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应泰是泰昌帝登基后,东林党人火速提拔,代替原来的辽东巡抚周永春的,而袁应泰在辽东巡抚位置上只坐了一个月,熊廷弼就被弹劾罢官,袁应泰身为辽东巡抚,是当时最熟悉辽东的辽东高层,所以顺理成章的升任辽东经略。然而,其实这一切,不过都是东林党人自导自演的镀金游戏而已。毕竟,当初让熊廷弼无后勤之忧,竭尽全力保证大明军队后勤供应的是周永春,并不是袁应泰。周永春,字孟泰,号毓阳,山东济宁府金乡县城北关人,可以说,他是个被历史忽略的人才,就是熊廷弼自己,都赞扬周永春的功劳说过,“关西马非周都堂喂养,马骨与医无闾齐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关西马如果没有周都堂喂养,死去的马骨就要和医巫闾山一样高了。“周都堂”其实是熊廷弼对周永春的敬称,而“医巫闾山”是当时辽东的一座名山,后世东北称作“闾山”,是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正是因为周永春和熊廷弼的密切配合,这才打退了努尔哈赤不少的进攻,辽东局势在萨尔浒大败后,这才初步稳定下来。可惜,因为母亲死了,按照大明律要守孝,即使辽东需要他,掌控朝政中枢的东林党人,为了帮袁应泰上位,也不会给这个人才夺情守辽东的机会。总之,袁应泰之后是顺利的让原本守住努尔哈赤的熊廷弼和周永春,都回家去了,东林党人也顺利得了辽东大权,只可惜,兵事白痴再如何,那也没用,最终还是把大好形势废了。想到这里,张璟不由觉得,后来王化贞架空熊廷弼,其实和袁应泰上位也很相似,都是火速升辽东巡抚,然后再掌控辽东大权。大概,要不是没办法再一次把熊廷弼罢官,说不得王化贞根本就不需要架空熊廷弼了,直接自己再火速升官代替熊廷弼做辽东经略了吧不由得,张璟想到后来熊廷弼被王化贞夺权,好像也有朝廷内部的东林党人,在后勤供应方面,完全把熊廷弼当透明人,一切按王化贞说得来的缘故。毕竟,这时的军队不是后世,没那么多崇高思想,他们是非常实际的团体,如果主帅不能给兵将谋取后勤福利,兵将明显不会非常愿意听你的命令。而辽东巡抚王化贞能给他们谋福利,自然的,即使兵将明知道他们更应该听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命令,但因为王化贞也有权利调动他们,所以自己愿意听管他们后勤,在朝中又有人撑腰的王化贞的命令了。367、蒙古不可信“让王化贞去朝鲜,恐怕不太合适吧”张璟正在沉思之际,朱由校突然又说道。而后,便见他十分认真的说道:“据说,他在西部极得蒙古部落人心,有他安抚住那些蒙古人,让蒙古人亲近我大明,与我大明一起对付建奴,这不是很好吗要是调走了他,让蒙古人因此与我大明疏远,这实在是不好,终究我大明如今还需要蒙古人的兵力去牵制建奴逆贼的。”这话虽然说得有理有据,不过张璟可不会就此让王化贞继续待在辽东,只有远远把这家伙赶到其他地方,这才能保证熊廷弼在辽东的部署万无一失。张璟闻言,笑了笑回道:“陛下,臣斗胆进言,王化贞在不在辽东,其实于辽东局势影响不大,甚至于那些蒙古部落,就算王化贞极得他们的人心,臣也不觉得那些蒙古人会因为王化贞出兵,而帮助我大明的。”“怎么可能蒙古人怎么可能不出兵”朱由校闻言,有些吃惊道。“回禀陛下,这很有可能,毕竟,蒙古人没好处是绝对不会动的,就算是王化贞亲自去谈,那也是如此。臣不信,朝廷不许诺些东西,蒙古人会愿意什么都不要的来帮助我大明”张璟回道。“”这话说得,直接就让朱由校不知道该怎么回了。终究,塞外的那些蒙古部落是什么德行,但凡是了解的人,都不敢说他们能空口白牙的说服蒙古人不遗余力的帮助大明对付建奴。要不是如今建奴突然崛起,否则,如果没有建奴强势压制住比他们强大的蒙古,那么大明在边塞的敌人,不会是现在来劫掠的建奴,很明显应该是那些身在草原的蒙古人。