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郁也会吟诵这首诗,但还是在此时,他才真切觉得它是那么特别。沧海月明珠有泪,说的就是海中的鲛人,可见,古人不仅知道鲛人存在,且还用诗歌去咏颂。赵由晟明显出于安抚,世间之人,能有几人能亲眼见到鲛人呢,多半当做奇闻记述。阿剩,你不觉得觉得可怕吗?此时天已昏暗,只能见到眼前人的轮廓,陈郁看不清由晟的表情,但听他应了一句:有什么可怕。是的,有什么可怕,我又不像书上说的妖怪会吃人会害人,我也还是我啊,陈郁想。番医跟我说,等我长大了,如果我不想变,就不会再变成那样声音很小,却说得笃定,陈郁想等他长大了,一定会有这个能力的。这样便好,能避免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小郁,你能预知风雨,领航船舶,这份能力常人求而不得。陈郁瞪大眼睛看向赵由晟,他从没想过这个用途,先前也未意识到自己预感风雨的能力,原来来自于半鲛的身份。可见这个身份,并非只给自己带来丑陋的原形,父亲是海商,或许长大后,能给父亲帮上忙。昏暗的四周,陈郁已经看得不清楚好友的模样,陈郁忽然产生一个念头,站在身边的这个阿剩似乎更为年长,更为沉稳,夜幕下,他黑色身影似乎也较往常来的高大。陈郁终究没能真正察觉到赵由晟的不同,因为他待他一如既往的好,一脉相承的好。他不知道在那天清早,他从赵家醒来,拿出被子里赵由磬乱扔的玩具,见到飞入室的银杏叶,随后赵由晟走进房中来,从那时起,他的阿剩就已经不是之前的阿剩了。小郎君,舍人,快回屋!外头漆黑风又冷,你们当心脚下,我提灯去照你们。墨玉催促的声音从院子的方向传出,想她提灯照路,要过来接人了。阿剩,我们躲起来,不让她找着。陈郁忙伸手去拉赵由晟的手,这个念头也是一时兴起。墨玉在,两人显然不能说悄悄话,他不想有人来打扰他们。他的手有些凉,手不大,软软的,赵由晟的手覆上,手心暖意传递。赵由晟不声不响,由着陈郁拉上他,一起躲在角落里。那是长廊拐角处,一个凹进去的地方,位置不大,两人得紧挨靠在一起,才能藏住身子。没一会儿,墨玉提灯过来,发现无人,她举灯把四周照了照。起先没寻着两人,在一旁嘀咕,这是去哪了,来时明明还听到说话声。陈郁保持安静,头贴靠着赵由晟的肩,赵由晟揽着陈郁,一只手搁他腰侧,一低头就闻到他身上的香气。小少年仍有份玩心,偷偷地探出头去看墨玉。好呀,肯定是躲起来了!墨玉机灵得很,往灯火不易照见的地方寻,很快就教她寻着了。通红的灯火,打在赵由晟脸上,墨玉见着像似被他搂在怀里,正露出笑容的陈郁,她噫!地一声,十分惊讶。也不知道她脑补了什么,赵由晟没理会她,陈郁自然更不可能往那方面想。在陈郁恳求下,墨玉把灯笼挂在阑干上,还是由着他们在长廊交谈,虽然外头伸手不见五指,风冷呜呜叫,但他们就喜欢待长廊吹冷风,墨玉也就不管了。听闻后天一大早,赵由晟就将离去,跟赵父前往宁县,希望小郎君不要哭鼻子才是。墨玉走后,长廊寂静,只有昏黄的光笼罩着两人,陈郁这才又在昏暗中,看见赵由晟的模样,他惆怅:阿剩,你什么时候能回来?他依依不舍,莫名的,从秋日起,他跟赵由晟就很难在一起玩,突然地,他又要去宁县了。