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战国之名士崛起>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1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18(1 / 1)

d“白日做梦。”“小太爷就不信了,你这老泼皮还敢颠倒黑白”“老夫做事行得端坐得正,要不是你小子蛊惑国君,老夫难不成还是故意抹黑你不成”“我哪里蛊惑国君了”“口腹之欲,小人之求”“难道你让国君整日里啃野菜团子米汤水才心满意足。”“啃野菜团子米汤水才养人,我是为他好”“哼哼,还敢说自己行得正你是用你的想法绑架国君,一个小小史官,竟然野心篡逆之事。先是在卫史记录上动手脚,然后故意编排国君的不是,说他是昏君,最后给予致命一击。说你的家族到底在这阴谋里充当了什么角色”边子白冷笑着盯着太官句容,眼神中流露出鹰隼一般的寒冷:“恐怕这么大的事你一个史官是根本就没有资格主导的,最后得到最大利益的人才是阴谋的谋划者。在卫国,国君年老,太子体弱,有这等心思的人恐怕不少。但有能力,有野心坐上卫公宝座的恐怕不多吧”“你你,血口喷人”边子白冷笑着:“你心知肚明。”“呀呀,老夫和你拼了”在口舌之争上,恐怕太史真不是边子白的对手。要说后悔。这时候,太史句容真的有点后悔了。句容的地位是很高,而且一代代史官用自己的铮铮铁骨竖立的名声足够硬扎。可真要是陷入了宫廷政变,是个家族都不够愤怒的国君杀的。“说到底是谁”“根本就没有”句容也看出来,边子白是故意诈他。见边子白邪笑凑到了他的耳畔低声道:“真的假的,有什么关系,有人相信就足够了。”“谁”史官须发抖动,已经是忍无可忍。“卫公呗,他已经在殿外偷听了一段时间了。”就在史官目瞪口呆的那一刻,边子白突然大喊大叫起来:“老贼,真敢行凶不成”“不好了,杀人了”边子白当然没死,身上连一点伤口都没有,却倒在地上打滚。边上的公孙鞅一脸的纠结,很无奈的表情,似乎在询问周围:“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干了什么”要是没这出,卫公姬颓说不定就不出面了,他怎么说也是一个国家的国君,对于为难的事自然由手下的人处理了。可要是发现了阴谋还是可能掀起宫廷政变的阴谋,他就再也无法坐视。就算是边子白有故意陷害的嫌疑,姬颓也丝毫无法将此事放下的道理。“同伙是谁”面对国君破天的怒火,太史憋着嘴,良久,哭喊道:“主君,冤枉啊”铮铮铁骨,大义气节,都让他给丢的干干净净,此时此刻,他只想将自己摘干净。要不然家族覆灭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姬颓意思不为所动,他的卫公之位是通过政变来的,对于政变和政敌,可没有对其他人来的宽厚。卫公阴沉着脸,死死地盯着对方,太史心中绝望,扭头看向了殿中的木柱子。边子白被对方绝望之后的死志吓了一跳:“太史,你还是招了吧,想死的话,就是死士。你要清楚这里面的因果。”以死明志是一回事。死士保守秘密是另外一回事。太史记录卫国大小事这么多年,怎么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关节。如果是后者,太史一族必然会被认定为图谋不轨者保守秘密,那么最后太史一族必然都将下狱,覆灭也在旦夕之间。这一刻,太史后悔了,没事去招惹这么个小子干什么,心中惨然,想死都死不了的绝望,让他如同诅咒的怨灵,凄厉道:“边子白,老夫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卫公这一刻,已经手提利剑,站在太史面前,已经是苍苍老者,却给人一种宝剑出鞘的犀利:“太史,我只要知道那个人是谁,你死后,你的家族可以保存。”“那个人”句容怔怔地看着房梁,他心中是奔溃的,口中喃喃道:“何以至此,何以至此”第024章 心有魔头,私心作祟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句容可怜吗还真的挺可怜的,明明是一个官老爷,却被一个升斗小民按上了要造反的罪名。可转念想来,太史句容也有可恨之初。