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的关系网里,可是有不少大太监的,有他们在,谁知道动你的家人,会不会出事所以,追债的人不敢妄动,李进忠也乐得不还钱,这事情一直拖到现在,而听到还有追债的人查他,他早已习惯,自然不会在意了。查就查呗,反正他们知道自己如今是皇爷的心腹,还敢让他还钱甚至上门动粗不成恐怕,这帮人,现在想巴结他还来不及了顾虑没了,李进忠自然不会在这上面纠缠,而是又拐回原话题道:“国舅爷,赵进教的事情,您还是多考虑下吧”153、不识庐山真面目对于李进忠刚才还追问姓魏的公公,突然之间就变了语气,转而又提到赵进教,张璟却是并未多加在意。毕竟,刚才他也是瞎编的魏忠贤可能被追债,自是不想再提起这事情,否则,若是他多加留意,肯定能察觉到李进忠的异常的。不过,既然李进忠又追问了赵进教之事,张璟自然不能敷衍了事,哪怕是不招赵进教,那也得给个合理的理由才行。当然,说实话,有了李进忠这个附加值,张璟对于赵进教,确实是兴趣非常浓厚。终究,古往今来,想要在仕途发展,没人会放弃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的这条线,特别是在宦官权利极高的明代,不和宦官交厚的官员,他的仕途上限绝对不高。当然,兴趣浓厚是没错,但张璟也只是把赵进教列入考察对象而已,具体如何,还得多了解他才行。想了想,张璟又道:“我招管家,首先肯定得看见识和能力的,可这赵进教一辈子都待在宫里,却还没混出名堂,足可见他的能力如何。”“就算他是个狠人,敢自宫入宫,这种做事心狠的性格,虽然我很喜欢,但我想李公公也应该明白,做管家最关键是要忠心,这就要看人品了。可心狠之人并不一定就忠心,特别是日后,他要替我掌管府中的诸般事情,所以,对于赵进教的人品、见识和能力,我还需要慎重观察,才能做打算的。”闻言,李进忠并没有异议,也很认同张璟的理由道:“国舅爷说得极是,招管家的话,确实要考虑这些。不过赵进教并非不是没能力见识的人,只是时运不济而已。当年我和赵进教,还有五皇子身边的贴身太监徐应元,结了拜把兄弟后,可是一起跑去四川开矿了,不过后来中间出了些变故,导致我们兄弟三个,最后只能灰溜溜的逃回京师了,到了今天才熬出头”说话时候,李进忠脸上多了几分回忆和迷茫之色,张璟结合他话里的意思,想来是他在追忆曾经奋斗,却最终没成功的往事吧。不过,听了李进忠的话,却是让张璟有些惊讶道:“五皇子”“哦,是检哥儿,这不先帝刚驾崩不久,陛下诸事繁忙,连先帝和万历爷遗留的妃子的封号都没提,又哪里顾得及检哥儿呢故而他的封号一直没定下来。”李进忠解释道。听了这话,这下子,张璟却是终于明白了李进忠口中说得是谁了,自然是他有过几面之缘的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检了,真实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因为光宗朱常洛登基一月驾崩,走得太快了,朱由校匆匆登基的各种朝政事物的接手连轴转,连那些娘亲奶奶都没封赏,自然也顾及不了他。当然,听到这里,张璟不由得又高看了李进忠一眼,没想到这家伙年纪这么大了,还敢三个太监一起去四川开矿,这胆子还真不是一般得大众所周知,万历皇帝贪财,主要原因除了他身为皇帝生活奢侈外,还有朝政战事花费的钱财很大,方方面面都需要钱,故而,万历帝只能想办法攒钱了,而攒钱无外乎开源节流而已。所谓开源,他做得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广派税监,去各地开矿收税,至于节流,那就是减免一些宫里不必要的东西的用度,避免浪费。万历可不是个会亏待自己的主儿,典型的认钱不要脸,可和又想要脸,还要钱的崇祯不同。