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辽国吃了败仗,他们自然会落井下石,而高丽也一起想要独霸鸭绿江的东岸,所以对辽国在东岸的几座城池也一直十分的觊觎。“高丽是一帮反复无常的小人,见小利而忘大义,现在我国内忧外患,对高丽也不得不防,等下我们共同修书一封,提醒陛下对高丽的警惕”耶律仁先沉思片刻再次开口道。第六百九十二章 高丽要出兵夜凉如水,李璋站在船头打量着远处的河景,这里是沟通大宋南北的大运河,这条运河就像是一条大动脉似的,将大宋的南北两地紧密的联系起来,哪怕到了夜晚,有些河段上依然是船只往来如织。这里距离京城已经不远了,李璋也不知道今晚怎么了,竟然一直睡不着,最后索性就披着衣服来到甲板上欣赏运河的夜景,不过这时的他却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辽国的情况。对于耶律宗真这个家伙,李璋从见到他的第一眼开始,就很想揍他一顿,因为这个家伙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似乎天下间所有人都不被他放在眼里,不过自从古北口大败后,想必这个家伙的高傲也被摔的粉碎,李璋本以为对方会老实几年,可没想到耶律宗真却再次出了昏招,竟然在这个时候选择出兵西征。虽然李璋很不喜欢耶律宗真,但也知道这个家伙其实是个很聪明的人,比如耶律宗真通晓音律,爱好儒家学说,甚至还会作诗,据说水平也相当不错。不过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耶律宗真的性格有着巨大的缺陷,这也是导致他古北口惨败的主要原因,而这次耶律宗真依然没有吸取教训,竟然在国内政局没有稳固前出兵,实在是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不过想想也正常,毕竟本性难移,对于耶律宗真这种性格早已经成型的成年人来说,让他改变自己实在太难了。“李元昊兵锋正盛,辽国却是元气大伤,他们现在打起来简直就是上天在帮大宋”想到上面这些,李璋也不由得低声自语道,如果这次能让辽国和党项两败俱伤的话,那可就更好了。不过对于辽国的这次出兵,李璋并不怎么看好,虽然领兵的是耶律仁先,而且听说他还征调了不少的兵力,可是他的对手却是李元昊,虽然李元昊是个残疾人,但自从受伤后,李元昊似乎比原来历史上更加的狡猾冷酷,而且他在西北招讨司已经经营了数年,手下的兵力也迅速的扩张。相比之下,耶律仁先却是劳师远征,再加上辽国内部本来就没有稳固下来,后勤能不能跟上都是个大问题,如果李璋是李元昊的话,肯定不会与耶律仁先正面交战,而是以拖为主,就像当初宋军在古北口对付辽军一样,只要拖上一段时间,耶律仁先如果不退兵的话,就只能重蹈当初古北口惨败的覆辙了。“耶律仁先虽然是一代名臣,可是遇到耶律宗真这种皇帝,恐怕也难以有什么大的作为了”最后李璋冷笑一声再次自语道。想到辽国西征的事,李璋又想到与这个消息一同送来的另外一个消息,这个消息与高丽有关,之前李璋就建议派人联络高丽,利用高丽与辽国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牵制辽国的目的,而现在这个计划已经顺利的实施。李植这个倒霉蛋被派做使节出使高丽,这个家伙是个聪明绝顶之人,当初连李璋都被他给蒙骗过去了,而他这次出使高丽也没有让人失望。说起来也是巧了,高丽第九位君主王钦对辽国的态度一向十分强硬,从当政时就想收复鸭绿江东岸的国土,为此也与辽国闹的很僵,高丽更是建造了一条千里长城作为防线,为的就是抵御辽国的入侵。不过王钦却是个短命鬼,他十五岁登基,却在十八岁那年就去世了,而他去世时,也刚好是辽国大败于古北口,当时高丽也是乱成一团,根本没能抓住机会收复故土。李植出使到高丽时,王钦的弟弟王亨继承王位,成为高丽的第十代君主,而王亨今年才十六岁,他在见到李植后,也很快被李植的才华所倾倒,甚至还想拜李植为师,不过李植作为使节也不敢擅自答应,而是与对方结为挚友,平时交流也颇为密切。王亨刚刚执掌高丽,也急需政绩来证明自己,再加上他年轻气盛,在看到辽国现在衰落到如此地步,背后又有大宋许诺的各种条件,这让王亨也十分的心动,所以他在说服了身边的大臣后,也终于做出一个决定,那就是决心出兵收复鸭绿江东侧的保州等地。不过王亨虽然决定出兵,但什么时候出兵还没有决定下来,而且高丽内部对这件事的争论也很大,哪怕王亨是君主,也不可能不考虑大臣们的意见。