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毕懋康不少的埋怨。当然,张璟对此也只是一笑了之,他并不怪毕懋康这么埋怨他。毕竟,这些科学技术研究者,每天耗费的精力脑力无数,和后世那些绞尽脑汁写的作者,特别是一个叫泉释一切的作者一样,指望他们精神疲惫下,没有好的生活,让他们研究好的技术,保持好的书籍质量,那明显是很难的。所以,毕懋康抱怨的是,张璟连好的生活都不让他享受,他哪里会有好的心情去研究呢就像那样作者,自己的生活都管不住,码字无动力,读者老爷们又怎么能埋怨他们水拖更呢西山,是太行山的一条支阜,为太行山北端余脉,峰岭连延,古称“太行山之首”,又称小清凉山,宛如腾蛟起蟒,从西方遥遥拱卫着北京城,可谓是“神京右臂”。说来,京师也真是个造兵器的好地方,毕竟,造兵器铁和煤是必须的。而密云的铁,西山的煤,都是京师有名的东西,储量丰富,有此二者,把军器局开在偏僻之处,也不怕有什么麻烦,况且,军器局在西山,还省了不少运煤的成本了。之所以选西山作为新的军器局地址,也不仅仅是会节约成本,主要还是张璟觉得这里偏僻人少,若是日后真出了岔子,应该不会出现真实历史上后世流传的天启大爆炸的大伤亡才对。虽然后世关于王恭厂的爆炸迷案众说纷纭,但张璟觉得还是火药管理出了问题,造成安全事故最有可能,因此,选在西山的偏僻山丘里,这样即使出了问题,也不会造成更大的无辜人员伤亡,最多就是火药付之一炬,几个山丘被炸塌了而已。而且,选在西山的偏僻山丘,也能很好的管控,日后假如军器局产出什么新式火器,只要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同时监察军器局各官吏本人和家属的人身安全,基本上就可以保证新式火器的秘密。为此,张璟还特地去了宫里,把他对于火器的保密想法说了,大明皇帝对于火器其实历来管控都很严,若是边地战事频繁,他们才不会允许边地造火铳的,因此,听了张璟关于新的军器局的安保措施,朱由校也很是支持的。后来朱由校因此表扬了张璟后,特地下了密旨,从御马监特别抽了五百兵卒,保证军器局周围不出现闲杂人等,同时还让锦衣卫加强对军器官吏本人及家属的监视。当然,这些其实并不能保证军器局的绝对安全,毕竟,假如和崇祯时候,螨清像逛自家后花园一样,来京师外围扫荡劫掠,军器局建在西山,那简直就是资敌了,给敌人送装备。说不得,就能因为军器局的火器和兵器,直接就让敌人把北京城攻下来,想来,这也是大明皇帝明知火药的危险,还让内廷外朝的火器衙门建在北京城里的原因。毕竟,大明前中期,鞑子入关,一直攻到北京城附近的战斗可不少,那时候如果把军器局设在京师外围,一旦鞑子到了,军器局上下撤离不及时,那里面的兵器火器甚至工匠,可就都白白便宜了鞑子了,要是因此让鞑子学习了先进技术,祸害大明,那就绝对会留下无尽后患。想到这里,张璟心里警示他,无论如何,他来到大明,绝对不能再让鞑子入关,祸害大明无辜的汉人百姓的事情发生了。“军器局迁了”随着朱由校御笔写的军器局牌匾,顺利挂上军器局门口,被张璟安排主持这军器局迁移大典的茅元仪就跟着扯着嗓子大喊道。紧接着,早在门口等待的军器局小吏们,便点燃了他们身边的鞭炮,震天的鞭炮声,就响了起来。为了表达军器局日后必定让大明火器红红火火的愿望,张璟可是特地让人准备了大量鞭炮,噼里啪啦的放了一上午,可把西山附近的生活的一些百姓吵了个半死,要不是知道那军器局是官府衙门,他们惹不起,这些百姓肯定要到军器局来好好理论。当然,新官上任,虽然官衔是带俸的,但说到底是升官,再加上张璟大明国舅爷,又得皇帝器重的天然身份,因此在军器局开张之日,少不得有认识的人来借着祝贺的名义,来一趟军器局道喜巴结。那些人里,有李进忠、李永贞、曹化淳这样的内廷之人,也有姚宗、魏应嘉这些和张璟有利益联系的外朝官员,以及五军都督府那些因张璟受益的勋臣贵戚的二世祖,更有于庆建、崔应元这样的独立于内外的锦衣卫。