现在,知道李进忠竟然敢几个人就解伴去四川收税,自然更加对他高看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太监去收税,基本上都是拿命去收的,遇到强硬的地方,富户百姓可都敢杀了那些收税的税监的,而李进忠和赵进教、徐应元三人一起千里迢迢的去四川开矿,虽然没赚到钱,但能平安返回京师,这就不得不让张璟高看。等等,徐应元突然间,张璟想到了一个人。既然他现在在崇祯身边做事的,那就应该就是他。那个在崇祯动手制裁魏忠贤时,敢主动出面,为魏忠贤求情的太监徐应元。想到这里,张璟觉得,如果李进忠刚才没说谎话的话,那他真是历史上的前途,绝对不小。至于原因,这还不简单本来就是天启帝朱由校的亲信,日后只要不是得罪宫里注定崛起的魏忠贤,肯定地位也不低。而天启早早驾崩,崇祯即位,以李进忠和徐应元这种结拜的关系,肯定也能保住身家富贵了。不由得,张璟有些佩服这李进忠和徐应元这两个结拜兄弟了,都能跟了皇帝做贴身太监,这运气可够好的,只可惜赵进教就够衰的,早早得罪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还被赶出宫了。当然,仔细想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赵进教也有些运气,毕竟他也能和李进忠和徐应元做结拜兄弟。想必,日后等李进忠和徐应元二人发达了,应该也会再提拔徐应元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后世没怎么听过他的名字。但是,不可否认,赵进教现在是个价值很大的潜力股,不由得,张璟心里又提高了几分赵进教的印象。只是,李进忠后来不知怎么没听过名字,但徐应元的结局,张璟也是知道的,毕竟这位和魏忠贤牵扯颇深。在崇祯登基后,发达了一点儿时间,可是后来在崇祯制裁魏忠贤时,因为给魏忠贤求情,被崇祯治罪罢免了,只能说根本没阔过多少时候。至于徐应元身为崇祯亲信,为什么要给魏忠贤求情,原因也简单,那就是徐应元可是魏忠贤的拜把结拜兄弟,和魏忠贤的关系特别好,否则徐应元也不会在明知道会得罪崇祯的情况下,还冒死去为魏忠贤求情。想来徐应元能成为崇祯的贴身太监,里面可能也有魏忠贤的缘故吧等等,突然间,张璟觉得自己好像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了。徐应元是魏忠贤的结拜兄弟,张璟是可以确定的,而刚才他记得面前的李进忠说过,他和徐应元也是结拜兄弟正常来说,一个人很少会和不同的圈子结拜,并且李进忠和魏忠贤都是天启亲信,这么说得话,不会他们两个是同一个人吧一瞬间,张璟觉得他好像一直有些先入为主了。154、身份没跑了张璟心中的魏忠贤,大名鼎鼎的九千岁,一直不是李进忠这样的。原本在张璟心里,应该是那种不怒自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和客巴巴一样,除了皇帝朱由校,对其他人都不会卑躬屈膝半点儿的人。虽然张璟知道,魏忠贤现在还没到发迹时候,所以外在气势上,还没到那种地步,但是毕竟魏忠贤在青史上名声太大。再加上九千岁虽然有不少给点,但是螨清和东林党过分抹黑,自然就让张璟不能把李进忠这种憨厚老实的面相,与鼎鼎大名的九千岁魏忠贤做对比了,因为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当然,现在想想,张璟明白他犯了个先入为主的常识错误,直接因为很早就见过李进忠,再加上不知道李进忠这个名字,是不是他进宫后,投靠某个姓李的有职事的大太监,从而改的名字。几番原因,这才造成了今天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结果。只能说,非历史专业户,仅仅是熟悉历史的张璟,被这历史却给他这个穿越者开了个小玩笑吧明白这些,张璟冷静下来,这才感觉适才李进忠听到自己在问朱由校为皇长孙时,身边有没有姓魏的公公时,李进忠的样子,确实与往常有些不一样。