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北宋大表哥> 北宋大表哥 分节阅读 40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北宋大表哥 分节阅读 404(1 / 1)

d出海而亡的事很少有人去关注,反倒是那些发财的消息受人追捧,而且越是离奇越是有人相信。“南洋那边一切顺利,佛逝王国派出大军攻打干陀利港惨败而归,现在也老老实实的不敢再打港口的主意,不过前段时间他们支持海盗打劫咱们的海商,为此董清他们出兵清剿了一批佛逝人的水师,现在对方都不敢出海了。”说到这里时,只见李璋顿了一下接着又道:“至于占领海岛的事的确有,朝廷要出面的话也可以,只不过海外实在太大了,那些被占据的岛屿又太过分散,所以怎么管也是个问题”第七百五十五章 普天之下春日的早晨阳光明媚,李璋边吃早饭边看着今天的早报,家里的孩子早就吃过饭去了前院的学堂读书,李璋为了将自己从后世带来的知识传播下去,于是在家里专门设了所学校,刚开始主要是教家里的孩子读书,后来一些亲朋好友家的孩子也被送了进来,毕竟他们都知道李璋的本事。刚开始李璋也亲自去教过孩子,不过后来太忙了,于是就亲自编写了几本教材,并且聘请了几个年轻的读书人按照教材教学生,反正都是十分基础的东西,对于孩子可能有些困难,但对于成年人来说,只要愿意去学,根本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学会。“海军将在干陀利港开辟军港,南洋的岛屿将全部纳入大宋的管辖”就在这时,李璋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标题也不由得面带微笑的念了出来。前段时间赵祯询问李璋,关于一些宋人在海外活动时,占据了不少海岛的事,这其实很正常,毕竟一些出海的宋人发现某座海岛有经济价值,自然要占领下来,但这也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海岛不属于朝廷管辖,赵祯担心这些人日后会占岛为王,从而脱离大宋的掌控。在这种情况下,李璋也建议赵祯将干陀利港正式纳入大宋的领土,之前董清他们虽然打下了这座港口,但他们却是以私人的名义统治着那里,严格来说与大宋朝廷并没有什么关联,特别是佛逝王国还算是大宋名义上的属国,所以之前大宋更不方便直接出面占据南洋的领土。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顾虑了,毕竟大宋开发南洋早已经人尽皆知,再怎么掩饰也没用,而且去南洋的宋人也越来越多,必须要将他们纳入到朝廷的管辖之中,另外佛逝王国之前也袭击了宋人的海船,这让大宋也找到出兵的借口,现在大宋的海军已经从原来李朝的红河出海口出发,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听到佛逝王国灭亡的消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这句话写的真好”当李璋看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时,也不由得开口赞叹道,这句出自诗经的话,也让大宋的海外领土有了法理上的保证,毕竟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大宋的,只看大宋要不要派兵去占领了。不过大宋占据干陀利港,以及出兵灭掉佛逝王国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增强朝廷在南洋的统治,不过南洋那么多海岛,大宋也根本派不出那么多的官员,所以大宋对南洋的岛屿管理还十分松散,最新的规定就是商人拿下岛屿后,必须向朝廷登记注册,并且根据海岛的出产交一笔费用,只有这样,海岛才能正式的归发现人所有,名义上海岛也成为大宋的领土。这篇文章看起来好像是朝廷占了便宜,毕竟占据海岛的人需要向朝廷登记注册,而且还要交一笑钱,甚至日后岛屿的产出还要交税,但其实那些海商也没有吃亏,因为这些海岛成为大宋的领土后,他们就受到大宋的保护,南洋那边可不太平,不但有凶残的土人,而且还有各种猛兽,以前他们只能靠自己,现在却可以借助朝廷的力量清扫岛上的危险。其实李璋看到这篇文章时,也不禁有些动心,之前他虽然参与了海贸,但主要是做生意,并没有占据海岛的打算,不过现在看到朝廷的这个举措,他也不禁想在海外占据几个小岛玩玩的想法,反正花费也不多,就算他自己用不着,日后也可以留给后世的子孙。