可是没想到耶律宗真这次竟然忽然派兵西征,这对于高丽来说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李植也极力的鼓动王亨,而王亨在与大臣们商议后,也终于力排众议决定趁着辽国西征的时候出兵,现在高丽上下也都在紧张的筹备之中,就等着辽国与党项打起来时,他们就立刻出兵攻打保州。当然了,高丽准备出兵的事还属于绝密,除了高丽的上层外,也只有李植通过王亨知道了此事,然后再秘密的送到大宋,而赵祯在知道这件事后,也与辽国的消息一起送到李璋这里。“算算时间,耶律仁先西征的大军也应该到西北招讨司了,如果他们打起来,高丽马上就会出兵,到时辽国东部就要乱起来了”李璋当下再次得意的自语道。不过说到这里时,只见李璋忽然又皱起眉头,随即再次开口道:“利用高丽骚扰辽国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辽国真的乱起来,高丽趁机夺取大批土地的话,到时肯定会实力大增,绝对不能让他们重演当年高句丽对中原的威胁”说到最后,李璋又考虑起牵制高丽的事,不过大宋与高丽距离太远,国土上也并不接壤,不过从海上去高丽倒是挺近的,如此一来,只要大宋拥有一支强盛的海军,就不怕高丽有什么威胁。“说到底还是整顿水师的事,看来将水师一分为二,打造一支专业的海军也是势在必行了”李璋最后再次自语道。第六百九十三章 报纸的构想离京大半年,李璋一行人也终于回到了京城,赵祯也知道李璋这一路辛苦了,所以也没有急着召见他,而李璋也趁着这个机会呆在家里多陪陪家人,只是吕武一群人还没有从燕云回来,但却送回几封信,最后一封是一个月前的,据吕武说他们在那边买座庄子,打算在那边住上一段时间再回京。对于吕武他们的决定,李璋也有些无可奈何,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变得越发的固执,这点在吕武身上尤其明显,说起来吕武与李太后之间还曾经有过一段感情,可惜天意弄人,使得两人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否则李璋就得改口称对方为姑丈了。三天之后,李璋乘着马车进宫,不过在进宫的路上,他却发现京城有了一些变化,那就是在街道两侧的一些空地上,竟然立起了一些告示牌,上面张贴着一些官府的告示,有些是对犯人的海捕公文,不过更多的则是朝廷新颁布的一些法令解释。看着街道两侧这一面面的告示牌,李璋忽然想到后世在某个时期曾经兴盛一时的报栏,这东西与告示牌的功能差不多,只是报栏贴的是报纸,而且为了防止被人拿走,一般报栏都是由正反两面玻璃窗组成,报纸放在玻璃窗里面供人观看,只是后来随着网络的兴起,报纸这种传统媒体就显得落后了,报栏这东西也变得越来越稀少,后来直接成了打广告的地方。想到报栏,李璋也就想到了报纸,说起来他早就想把报纸搞出来了,只不过以前他根本顾不上这些,毕竟当时大宋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而且报纸这东西的影响力也很大,一个不好可能会成为别有用心者的工具。不过现在也的确是时候把报纸搞出来了,毕竟报纸这东西也是开启民智的工具之一,而且随着报纸的推广,也能加快消息的流通,不至于让一部分把握消息的来源,从而鼓动不明真相者闹事,比如前几年南方有人借传教起事,受鼓动的都是那些愚夫愚妇,如果能利用报纸揭穿那些神棍们的手段,就有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在李璋考虑着报纸的事时,马车也终于进到皇城,赵祯得知李璋来了,也立刻在垂拱殿召见了他,而陪同的还有吕夷简等几个宰相,毕竟整顿水师这么大的事情,肯定需要这些人参与进来,而在几个相公之中,李璋也一眼就看到了自己推荐的程琳,他已经从大名府赶回京城,接替了王曾原来的位置。“表哥,这一趟南方之行如何,有没有什么发现”看到李璋进来,赵祯立刻急不可耐的开口问道,虽然之前李璋也时不时的给他送回一些所见所闻,但赵祯还是想亲耳听李璋介绍一下南方沿海的情况。李璋这时也从怀中拿出一份厚厚的记录送到赵祯面前道:“启禀陛下,这是臣在泉州等的地所见、所闻、所想,也有不少胡商在沿海一带违法乱纪的供词与证据,为此臣也将这些人就城处斩,另外还有许多的官员参与其中,这些人也都被押送到京城,听候陛下的处置”“孙立等人的案子朕已经让人去审了,到时绝不会放过这帮贪官污吏”提到那些被抓的官员,赵祯这时也颇为恼火的开口道,说完也接过李璋的记录,不过因为这份记录太过详细,他一时间也根本看不完,只能大概的翻了翻就放到一边,然后让李璋讲了一下大概的情况。