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明末好国舅> 明末好国舅 分节阅读 16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好国舅 分节阅读 166(1 / 1)

d那就是调京营兵南下灭倭了,而不会因为掩盖卫所糜烂,所以重新选兵将,专门为剿灭倭寇练兵了,终究他们是离皇最近,并且值得皇帝重用的一支心腹兵马。可惜了,那些曾经以疲惫之师,血肉之躯,保卫京师,抵抗瓦剌大军的京营兵,他们的后辈如今却是早就失去了先辈的血性和勇敢了。这就是如今京营兵会如此腐朽的原因,可以说弘治帝背锅最大,不过,这也不可否认弘治地是个好皇帝,毕竟,是个人就有缺点,就是秦皇汉武都一样,这无可指责。当然,文人对于弘治帝吹捧太过也是事实,毕竟弘治帝出色的地方,也就是他的人品和他在内政建设和驭下手段而已,可在其他方面,却真是吹捧太过,因为遗留的弊政实在太多了,京营占役也只是其中一项而已。其他的就是边备荒废最为严重,“三大捷”流传至今,但“弘治中兴”里,很明显武备不在中兴之列,它应该是弘治朝最出名的弊政,甚至于所谓的“三大捷”完全可以当一个笑话看。张璟在后世,就记得明史所载文治武功的弘治帝,除了文治以外,其他都与孝宗实录记载不同,而在孝宗实录里,“三大捷”的实际情况,明显和明史不同。比如明史载:火筛犯边延绥,巡抚陈寿到了,安排部署,率领明军诸道袭击,斩获甚多。朝廷刚刚派遣苗逵等重兵至,可是陈寿已经上奏捷报,孝宗嘉之,加录一等。这些可和孝宗实录中所载不同,孝宗实录载:弘治十四年,孝宗命征虏大将军总兵官保国公朱晖,提督军务都御史史琳,及监督太监苗逵,帅五路之师,共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征河套。结果却是“虏已先觉,徙家北遁,军还。斩首三级。”不得不说,明史就是个大笑话,这场吹嘘的大捷结果,根本就是来犯的敌人已经撤退了,明军根本没有追击就“还”。十万大军出征,明军斩首三级,这叫大捷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火筛转头又回来抢劫了。实录记载“时虏拥大众入内地纵掠,所亡失人口产畜不可胜纪,命将出帅且久,诸镇拥众兵不能御虏,先后斩虏止十二级,以捷闻。议者耻之。”说实话,无论别人怎么看我,反正张璟都认为文人吹嘘呢弘治朝这场为大明换来数十年边塞安稳的大捷,就是个大大的笑话。毕竟,这次声势浩大的出征,先后斩首只有十二级,“诸镇拥兵”却不能抵抗,损失不可胜纪,就是明朝得有识之士,都引以为耻,又从哪里来的弘治武功的大捷真不知道那位叫陈寿的巡抚官,到底有什么背景,能让螨清修的明史这么给他贴金而且最让张璟疑惑得一点,那就是陈寿到底有没有参战,原因就是孝宗实录里面,都懒得提这人,找不到有关他作战的任何记录,倒是孝宗实录里,在十五年记载陈寿"以内部指挥诈报功次失于核实"的罪名,被罚俸两月,后来又因"不能保障地方"被劾,弘治十六年就被调到南京任闲职了。搞来搞去,原来弘治武功的一场大捷,竟然只是某位巡抚虚报的假功劳,真不知后世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吹嘘这场大捷的。真不知明史为何要添油加醋,把一个平庸无奇的巡抚官吹成旷世名将,又罔顾现实地吹他换来数十年和平,也许因为他是文官,那些厚颜无耻,跪地喊鞑子叫爸爸的文人,特别想拿出来膈应人的吧事实上弘治年间,从东到西,整个边防都被打得跟狗一样,明军无力反抗,"不能御","坐虏入境","以为耻"之类的描述比比皆是。后世吹嘘的弘治武功,北虏不敢南下,完全都是假的。事实上北虏如何不敢南下,人家那是年年南下劫掠,毕竟弘治末年,河套地区,已有小王子部四十余万,实力强大也正是有此实力,后来弘治帝驾崩时,北虏明白大明不稳,断然南下,发起猛烈的攻击,差点就要把刚刚登基的正德帝打懵逼了,甚至于,弘治帝留下的废弛边备,也让大明在正德帝手里,遭遇到了自土木堡之变以来,大明最大的败仗虞台岭之战。