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放开书禁,就可想而知这本茅元仪的杰作,有多大的成就。当然,彼时螨清军事早已积重难返,落后列强太多,而茅元仪又受于时代局限性,所作兵书都是根据前人理论基础,还有他参加辽事以来的战争经历写的,大部分的东西已经不适合未来热兵器的时代。不过,那也是未来,现在的话,武备志这书,可是的的确确适合大明,张璟前世闲暇时候,也曾看过这书,不过毕竟那时候这书已经属于杂书,他也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了下。虽然如此,但张璟仍记得初次看这书时,对这本兵书里阐述的军事理论的震惊。记得真是历史上,后来的茅元仪被孙承宗看重,提的建议也帮助明军打赢过建奴,如此也验证了,这本武备志的实力,确实并非浪得虚名,也无怪螨清明确将其列为禁书。即使后来开了书禁,也对里面的不少内容进行篡改,要不是日本人保存了明代版本的武备志,恐怕想要见到为了和这三人套近乎,给他们一个好的初次印象,张璟也没和他们聊其他东西,主要就是拉拉家常而已,顺便旁敲侧击自然他们的其他故事,这一番询问,看着面前的三名大才,张璟就觉得自己走了狗屎运,心里面也在庆幸,幸好是交好了眼光不错的方从哲,他给自己推荐的无疑都是可以成为大明精英的人才。不然,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张璟才能认识这三人,毕竟身份悬殊,能见到都是运气,而很明显,张璟这一世的运气,确实有些好到爆然而,话说回来,这三人都来做他的幕僚,张璟怎么看都觉得这配置有些过分奢侈了。也不知道日后让那些身边幕僚不给力的人,在见到他这些幕僚后,内心里,会不会引起强烈不适。而且为了表明对这三人的尊重,张璟也是直接大喜道:“我才去工部上任一天,军器局的事情就把我忙的是焦头烂额,今日得见三位大才,日后三位辅助于我,那以后工部的事情肯定是事半功倍了。”三人闻言,都觉得张璟说得过重,连连谦虚。他们这般的实际求是,令张璟觉得,果然爱在朝堂里靠嘴炮扯皮,到了亡国时候做带路党的,和这些为了大明抛头颅洒热血的做实事的人相比,确实不同。123、完全想岔了求订阅,求月票事实上,茅元仪、陈明遇、冯厚敦三人,其实早就接到方从哲的手书,一番思量后,这才各怀目的的考虑投奔张璟。两天前,他们就已经汇合,去方从哲府邸,拜访了方从哲,并从他那里听了一些建议,最终领了方从哲的名刺,决定投奔张璟。毕竟,浙党失势,他们这些小人物,和东林党认识的人又不多,又是名正言顺的浙党,想要呆在京师,找到其他门路,那可真是太难了。当然,他们之所以今天才过来持方从哲名刺,登门拜访张璟,也是因为知道昨天张璟第一天上任,害怕来得时间不对,这才赶在今天拜访。不过,就是今天,他们也选了午后赶来,为的就是不落空,毕竟即使张璟中午不回府邸,他们也能等到晚上不是除非,真碰到意外,张璟晚上被人约了饭局,那就只能怪他们自己倒霉了。大堂里,张璟遇到了三个对他而言的大人物,自然不会放过他们。请三人坐下后,忙又命春兰等四个婢女端来茶水糕点,就在大堂里和他们讨论一些必要的问题。毕竟是日后肯定要当做心腹重用的几个人,不好好考察一下,心里对他们有个大致的认识,否则如何能够知道以后怎么用他们呢“诸位此番前来应知,陛下委任我为工部员外郎,主持新式火器研发一事。如今,诸位前来相助我,不知道对于新式火器,有何独到见解”张璟提问道。三人闻言,皆是面色一整,他们知道这是张璟在考究他们了。刚才的见面里,他们对于张璟的第一印象,还算不错,又想到方从哲告诉他们张璟能有路子给他们做官的机会,信任方从哲这位乡党领袖的他们,并不认为方从哲在骗他们,所以都十分想在张璟面前表现,好让张璟选择留下他们。君择臣,臣择君,他们选择过了,没有立即告辞,就已经表明了他们的态度。