“夫君别光顾着看报纸,早饭都快凉了”正在李璋考虑着要占据哪里的海岛时,却忽然被青织将他手中的报纸拿走,然后指了指他面前只吃了几口的早饭道。李璋这时也才醒悟过来,当下急忙应道:“刚才想点事情太入神了,我这就吃完”李璋说着几口把早饭吞进肚子,随后这才用商量的语气开口道:“朝廷要把南洋的海岛纳入领土,普通人只要发现海岛后并在朝廷那边登记注册,再交上一笔钱就能拥有一座海岛,青织你说咱们要不要占几座海岛”家里的事情一般都由青织操心,所以李璋才会和她商量,而青织听后也露出感兴趣的表情,随后又问了一些细节,李璋也一一做了回答。“这么好的机会可不能错过,南洋那边的海岛还是有不少好东西的,如果能在岛上发现金矿或宝石矿的话,那简直就是天降横财,就算是没有这些横财,南洋那边的土地也不错,用来种水稻再合适不过了”青织当即拍板道。就在青织的话音刚落,忽然只见一个侍女匆匆而来禀报道:“启禀夫人,周夫人、李夫人等人前来拜访”听到几位夫人大早上的跑来,青织也立刻猜到了这些人的用意,当下也向李璋笑道:“看来不光是夫君发现了这个机会,其它几家也都发现了,不过这样也好,人多力量大,几家联合起来肯定能占据更多的海岛,到时朝廷可不要心疼啊”李璋也知道这几位来的夫人都是之前与他合作海贸的贵族,这让他也是哈哈一笑道:“青织你放心吧,南洋那边的海岛实在太多了,光靠朝廷去开发的话,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不过如果能动用全国上下的力量就快多了,而且朝廷对土地只要统治权,至于岛屿归属、经济上的事朝廷并不关心。”“那我就放心了,我去与几位夫人商议一下,应该很快就会有结果”青织听到这里也满意地笑道,随后就带着侍女去接待几位夫人了,这些当家的女人虽然大都足不出户,但在她们的笑谈之中,一桩几千上万贯的生意其实也就是几句话的事。看着青织离开后,李璋也伸了个长长的懒腰,这段时间他也开始刻意的远离朝堂,所以最近他也颇为清闲,今天天气温暖湿润,倒是个睡懒觉的好天气。第七百五十六章 五年党项逃亡,高丽被灭,女真也被安抚下来,北方再也没有能够影响到宋辽两国的势力,这使得两国也都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彼此的身上,而最先动手的正是大宋,随着袭扰策略的制定,大宋主动从西北和河北两个方向不断出兵骚扰辽国边境,甚至派小股的军队杀进辽国境内。当年李世民第一次攻打高句丽,未能一举灭国,于是就采用了同样的疲敌之策,毕竟当时大唐的国力远强于高句丽,所以大唐消耗的起,但高句丽却消耗不起,最后高句丽被唐军折磨的只剩下一口气,这才让高宗李治一举灭掉了高句丽。现在的大宋也采用了同样的疲惫之策,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辽国上下虽然一眼就识破了大宋的打算,但却根本没解决的办法,毕竟主动权在大宋手中,对方想打就打,想回就回,他们只能被动的应对。其中西北方向还好一些,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大宋就算是出兵,前面也有草原人顶着,很难伤到辽国的腹心,顶多就是让一些草原部落对辽国离心离德,不过对于那些没什么忠诚可言的草原人,辽国本来也不怎么重视。但河北方向可就完全不同了,自从大宋占据了燕云,并且修复了长城防线后,辽军就被彻底的挡在长城之外,而宋军则可以从几个方向杀出长城,而长城防线对面就是辽国的腹心,也是辽国最为富饶的地区。辽国地处东北,冬天比较漫长,所以越是靠近南方,气候越是适宜粮食的种植,之前燕云没有丢之前,燕云就是辽国的粮仓,后来燕云丢了,燕云以北的地区则成为辽国最重要的区域,但现在却直接暴露了宋军的威胁之下。大宋当然也知道辽国的软肋,所以每年春秋两季时,都会组织兵力从古北口等地杀出,遇到人口就会被掠回大宋安置,遇到田地则被他们毁掉,而且也尽量的避免与辽军直接交战,总是一触就走,这也让辽军疲于奔命。人口不断的流失,田地也被毁掉,使得辽国甚至出现了粮荒,甚至有些吃不饱饭的辽人冒险逃到大宋境内,而辽国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一天天的衰弱下去。五年,大宋这五年来连续不断的出兵削弱辽国的实力,而辽国也只能苦苦支撑,但却无法阻止自身实力的飞速下降,甚至高丽那边也一直不断的出现反抗,很多时候都是大宋在背后支持的,这也使得辽国陷入到了高丽这个泥潭之中不能脱身。