这是封建时代里,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宿命,完全看天吃饭的草原人,穷了饿了,只能南下来劫掠中原王朝。“若是付出一些东西,让蒙古人出兵和建奴逆贼打起来,这点代价,对我大明而言,还是值得的。”过了好一会儿,朱由校又说道。只是,张璟听后,毫不犹豫的回道:“要真是如此,这些代价自然是值得的。然而,怕就怕,蒙古人和我大明一样,同样存了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心思。”“我大明希望花点代价,让蒙古人和建奴逆贼对战,可蒙古人难道就没存了在我大明和建奴逆贼之间,左右逢源,收下双方的好处,都答应对方的要求,但到最后却无任何动静,坐看我大明和建奴逆贼对战的心思吗”说到这里,张璟又加重语气道:“蒙古人可不是傻子,就算如今在草原上,建奴逆贼对蒙古人屡屡得势,但这并不代表蒙古人会愿意明知道我大明有其他心思,还顺着我大明的心思来,终究,在他们心里,我大明可是比建奴逆贼更可怕的敌人。”闻言,刚想再解释什么的朱由校,顿时没了言语,因为他反驳不了张璟说的话。而要是按张璟话语的意思来看,貌似,他觉得王化贞留在辽东,可以稳住蒙古人,同时说服蒙古人出兵的理由,已经不成立了。终究,这么来看,要是大明有求于蒙古人,换一个其他人代替王化贞,只要东西到位,也都可以谈成功的,用王化贞前去,也不过是王化贞在蒙古极得人心,比其他人更容易谈成功而已。不由得,朱由校心里,也开始认同把王化贞这种人才,留在广宁城驻守,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一种浪费了。“那好吧,朕知道了,你先告退吧”朱由校突然如此说道。张璟听了,见朱由校脸色很好,不似动怒,心里明白他肯定是想明白了什么,这才让他离开的。而朱由校想明白的事情,猜也猜得到,肯定是他提议王化贞去监军朝鲜的事情,朱由校已经决定了。至于朱由校为什么没有立即告诉张璟,这不也是展现帝王威严吗要是张璟说了,朱由校就当场表明照办,那不是说张璟比朱由校这个皇帝还厉害这明显没照顾好朱由校的面子。想明白这些,张璟也就不多呆在乾清宫了,行礼告退而去。待张璟离开后,不多时,内阁首辅叶向高,便被朱由校召入乾清宫里。而原本也不明白朱由校为什么突然召他的叶向高,在听到朱由校对弟子王化贞的安排后,也是大惊不已。“陛下,王参议驻守广宁多时,贸然调离,恐怕会生意外,还请陛下三思。”第一时间,叶向高对此表示反对。让王化贞学袁应泰的路子,和熊廷弼对抗,争夺辽东的权利,这是他们东林党内,自从王化贞横空出世后,早就定的策略,如今突然要他们改掉,很明显不是他们能接受的。“能有什么意外有熊廷弼统筹辽东全局,叶相公还怕什么要知道之前他做辽东经略时,可是令建奴逆贼寸步难进的,有这先例在,难道叶相公还质疑他的能力吗”朱由校直接反驳大喝道。“这”叶向高被朱由校这么一说,顿时回不了话,熊廷弼的战绩是切切实实的摆在那里,他哪里好反驳“朕知道王化贞和叶相公的关系,也知道王化贞有大才,所以这才准备把他调到朝鲜,让他一展才能,做一路元帅,监督指挥朝鲜兵马,围困建奴,待时机一至,配合我大明军队,剿灭建奴。”刚刚大喝完叶向高,朱由校又接着温言对叶向高道。这前后一个大棒一个萝卜的态度,使得叶向高心里十分舒服,同时又不由得感慨,皇帝的驭下之术愈发成熟了,而现在的形势,也让他找不到理由反对。毕竟,朱由校虽说是在和他商量,但商量的内容完全让叶向高不好反驳,难道皇帝给他的弟子立功升官还有错吗叶向高也不可能用他们东林党早有其他谋划来搪塞,想了想,叶向高知道他唯有答应,至于答应后,怎么去和党内其他人解释,那也只能之后召集人来解释了。不过,这事情对他们东林党来说也不坏,虽然比争夺辽东权利差了一些,但想来其他人应该不会反对。“臣领命”最终,叶向高只能领命,而后告退,回到内阁一方面草拟提拔王化贞的旨意,另一方面让人联系其他东林党人,商讨这突发事情。