赵由晟说:元旦应当能回来。陈郁在心里默默算着日子,也不算要等很久,年一过阿剩就能回来了。小郁还去魏先生的书馆就读吗?赵由晟觉得陈端礼会另外安排吧,魏先生的书馆并不适合陈郁,这家书馆唯一好处只是离家近。赵由晟清楚陈端礼之所以将陈郁送去书馆读书,在于陈郁那时从南溪回来泉城,他在南溪受到祖母虐待,变得沉默寡言,也不跟人玩耍,本以为书馆同龄人多,能让他渐渐开朗起来。书馆学生是多,也总有几个刺头,性格温和的学生反倒会被人抓弄。不去了,爹说等来年春天,就请个先生在家教我。那般也好。赵由晟明了,陈端礼自然能让秦氏兄弟离开书馆,但他显然决定让陈郁在家接受教育。请一个好老师,用心教陈郁,比去书馆求学更合适。我听说,阿剩在自讼斋里关了好几天见说得都是自己的事,陈郁问起他很在意的由晟的事。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陈郁有耳闻,赵由晟以前也提过,他曾因和学生在宗学里打架被关过。宗子不管成年与否,是否还在宗学就读,一旦犯了不必被羁押但需受惩罚的过错,就可能被关进自讼斋反省。陈郁的脸庞染上灯火的橙黄,也染上了惆怅,他自责自己独自一人去化鲤池看白鲤,父亲常叮嘱他身边得有个人,阿剩因他而打了秦氏兄弟,因他而被关禁闭。宗学教授罚我六日,只关五天,也就是一人独处,在斋房里反省过错,能有没什么。赵由晟话语很是没所谓,也确实顶多就是时间难熬而已。虽说如此,陈郁仍是难过,何止是关禁闭这样的处罚,由晟即将被父亲带往宁县。今晚过后,身边这人就不在了,下次穿过驿街,走向睦宗院的方向,前往阿剩家,可他将找不到他。要是自己先前能跟赵父求情,能不能留下阿剩,别带他走,陈郁知道那也无济于事。陈郁低头看着池中两人的倒影,十四岁的他萌生了这一夜不要过去的念头,希望水中那个熟悉的倒影,能常伴左右。赵由晟察觉陈郁的情绪变化,哪怕他不言,只是一个身影,他也明了。天冷,我们回去。赵由晟抬手,摘下挂在柱子上的灯笼。好。陈郁应声。耳边夜风声,树叶簌簌,一盏灯提在赵由晟手上,他的身边紧随陈郁,长长曲折的游廊,在他们身后隐入黑暗之中。寝室里,墨玉早烧好火盆,备上热汤和果饼。陈郁让墨玉到奚氏那儿拿一盒涂伤的珍珠药粉,给赵由晟用。赵由晟说自家有,陈郁说那是父亲在琼州的友人所赠,比当地能买到的珠粉要好上许多。墨玉很快回来,小小一盒珍珠药粉,交到陈郁手中。陈郁硬是要看赵由晟被老赵打伤的肩,对方只能宽衣解带。赵由晟只是将领子扯松,拉下一边的袖子,露出右肩上的伤,明显淤青,留下一条戒尺抽打过的青肿痕迹。陈郁仔细看,不敢用手摸,怕会疼。赵官人下手真狠呀。墨玉凑过去看一眼,摇了下头,同是当爹的,她就从没看见陈端礼打陈郁,不说打,骂也不曾。陈郁点头,也觉得赵父真狠心,竟这般打阿剩。阿剩被秦大打伤的手臂,也是这只吗?陈郁一直记得阿剩原先就有一只手臂受伤,是秦大用扁担打的。不是,已经好了。赵由晟快速拉了下左臂的袖子给陈郁看,又放下。赵由晟自己给被戒尺打伤的肩膀涂伤,涂得随意,在他看来这根本不用涂药,过两天淤青自己会消退,涂药只是为了让陈郁放心。