相比之下,大宋这五年却是发展迅速,西边的唃厮啰部被大宋吞并,黄头回纥也乞求内附,如此一来,大宋也终于彻底的打通了西域的通道,再次将自己的手伸到了西域。不过李元昊却以龟兹为根基,努力向西吞并了东喀喇汗大部分土地,现在已经成为西域的一方霸主,而大宋暂时还无法将军队调往西域,这也使得李元昊根本不用担心大宋的威胁,而且据说李元昊还打算向西发展,甚至入侵了一部分塞尔柱帝国的领土。相比西域,大宋在海洋上的成就更大,之前海外只是一些海商私人的活动,但自从大宋朝廷介入了这种开拓之后,整个南洋都成为大宋的后花园,无数宋人乘船南下,在南洋的岛屿中寻找着财富与机会,几乎每天都有人暴富的消息传出。不过南洋的土人却是一个麻烦,特别是许多土人根本就没有开化,甚至还保存着吃人的恶习,对这些土人能教化他们的恐怕也只有圣人了,所以大宋只能送他们去见圣人,希望圣人能这帮吃肉的家伙改吃素。除了土人,南洋最大的威胁就是它恶劣的气候,以及各种疫病,这时候就用到了医学院了,这个李璋开创的医疗教学机构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为大宋培养了无数的大夫,而且还在各地建立了分校,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攻克一些疑难杂症的研究,许多以前被视为绝症的病症现在也有了解决了办法,而且后世的现代医学也开始也传统的中医相融合,使得医学的发展也是极快,甚至影响到了其它学科,比如生物、化学等等。其实南洋的黄金和香料并不是最重要的,南洋那边土地肥沃,特别适合种植水稻,另外还有各种热带特有的经济作物,而且大片的土地也可以让更多的宋人移民,大大的缓解了大宋的土地压力,特别是土地兼并问题,更是有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毕竟现在是地多人少,许多地主根本找不到足够的佃户,而没佃户土地就没有产出,如此一来,土地的价格也大为回落。而随着领土的扩张,冗官也早已经不是个问题,甚至还出现官员不够的情况,当然南洋的条件是差了些,许多官员都不愿意去,不过大宋开始放宽一些条件,提拔一些吏员去南洋做官,只要任职一定的年限,就可能从南洋调回来,这也大为激发了一些人的动力。另外李璋这些年不遗余力的在报纸上宣传海外的风俗人情,这也激发了许多人对外界的探索热情,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受家中的束缚,于是海外就成为他们摆脱家中管制的机会,甚至连一些年轻的读书人也投身于海外,哪怕不参加科举,但在海外担任几年官吏,只要表现出色,日后也很容易进入官场。南洋和西域的发展,使得大宋海上与陆上的贸易路线也全部打通,凭借着大宋远超其它国家的生产力,各种商品不断的运往中亚、西亚甚至是地中海一带,各个航线上到处都是大宋商船的身影,甚至李璋已经在计划着组织一支环球航行,只要他愿意出钱,肯定有人愿意参加这一注定载入史册的壮举。不过在组建环球航行之前,却还有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被提上日程,那就是宋辽两国纠缠上百年的恩怨,也是时候要解决掉了。第七百五十七章 两路大军镇州城外茫茫的草原之下,狄青正指挥着几支骑兵在草原上操练,这些骑兵是前几年新组建的,其中有一半都是草原人,大宋已经深入草原,自然要加强对这些草原人的统治,除了筑城修路之外,从草原人中招募士卒也是其中之一。随着台上令旗的变幻,下面操练的骑兵也随着旗号而动,数支骑兵交叉冲锋,但却没有发生任何的碰撞冲突,这说明各支骑兵间的配合十分默契,对命令的执行也十分的及时准确,这让狄青也不由得满意的点了点头。虽然草原人是天生的骑兵,但他们却自由散漫惯了,小股骑兵间的配合还十分不错,但遇到大兵团的骑兵作战时,就会显露出巨大的缺陷,这也是当年大唐骑兵对上草原骑兵时,往往以少胜多,甚至以千破万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草原人的缺点,狄青也不得不将草原人与汉人骑兵混编,并且严格操练让他们熟悉将令,现在总算是有了成效,这支三万人的混编骑兵总算是操练有成,现在就看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了。等到检阅过骑兵后,狄青这才下令收兵回营,不过在回去的路上,他也想起几天前为曹俣等人送行的情形,而且不但曹俣走了,曹佾等人也随同对方一起离开了镇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