368、笑到最后却说叶向高草拟了圣旨,派人送去司礼监后,便急急匆匆的出宫,和临时召集来的东林党诸人会合讨论。听到王化贞要被朱由校调到朝鲜时,东林党人皆是一惊,他们都没想到他们原来的设想会出现意外,王化贞竟然不能和熊廷弼争权了。说实话,自从之前东林党人在熊廷弼起复一事上落了面子,他们就一直把这事情记恨在心。虽然表面上,他们没有显露出来,但是暗地里,这些东林党人可是一直在等待机会,想要找回面子报仇,所以这次王化贞的横空出世,就给了他们机会了。然而没想到,原本指望靠王化贞和熊廷弼争权,再帮他们东林党人把辽东的控制权夺回来时,王化贞却出乎意料的要被皇帝调到朝鲜去了。对此,众人虽然吃惊,但并没觉得这件事情背后是被人坑得,他们都往好的方面去想,只以为他们捧王化贞太过,这才让皇帝朱由校动了爱才之心,调王化贞去朝鲜的。毕竟,按照熊廷弼提出的三方布置策略,朝鲜也是要出重兵给大明造势的,而联络朝鲜的官员也早就带上相关书启程去朝鲜了。现在,恐怕是皇帝认为派的人不保险,又或者担心其他原因,眼见王化贞被传得能力出众,这才动了爱才之心,既为考验王化贞,也为提拔他。毕竟,朝鲜自从萨尔浒战败,他们所派兵马基本全军覆没后,这次大明再让他们出兵,难免会有些问题,这时候派一个更有能力的人去,才更能让朱由校放心。说实话,知道王化贞会成为朝鲜方面的一路元帅,东林党内众人都是十分高兴的,毕竟,这意味着他们东林日后可能再也不会因为无军功而蒙羞了。只是,对比辽东和朝鲜,他们心里就不平衡了。无疑,若是掌控辽东,那在日后得到功劳方面,远比掌控朝鲜,大得多,而且也更能彰显功绩。好在,王化贞不管是在辽东,还是在朝鲜,对于东林党内都是喜事,所以虽然党内有些小失落,但有叶向高等人的理解劝说,这件事情总体上也是和平得到东林党众人的支持的。因此,考虑到日后王化贞在朝鲜会有不少困难,所以东林党内改变了他们原先全力支持王化贞在辽东夺权,各种打压熊廷弼的计划,转而全力支持王化贞在朝鲜立功了。而打压熊廷弼方面,只能被他们搁置了,一方面,因为支持要去朝鲜的王化贞,东林党也跟难集中多少精力在辽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东林党内没有其他的人,能看出有能力在辽东和熊廷弼夺权。一场完全避免了熊廷弼被针对的东林党内议,就这么结束了,张璟不知道,他的这般插手,让东林党完全往好的方面想,最后做出这么多改变。总之,几日后,张璟听到朝廷下令,升户部右参议王化贞为右佥都御史,加兵部侍郎衔,让他从广宁率一千兵卒,沿海路,乘船中途转道山东,最后到达朝鲜,经略朝鲜军务。同时,朱由校又派人传国书给朝鲜国王李珲,表明王化贞代表他,让朝鲜国全力配合王化贞,不得怠慢。此令一出,自然也让不少事先不知道的朝臣震惊,立刻有人表示反对,特别是知道王化贞极得蒙古人心,能说动蒙古人和大明一起打建奴的朝臣。然而,圣旨已下,绝无收回成命的道理,那些朝臣再反对也没用,张璟也知道,他终于让王化贞这小人远离熊廷弼了。说实话,对于那些根本不了解草原民族性格,不清楚蒙古人心里想法,却一直要朝廷留下王化贞的士大夫,张璟心里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们指望靠蒙古人帮大明,那还不如指望自己兴大明了,况且,蒙古人到底什么德行,后世的历史已经注定了。张璟可是记得,真实历史上,王化贞后来口口声声说他说动蒙古人,开战后,蒙古人出兵四十万跟随他,一起荡平建奴。结果,开战后,蒙古是一个人影都没见到,直接就让王化贞口中的“四十万兵”,成了笑柄。有时候,张璟也是不得不感叹,王化贞的运气是真好,否则的话,不是运气好,以他的军事能力和他如此相信蒙古人,这种蠢材,是根本不可能做到主帅,架架空熊廷弼的。好在,现在局势不同。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