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不是没有英明的君主出现,只是到了那时,人力已经无法挽回当时的局面,哪怕是皇帝也不行。“这么说来,我也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现在就着手解决国内的种种弊病,要么就把这些事情留给儿子,而且到时他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可能要供出更大的代价”赵祯沉默了片刻这才开口道。李璋点了点头,眼睛也一直盯着赵祯,他看似给出赵祯两个选择,但其实以他对赵祯的了解,其实只有一个选择,而赵祯果然也没有让他失望,当下面色坚定的道:“既然如此,那就只能选择第一个了,朕不能把这些事情都留给儿孙们去解决”“陛下英明,其实在我看来,现在正是陛下扫除国内各种弊病的好时机,一来陛下对外接连大胜,使得陛下的威望也达到顶点,大宋上下无人敢违逆陛下的旨意,二来解决了外部的威胁,也能集中力量解决内部的问题,所以只要下定决定,也许用不了多久,整个大宋上下都将焕然一新”李璋当即给赵祯戴了顶高帽,顺便也帮他坚定了一下信心。赵祯听后也是眼睛一亮,不过随即他又苦恼的道:“可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大宋内部的弊病之深非是一日之功,而且千头万绪我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第六百五十八章 官场与土地大宋立国不足八十年,但因为大宋在立国时就先天不足,甚至当初赵匡胤估计都没想到自己创立的大宋会延续这么多年,毕竟唐末时军阀割据,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地豪强就像是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赵匡胤成长于那个时代,自然也没敢想自己的大宋会延续太久,这也导致大宋各个方面都不怎么完备,政府机构更像是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草台班子似的,哪怕经过后来赵光义等人的修补,但依然无法弥补这种先天上的不足。也正是上面的原因,所以大宋的制度与前面的历朝历代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本质上来说,大宋就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的扩大版,相比之下,辽国反而继承了许多唐朝的制度,这也是辽国一直视自己为正统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大宋先天不足,所以从立国到现在还不到八十年,但大宋内部却已经是弊病丛生,几乎可以和王朝的末年相比,而且这些弊病背后又牵扯着各方面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说十分的棘手,这也让赵祯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大宋的弊端说起来复杂,其实无非有两大主要点,一是官场,二是土地,现在就看陛下想从哪方面入手了。”李璋这时则是笑着开口道。大宋有三冗,其中冗兵与冗官是主因,最后又导致了冗费,现在大宋已经收复燕云,外部威胁已经大为减小,至少在十年内不必担心边境的问题,而且有了长城天险,也不必再保持庞大的禁军,所以精兵之事也已经提上日程,如此一来,冗兵的问题马上就要解决了。除了冗兵,现在也就只剩下冗官了,这也就是李璋所说的官场,如果解决了冗官的问题,那么冗费几乎解决了大半,税负也可以相应的减轻。而除了三冗之外,最严重的就是土地兼并了,这是任何朝代都无法避免的问题,只是大宋对土地兼并非但不禁止,反而大加鼓励,不说别人,就连李璋家中也购买了大批的土地,当然相比赵祯遍布全国的皇庄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赵祯才是全天下最大的地主。虽然李璋和赵祯都是土地兼并的受益者,但他们却还是大宋的帝王与大臣,为了大宋着想,他们愿意牺牲这些私利,不过真正愿意为大局着想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会死守着手中的利益,如果有人敢动他们手中的土地,肯定会引起这些人的反击,哪怕是朝廷也不例外。“官场土地”赵祯这时再次露出头疼的表情,虽然李璋帮他总结出两个主要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动哪个都不容易,官员是他统治天下的基础,动了官员的利益可能会引起天下的动荡,土地更别说了,一个搞不好说不定会有人因此而造反。