赵由晟把药抹好,很快将衣服拉上,他整理衣襟,系结腰带,陈郁的手这时搭了上来,贴在他腰间,赵由晟握住陈郁的手,本想将他手拿开,却不想墨玉瞪大着眼在旁瞧着。墨玉姐姐怕是有什么误会。赵由晟松开手,陈郁无知无觉,低头帮他拉正腰带,手臂几乎要环住赵由晟的腰,两人背贴靠一起。陈郁不过是因友人为他挨了打,心里过意不去,再兼之以往两人就很亲密,自然而然,心里无其它念想。赵由晟跟老爹申请来陈家跟陈郁辞行,不能待得太晚,他穿好衣服,起身话别。陈郁送赵由晟到门口,看他骑上马,大门口风大,吹得人衣袍飞舞。赵由晟回头看大门灯笼下的陈郁,单薄一个人,呆呆抬头看着他,风吹乱他的衣襟,他头发凌乱,失落而忧郁。赵由晟突然想起,七岁的陈郁,跟他在广州港分别时的情景,船开动,陈郁呆呆站在船头,看着船下来送行的赵由晟,仿佛下一刻就要哭出来。吴杵的灯笼在漆黑中照出一条路,赵由晟没有回头,他走出老远,似乎听到身后一声幽幽的阿剩,他回头,只有空寂昏暗的街巷。眼前的人已经走远,身影消失在黑夜里,连马蹄声也听闻不到了。陈郁摸了摸自己被冷风吹僵的脸庞,低头往回走,他听到内知潘顺在催促他快进来,别冻坏了身子。返回寝室,走在长廊上,陈郁看见自己在地上投下的孤零零影子,他懵住,往空荡的身侧一探,身边空无,再没阿剩。墨玉提灯在前,见他举止古怪,颇为不解。作者有话要说:陈郁qaq:赵叔叔别打阿剩。赵由晟(抱住):别哭,我心疼。赵父:赵父(跪搓衣板):老婆我错了,商贾中也有大善人,像我丈人,那便是极好的。赵母(扭头):哼。导演:避免暗生情愫是不是太迟了,你明明努力在刷陈郁的好感度。分离不会久,阿剩舍不得老婆,阿剩天天见。第25章田里的庄稼葱绿,南方气候暖和, 丝毫没有冬意, 一侧修筑的水渠, 上头铺设的青石板凿痕崭新, 劳作的农人行走其上。一位农夫扛锄头, 牵着头耕牛出现在石桥,他不禁向前方眺望,跟随在他身后的妻儿问他看什么,他把手一指,说:看官人。知县赵师勉身边带着数人,他与其中一位老儒生正在交谈,谈夏时干旱,农作物枯黄, 开通水渠后,引来河水, 农人不用再为争水灌溉而发生械斗, 以致村村如世仇。老儒生背着一只手,感受拂面的麦风,赞语:明府修水事,化民怨, 一举两得, 宁县百姓有福。若非得三溪先生相助,游说乡绅富商倾囊资财,三年五载水利也修不成, 论功劳,先生的功劳最大。说时把手一揖,别看老赵长得粗犷,却是礼贤下士。三溪先生乐得捋须,他关心民生,能出这一份力他很欣慰。赵由晟陪伴在旁,看阡陌规整,丘陵起伏,云光聚山阙,身如置山野间豁然恣情,在泉城可不容易见到这样的美景。哪怕身边不少百姓在凑热闹,赵由晟的畅意仍不减,不过他留意到聚集而来的农人越来越多,父亲和三溪先生还在自顾交谈。百姓认识赵父和三溪先生,反倒对这位仪容出众的郎君充满好奇心,指指点点,议论这个城里来的后生是谁。皂吏钱伍很是得意,跟农人介绍这就是知县的儿子,可不能伸手摸他衣服,也不要挤太近。农人们黑黝粗野,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见到贵气的城里人,还是他们知县的儿子,更为好奇,他们如热热闹闹赶市那般将赵由晟围住,就是农家女也挤上前观看,她们肆无忌惮把这位美郎君打量。