴城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方从哲能举荐陈明遇、冯厚敦二人,一定是方从哲真得从新看看出什么来,所以才会举荐的,记得萨尔浒战败后,当时方从哲主政,也是他最开始通过会推,点了熊廷弼,让他去经略辽东。或许这里面有熊廷弼所在楚党和方从哲所在浙党是盟友的关系,但若是方从哲当时没能看出熊廷弼的能力,又怎么只会举荐他呢恐怕有个比熊廷弼更好的人选,只要是浙出身党,恐怕方从哲就不会只派熊廷弼去经略辽东了。当然了,如今的陈明遇、冯厚敦,还不是后世那两个面对螨清围城病丁,丝毫不怕,率领江阴百姓,殊死搏斗,并且齐齐殉国的抗清三公。现在的他们,也都只是结束国子监了国子监学业,仕途无望,还没有找到门路,只能托了方从哲的乡党关系,来张璟府邸碰碰运气。可惜,今日见了这二人,却没见到那位被俘后坚决不向螨清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终英勇就义的江阴典史阎应元,张璟心里对此深有遗憾。记忆里,好像阎应元就是京师通州人,按照陈明遇和冯厚敦的年龄推算,恐怕阎应元应该也是考取功名未果,正在家里继续苦读书,准备继续考个进士,等到他感到无望,才出来从吏做起,进入仕途吧。也不知,什么时候有机会能见到,若是可能,到时候要不要把他拉进队伍,和陈明遇、冯厚敦一起,组成一个“灭建奴铁三角”,让他们继续杀胡呢这样仅仅是想想,张璟就觉得有趣极了兴奋极了当然,陈明遇、冯厚敦二人对张璟来说,现阶段,其实还不如一个茅元仪。原因的话,也很简单,如果说陈、冯二人是日后军政方面对张璟来说十分得力的人物,但他们毕竟年轻,还没真正成长起来,可茅元仪却是现在张璟急缺的军事理论人才,并且已经有所磨砺。记忆里,这家伙可是曾经担任过杨镐的幕僚,也正是有这段经历,随杨镐征战萨尔浒,才让他创造了那本影响深远的武备志。那时,萨尔浒战败,茅元仪焦急忧愤,发奋著书立说,刻苦钻研历代兵法理论,并将多年搜集的战具、器械资料,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辑成一本武备志,并且因此成名。换而言之,茅元仪可是个军事理论专家,也不知道,他此时有没有把武备志这书写完。要是现在茅元仪已经写完,那可就真是太好了,张璟觉得自己把后世的一些军事思想给他,以这家伙在军事理论上的天赋,一定可以根据这个时代的特色,创造革新出一部切合实际的军事战法。到时候,如果能把那部加强版武备志呈送给朱由校,那么恐怕茅元仪和他想不得到朱由校重视都难了,而且大明军队的武器战法也必将会有一套系统性的革新理论基础。至于原版的武备志到底如何,想想看螨清将这本兵书明确列为禁书,直到清末面对列强军事上的压力,为了提高武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