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战国之名士崛起>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27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273(1 / 1)

d太年轻了一些,需要有人看着走。”眼下之意就是让公叔旦不要生出退出朝堂的念头。一旦公叔旦推出朝堂,万一边子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卫国上下就只有一个边子白可以胜任大司马的职位。当然公叔旦也不亏,只要他据理力荐边子白,一旦边子白上位之后,边子白怎么可能不会不照顾他的儿子呢公叔旦已经快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了,他就算是有心,能够照顾儿子多少年可边子白才几岁他要是答应照看公叔家族,别说儿子了,孙子都能靠着边子白这棵大树成长。雨部是苟变的本阵之军。他自然对这支军队的训练严苛之极,一套动作下来,喊声如滚雷一般震耳发聩,行动如狡兔一般迅捷,却又如白马过隙,一纵而过。这让等着看笑话的少数人顿时失望不已,这难道是卫国的军队不会是从魏国借来的军队吧欺负爷们看不出来而等到雷部演练之后,卫公也是彻底放下了心来,他觉得当年的赵军遇到了自己的这支上军,肯定会被打到屁滚尿流。就算是上军人少,能够凑足的军队数量也不多,但至少自保总可以吧只要能够做到自保,对于卫公来说,就已经是非常满足了。“有劳将军了”“君上信任,夙夜不敢忘,唯有肝脑涂地以报君恩”这是场面话,拜将到了这个步骤,其实已经快结束了,余下的步骤就是该需要太祝上场,禀告上天的旨意。老天肯定会同意,除非太祝是赵国的奸细,不然没有理由在这高兴的日子,说让大家都扫兴的话。就是说,卫国举兵反抗赵国的请略战争是被神灵必庇佑的,是拥有绝对正义的理由和名义的正义之战。神灵已经允许了卫国的祷告,并降罪给赵军。这套流程很繁杂,可简化来说,就是太祝给卫公报喜,卫国要揍赵国的请求,神已经同意了。并且拿出焚烧过的龟甲之类的卜筮工具作为佐证。当然,太祝就算是不看好卫国和赵军作战,认为必败无疑。也是不敢说的,他只能说大吉大利,我军必胜之类的吉祥话。因为一旦他晦气的说了我大卫不如赵军之强盛,必将全军覆没。不用等他生老病死,国君的怒火就能将他的家族给超度了。而站在封将台下的太祝一个劲的吹捧卫国军队的雄壮,赵人粗鄙残暴就能看出,这位老大人的脑子没有坏掉。于是听到了吉祥话的卫公象征性的将自己佩剑递给了边子白,寓意就是边子白出征作战,不是为了他,而是代天子出征。本质上都一样,但对于边子白来说,权柄会重很多。而作为答礼,边子白倒是不需要破财,只要表明心迹即可。一般来说,吟唱一首诗经中的臣子之什就可以。他选的是小雅六月,这是一首赞美周王抗击异族的诗歌。之后数百年,经常用来拜将出征的场面。边子白用这首词表明自己的志向,丝毫没有不妥之处。虽然学了几天,可惜他也有不擅长的领域,唱歌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古音古律,更是让他困惑不已。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好在他起一个头,就行了,就算是音律上没有多少天分,也不会让他太难堪。因为随后将是上军数百军官,上万将士的大合唱。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这首诗歌原本是为了纪律周王功绩的诗歌,但是最后的数百年间,一直被沿用在了军队出征时候的吟唱曲。这对于边子白或许很难,但是对于上军士卒来说,这反而是他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上万人高声咏唱之下,军队却丝毫不见混乱,一队队士卒脱离本阵,走上大路。而边子白在拜别了卫公之后,下了封将台,登上兵车扶着车辕上,等先头部队过去之后,前呼后拥的进入中军帅位,混在队列之中远去。姬颓不愿意就此离去,反而站在高台上,凝望着卫国的北方,浑浊的眼眶之中,渐渐地湿润了起来。