看来,这个“九千岁”,身份已经没跑了那按这样来说,既然明白面前的李进忠,和未来的九千岁魏忠贤,可能是同一个人的话,对于李进忠所求的让赵进教给自己当管家,以现在的情势来看,张璟自然是千肯万肯,求之不得的。开玩笑,现在让九千岁欠了人情,日后以九千岁那种重情重义的脾气,这人情还给他,岂不是要发了当下,明白这点,张璟笑道:“这样吧,李公公话说到这个地步了,我也不能再推辞了,要不先让赵进教来我府里管一段时间如何要是可以,那我府上的事情,以后就交给他管理吧”“额这这就同意了”李进忠听后,十分诧异道。“当然”张璟点头道,也不在和李进忠多说什么了。张璟这话,完全出乎李进忠的预料,本来他看张璟的意思,似乎对赵进教还十分排斥,而且他又害怕张璟忌惮掌管东厂的卢受,所以迟疑不决定,没想到这时候他突然同意了,实在让他有些出乎意料。不过,既然张璟都这么说了,李进忠自然是高兴不已。“那咱家在此,就多谢国舅爷了”李进忠感谢道。“李公公哪里的话,这样对张璟,可就真是太客气了。”张璟客套了一句,而后又问道:“不知道赵进教现下在哪里”“就在我京师的外宅里,替我看着外宅,国舅爷应该见过,就是上次咱们从赌坊拿了银子后,去我那处宅子时,替我们开门的人。”李进忠解释道。听了这话,张璟也记起来了,那次送银子给李进忠,去他外宅时,确实是见到一个老太监模样的人,应该就是那赵进教了。“好吧那就请李公公代为转告一声吧,让他直接去我府上见我就行。”张璟点头道。“好”李进忠愉快应道。心里面,李进忠也是松了一口气,总算把自己结拜兄弟的事情解决了。其实,在此之前,李进忠也是找过不少人,想给赵进教谋个出路,反正有卢受在,宫里宫外,太监能做的事情,都做不了了,李进忠只能看看有没有皇亲国戚敢收赵进教了。毕竟,其他人要么对他们阉人有歧视,不待见他们,要么就是害怕收了赵进教,得罪卢受,所以只能选择皇亲国戚。终究,虽然皇亲国戚也害怕卢受的东厂,但卢受同样也忌惮那些和皇帝亲近的皇亲国戚了,特别是像张璟这样的皇亲国戚,背后除了卢受害怕的皇帝,还有卢受十分忌惮的皇后,所以,现在张璟要收赵进教,李进忠最欣喜,就是因为张璟背后,可是大明的皇后殿下。想想看,若是赵进教给张璟办事办得好,日后说不得张璟有了其他管家的人选去求皇后殿下开恩。只要皇后开口,重新把赵进教招入宫里,卢受就算权势再大,那也不敢针对皇后只能忍受,最多也就是指使宫里的人故意针对赵进教,让赵进教在宫里备受冷遇而已。可是,赵进教能入宫,那也比入不了宫强,想想看京城里,那些自己切了子孙根,却没有门路入宫,只能混迹京师的自宫白们,过得是什么苦日子,就明白入宫对于一个切了子孙根净身的人,有多么重要了二人把赵进教的事情决定了,之便又回到他们手下的地方去了。周围的人,见到张璟和李进忠突然私下里窃窃私语,都在猜测他们在商量什么事情。张璟之后,又去和李永贞打了招呼,想到这位历史上也是九千岁的左膀右臂,现在又早早聚集在李进忠身边,张璟不由对李进忠的真实身份,更加确定了。这时候,张璟又想起李进忠带李永贞出宫,让李永贞念中旨的事情,一下子他也明白为何如此了。毕竟,后世螨清可是一直黑九千岁不识字的,处理政事,看奏疏这些都需要李永贞他们给他念了。当然,张璟知道这都是螨清过分抹黑,九千岁在没发迹前,大概是识字不多,但被朱由校推到朝堂上后,简单的一些奏疏,应该是能看得懂的,只有那些理解复杂的,应该会让李永贞这些内廷大才帮他理解。原因也很简单,明制,太监要进司礼监,必进宫廷内书房,也就是宫里专门安排人,教授太监识字的地方,在内书房毕业,才能进司礼监。而九千岁能进内书房学习,就算是走关系后门毕的业,但最起码,被专门强化学习的九千岁,肯定能读得懂一般的奏疏的,否则,真要让文盲掌司礼监,大明恐怕早就乱套了。明白这些,张璟也就明白为什么李进忠要带李永贞了,很显然,现在还没从内书房毕业的李进忠,识字肯定不多的,所以就算圣旨再简单,他没把握都不会自己去宣读的,否则,读错的话,那脸不丢大了之后,张璟和其他认识的人一一告辞,这才带人离开。155、熊蛮子真他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