他要不是毫无理由的去编排边子白,怎么会招惹上一身的骚就算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什么十恶不赦的罪名,而且弑君的案子几乎各国都有,可那是公子,掌握朝政的超级家族的家主能做的。至于太史这样的小官存在的意义似乎只有记录国内的一些大事,仅此而已。当然了,太史或许为了显示其存在感,不停的恶心君主。卫公就是如此,他的内心宛如万马奔腾,又像是被自己家养的狗咬了的憋屈。太史这等小官都敢造反了,这卫国歌舞升平的表面下,隐藏的是什么样的激流和漩涡啊至于太是说他没有造反。这一点,卫公是坚决不信的。别的可以信其无,显示其君主的开明。可对于造反之类的阴谋,作为国君就算是错杀三千也是不会放过的。“说是谁,是谁在幕后指使的”句容已经放弃了挣扎,他深知自己陷入的漩涡是一个没有底的深渊,掉下去了,就再也爬不上来了。他只是恨,恨边子白为什么如此狠毒。可这事也怨不得国君,拥有卫公继承者的公子训,体弱多病,加上卫公姬颓也老了,很难想象如果在这个时候政敌发动兵变也好,政变也罢,卫公父子活下来的希望有多么的渺茫。“没有”姬颓怒道:“还敢说没有”太史句容暗暗自忖:“难道真的要拉着一个权贵陪葬还是自己偷偷在史书记录上编排的姬颓宫闱时间被密探发现了”“应该没有”这时候边子白在边上开口了。“没有”“真没有”卫公和太史猛地扭头,才发现边子白给了一个让他们都难以接受的答案。卫公是觉得应该有,而太史是发现自己被边子白阴了。就算是边子白替他洗脱罪名,可最后的结局恐怕也不会好。卫公绝不允许一个可能拥有污点的官员在身边。“你不要为这个贼子开脱。”卫公既然觉得太史句容有问题,要不然,为什么他有种处处被太史针对的感觉太史句容愤怒不已:“小子害我”“害你的不是我,而是你自己。”边子白干净利索的甩了一下袖子,算是整理衣冠,看似粗浅,却给人一种爽利的洒脱:“卫公明鉴,太史以个人好恶记录大事,却偏离了一个史家该有的客观精神。如果说一定有背后的主使者,那么那个人一定是叫私心。”“你”边子白根本就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步步紧逼道:“正因为有了私心,你想要在史界留下自己的清名,却将自己的国君置身于遭人唾弃的境地。至此,实乃不忠也”“正因为私心,你违背了史家恪守的坚持,客观看待,不偏不倚的精神。违背了家族作为太史世家的家训,此乃不孝。”“事君,此举不忠;继祖;此行不孝。人之别于牲畜,忠孝之德最为可贵,而你却丢弃了这两样最为可贵的品质,成为一个不忠不孝的可怜虫,你还要执迷不悟到什么时候”“还不服”边子白压根就不怕太史这时候的反击,反正他也受够了,这家伙随随便便就给自己身上定了污点,如果说只不过是一时的名声受损也就罢了。可问题是太史是史官,在史官笔下的奸佞,很容易变成遗臭千年的局面。这等于是将他钉在了耻辱柱上,能不让他生气恼火吗从这一点来讲,边子白对史官做出的任何反击,都算不上过火。“你一个史官,最为重要的记录历史事件,而不是妄加评论,评论自有后人去做,与你何干你的责任就是客观,真实的反应当下发生的事。可你看你做的事,国君怕你,因为怕你在记录的时候故意让他蒙羞;大臣们也怕你,那你在他们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被故意歪曲”“我没有。”史官反驳道,可气势上已经弱了不知道多少,小公鸡似的战斗状态消失的无隐无踪。“既然没有,为什么故意抹黑我你我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为什么要故意抹黑我如果我是朝堂的一员,卫国的士大夫,在将来的施政过程中就会畏首畏尾,这还是在人心本善的前提下。如果我是一个恶人,破罐子破摔,因为你的故意诋毁而失去了名誉,不管不顾的情况下,做事毫无顾忌,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佞臣,这难道不是你害的”“好在我不是士大夫之中的一员,也不是卫国的官吏,只是应卫公的要求组织一场宴会,仅此而已。可要是我有足够的才能,因为你的作恶,将不再选择卫国出仕,对于卫国来说是损失。可对于你来说是什么呢”“是因为个人的好恶,让卫国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好感消失,甚至厌恶。