赵由晟气定神闲,由着人看,人们看他,他看山光水色。老赵和三溪先生的交谈告一段落,抬头见四周黑压压的人,大吃一惊,让随从劝开农人。好好从事生产,不要热衷八卦,荒废农事。赵父带上儿子转移阵地,三溪先生本是他邀请同来的客人,跟着一并离去。赵父等一干人从乡下回县署,一路遭遇几波围观,宁县僻陋,不似泉州城每天都有新奇的事发生,在当地,知县官人出巡对他们而言,就是件值得呼朋唤友,喊老婆孩子一起围观的热闹事了。赵父来宁县任职已有两年,知道当地风气,心平气和让随从在前开道。赵由晟跟随在老爹身边,毫无恼意,他行走途中,突然窜出一个小孩儿,跌倒在跟前,赵由晟把小孩抱起,随手递给追在后头,叫唤孩儿的母亲。三溪先生本就在观察由晟,见他举止,知他和赵父一样平易近人,不似其他宗室子弟性情高傲,跋扈。回到县署,已是黄昏,忙碌一天,老赵在堂中歇脚,和三溪先生饮茶,聊起要将儿子送去溪花书院,拜三溪先生门下读书。三溪先生欣然应下,虽然和赵由晟只有一面之缘,但他对由晟很赏识。赵父刚卖掉儿子,抬头瞅见儿子更换好新衣物,整理好仪容从廊庑走来,光影之下,这臭小子昂藏七尺般,自有一份气度。赵父这才真正意识到儿子已经长成人,而且有张能祸害女子的脸,幸在给带来宁县,要是留他在泉州城,继续过他无人管束的生活,怕是会把家风败坏。当然,老赵实在是想太多。三溪先生见由晟更换一身衣物,端靖朝他们走来,心里猜测是要来拜师,他注视廊庑上的由晟,不禁赞道:小郎真是一表人才。赵父说:此儿顽劣鲁莽,往后得有劳先生教导他。三溪先生身为溪花书院的山长,与赵父有很深的交情。在县里办学需要知县的支持才能办起,每到溪花书院考试,赵父甚至会亲临书院监考,而三溪先生也如同老赵的幕僚,常帮他出谋划策。这日赵由晟完成拜师仪式,三溪先生便就先行回去茶溪老家,赵由晟还要在公廨里多待两日,准备去书院居住生活的物品。由晟离开泉州城前,赵母提议让吴杵随从,老赵说不必,他另有指派。这个另行指派的仆人叫钱宁,十七岁,老实木讷,长得五大三粗,他是钱伍的弟弟。钱伍和钱六在外跑腿,照赵父要求,给买上一堆东西,笔墨纸砚自不可少,也不忘买脸盆、牙刷、虎子、烤衣篓等物。在县城,赵父和由晟难有谈心机会,赵父忙于公事,再说自从出仕,父子间也疏远许多。离开县城当夜,由晟洗好手脸准备入睡,赵父进来,问他东西都收拾好了吗?由晟说都已收好。由晟搬张椅子示意老爹坐,自己则站着,以为老爹是来训话的,不想赵父没坐下,反倒走到儿子身边,比了比身高,感慨:不过两年,都快追上你父的个头。他离开泉城到宁县任职时,赵由晟十四岁,那时个头还不到老爹的肩部,两年时光,对大人而言短暂如常,对孩子而言却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赵父说带由晟来宁县不是为了惩罚他,而是泉州城奢华浮躁,宗学管教学生的方式又陈旧僵化,不能起到有效约束。宗学里的学生都是宗子,聚在一起往往肆意妄为,飞扬跋扈。溪花书院位于山水间,是处清净地,在读的都是平民子弟,去到那边就当自己是个普通书生,一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