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战国之名士崛起>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4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49(1 / 1)

d重罪,比如说造反。除此之外,用罚钱,或者罚铜来替代,至于罚多少,视触犯法律的情节轻重来判断。对此,边子白根本就不在乎,如今他阔了,这点钱他给得起,大不了不当官而已,怕什么。再说,在卫国不当官,难道在其他诸侯国也当不了官吗边子白甚至敢放出狂言,除了楚国,这天下哪里不能去的要是个不知情的人还以为阳城君的惨死,边子白对楚国王族有恨。就和当年的伍子胥的境遇相似。拿伍子胥当成评判的话,边子白至少也是个顶尖的人才。这天下还真的都能去的。可实际上,他不去楚国的理由根本就不是什么家族的仇恨,和楚王不共戴天。而是心里头发虚,好不好他根本就不是楚国人,连自己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明白。之所以不敢去楚国,那是因为被苟变这混蛋胡乱宣扬之后,外界已经坚信他是楚国阳城君的儿子,在其他诸侯国或许好一点,可去了楚国被拆穿的可能性太大了。有道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边子白不算是君子,可要说作死的念头,还真没有。面对边子白毫不在意的态度,公孙鞅好奇道:“贤弟一点都不担心”“担心什么被当成棋子而已,最差不过是离开卫国。”边子白探头到公孙鞅面前,低声道:“公孙兄,小弟发现了一个好去处,去了就能当官,而且是大官。关键是到了那个地方,就能一展心中报复。要是局势无法婉转,我们一起去”第072章 道破“不去”公孙鞅断然拒绝,他是因为关心边子白的安危才心急火燎的来找他。可看到的边子白不像是受到了打击似的,反而琢磨起了下家。这让他怎么接茬“鞅虽不才,但鞅乃公族子弟,没有道理奔头他国的道理。”公孙鞅毫无底气地辩驳道,他估计也知道卫国的公族是什么德行,他就一个旁系出身的子弟,能在卫国有什么机会历史上,公孙鞅先是去了魏国,投在公孙痤门下。而公孙座是魏国的顶级权贵,加上是魏侯的女婿,之后更是担任了魏国的国相,多次指挥魏国和秦国在河西的大战。且深受魏侯的信任,他说的话,基本上魏侯也不会驳他的面子。可就算公孙鞅已经受到了公孙痤的赏识,最后也没有在魏国受到重用。不过是后话。如今的局势是,公孙鞅对卫国有期待,也有凭借自己能力崛起家族的野望。但凡有希望的前提下,他是不会选择离开卫国,投靠他国的打算。边子白轻笑着,牙齿间吐出的气息很微弱的声音,在公孙鞅的耳中颇为刺耳。这应该是嘲讽吧这种笑声对公孙鞅来说并不陌生,甚至还很熟悉。他的老师王诩就是经常这样,老头智慧太高,长得太丑,人生之中值得炫耀的东西也就是脑子好了。所以,不当官的王诩,不想当官的王诩是经常嘲讽人,得罪人。当然背地里的嘲讽为多,他其实也是个怕麻烦的人。如果嘲讽人多了,难免会被人下绊子。但更多的是,他赶走了身边一直袭扰他的苍鹰。公孙鞅的脸色顿时涨得通红,倔强道:“贤弟可有异议”“哎”在边子白看来,这时期的公孙鞅是很有人情味的,也是最可爱的。最适合做朋友。等到他成为那个主导秦国变法的铁血国相,他身上所有的感情都变成了一条条冰冷的变法,那个时候的公孙鞅化身成为凶兽,生人勿近。“公孙兄,你就不担心自己吗”公孙鞅似乎也觉察到了边子白话里的意思,嘴硬道:“在下有什么可担心的”边子白摇着头,手指在茶杯里点着,然后在几案上画了三个圈,开始说道:“卫国的政坛不外乎三种局面,卫公年老老臣子渐渐隐退,却想要为家族获得长久的富贵,他们不甘心;太子无权,想要出头却难有机会,诸公子虎视,让他不得不先做打算,毕竟从法理上来说,他是卫公的继承人;权重者敌不动我不动,立于不败之地。小弟好奇,试问公孙兄,你在那个圈子里”公孙鞅盯着三个仅仅留下水渍的圆圈,脸色顿时垮了下来,自己似乎那个圈子都不是啊卫公就不说了,他老人家都已经不管事了,所有的政务基本上都交给老臣子去做。然后向他汇报。