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们借着这次的地震发声,因为大宋内部也的确到了变革的时候了。别看最近几年大宋对外接连胜利,先是北驱党项,后来又收复燕云,随即更是大败辽军,但这些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掩盖大宋内部的矛盾,别看大宋立国还不足八十年,但大宋内部的问题却已经积累到相当严重的地步。比如最严重的就是土地兼并,历史上历朝历代几乎都亡于土地兼并,而大宋尤其严重,因为大宋从立国时起,不但不抑制兼并,反而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这些就是大宋土地问题的最佳写照。另外大宋百姓的负担也是极重,除了各种税负之外,还有徭役和差役等等,大宋对读书人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他们的“好”,却是建立在百姓的血汗之上。除了土地和税负,另外大宋的官僚组织庞大,但偏偏等效率极其低下,因为一个官职可能由几个人分担,这也造成官员间相互推诿,各级官员也是得过且过,偏偏大宋官员的待遇又高,又给大宋的财政造成极其严重的负担。也正是有上面这些各种问题,才造就了后来范仲淹发动庆历新政,只可惜新政并没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而且很快就失败了,这也导致大宋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结果也就酝酿出后来更加激进的王安石变法,可惜这场变法依然失败了,而且还带来一个更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朋党,这也是北宋后来亡国的原因之一。宋祁和韩琦等人正是看出了大宋内部的种种问题,再加上在打败党项和辽国后,外部的威胁也暂时解除了,所以才想借着这个机会,一举扫平国内的种种弊端第六百五十六章 汴河镇汴河镇,这里是李璋与豆子他们这帮孩子一起卖折萝,苦苦挣扎求生的地方,只是自从搬到京城后,李璋也很久没有回来了,当年的那座义庄还在,只是显得更加破旧了,其实后来李璋想把义庄买下来建成别院,有空了可以带家人来玩,但是想到义庄这地方实在太晦气,哪怕他不在乎,但家里人恐怕也不会赞成,所以只能作罢了。汴河镇作为京城河运的枢纽之一,这些年也越加的繁华了,镇子的面积扩张了数倍,除了商铺之外,更多了许多的住宅,毕竟现在京城的地价飞涨的厉害,再加上人太多,使得许多人不得不搬到城外定居,而汴河镇这里就是个不错的选择。李璋带着野狗走在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街道上,他昨天晚上回到京城,但因为当时天已经黑了,城门也已经关闭,虽然之前李璋向赵祯建议彻底的解除京城的宵禁,但这件事还在商议,所以李璋也进不了城门,索性就在汴河镇的客栈里住了一晚。故地重游,所以李璋今天也没有急着回去,而是只带着野狗在这里转了一下,野狗也好长时间没来过这里了,想到当初与李璋在这里相遇的情景,他也颇有些感慨。汴河码头还是像以前那么繁忙而杂乱,裸着上身的苦力套着垫肩,如同工蚁一般装卸着货物,码头外围则是各式各样的摊贩,而李璋也老远就看到了炊饼刘的招牌,想当初他卖折萝和卤肉时,最喜欢吃的就是他们家的炊饼,后来李璋进京城,也把码头这边的卤肉生意交给了炊饼刘父子。“吃炊饼不”李璋笑着向旁边的野狗问道。“十五个”野狗笑着开口道,这是他以前的饭量,十五个人头大的炊饼才能勉强填饱他的肚子。李璋听到这里也是哈哈一笑,于是野狗迈步走了过去,炊饼刘流动的摊子现在已经是固定的店铺,而且旁边还有一家卤肉店,同样也是他们家的,卤肉也是从京城李璋家的卤肉铺子里进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两家依然保持着生意上的往来。卤肉铺子外有桌椅,而且还兼职卖粥,现在已经过了早上最繁忙的时刻,但依然有不少人在这里吃饭,李璋和野狗找了位子坐下,要四碗粥后,李璋又去炊饼,野狗则去买卤肉。