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侯时代,礼贤下士,是一代明君,魏国崛起是必然的结果。而这个故事,也被迅速传播开来。才看了几行,子思就暗自点头,这部书很好。尤其是看到后面,他发现书中的思想暗合吴起的性格。吴起有什么性格急功近利。这个词在别人身上,是贬义词。但是在他身上,每每都能成就奇迹。子蒙合上了书卷,点头道:“应该是吴起所著。”吴起什么人子思和子蒙都打过交道,虽说并非如王诩那样熟悉,但对吴起的印象恐怕要比其他人点都要深刻一些。就子蒙和子思的印象中,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恨不得跳起来抽他,可又怕打不过只能在背地里恨得牙痒痒。子蒙这才松了一口气,才将刚才边子白的话原话让应龙复述一遍,应龙点头道:“边子白说吴子兵法一共六卷,苟变可以研读,但不能抄写流传出去,每研读一卷,边子白会让人来问三个问题。”应龙说到这里,看了看孙伯灵。对于子蒙等人来说,他们知道王诩应该懂兵法,至于边子白他们吃不准。可当边子白拿出这部吴子兵法之后,一切都迎刃而解。甚至边子白的年龄都不再是劣势,这可是兵法重宝,轻易不示人。但如果孙伯灵投入了边子白的门下,他将顺理成章的获得研读吴子兵法的机会。与其押宝王诩,不如见好就收,相信孙氏的族长恐怕也说不出不满的话来。孙武是厉害,但是孙武的厉害,仅仅停留在军事上。可吴起不一样,他是儒生出仕,却走了兵法的路子。治军,执政都是一把好手。尤其是主持楚国变法,是已经有过成功做背书的奇人。孙伯灵就为这本吴子兵法投入边子白门下,也已经赚大了。应龙大概也猜到了这一丝结果,很可能,将来拷问苟变的那个人是孙伯灵,而不是边子白。继续说道:“只有三个问题都获得了他的满意,才会给予下一卷兵法。子氏也有一人可研读此兵法,同样,不能留简牍。”苟变眼神有点茫然,他的老师子蒙甚至用哀求的口吻写了一封信给王诩,却被拒绝了。可一转眼,眼瞅着要死了,边子白这混蛋竟然提前送份子钱,然后最后得到好处的竟然是他,天降顶级兵法,只要刻苦努力,人生走上巅峰,指日可待。子思眼神犹豫着,一部顶级兵法就在眼前,他只要让人就算是自己抄录下来,恐怕也没有人知道。留下来,家族就多了一份强大地底蕴,要是真的按照边子白的说法,或许子氏能够得利,可总感觉不太保险。子蒙当然知道自己兄长的心思,哆嗦着开口道:“人无信而不立,要是违背,吾魂不安矣”子蒙是要死的人了,他要是魂魄不安宁,用脚趾头想都知道结果,找他这个活着的哥哥呗虽说是亲兄弟,可想想都觉得瘆人,子思无奈之下,叹气道:“正该如此,此等重宝,子氏能有机会研读,就已经是厚德,不该有所贪念。”子蒙这才松了一口气,子思是个重承诺的人,他既然如此说,必然会如此做。这让他稍稍安心了一些。而苟变自然不会这时候死犟,附身道:“弟子谨从”在回廊下,苟变眼神抑郁的看着那卷厚重的如同原木的简牍,偷偷展开了一部分,顿时一脸哀怨,心脏都不争气地要停摆似的,脸色惨败。想着三日背下此卷,他的脸色就如同大病一场似的,都是蜡黄的灰白。更要命的是边子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可怜他故意找茬,让他难堪可想一想,也觉得不太可能,边子白如果来害他,却要下如此大的赌注,恐怕他也不会相信。怎么说都是边子白吃亏,而且还是血亏。可苟变也有一个让他无法说出口的难言之隐,他都快三十岁了,背书的技能在他二十多年的人生之中从来都没有点过,此时此刻,他慌得一逼第213章 送上门“是以有道之主那个啥唉刚才吃肉丸子,脑子糊住了”苟变尴尬地看了一眼边上教他认字的孙伯灵,找了个连他都觉得说不过去的理由,快三十岁的人生,从此步入绝望。他也不是全都不认识,只是有些字他想不起来怎么读,什么意思了。孙伯灵也是醉了,他一开始还以为苟变挺厉害的,才不到一刻的时间,就已经背完了一段,比他虽然不如,但至少不算太笨。可是询问之下,苟变瞪大了眼珠子,说了一个让他目瞪口呆的理由:“很多字不认识,没法背。”