“国舅爷,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军器局内,随着鞭炮声响起,大典礼成,张璟和早早就来道喜,在军器局里等着的众人一一客套感谢。感谢客人完了,有公务在身的人也就走了,只留下于庆建和崔应元和他们带来的锦衣卫,以及五军都督府那些代表家里长辈来的二世祖在军器局衙门里聊天取乐。这些二世祖没官职的自然没事做,多数都是整日无所事事的享乐,而有官职的,多数也都是带俸挂名,就是少数有实权的,也不用时时刻刻在五军都督府坐班,今日有了在军器局取乐的由头,而且又想着和张璟搞好关系,自然不会早早走了。毕竟,他们家族的年轻子弟被张璟点名,和张璟一起“破案”,之后被朱由校下旨封赏,他们自然不会对于张璟多有好感,十分关注这位皇帝心腹,想着日后可能还有机会靠着张璟,得到朱由校重视,因此他们当然要多留在军器局,让张璟感受到他们的好感了。至于那些道喜后就走的人,却是因为都有公务在身,能抽出时间来道喜就很难得了,也不可能一直待在军器局里,所以和张璟照了面就离开,让张璟知道他们来了,尽了心意就好。不过,这次军器局挂牌,来的人张璟虽然之前心里都有数,但还是有出乎意料的人过来道喜。320、王体乾的预感“恭喜国舅爷恭喜国舅爷”与张璟其实根本不算熟的王体乾,进了军器局后,就很自来熟的笑着和张璟打招呼。这却是张璟真没想到的,因为虽然张璟有意和这位真实历史上九千岁的左膀右臂结交,但一直没什么机会,所以几次见面都只是礼待有加,结个善缘而已。只是,真没想到这次王体乾竟然亲自来张璟这里道贺,实在让张璟有些意外。当然,伸手不打笑脸人,既然人家好心好意前来道贺,张璟自然不能拒绝,更何况,王体乾的这份亲近,张璟还求之不得了。“同喜同喜”张璟也很自来熟的和王体乾打了招呼,而后就欲把他带到于庆建和崔应元那里说道:“军器局初立,今日来的人不少,恐不能照应到王公公,我这里有一些锦衣卫的人,就让他们照顾公公吧”“不用了不用了多谢国舅爷了,咱家此来不过是给国舅爷道喜而已,宫里尚有要务,不敢久留,咱家这便走了。”王体乾没有理会张璟的挽留,和张璟说了几句话后,便急匆匆的走了。“那好吧改日有机会,我亲自做东宴请感谢公公”闻言,张璟只能客气感谢道。心里面,张璟觉得今天真不凑巧,来祝贺的太监全都今日当值,王体乾和李进忠、李永贞一样,都是道贺后,要去宫里轮值,倒没有给张璟继续加深巩固注定是保皇党的一帮人的友谊的机会了。这几人都要在宫里轮值,张璟可不敢久留他们,要是因此破坏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在宫里被抓住,丢了差事,成为不了后来的保皇党性质的阉党骨干,那可就不好了。当然,张璟也没忘了借这个机会,多和王体乾加深关系,所以许了个改日聚宴的承诺。本来,张璟可没指望这客套的承诺,会让王体乾答应。谁知道,听了张璟的话,王体乾仿佛得到什么契机一样,眼神发亮,而后又是自来熟的对张璟道:“那就多谢国舅爷了咱家回去后就等着国舅爷的这顿饭了”闻言,张璟愣了一下,而后很快反应过来,连忙回道:“好到时我一定派人递帖子去公公府邸”看着王体乾离开的背影,他今天这种有些刻意亲近的态度,确实让张璟有些觉得不对劲,不过,想来应该不会是什么坏事。事实上,这还真不是什么坏事,甚至可以说是好事。马车在有些颠簸的山路向京城行驶,坐在马车,王体乾无暇去埋怨这山路,他的心里全是忐忑的猜疑,他在想今天的这般刻意巴结,会不会引起张璟的反感。虽然刚才告辞的时候,张璟说得挺好,但谁又知道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呢其实,王体乾这次来,是真的有其他目的的,他的目的,却是想提前找退路而已。宫里面,王体乾有预感,王安派系的宦官,恐怕日后没什么好日子了。