至于虞台岭之战之战,为何是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最大的败仗,那就是弘治帝一朝留下的所有明军“精锐”,基本都在那一战败了干净,可以说完全和后来万历帝的萨尔浒之战媲美。当然,拿弘治朝的明军和万历朝的明军对比,其实真是抬举他们了。267、明武宗被黑弘治年间西北的边防是北虏的后花园,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陈寿这位吹出来的名将完全可以当个笑话看。然而,弘治朝的“三大捷”还有比西北战事更有趣的,那就是辽东战事。因为,辽东的战事,可是切切实实的打了弘治帝“贤君”的脸,他的贤明治理下,竟然有边地守将堂而皇之的杀良冒功。事情是这样的,弘治十二年正月,辽东守臣上奏朝廷,说是取得了三次大捷,斩首三百级,可谓是弘治一朝有数的大战功。嗯,弘治武功杀了三百人的大战功结果,捷报到了京师,满朝文武都不敢信。他们以“边备疲困,素乏锐气,往时捐数十百人仅易虏首一二级”,“李杲之老疾,诸镇巡参佐之庸懦,而能办此”为由,说辽东官军都是一群草包废物,以前死一两百人只能斩首一两级,现在怎么可以取得这样的大捷,其中一定有诈打了大胜战都没有人信,这就是弘治朝武功的现实,当然,事实证明,不信的人都是真正的有识之士。为此,弘治帝为了维护自己名声,不得已,派人去查,结果,果然有诈事情的真相是辽东官军以互市为由,把泰宁福余两卫的男男女女三百多人骗来,接着把人都灌醉,然后全部杀掉,再向朝廷报捷。这是什么说好听点,可以说是诱杀,说不好听就是谋杀归属大明的番邦之人。好端端地把人骗来杀掉,开启边衅,招致怨恨,还有脸报捷,辽东官军的这副德性,简直就是奇耻大辱,给吹嘘的弘治武功抹黑。而“三大捷”里,剩下的也就是经常被人吹捧的王越的贺兰山大捷,当然,这场大捷是属实的,毕竟还有被传唱的王越的贺兰山后大捷一诗为证。兵事驱人老未闲,衔枚夜度几重关。地空虎穴藏勍掠,天运神机破大奸。杀气平吞湖海水,威声高压贺兰山。凯歌齐唱红旗舞,报道元戎得胜还。不过,诗作的很有气势,但那战果却不怎么样,毕竟,被称为大捷的贺兰山大捷,明军最终得战果也不过就是斩首四十二级而已。可以说,整个弘治年间,明军对于北虏能有效抵御的战役寥寥无几,斩获较多的大胜只有三四次。其他剩下的战役就不值一提了,绝大多数被虏寇,都会有相关镇守人员被论罪。即使是论罪,弘治君臣对于武备也似乎都显得漫不经心,甚至直接就是漠视,处理战败武臣,几乎没有详细认真地追究缘由,不思考改善方略,只是简单地罚俸或降级,有许多次更是直接“宥之”,命其戴罪杀敌。这并非不是没有有识之士看出来的,但他们劝告弘治帝,却都没有引起重视。比如弘治十四年正月,吏部右侍郎王鏊上疏说:“比年边臣冒报功次皆得升赏,而败军失律者往往令之戴罪杀贼,此人心之所以日懈,边备之所以日弛。”上头不重视,不严督,无举措,有功虽赏,有罪不罚,这样的氛围下,下面边关镇守官及将士当然是人浮于事,虚应战事。经过这样放任自流的十几年,北虏当然越来越嚣张,最后在弘治十八年五月,趁着孝宗驾崩之机,发起最猛烈的攻击,令明军遭遇了自土木堡以来的最大败仗虞台岭之战。所以,弘治帝留给他儿子正德帝的,是自土木堡以来最强大的外敌,和最废驰的边备。而正德帝,可能也就是因为登基头一个月就遭遇了一个大惨败,心生余悸,正德帝即位之初就对边事非常重视,采取了多项改良措施。弘治十八年六月,登基第二个月后,正德帝就听从兵部的建议,在宣府招募土著之兵,用以协助官兵杀敌。“愿报效者,验其年籍,人给银三两及马匹器械,编成队伍与官军协力杀贼,有功照例升赏。事定归农者,听其愿留者,寄名近卫,月给粮一石,老则除之。”同一个月,正德帝又明晰了赏罚,边镇军民,“斩虏首一级者给银三十两,愿升者如例加升。民余给冠带,名为义勇,复其徭役。若纠集乡丁斩首五级以上,为首者升署所镇抚。