两个时辰之后,苟变脑袋嗡嗡直响,说了一句让自己听着都懈气的话:“背了也不知道意思,瞎背。”还是孙伯灵了解苟变的小心思,试探的问了一句:“师兄,你是不是根本就没记住”“怎么可能”苟变气地都快跳起来了,心虚地看来一眼左右,发现没人这才苦笑:“师兄都一把年纪了,有些事不能急,需要缓缓图之。这个你懂吗”苟变和十来岁的孙伯灵说,读书太快了,记不住。这话总觉得让他羞愧的抬不起头来。在外,多豪爽的一个人啊顶天立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豪言呼侠跑马行的豪杰,就算是从军之中,也是和士卒们同甘共苦。可没想过,一下子投入到了读书的场景,人设都变了。孙伯灵也是无奈不已,苟变记不住也是没有办法,或许过两天就会好一点吧可子思给苟变的时间是三天,三天后准备接受边子白的问题。恐怕就苟变的读书进度,真的够呛。可苟变却觉得不是个事,指着简牍上的好几段话对孙伯灵笑道:“其实师兄也不是一点都没所得,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的,你看这几段话就说了一个意思。”“师兄有何感悟”“武无敌”孙伯灵倒是认同的点头,吴起的战绩,对于任何一个将帅来说都只能是仰望的存在。或许只有自己家的老祖能够比肩。但从著书立作上来比较的话,似乎老祖更强一些。至少老祖不会吹嘘自己一辈子未尝一败。可吴起也有牛逼到让人绝望的地方,两万鲁国军队,击败了不可一世的齐军;五万河西步卒,击败了号称五十万的秦军;十万楚军,征战天下,一举打败了自己训练出来的魏武卒和三晋联军光听这些故事,都能让热血少年不能自已,恨不得投入吴起麾下,为他征战天下。这就是名将的光环,简直就是自带鼓舞,各种不利因素都能被弹开的超级将军。孙伯灵觉得苟变的分析还是对的,可他觉得苟变的举动很怪异,于是试探着问道:“师兄是”“某学不来啊”苟变撇撇嘴很不在意道:“某不过是中人之姿,怎么可能做到吴子那样的成就做不到的事还去追求,那不是傻子吗”好吧,孙伯灵败退了,他终于看透了苟变的想法。走捷径,也不算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而是将自己办不到的事放弃。他也吃不准,苟变这样是有自知之明呢还是自暴自弃不仅仅是因为背书不顺利,苟变的心情很坏;也有子蒙病重,各种交待遗言的举动,让他伤感不已;还有一件事也让他很难受,孙伯灵要去王诩家里走访,要是没有边子白的横插一杠子,这应该不是走访,而是直接拜师了。可有了边子白存在,孙伯灵就必须要走这个过场。终于在他来到卫国两个多月之后,带着礼物,带着好奇,在苟变的陪同下去了王诩在帝丘城内的住处。苟变虽说一百个不愿意,可能够陪同孙伯灵的当仁不让的是子蒙,可子蒙根本就无法出行。有事,弟子服其劳,苟变这个弟子难以推辞,只能硬着头皮再去一趟王诩的住处。在车上,苟变也是念念有词,他忽然想着,反正已经丢过一次脸了,再丢一次估计也没什么。带着这个自我欺骗的无敌念头,苟变叩开了王诩家的远门。“苟兄,伯灵也来了”公孙鞅迎出来的时候,诧异的看了一眼孙伯灵。他很清楚,孙伯灵恐怕就是自己家老师苦苦找寻的弟子。可问题是,边子白也很心仪孙伯灵,这让公孙鞅夹在中间很难受。干脆,他两不相帮,在王诩面前提也不提孙伯灵的事。以至于王诩还以为苟变这家伙不死心,听到门房禀告之后,派了公孙鞅出来赶人。王诩的脾气不算太好,当然也要看人,苟变不在他需要谨慎对待的范畴之内。公孙鞅出门见面也是颇为尴尬,毕竟不让人进家门,还故意拿捏对方,不是君子所为啊愣了一会儿,才为难道:“苟兄。家师的性格您是知道的,说定的事绝难改口。小弟千般为难,可也不敢违抗家师的意思。”苟变点头道:“我懂,我懂。”他也奇怪呢,自己不是来拜师的啊这次是孙伯灵,怎么公孙鞅的表情似乎要赶人啊等到他想透了,公孙鞅也将答案揭晓:“家师让苟兄将国相的书信留下,他改日亲自给国相回信。”苟变觉得很纳闷,大人物的事他不懂。王诩也算是个大人物吧至少曾经是。国相子思就更不用说了。