当然权力没有下放之前,他是卫国之内最强大的主宰,谁也无法左右他的意志。太子恐怕公孙鞅认识他,太子看到公孙鞅还是一副生人面孔,自己就不去找这个不痛快了。顶级权贵圈子他要是在这个圈子里,从政还是个事吗按照他的年龄,至少是个城邑的中大夫,就算是小邑的下大夫,也能让他有种光大门楣的错觉。现实让公孙鞅很惆怅,也很苦恼,他是卫国政坛的边缘人。用一句很抽象的话来解释公孙鞅的现状就是,脸大不等于面子大。他的面子不值钱。边子白随手将他画出的第一个圈子指点了几下,笑道:“公孙兄是在局中,没有跳出局来看。你我都在这个圈子里。”“卫公”公孙鞅不淡定了,卫公是国君,他要是在这个圈子里,岂不是简在帝心连他自己都忍不住去怀疑,自己有这么好吗恐怕现实会残酷到让公孙鞅没脸见人。好在边子白问了一个问题:“公孙兄,可对苟变之事有什么见解”“苟司马的遭遇让人唏嘘,但究其原因不在他,而在国相子思。”公孙鞅皱着眉头谢了想开口:“子氏在郑国控制了三分之一的国土和势力,并且不受国君的命令,郑国的教训让人深思。国君也好,士大夫也罢,都不愿意国相大人有机会控制军队。而苟司马的能力还不错,很有希望在若干年之后成为卫国的将军。所以,主君罢免苟变实际上是对子思大人的警告,而不在于苟司马的过错。”公孙鞅的话让边子白大为惊叹,毕竟是历史牛人啊虽说一直以耿直男孩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可真要论能力,牛人哪有简单的“公孙兄既然明了苟变的过错在于士大夫忌惮子思大人的权势,而非苟变本身的过错。那么你对卫国要启用在下就不难猜出,有人认为卫公接下来的做法可能会侵害到他们的利益。所以,小子受攻讦,在意料之内,而非意料之外,就不难理解了。”这话绝对是肺腑之言,边子白没有理由对朋友说谎。再说公孙鞅在卫国不受待见的程度,根本就不需要他刻意去提防。至于公孙鞅的老师王诩边子白和王老头的矛盾是面子问题,而并非是真的有难以解决的私仇。公孙鞅表情凝重了不少,他终于开始正视和边子白的关系。他们之间已经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从某种角度上看,公孙鞅还是沾了边子白的光。但他们是朋友,还不至于连这点事都要计较。不久之前,王诩就开始训练公孙鞅的政治嗅觉,可他教导弟子的办法让人唏嘘不已。公孙鞅有不懂的地方,他只会告诉他去找那本书看。至于学到了什么,王诩从来不过问。做不到的情况下,公孙鞅还会面对王诩的嘲讽。有时候,连边子白都纳闷,像王诩这样的教书办法,还能教出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的弟子,只能说老头运气好到爆炸。公孙鞅是个谦谦君子,还是个耿直的人,他发现边子白在为官之道上的见解能甩他几条街,甚至一席谈话之后,受益良多。有道是一字之师,一言之师,公孙鞅是个认死理的人,站起来,双手抱拳恭声道:“鞅,受教”边子白急忙站起来,扶着公孙鞅的双臂,无奈对方力气比他稍微大了一点,关键是公孙鞅这家伙太固执了,用了全身的力气。他要说磕个响头,只要脑袋够硬,能把地上的石板都砸碎了。无奈之下,边子白只能学着公孙鞅的样子,还礼。“言重了,公孙兄言重了”两人忽然发觉周围似乎静寂的有点不太寻常,环视周围,才发现院子里的人都盯着他们看,就和街头看傻子似的,好奇中带着鄙夷。边子白讪笑道:“我们是闹着玩,闹着玩”可公孙鞅的性格耿直啊他眼神飘起,如同一只在深秋瑟瑟的悲风中抬头仰慕夜空中的繁星的萤火虫,激动道:“子白学究天人,鞅受益匪浅”第073章 没胡子的老公公中秋节快乐晚餐很丰盛,至少白圭是这样想的,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出着满足的笑容。柴锅炖杂鱼。这是晚上唯一的菜,也是边子白训练白圭一天之后,无奈的选择。因为这是最不需要技术的一道菜,但不得不说味道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整个时代的人对于美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贵族也一样,基本上在边子白的眼里,都属于没多大见识的土包子。