“客官要几个炊饼”炊饼铺里的中年人看到李璋也立刻热情的招呼道,李璋也一眼认出对方是炊饼刘的儿子,这么多年没见,李璋又从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所以对方认不出他来也很正常,至于炊饼刘则是没见,估计是年纪大了,所以生意上的事就交给儿子了。“十六个大炊饼”李璋笑着排出八枚铜钱笑道,并没有与对方相认。看到李璋给出的铜钱,炊饼刘的儿子也是一愣,随后不禁笑道:“客官,小店的炊饼一枚铜钱一个。”“涨价了以前不是一文两个吗”李璋听到这里也有些意外的问道。“那都是老年月的价钱了,现在京城啥都涨价,面粉都比以前贵了,小店也不能赔本做买卖是不是”炊饼刘的儿子只能开口解释道。李璋听到这里也是一拍脑门,还真是,都这么多年了,炊饼也不可能还是当年的价钱,所以他也笑着补上八枚铜钱,随即十六个炊饼堆在竹筐里送到他面前。端着竹筐回到位子,野狗也买来了自家的卤肉,两人早上起床也没吃早饭,本来就打算在镇子里吃的,现在遇到炊饼刘的店铺,自然就在这里解决了,而据野狗说,卤肉的价格也涨了,这点李璋还真没注意,别看生意是他的,但家里的生意早就交给青织去管了,他平时根本没时间过问。不过价钱虽然涨了,但炊饼和卤肉依然是当年的味道,而且炊饼刘家的米粥也熬得不错,李璋喝了碗粥吃了一个炊饼夹卤肉,剩下的全都进野狗肚子里了。吃过早饭后,李璋和野狗以镇子里转了一圈,结果当来到镇子东边时,却发现前面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李璋也好奇的走过去,却发现这里正在挖河。因为河水会带来泥沙,逐年沉积下来,会导致河道淤积,所以需要定期清理河道,也就是在河水的上游堵住后,使河水干涸,然后把河里的淤泥挖出来,而挖河一般由官府组织,征调附近的百姓无偿劳动,这也是徭役的一种,哪怕在李璋生活的那个时代,这种徭役也依然存在,直到九十年代才彻底废除。徭役总的来说就是百姓在官府的征调下无偿的劳动,有钱人可以花钱雇人代自己服徭役,而这种徭役一般劳动量极大,比如眼前的挖河,另外还有燕云那边的修筑长城,以及忻州城的重建等等,那些征调的民夫都是在服徭役。只见河道中虽然已经没有水了,但到处都是淤泥,没干过活的人可能不知道,淤泥这东西简直再重不过,而且淤泥还有吸力,想要把一块淤泥铲起来,需要用上数倍的力气,而河道中的民夫这时也都是劳累不堪,身上更是溅满了烂泥,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的泥人一般。相对而言,挖河这种徭役还是比较轻松的,虽然累,但并没有危险,如果被征为军役那就更惨了,军役并不是让你上阵打仗,而是负责物资的运输,以及修筑道路等等,这些都是在战场附近,万一敌人杀来,说不定连命都要丢了。看着眼前的这些民夫,李璋也想到最近宋祁、韩琦等人对时政的抨击,现在这股风潮已经从朝堂席卷到民间,许多读书人聚会时,已经不是在讨论诗词歌赋,而是讨论大宋需不需要改革,如果改革要动哪些方面,又会引发什么样的风险等等。其实如果是正常的徭役,比如眼前的挖河之类的,每年抽出几天对百姓的影响也不大,毕竟国家需要这些水利,而且修好河道后也是百姓得利,但关键是大宋的徭役实在太重了,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民生,甚至有些百姓因徭役而破产。而徭役还仅仅只是大宋内部弊病的一种,另外还有其它各方面的弊病,有些比徭役更加严重,比如土地兼并,这也是韩琦那些人主张变革的主要原因,毕竟再这样下去的话,大宋迟早有一天会重复历代王朝后期的悲剧,甚至比别的朝代来的更早更猛烈。李璋对大宋的历史再清楚不过,虽然他帮大宋做出许多的改变,特别是军事积弱被他彻底扭转,甚至还收复了燕云打败了强大的辽国,但大宋内部的弊病并没有因此而消除,甚至有些方面反而更加的尖锐,如果不加以变革的话,说不定几十年后,大宋会走上原来的老路,毕竟历史的惯性实在太强大了。想到上面这些,李璋也不由得叹了口气,看来自己注定是劳碌的命,这才刚解决完大宋外部的威胁,结果内部的问题就来了,如果赵祯真的决定要对清理内部的弊病,他肯定也需要跟着操心。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赵祯的态度,但以李璋对他的了解,特别是在接连打败了党项和辽国后,赵祯的自信心大增,所以他很可能会同意对内部动刀,只是时间早晚的差别而已。