这下子,自然该是张璟选择了,虽然张璟刚才见面时,说个不少他们的好话,但他们不知道张璟有穿越这个外挂,只以为那是张璟的客套话,而现在张璟提问,这就是在考问他们,想要看看他们的真实水平了。不过,他们想在张璟面前好好表现,但是张璟这问题,对他们而言,实在有些专业性太强了,引得他们思索了好一会儿,皱眉不已,想答好,却又不敢回答。见这样子,张璟心里都嘀咕了,不会是自己搞错人了吧这三人只是同名同姓同籍贯而已,并不是自己心里的那三人,或许陈明遇、冯厚敦现下还是个小屁孩也不一定,他们只是家境不好,根本不是读书人,就做了吏吧不过,陈、冯二人能这么解释,那这同名同姓的茅元仪,又作何解释呢看茅元仪那一身穿着儒服透露出来儒雅气息里,不自然的散发出的一股军旅之气,定然是上过战场的,怎么会连自己这简单问题都答不上来呢难道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同名同姓同籍贯,还同样上过战场的茅元仪不成心里面,张璟确实完全没有想到,他竟然会和对面三人完全想岔了,四个人想得完全是不同的意思。张璟只是想着和天下英雄随意交谈而已,而茅元仪、陈明遇、冯厚敦三人却把这当成了一场考验,哪敢轻易交谈终于,对面三人里,有了动静,坐在张璟左手边,三人身份地位最高的茅元仪,不再选择沉默了。眼看陈明遇、冯厚敦有些畏畏缩缩不敢作答,茅元仪明白,毫无军事经验的他们,对于火器是根本没法回答的,所以这个担子只能落在他这个曾经随杨帅在辽东杀建奴鞑子的年长大哥身上了。而他,年纪又比陈、冯二人大了几岁,这个时候于情于理,也该由他出面回答了。“回禀国舅爷,我这二位贤弟,未历军事,于火器一道一知半解,恐怕一时之间,难以回答国舅爷所问。”只见,茅元仪起身向张璟解释道。而后,茅元仪又接着说道:“在下曾有幸随罪罪臣兵部右侍郎杨镐,于辽东讨伐建奴,于火器一道,倒是有几分了解,不如国舅爷所问,就交由在下回答吧”言语之中,茅元仪提到杨镐时,言语不自觉的有所迟疑,显然有些故事。张璟也听出茅元仪这话问题,他知道这是茅元仪对故主的尊重,同时,他也明白茅元仪的心理如何。毕竟,即使茅元仪再尊重杨镐,但杨镐终究是萨尔浒之战明军的主将,大明败北,他这个主将自然要问罪,哪怕他的战术战法都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兵家大事,只唯结果论。胜,你就是功臣反之,败了,你只能是罪臣。所以,纵然是对杨镐再尊敬,于外人面前,特别是张璟这样的人物,茅元仪只能用“罪臣”来形容故主。当然,说实话,茅元仪这般说辞,其实也是让张璟高兴。终究,杨镐如今戴罪之身,关在天牢里,一般人都唯恐和他扯上关系,茅元仪话语里虽然也在避免和杨镐有太多牵扯,但语气里,还是不自然的流露出对故主的尊重。这明显说明了茅元仪是个忠心耿耿的人,想到这位儒生为了大明,为了辽事,投笔从戎,倾尽毕生心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编撰兵书,张璟就知道,若是茅元仪真心入自己麾下,这人他是完全可以放心大胆的用的。一个连犯了重罪的故主,内心都十分尊重,并且十分有能力的人,如果都不重用,难道要张璟重用那些只会恭维君主,天天打嘴炮的无能之人吗“你替他们说虽说杨侍郎也是兵事拔萃之人,但以你的年龄能力,能有杨侍郎身边学了多少”张璟故意激将道。虽然他知道茅元仪未来可是明末的军事理论专家,但现在他毕竟年轻,不好好测试一下,张璟心里也犯嘀咕,这茅元仪现在有多少能力。124、冤也不冤张璟怀疑的话,并没有让茅元仪觉得反感。确实,茅元仪主动要替陈明遇和冯厚敦回答火器改革的话题,就算是换了其他人,也肯定要对茅元仪这种出风头式的大包大揽,而有异议。而且,张璟的话不仅没有让茅元仪反感,反而张璟话里对杨镐的几分尊重,却是让茅元仪对张璟多了几分好感与热切。