就算是锦衣玉食,能大过周王廷的顶级宴席可周王的最高品级的宴席在边子白的眼里也不过就那面一回事。用大鼎做起来肉菜,气势上没的说,可就味道这一项,差强人意。说白了,就是注重豪放的精神,将普通的菜品的价格推送到天价的地步。然而毛用都没有。周礼天官冢宰中写道:“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凡味一百二十品,滋味各自不同。别被这些给吓住了,真要是说出来,后世的人都得笑掉大牙。首当其冲的就是八珍,这是周公旦的得意之作,被誉为周王室之内最为出名的吃货,他制定了周王庭最高级别的宴会标准,首当其冲的就是八珍。也就是说,八珍的地位等同于满清的满汉全席。那么就来看一看,什么叫八珍八珍,到底包括那几道菜八珍包括: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珍、熬珍和肝膋,这八道菜品。八珍之首,淳熬。读着挺拗口,可要把这道菜地材料说出来,肯定会让人大失所望。至少边子白是这么想的。这道菜其实不算菜。因为哪个后世的人会把米饭当菜呢还真别说,八珍中就有这么一道菜,主料是大油猪板油即可、肉酱、蒸熟的米饭然后,完了,就这么多。就问,啥时候,猪油拌饭加点肉酱,就能上国宴了这不是扯淡吗可周礼中还郑重其事的将这道菜作为八珍之首。第二道菜,淳母。还是拌米饭,将稻米换成小米。就问周公,您老还能再懒一点吗这是两道最不正经的国宴菜品,后面几道菜倒是正常了一点。炮豚,是烤乳猪;炮牂,烤全羊;捣珍,烧里脊肉;渍珍,炖牛羊肉;熬珍,五香牛肉干;肝膋,烤狗肝。当然有人认为国宴里面没有主食,才在八珍里加入了米饭。可别忘记了,国宴还有六食、六饮等食物,比如说粥,干的算一种,湿的也算一种,还有米汤也算一种这都能上桌,边子白对周王的国宴大失所望。逼格,直线式的往下掉,简直惨不忍睹。周王国宴的本质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猪油拌米饭随便造,酒肉管够。而且这等好日子,一般周王一年就办一次。听说最近几年周王已经穷的办不起国宴的地步了。吃货帝国的祖先过的叫什么日子啊太艰难了而白圭的柴锅炖杂鱼的做法,几乎和后世没有什么区别。鱼肉在油中煎过定型,加如葱姜等佐料,加入口味丰富的酱料。炖煮至酥烂之后上桌,鱼香四溢,口味醇厚。除了卖相不太好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大缺陷。在边子白看来,人多吃饭热闹。他不在乎虚头巴脑的礼仪,也不需要维持这个时代贵族中的分餐制度。怎么舒服,怎么来。穷人家不讲究什么分餐,一个人一个菜窝头,连咸菜都不见得能顿顿吃。拿筷子一插,就是一顿饭的食物,连碗都可以省了。还每一个人一个小食案,吃饭的时候跪坐,挺起后背,喝汤不能有声音,割肉要先礼让,刀口不能对人这就是贵族为了区别阶级故意整出来的一套歪理。公孙鞅一开始也不习惯,觉得和有点和身份不配。可边子白总是有一大堆歪理对着他,比如说吃饭要乘热吃,尤其是在冬天。用贵族的一套办法,等吃到嘴里都冷了。长年吃冷的食物有什么结果胃病。脾胃虚弱,就足以让公孙鞅惊恐了。这年头中医还没有行程一整套的诊断理论,病人要是生病只能硬抗。然后等到弥留之际,病的实在无法拖延下去的时候,请来跳大神的巫觋,在恍惚之中,有个团团转的影子晃悠着,动静颇大,有种办丧事的错觉可见生病,在这个时代有多么大的威慑力了。肠胃病在此时,等同于后世的癌症,还是晚期。唯一的区别就是能比癌症晚期病人多拖一点时间罢了。养生这可是很高端的学问。就连王诩也是一知半解的程度,按照历史他会在教完了一波弟子之后,精神升华了,只有追寻更高的巅峰才能让他有满足感。于是,他就去修道,这之后才会对养生之法有一套个人的独到见解。面对边子白如此高端的解释,耿直的公孙鞅再一次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决定虚心一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