“如果陛下拿不定主意的话,不妨将吕相找来商议一下,我相信在政务上他肯定会给陛下一个更好的建议”李璋再次开口提议道,他只能给赵祯提一些大方面的建议,至于具体的施行,最好还是听一听吕夷简这些专业人士的分析。赵祯听到李璋的话也点了点头,随即让人召吕夷简进宫,本来赵祯还想召王曾进宫的,但他却忽然想到王曾生病了,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家中养病,这让他也露出黯然的神色。“表哥,如果有时间你代我的去探望一下王相,听说他病的很重,也不知道现在好转了没有”想到王曾,赵祯也不由得长叹一声道,随着王曾的病倒,当年的老臣又少了一个,而韩琦这些后起之秀还没能成长到独当一面的程度,这让他也有种无人可用之感。李璋听到这里也点点头,对于王曾他还是十分尊敬的,早在回来的路上他就听说王曾生病的事,其实在李璋之前去忻州之前,王曾的身体就有些不太舒服,只是当时灾情严重,王曾也强撑着身体处理政务,结果李璋刚一离开,他就病倒了,直到现在也没能恢复。正在说话之时,只见吕夷简也进到大殿,他先是向赵祯行礼,然后又询问了一下李璋在忻州的救灾事宜,李璋也把救灾的经过大概的讲了一下,其实这些李璋早就写成奏折送到京城了,吕夷简肯定也看过,只是现在想听一听他讲一些现场的情况。“吕相,朝中最近的情况你也知道,对于宋祁这些人的建议,你有什么看法”这时赵祯有些迫不急待的开口问道,虽然朝堂上吵翻了天,但作为百官之首的吕夷简却一直稳坐政事堂,并没有对这件事发表任何看法,这也是他召对方来的原因之一。听到赵祯询问自己的意见,只见吕夷简也淡定的一笑,随后看了看旁边的李璋这才开口道:“陛下应该已经问过定北侯的意见了吧,以我之见,定北侯肯定会赞同宋祁等人的建议,希望彻底的扫除大宋内部的弊病”“不错,现在咱们暂时消除了外部的威胁,正是解决内部问题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这个时机,等到日后的矛盾积累到无法调和的地步,恐怕后果不用我说吕相也能想到。”李璋立刻点头道。听到李璋的这些话,吕夷简也再次露出沉思的表情,片刻之后这才转向赵祯道:“陛下想要扫除积弊,这的确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可是陛下也要明白,这件事肯定会动许多人的利益,所以到时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如果陛下没有大毅力、大决心的话,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做成”“吕相放心,朕能扫平党项,大败辽国,当初同样也遇到不小的阻力,可朕还是做成了,所以朕相信这世上没什么事情能阻止朕的决心”赵祯当下十分骄傲的道,自从打败了辽国之后,他就一直处于一种自信心爆棚的状态,有人觉得这是帝王之气,似乎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陛下下定决心了,那臣就大胆的说一说”吕夷简听到这里笑了笑,随后这才认真的道,“其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出现问题基本是无可避免的,一般来说,只要这些问题不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就不必太过在意,甚至就算解决了这些老问题,可能还会引发新的问题,这些也是臣执政多年的经验。”说到这里时,只见吕夷简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对于咱们大宋来说,能够影响国家稳定的问题并不多,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一个在官场,另一个则是土地”“咦吕相你的话几乎和表哥一模一样”赵祯听到这里也不由得惊讶的打断道,而李璋和吕夷简这时则是相视而笑,颇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之感。“既然定北侯已经说过,那我就不献丑了,不过这两方面的问题虽大,但却也要分个轻重缓急,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想要多管齐下,彻底的解决所有问题的话,肯定会出大乱子”吕夷简最后十分肯定的道。李璋听到这里也露出豁然开朗的表情,因为他想到后来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这两者都是针对各种问题多管齐下,想要毕其功于一役,这就相当于对大宋下了一剂猛药,可能这剂猛药可以治病,但也有可能会让病人因承受不住药力而直接死亡。“那依吕相之见,该从哪方面入手,又该先解决什么问题”赵祯听到这里也是眼睛一亮,急切的追问道。