其夺回被掳头畜,以十之四充赏。事宁停止不为例”。除此之外,正德帝战后的调查也更细致。弘治十八年八月,正德帝登基两个多月后,大同守臣奏北虏拥众入寇四散无忌,边军不能抵御。武宗却责问说边军为什么不能防御,并派人去调查清楚。然后才有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边镇武官的建议也得到了他的采纳。正德四年四月,他听从大同副总兵马昂的建议,“令被虏走回男子,审无父母妻室,并不知乡贯者,听编入军伍,调用杀贼。有家业者,仍听宁家。先发宁家而愿入伍者,听来。降虏人,则仍照例安置。”种种举措下,边关的战事明显得到了改善。正德四年十二月,虏酋亦孛来部入寇,就是上面那位给武宗提建议的总兵官马昂统领官军,在木瓜山等处与之交战,共斩获贼首三百五十六颗,生擒男女九人,夺获战马二百一十一匹,骆驼二十四只,牛羊四百一十五只,夷器弓箭二千九百二十六件,番文三本。”正德五年四月,虏寇庄浪,诸镇多支官军围剿,击退了敌人,并斩首一百五十八级。正德四年至十二年之间,像这样的胜利有十六、七次,远远超过弘治年间的战况。边镇官军不仅战斗力提高了,侦察能力和备战防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常可以料敌于先,布兵防御,官军的责任心与士气都比过去振作了许多。正德十二年后,尤其是应州之战和武宗巡边之后,直至正德十六年,边境安宁了许多,这期间没有发生过什么像样的战役,因为北虏怕了正德帝。这也是正德帝驾崩后,被成为明“武”宗的原因,毕竟,历朝历代,除非是故意给先人贴金,否则,能被上“武”的谥号的,都不是一般的皇帝。至于后世文官故意抹黑正德帝,用春秋笔法含糊写应州之战的战果,写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战果,明显是在故意掩盖。毕竟,六万明军与五万蒙古骑兵从早杀到晚,皇帝朱厚照也没有像那些抹黑史书所载,为了玩上战场的,而是为了振奋士气,所以才亲自上场杀了一人,可见当时战争之激烈。而十一万人拼死打了半日多的大战,居然一共才死了七十八个人,还有这种操作你当是在过家家,打的口水仗么十一万人,一人一口水,双方喷口水淹死了七十八个人吗真要是这种战绩,谁敢给正德帝上“武”这个嗜好268、先跑二十圈心中为大明军队从制度上腐烂而悲哀,但张璟知道,眼下这些事情他可管不到,他还得选兵才行。真要管的话,那也得等到日后有机会改革明军从上到下,腐烂到骨子里的制度才行。看着京营这些一看战力就不高的兵马,张璟心里就庆幸,好在他不需要兵卒有多大战力,只是要他们凑凑人数,为他壮壮查案声势而已,所以这就简单多了。考虑到查案时,要多一些听话的不敢怀疑他的兵,张璟心里也就有了初步的要求了。“张都督,麻烦你选出一些身形魁梧的兵卒,让他们围着校场先跑二十圈吧”张璟想了想,对张安说道。“跑圈这是要干什么”张安愣了愣反问道,一旁的张之极听了后,也是不解的看向张璟。“没什么,就是害怕查案累,京营的弟兄们身体跟不上,所以选一些身强力壮,能熬得住的人跟我。”张璟努力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着。“这、这能有什么用”张安又问道,说话时候,他看向张之极,希望能从张之极这里多点提示。然而,张之极看出张安不确定后,却是直接对他喊道:“张员外郎想怎么选兵卒,那你就怎么选,按他要求做去了,在这废什么话”果然,有张之极这大佬开口,事情果然就好办多啦,张安不敢违背张之极的意思,只能领命。只见张安火速走到校场之上,令人敲鼓,召集了能召集的兵卒后,便开始挑选张璟要的人。本来,张安还想安排他的亲信随张璟出去查案的,说不得他的亲信能利用这次机会,飞黄腾达。不过,很显然,张璟要能跑算的人,这实在出乎张安的预料,只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