至于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茅元仪是大明现在少数一些,四处为杨镐脱狱而奔走的人。此番茅元仪之所以会决定投奔张璟,除了为了自己前途考虑,也还有其他的私心想法。那就是茅元仪希望能靠着圣眷正宠的张璟的关系,找到机会,说服张璟帮他救出曾对他有大恩的杨镐。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自大明萨尔浒战败以来,随着杨镐被下狱,原本杨镐的一些亲朋故旧,在面对已经是罪臣的杨镐,并没有选择出手相救,反而避得远远的,有的人甚至不愿意提杨镐的名字,生怕被杨镐牵扯,这可是让一直寻求机会救出杨镐的茅元仪,对这些人寒心。可是,这又能如何趋利避害,人之常态,莫过如此故而,在听到张璟话语里,并没有用“罪臣”、“庸将”这些词语贬低杨镐时,反而还带着些尊重的语气,称呼杨镐为“杨侍郎”,茅元仪心里可谓是高兴极了,对张璟的印象更是好感不断。张璟若是知道茅元仪心中所想,心里大概也要乐开花了,他只不过心里清楚萨尔浒之战,大明败在哪里,并没有官僚集团那种特别的以结果论的推卸责任的心态。毕竟,萨尔浒这一战,换谁去都是败,你除非有个牛逼的外挂系统,否则管你穿越者多牛逼,怎么打都是输。明军的各种情报早就到了建奴手里,再加上内部奸细也多,杨镐的战略安排再好,也成了无用之功。而明军情报不行,战斗的战术战法又被建奴克制,那种情况,不出现系统外挂的话,想翻盘绝对,根本,没可能。“在下随杨侍郎在辽东时,也是见过建奴的实力,深知我大明的火器,已然不足以对付建奴,这绝不是说我大明火器不厉害,而是因建奴狡诈,早已知晓我大明军队虚实。”茅元仪慢慢开口道:“老贼努尔哈赤,叛心早有,昔日,大明对其施以厚恩,授其官爵,可老贼趁附庸之际,已然窥得我大明军中战术战法,并从中寻得对应之策,加有边地奸细为助,这才在萨尔浒胜我大明。”说话时候,茅元仪开始并未反驳张璟对他实力的质疑,而是直接说了他当初在辽东,所了解的大明军队,在实际作战中,火器所暴露的弱点。“哦”张璟故意应了一声,像是提起几分兴趣,又认真的问茅元仪道:“既然你见识我大明和建奴逆贼的对战,那就举些例子,仔细和我们讲讲我大明火器如今在实战中,有哪些缺点,需要如何改进。”当然,张璟也注意到,茅元仪再说到大明在萨尔浒战败时,他明显感受到茅元仪在语气里,透露出的深深的不甘。确实,按理来说,大明在战前做的准备并不少,出战的十余万人,有不少都是全国各地抽调的精锐,这些人多数都是参加过万历三大征的精兵,可以说是兵精将广。然而,明军准备不少,但建奴准备更加多,不说努尔哈赤在建州那些年里卧薪尝胆积攒的几万人马,也都是善战的精锐,并且和不少武备开始荒废的明军不同,建奴早有反叛谋反之心,起兵之前,日夜操练,精锐程度绝对不下于明军。再加上,努尔哈赤早年随李成梁征战,早就在辽东安排了不少奸细,即使建州兵马较明军少,但真正实力,却绝对不是那么大的。从古至今,打仗从来不是人多人少说话的,特别是到了以后热武器的时代。换句话说,萨尔浒决战,大明败的冤,却也不算冤。那边,茅元仪得了张璟言语,起身行了一礼道:“是国舅爷且听在下细说。”言罢,茅元仪用手摸了摸下巴,像是在思索如何言语。与此同时,坐在茅元仪身旁的陈明遇和冯厚敦,皆是松口气的对视一眼,幸好茅元仪对于火器了解颇深,否则他们今日来投奔张璟,可就要出大糗了。他们二人都是苦读书的,虽然对于兵事也有涉及,但这种专业的火器理论,他们哪有认识多深,不然刚才张璟提问的时候,他们如何一句话也说出来呢“回禀国舅爷,在我看来,以实战论,日后国舅爷若要研发新式火器,最起码需要从三点入手改进。”过了片刻功夫,茅元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