李璋当即就将自己到达泉州时开始讲起,而当赵祯听到李璋差点被泉州的官员谋害之时,也不由得气的脸色通红,虽然知道李璋平安回来了,但他对孙立等人依然起了杀心,当然这些人本来就犯了死罪,这下更没有人能救他们了。等到李璋讲完自己将犯罪的胡商全都就地处斩后,吕夷简却忽然皱着眉头上前道:“定北侯,那些胡商固然犯了大罪,可是你把他们公开处斩,肯定会吓坏其它没有犯罪的胡商,若是他们日后不敢在咱们大宋的港口停靠,岂不是会影响到日后的海贸”吕夷简的担忧也引起了其它大臣们的赞同,区区一些胡商的性命他们根本不放在心上,但海贸却是利润丰厚,如果因此影响到海贸的情况,那朝廷明年的税收就要打个折扣了。“吕相不必多言,这件事是朕吩咐表哥的,海贸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也不能因此而枉顾法纪,这次光是杀了这些胡商还不足以震慑这些人,朕决定下旨,严禁海外的胡人在我大宋境内定居,更不得买卖房产”赵祯当即再次严厉的道,之前李璋给他看的东西已经引起了他对胡人的仇视,所以这两条政令出现也就很正常了。“陛下,这这是不是有些太严厉了,如果胡商都不愿来我大宋,那我大宋的商品又该怎么运出去”这时吕夷简再次无奈的道,看向赵祯的眼神中也带着几分不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赵祯这时却是大手一挥十分霸道的道,这下吕夷简也没办法了,毕竟赵祯是皇帝,而且在收复燕云后赵祯的威望也达到顶点,如果他强行要下达这样的政令,他也没办法阻止。“吕相其实也不必担心,海商中的胡人虽然不少,但汉人更多,只要朝廷鼓励商人出海,将商品运到海外也不是什么难事”李璋这时也开口表明自己的态度道。看到李璋竟然也赞同赵祯的想法,吕夷简等人也都是更加疑惑,不过李璋也不打算解释,而是继续讲起自己这次南下见到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水师的情况,相比海贸,建造一支强大的水师才是最为急迫的,否则日后就算是海贸兴盛起来,大宋也没有力量保证海上的安全。“陛下,臣以为可以将水师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专管内河,而另一部分则专管海上安全,可以将其命名为海军,以此来与传统的水师区分”李璋最后终于将自己对水师的建议讲了出来。第六百九十四章 活字印刷对于李璋打造一支专业的海军这个建议,赵祯第一个表示了赞同,他可不是一味的仇视胡人,而是也知道胡商也给大宋带来相当大的利益,而想要取代胡商,或者说是彻底的在大宋境内消灭胡商,就必须让大宋的商人走出去,而海军则可以保证这些商人在海上的安全。吕夷简等人本来还有些顾虑,但是当李璋把自己记录下来的水师现状给他们看过后,这帮大臣们也都露出沉默的表情,其实对这种情况他们并非完全不知情,毕竟之前大宋的武备松弛也是人尽皆知,连京城禁军都打不了仗了,更别说偏远的南方沿海了。只不过吕夷简他们也没想到水师的情况竟然腐化到如此地步,特别是李璋提到,他仅仅用几百人就穿过泉州水师大营,然后控制了泉州水师的指挥使,虽然这对李璋来说是件好事,但也足以说明水师松弛到了何种地步。所以最后吕夷简等人在考虑过后,也终于决定整顿水师,打造一支专业海军的事,不过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而且还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李璋也趁机向赵祯建议,可以在武学设一个海军专业,调集一些有经验的水师将领来武学教学,专门为海军培养人才。对于李璋的这个建议,赵祯也毫不考虑的就同意了,随着武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也慢慢的体会到武学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别的不说,光是武学大大提升了将领的忠诚度就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