可问题是,两个人都在城里住着,出门溜达都不用一刻就能到另外一家。难道就不能对面鼓当面锣地说清楚他也不想一想,大人物好面子,如果当面拒绝,脸往哪儿放可要是书信往来就不一样了,一来双方都是你知我知的私下沟通。就算是言语不中听,也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其次就是,避免了双方面对面的尴尬。“这次不是我要来,而是家师想要让伯灵见一见夫子,贤弟弄错了吧”苟变就算是脸皮再厚,已经被拒绝了一次之后,也没脸再上门了。可就是连这起码的一点信任,公孙鞅都不准给他,这让苟变非常不忿。哥们是那种死赖着不走地人吗要是苟变这样问公孙鞅的话,恐怕公孙鞅不需要想太多,就能笃定道:“你就是这样的人”公孙鞅有洁癖,苟变死赖在边子白家搭伙的时候,之前少不了嘱咐苟变至少洗把脸再来吧这家伙呢脸上的灰都能搓出泥来,根本就没有打理自己的觉悟,连眼屎都不擦坐在他面前吃饭,公孙鞅能忍让他洗漱之后再来,可每次苟变在头一天还答应的好好的,第二天还是老样子。最后无奈,公孙鞅不得不给苟变准备洗脸水,这恐怕是他对苟变最大的怨念了。丢下苟变,公孙鞅古怪地看着孙伯灵,心说:“边子白就这么放心让你送上门来”第214章 被打脸了王诩有他的骄傲。那种属于站在智商的高地上,俯瞰天下英雄豪杰登台的气度,就是没人指出来当面对他说,很多人也能感觉出来。可边子白难道就不骄傲吗恐怕相比王诩,他丝毫没有感觉不如的地方。王诩再牛,他懂得初中化学吗懂得初中物理吗为什么是初中的知识,而不是高中大学的呢问题是他学的是文科哎,高中就应付一下算了,反正也不考再说,边子白当年还受到举国上下国学热的影响,恶补了四书五经,不少经史子集,甚至连兵法战阵都有不错的造诣,他缺乏的并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但是当老师,授业解惑的工作需要实际工作经验吗后世军事学院的教授,难道就要一定上过战场没有的事,理论的学习,能联系实际最好。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不见得一定要面面俱到。再说了,王诩就一定在实践上比他就强了吗王诩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说白了,在军事上让人都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都认为自己是无敌地存在。至于实战别想了,谁上谁傻。万一理论无敌,实战懵逼了,怎么办王诩是王诩,可不是吴起;边子白更不是武圣投胎,根本就不敢将身价性命都赌在战场上。他们都不是需要玩命的主。公孙鞅将苟变来拜访的用意说明之后,就让人进了家门。他不待见苟变,是因为苟变没有学习他学说的基础,更没有领悟他学说的能力。能力不足,就算是拜在他的门下,也改变不了什么。自然不会被王诩高看一眼。至于孙伯灵,王诩有点纳闷,他怎么就没有听说过此人按理说,帝丘的熊孩子他已经筛过一遍了啊没有发现特别聪慧的家伙。这个孙伯灵从哪儿冒出来的这让王诩很纳闷,抬眼看向了弟子公孙鞅,后者无奈之下,只要硬着头皮解释道:“听说是子蒙大夫从齐国带来地小孩子,应该十岁左右。”“齐国哪里”王诩半寐似醒的样子,乍一看有种高人隐士无欲无求的闲散。可这种表情公孙鞅太熟悉了,老头快要发飙了,无奈之下,只能把知道的都说出来,期望老师能够看在他还忠心耿耿的面上,放他一马:“子蒙大夫在齐国阿邑的时候,受孙氏族长所托,带来卫国求学。”“孙氏族长”王诩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他不记得齐国有那个家族出过惊才艳艳的人才。想来想去,孙武倒是高高在上如同赤乌一样耀目。王诩就算是再自大,也不认为自己有和孙武比肩的可能性。他和吴起在楚国当官十多年,对于楚人当年遭遇的打击深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