“进城吧”李璋当即对身边的野狗道,说完也转身离开了河堤,既然已经回来了,上面的这些问题迟早都要面对。第六百五十七章 四人罢相“表哥你总算回来了,我都快被这些奏折给烦死了”李璋刚进垂拱殿,就见赵祯一推面前堆积如山的奏折苦笑道,他平时虽然有处理不完的奏折,但很少像现在这样一下子堆积这么多。“这些不会是宋祁、韩琦那些人上的奏折吧”李璋看了看桌面上的奏折也不由得笑着问道。“不仅仅是宋祁这些人,另外以夏竦为首反对的大臣也天天上奏折,现在两帮人在朝堂上吵翻了天,我现在都快烦死了”赵祯最后再次苦心的道,刚一见面,他就说了两次“烦死了”,显然这件事也让他十分的头疼。李璋这时并没有急着发表意见,当下拿起最上面的一份奏折,只见奏折的名字是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而且奏折上的字迹也被他一眼认出来,正是他的好友韩琦所写。韩琦现在官拜右司谏,谏官的品级一般不高,但他们却在朝中无人敢惹,因为这帮人可以随时上书弹劾大臣,而韩琦的这份奏折更是十分犀利,里面竟然把陈尧佐、韩亿、石中立、王随四人毫不客气的骂为庸官,要知道这四人可都是执政,官位仅在王曾和吕夷简之下。以李璋对韩琦的了解,他这个人即聪明又圆滑,只要不碰触到他的底线,他很少会用这么激烈的言辞批评人,但在这份奏折里,他却把陈尧佐四人批的狗血淋头,丝毫不留任何的情面,这让李璋也有些惊讶。不过略一思量李璋也明白了韩琦的意思,陈尧佐四人在担任执政后,表现的确十分的平庸,只不过他们都是资历深厚的老臣,所以才能坐到如今的位子,这自然引起韩琦这些后起之秀的不满,毕竟他们占着位子,下面的人就升不上去。当然最重要的是,韩琦希望可以对大宋进行一场大的变革,那么高位上就不能作用陈尧佐这些平庸的大臣,必须挑选德才兼备的大臣上位执政,所以从这个理由出发,他也必须把陈尧佐四人赶下去。“陈相公他们最近好像被不少人弹劾,陛下打算怎么处置”李璋笑着放下韩琦的奏折,随后向赵祯问道。赵祯这时也是一副头疼的表情,过了片刻这才开口道:“陈相公他们这些老臣虽然没有出色的政绩,但平时也是兢兢业业,帮助大宋渡过了不少难关,可是现在韩琦等人抓着四人不放,这让我也十分为难啊”以李璋对赵祯的了解,他刚一开口就猜到了他的心思,虽然赵祯嘴上没说,但其实在心里也对陈尧佐等人有些不满,只是因为这些人都是资历深厚的老臣,所以他也不好意思直接下手罢免。“陛下,臣听说王相公生病了,陈相公这些人的年纪并不比王相公小,若是万一累病了,也是咱们大宋的损失”李璋当下笑着开口道,既然明白了赵祯的心思,所以他也给赵祯制造了一个借口。果然,赵祯听到李璋的话也立刻点头道:“表哥你说的不错,陈相公他们的年纪大了,精力也大不如从前,的确是不能太过操劳了,不如就让他们去地方上任职,这样也能轻松一些”赵祯的话一出口,几乎也就宣布了陈尧佐等人即将被罢相的事实。如果李璋没有记错的话,历史上韩琦正是凭着这份奏折,一举让陈尧佐四人罢相,从而名动京城,也为他日后登上相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仅仅罢免陈尧佐四人并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赵祯最头疼的对国内是否变革而造成的争吵,这件事他现在也有些拿不定主意,所以想听一听李璋的意见。“表哥,你觉得宋祁这些人抨击时政的言论怎么样,咱们大宋真的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了吗”赵祯当下有些不太确定的向李璋开口问道。“国内的弊病丛生,但陛下刚刚解决了外部的威胁,挟着大胜之威,倒是可以暂时压制国内的种种矛盾”“真的吗”没等李璋把话说完,赵祯就兴奋的打断道。“我说的只是暂时压制,但并不能彻底解决,甚至还会因为压制,导致矛盾更加尖锐,当然咱们大宋这么大的国家,这些矛盾一时间也不会完全爆发出来,不过也许等到你儿子当政时,这些矛盾就到了爆发的边缘,到时他要么痛下决心进行一场更大的变革,要么就是眼睁睁的看着大宋重复历朝历代末年的各种问题,甚至是”李璋说到最后没有再说下去,而赵祯也明白他的意思,一个朝代也是有周期的,而在朝代的末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