自从王安被皇帝下旨晋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虽然还未正式晋升,还有一套程序要走,但是对于政治有种天生直觉的王体乾,却是觉得王安看似极得圣宠,然而这不过是衰败的前兆,说不得某天他就会被皇帝抓到机会一撸到底。这并非是王体乾的胡乱猜测,而是有一些根据的。想想看,大明至今的宦官权臣,多少人在失势之前,不都是被皇帝的各种不合理的赏赐迷昏了头,然后等皇帝觉得时机合适,一招就能让他从天堂下到地狱。更何况,王安还不是那种顶端的宦官权臣了,甚至说他是权臣,王体乾都觉得抬举他,至多说王安正在走向成为权臣的道路而已。而王安此番晋升,就颇有太多不合理之处,最重要的就有两点。其一,皇爷明明对于外朝臣子极力推荐王体乾当司礼监掌印太监,十分不满,戒心很重,可是突然之间,朱由校却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同意王体乾当司礼监掌印太监了,这实在不合理。其二,客巴巴被杀害,真相却是高进和魏朝合谋,而魏朝乃是王安的心腹,在王体乾看来,就算皇爷早熟,再怎么宽容大度,实在不应该说他一点儿也不怪罪王安。更何况,当初客巴巴因为对皇后大不敬,被驱逐出宫,这里面王安也是出了大力的,王体乾不觉得朱由校会不怀疑王安在魏朝谋害客巴巴时,会不知情,甚至于魏朝这么做,会不会有王安的授意毕竟,王安参与驱逐客巴巴,两人也就结下梁子,谁知道这位先帝的心腹太监,会不会想把皇爷的亲信全部搞死,从而自己取而代之呢综上所述,这些不合理的东西,朱由校觉得不可能没想过,毕竟没有皇帝不疑心的,但是现在朱由校竟然同意王安当司礼监掌印太监,这就太古怪了。正是因此,王体乾才不由得不怀疑朱由校要动王安这位先帝留下的心腹太监,而他身为王安下面的太监,若是王安倒台,他也脱不了身,所以王体乾才会现在就找退路。至于这退路,在内宫中,现下最好的自然是刚刚入宫不久的皇后张嫣了。作为后宫之主,若是王安出事,到时候只要张嫣向皇帝求情,他这个王安手下不算特别的亲信,显然不会被朱由校特别关注治罪的。所以,考虑到这些,王体乾才会听到张璟在西山迁移军器局,特别来道贺的。原因也很简单,在宫里,王体乾可没什么关系,能通到皇后那里,和皇后表忠心的,因此,他只能通过迂回路线,从皇后家人入手,和皇后取得联系了。只是,国丈张国纪出了名的和东林党人亲近,而皇帝最不喜欢张国纪这一点,所以王体乾跟自然的不会去联系张国纪了。剩下的,当然就剩下自从入仕后,便一直受到皇帝宠幸的国舅张璟了,所以王体乾自然赶紧想办法和张璟联络,搞好关系了,这才有刚才的那一出。321、锦衣卫指挥使难得善终如果张璟知道王体乾此来的目的,以及真实历史上崇祯登基后,王体乾是阉党之中,少有的被崇祯清算能得善终的人,除了高兴王体乾愿意巴结他之外,也会明白这人为何能在数次党争里,保得性命的原因。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种天赋,在危险到来前,及时寻找退路。也许,崇祯登基前,王体乾已经看出天启要驾崩,魏忠贤和阉党必然会被清算。善于明哲保身的王体乾,犹如当年他看出天启要清算内廷的王安势力,提前和客巴巴、魏忠贤联络投靠一样,在客、魏二人失势前,就已经和崇祯联络,这才保得性命。可惜,崇祯可没有那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见识手段,也没有那种不计前嫌的肚量,再加上一力要把阉党势力清楚干净的东林党的推波助澜,王体乾最终也仅仅是保得性命,不过却没了官职,家产也被抄了,彻底一无所有了。前方,传来阵阵马蹄声,听着骑马的人数有不少,不过马蹄声缓缓作响,并不急迫,想来那些骑马者也是因为山路颠簸,害怕出危险,所以没敢骑得太快。抱着好奇,王体乾撩开了一点儿车帘,往前方那些骑马者看去。毕竟,骑马过山路的人可是少见得很,更何况一次来不少人,即使这山路并不算太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