第六百五十九章 从吏治入手盛夏来临,天气也越来越炎热,河东的地震已经彻底的平息下来,各种物资运往忻州,那边也已经选好了新城的位置,开始重建忻州城,而且因为防治得当,也并没有大的瘟疫发生,这也让所有人都是松了口气。李璋虽然已经回到了京城,但也时常关注忻州那边的情况,甚至他还将医学院第一批将要毕业的学员派到忻州去补习,毕竟那边的伤患实在太多了,这帮学员即可以帮助当地的灾民,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医术,也算是一举两得。不过今天的天气可实在太热了,如果有可能的话,李璋真想呆在家里守着冰盆一动不动,可是想到赵祯的嘱托,以及他最近听到的传言,他也不得不让人准备好马车,然后乘车来到了王曾府上探望。王曾已经病了几个月了,哪怕赵祯把宫中的御医派到他府中常驻,但王曾的病情依然没有太大的好转,甚至听说最近两天还严重了,所以李璋也急忙前来探望。不一会的功夫,李璋的马车就来到王曾的府邸门前,随后送上自己的拜帖后,王府中也立刻有人前来迎接,随后李璋被请到内宅探望王曾,而当见到王曾时,李璋差点没有认出来,因为王曾比之前瘦太多了。“定北侯来了,快快请坐”王曾虽然很瘦,但精神却还不错,看到李璋进来当即也笑着开口道,只是他这时半躺在床上,旁边还放着一个空的药碗,似乎是刚刚喝过药。“王相感觉身体怎么样,陛下也一直念叨着你,所以就托我代他前来探望一下”李璋当即上前坐到床前的椅子上关切的问道,算起来今年王曾才六十岁,放在后世也只是刚到退休的年纪,可是在这个时代却可以称得上长寿了。“有劳陛下挂念了,不过我这病来的慢去的也慢,最近又有些反复,恐怕最近无法替陛下分忧了”王曾说到这里似乎感觉有些胸闷,当下手按着胸口喘了几下,直到脸色潮红这才平息下来。李璋看到这里也更加担心,当下再次询问了一下王曾的病情,其实王曾倒是没什么大病,只是他年纪大了,身体大大小小的毛病一直不断,再加政事操劳,也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结果前段时间一场风寒老是不好,最后竟然将身体大大小小的毛病一起引发,这才造成了现在这种情况。不过李璋听后也是心中一沉,他也是懂医术的人,像王曾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身体的正常衰老,一场小病就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由此可知王曾的身体情况已经到了十分糟糕地步。当然李璋嘴上肯定不会直说,而是再次安慰了王曾几句,不过王曾这时却忽然主动问道:“听说陛下最近想要整顿吏治”“不错,吏治的问题由来已久,陛下想要趁着现在这个机会,将吏治好好的整顿一番。”李璋也点了点头道,他就知道王曾会问这个问题。只见王曾听到这里沉思了片刻,随后这才开口道:“陛下做此决定,是不是与宋祁等人有关”“也不全是因为宋祁等人的奏折,而是陛下也看到了国内的种种问题,所以决心趁着扫除外患的这个机会,前几天陛下召集我和吕相,询问了一下我们的意见,最后吕相建议从吏治下手,所以才有了整顿吏治的事。”李璋倒是没有隐瞒,当下将整顿吏治的原因讲了一遍。那天吕夷简在见到赵祯决心扫除国内的弊病后,也帮赵祯分析了一下国内的种种问题,然后建议从吏治入手,因为官员是皇帝统治天下的工具,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赵祯想要对国内改革,就必须有一支行之有效的官员队伍,所以整顿吏治的事也被提上日程。“原来如此,想来这应该是吕夷简的建议,虽然我不喜欢吕夷简这个人,但也不得不佩服他在政务上的才能,此人眼光毒辣,有能力有手腕,只是德行却让人不齿”王曾不愧是吕夷简的死敌,哪怕在夸对方时,最后也不忘讽刺一句。“王相猜的不错,的确是吕相建议从吏治入手,对此王相可有什么建议”李璋并没有评判吕夷简的人品,而是再次开口问道,赵祯请他来探望王曾,除了询问一下他的病情外,也有让李璋听一听王曾对整顿吏治这件事的看法。只见王曾这时再次沉吟了片刻,随后这才开口道:“大宋的吏治问题十分复杂,官员升迁采用磨勘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讲政绩,导致官吏因循苟且,无所作为,一职多官又导致官员相互推诿责任,不肯干实事,明明一件小事就可能扯皮数月,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官员的升迁,以及职位的权责”所谓“磨勘”制度,其实就是论资排辈,一个官员想要升迁,并不是你做出政绩就行的,而是要讲资历,比如之前被弹劾的陈尧佐、王随等四人,如果只靠政绩的话,这四人其实是没有资格担任执政这么重要的职位的。“王相所言不错,对于这些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