第387章 不新鲜了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告密者,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思,将原本被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的丑陋揭露出来,以获取上位者的信任和提拔。但也不是所有的告密者非要得到一点好处,有的是为了心里快活,有的是为了担忧。南哲就是这样,他心里有秘密,不得不说的秘密。而他之所以要将秘密说出来,目的倒不是和边子白过不去,而是担忧。这次赵军铁了心了要大干一场,从将魏侯魏击得罪死,把魏国的五万武卒困在中山郡就能看出赵国国君赵章的野心。他或许是一个昏君,还是一个暴君,但是却是一个才华横溢,懂得审时度势的坏蛋,杀功臣,荒淫无度,奢靡挥霍,但同时他去屡屡能够在对外事务上,给赵国带来巨大的好处。如果将国君的决策当成是一道选择题的话,那么赵章是一个能够将所有的选择题正确答案都标出来的家伙。同时,他还很惹人厌。可就是这么一个人,赵国攻打燕国,攻打卫国,攻打魏国,攻打齐国可以说赵国把所有能得罪的,不能得罪的诸侯都得罪了一遍之后,最后的死仇只有卫国和魏国,其他诸侯似乎对赵国的反应有点特俗。恨不得赵章去死可又舍不得赵国被魏国彻底打残了。因为没有了赵国的威胁之后,齐国就要成为魏国的出气包,燕国恐怕同样也担心魏国太强大,一统大河以北。赵章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让赵国在复杂的局势下,屡屡得逞。当然,最后的苦主只有一个卫国。以前,赵国欺负卫国的理由很多,比如说赵国国内受灾,粮食不足;军队没有钱养,想捞一点外快;甚至有时候纯属为了恶心魏国。反正什么样的心思都有,让卫国君臣不堪其扰,你丫恶心魏国和我们过不去干什么有本事去进攻魏国啊不敢对魏国下手,还不是打不过魏国但好在以前的赵国胃口不大,最大的一次也就是看中了中牟这座城而已。想要在中牟建造赵国的都城,将原先在晋阳的国都迁到大河边上。这样的目的肯定是附和赵国战略东进和南下的国策。毕竟晋阳虽然营造了数百年,可毕竟周围都是山,山沟沟里的国都,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同时晋阳成为国都,还有一个大问题。晋阳虽然拥有汾河谷底,但是平原不多,无法满足国都内驻扎的大军和庞大人口的粮食需要。而晋阳以北,也不是产量地。要在邯郸巨鹿一带的粮食运送到晋阳,耗费的人力都不是赵国能够承担的起的天文数字,加上一旦运粮道路被切断,赵国就有可能丢失最富饶的河北之地,于是迁都也变得顺理成章起来。自从赵国迁都之后,邯郸周围,朝歌,邺城,都成了四战之地,卫国、魏国和赵国在这片土地上打得不可开交。尤其是魏赵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之前赵国南下掠夺卫国,不过是在边境小打小闹。但这一次就不一样了,戚邑。不得不说,赵国的心有点大过头了。卫国的大城邑以前是三个,如今是两个。朝歌,戚邑和帝丘濮阳,朝歌自从迁都之后,繁华不在。而戚邑就算是经常遭受战场的祸害,但一来没有攻城之战,战争都是在戚邑附近爆发,对戚邑的影响不大。同时戚邑又是商埠城邑,自始至终,贸易的收入是农业的十倍,甚至是百倍。所以,戚邑一直很富庶。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也不为过。可以说,卫国的一大半财富集中在帝丘,另外一小半财富在戚邑。如果算上往来戚邑驻扎的商社,大小商人,诸侯国的商队和船队,戚邑的财富甚至可以超过帝丘,达到卫国第一的程度。这次,赵国是瞄准了富庶的戚邑,准备干一把大买卖。能占领最好,至少戚邑以北的大片广袤的土地将一并吞下,成为赵国的国土。就算是占不下来,抢一把中原最富庶的城邑,也能让府库丰润不少,对赵国来说也是莫大的吸引力。但赵国的这个想法对卫国来说,绝对无法容忍。一旦失去了戚邑的富庶商埠,卫国的实力,至少经济实力将下降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从一个商业诸侯国,一下子沦落成为农业国。