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士大夫对卫国失望,卫国只能会越来越弱,乃至成为像陈国,蔡国一样的结局。你是卫国的罪人”“我不是”史官激励的反抗着,可没有人限制他的自由,却有种被困在鸟笼中的绝望。“贼子,好胆”卫公义愤填膺,他没想到一个让他不喜欢的史官,竟然会对卫国有如此大的危害。史官的缺点本来就很讨人嫌,更何况,彻底被剥开铮铮铁骨之后的史官,难看的如同一只被拔了毛的鹌鹑,没处遮掩。史官瘪着嘴,试图用自己并不擅长的方式反驳:“主君,我是被冤枉的。”甭管冤不冤枉,卫公都不喜欢史官,这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史官今后的任用,卫公倒是挺为难。卫国就算已经步入了低调模式,彻底沦落为附庸国的地位,但史官这个职位应该也要有吧这东西和鲜衣怒马一样,作为一个国家的面子,可以糊弄,但绝对不能没有。边子白的澄清帮了史官一把,至少史官不用连带着全家人一起去死了。可如何安排史官,却成了问题。继续任用,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要是彻底革除史官在卫国的官职,似乎也会让卫公得到了一个薄情寡义的名声。爱惜羽毛的卫公似乎也不太愿意。毕竟,卫公姬颓年纪大了,在位也有三十年了。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子孙思谋。这也是为什么听到阴谋会如此紧张的原因,如果下一任卫公不是他的儿子姬训,姬颓还能享受宗庙的供奉吗如何处置史官,和成了卫公最为棘手的难题。边子白似乎也看出了卫公的为难,随即想到了后世,也不是他来的时代,而是明清时代。朝廷拥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用来编撰史书,明朝就编撰元朝的历史,清朝编撰明朝的,还有整理历代典籍文献,给皇帝颁布诏书等工作的机构翰林院。翰林的身份就不用说了,不管是一甲前三,馆阁招录,刚进入翰林院的进士都只有一个事做,编史,或者编书,都差不多。皇帝的起居交给太监,国家大事文教传承就让翰林们整理。这样一来,似乎史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身份。“君上,为什么一定要有史官呢”边子白问的问题似乎很愚蠢,可不管是公孙鞅还是史官都没来由地一哆嗦,这家伙可不是善类。而且心思缜密,恐怕大有深意。卫公毕竟年纪大了,顺着边子白的问题解释道:“周公制定周礼的时候,就有了专门的史官,用来记录国君和国家发生的事。如果没有了史官,子孙后代想要知道祖先的事迹只能去传唱的歌谣之中寻找,不详且不实。”这倒是个不错的理由,如果没有文字记录留档,确实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如殷商时代的历史,就会因为年代久远,缺乏文献而无法考证。夏汤更是如此。这也是孔子曾经感慨:“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杞、宋两国,就是夏、商两个朝代在周朝的诸侯国,这是周天子让这个朝代的后裔能够给先人祭祀宗庙而分封的,是优待。但因为年代太过久远,这两个诸侯国已经和夏商两个朝代截然不同,只能说是生活在周朝时代的夏商后裔。文字不仅仅是接受前人知识的钥匙,还是文化传承的媒介。没有了史官,卫国的传承就可以说断了一半。卫公姬颓可以杀史官,却绝对不会让这个官职废除。“君上为何不改变一下思路史官这个官职看似不重要,却和君上的声威戚戚相关,所录文字全赖一人一族难免有所偏颇,古往今来史官以刀笔判君,以好恶定罪。为什么却能因为好恶感很强的史官一直在记录国家大事的职位上呢”边子白顿了顿,给卫公姬颓一点思索的时间,然后接着说:“最为让人烦恼的是,君上的子孙,还有士大夫公卿的子孙都会因为史官的不公言论而判断国君,这对国君是大大的不公。”这还是要下刀子啊公孙鞅如是想到;这一刻,句容已经完全明白了,他被边子白下套了,甚至他开始怀疑是卫公的指使,因为目的性实在太强了,针对的就是太史和他的家族。要说史家最厌恶的人是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