正因为戚邑的重要性,就算卫国没有魏侯的援军帮忙,卫国还是要打这一场战争。因为失去了戚邑,后果不堪设想。这仅仅是对于卫公来说,但是对于拥有戚邑这片封地的南氏来说,戚邑就是一切,不容有失。自从公子子南推让储君,受封于戚邑,一百多年来,戚邑是南氏数千子弟的根本,一旦失去了戚邑,南氏将不再是衣冠之族,将沦落为和路过三桓一样的境地。就像是孟轲,他的祖上是三桓之一的孟孙氏。曾经鲁国三代国君,都是被三桓驱逐出国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是三桓之中最弱的孟孙氏,但孟孙一族之力,也可以聚集两万大军,在鲁国也是第一等的豪门。可如今呢三桓不复存在,孟孙氏更是连封地都丢了,家族已经彻底从顶级贵族,沦落成为寒门。如果单靠他母亲的操劳,他连上学的钱都筹办不起来。南氏的风光也是建立在戚邑的繁华之上的存在,南哲作为南氏的嫡系子孙,自然不会容忍赵国的阴谋得逞。但无法容忍是一回事,有没有能力保护是另外一回事。南哲也知道自己的才能统领上军是不太现实的,也做不好上军将主。就和他大哥南丰一样,表面上看大宗伯是卿大夫,曾经也是统领上军的实力派。可是南丰对于如何训练军队,如何指挥作战,如何面对强大的赵国军队,经常是一脸懵逼的表情。以至于身为上军将主,南丰十多年时间里,去过军营的日子一只手都能数的清楚。他根本就不善于兵事,南氏是诗书传家,可不是将门出身。南哲虽然比南丰强一点,但也没有强到哪里去。不得已,一旦戚邑附近遭逢战争,南氏就不得不求助于卫公。让国内有能力的将领指挥南上军,这次卫公选定了边子白。对于南哲来说,边子白的到来不仅没有解开他的后顾之忧,反而让他的忧虑加深了不少。临别之际,兄弟两人自然会阔别一番。南哲做贼似的邀请兄长一起驾车同行,其他士大夫也不在意,毕竟是自己家兄弟说的私房话,他们也没有偷听的心思。南哲面对兄长,苦笑道:“兄长还请多多保重。”“六弟,一直以来,为兄腆着脸成了上军将主,可是没有给上军带任何荣誉,为兄惭愧。不过现在好了,边子白这个人年纪虽然轻了一点,但是很稳重,能力又强,才学更是上上之选,要不是列神仙捷足先登,此人乃南氏招婿之良选,甚至宗堂之内,也该有他的声音。”这话对于高傲的南丰来说,已经是无上的褒奖了。可见,他对边子白的才能确实非常欣喜,南丰没有料到,上军在他手里十多年,从来没有过什么起色。可是你看看,才交给边子白一个多月,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俨然是天下第一等的强军。就连鲁公和宋公都眼热无比。大宗伯南丰自顾自的说道:“六弟,你我都不是能阵前战将杀敌的将才,也没有沙场建功立业的必要,南氏是衣冠之族,是公族一份子。但在战场上,你要记住,你不仅仅是南氏的子弟,还是上军的师帅。”“兄长教诲的是,哲谨记于心。不过”南哲真没有打算让兄长难堪,更没有想过让南氏全族惶恐。但是有些话他憋在心里,确实难受,要是和南氏无关紧要的事也就罢了。可关系到南氏的生死存亡,他也不得不说了:“兄长,兵事乃凶事,战阵之上,未免难以预料。还请兄长早作打算。”“上军不是已经脱胎换骨了吗难道赵军还能冲破大河放线不成”南丰惊讶道,他对兄弟的悲观情绪弄的有点不喜,冷冷道:“难不成我南氏子弟连保住家业之心都没有子弟之间要是敢于不听将令,罔顾兵法,贤弟不用顾忌宗亲之义,一切以军法为重。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住南氏在戚邑的利益。不能让赵狗得逞。”没办法,南丰之所以相差了,还以为上军之中,有不少南氏子弟,这些人不听边子白的将领,南哲这个家族在上军的代表,也有点弹压不住。这让已经走到悬崖边上的南丰如何能够容忍,语气顿时不善起来。南哲苦笑道:“大哥想岔了,小弟不是这个意思。”见南丰不明所以,南哲只好解释道:“上军军法之严苛,小弟从未所见。别说其他的师了,就小弟的师,在军法官公孙鞅进入兵营的前三日之内,就有数十人因冒犯军法不顾,而被枭首示众,首级就挂在辕门的城寨上,血淋淋的,甚是吓人。军中谈及军法,闻者色变。”之所以南哲的手下会有这么多人犯禁,主要是上军是以南氏为主,而南哲指挥的军队又大部分出自自己的封地,亲朋子弟不少,总有些人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