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挽袖子,画了耧车的图形,,然后犯愁了:“这东西你说咱们是弄木头的,还是铁的”没等石宏大回答呢,他就开始自问自答了:“铧用铁的,后面这些,用木头的吧不然太沉了。”石宏大沉默的看着他画出了一个奇怪的东西。于良吉将古代耧车做了新的改版。耧车一开始种植的都是谷子、大豆等农作物,并不适合玉米,但是改良之后的耧车,就适合种植玉米了。他做的是三脚耧车,这个虽然没有五脚、七脚的那么省事,但是胜在灵活。苞米籽儿是需要间距的,不像谷子是不怎么需要,所以他给上头加了个小闸门,像双层筛子一样,到时候一拉,就会自动下种。前头开垄的铧头是铁打造的,破的开土,后头合垄盖土的则是木头打造的,可以轻一些,不然土压多了,苗也长不出来。于良吉没别人可以倾诉炫耀,就只好对着石宏大解说,说到专业,于良吉可谓是手舞足蹈,说的也头头是道。石宏大越听越惊奇,若是这耧车真的能达到要求,对大蒙来说,可是了不得的发明但是,举人小老爷,怎么会这个082耧车图纸他心里有所想,就直接问了出来。“其实,早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耧车的雏形。”这一点,于良吉可是有根据的:“只不过后来人们经历的太多,朝代更迭,天下分了合,合了分,以至于到了现在,能留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先前的朝代,对工匠们也不怎么看重,丢失一些手艺传承,很正常。”“那你这是”石宏大对于良吉说的话没有反对。原因就是圣祖皇帝当年也是这么认为的,不然也不会大力的发展工业,制造出火枪大炮地雷等物品。当然,水泥什么的,都是那个时候创造出来的,如今的工匠们可不是曾经那样落魄了。各种好待遇。“我这是在古书上看到的提示,然后自己琢磨的,你也知道,我哥就是这样累死的,我不想孩子以后也是这样累死。”于良吉越说声音越低。这个借口他在画图纸的时候就想好了原主的哥哥,的确是猝死,而且很大原因就是累的他现在还原主一个心意,为死去的哥哥和千千万万早逝的劳动人民,创造出一种简便的耕种方式。希望他们在天国安好。“对不起。”石宏大的心突然有点难受,举人小老爷别看平时很随意,甚至还亲自下厨做饭,但是本人的确很高尚。不是那种迂腐之人,甚至还能看书看出东西来被人这么诚恳的道歉,于良吉有点脸红,明明只是一个借口而已,骗人是不对的“没关系,这个东西,你看找谁做村里好像没有木匠。”村子里只有一个铁匠。“交给我吧。”石宏大将图纸收了起来:“过几日去县城,在那里住一晚,我找个木匠打造,你放心,不会让人知道。”“啊”于良吉有点听不明白。不让人知道“不会让任何人知道。”石宏大很郑重的承诺。“什么呀”于良吉伸手锤了石宏大一下,硬邦邦的肌肉将他的手都震红了。石宏大有点错愕,这是什么意思“这东西研究出来,就是给老百姓用的,我自己藏着掖着算怎么回事啊”于良吉哭笑不得:“要是真的好用,咱们全村,全县,甚至是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用,那才叫好呢”“可以献出去”石宏大比于良吉还激动。“当然了”于良吉以为他说的是“现”:“不过怕他们不接受,我先弄出来用,等他们发现好用了,再准备一个自己家用就行了。”老百姓接受新事物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关系到一年的生计的时候,哪怕是他那手动玉米脱粒机,也是在看到了他家的成效之后,大家才陆续接受,而且手动玉米脱粒机的体型小,也不费钱,更不会耽误什么,不好用,大不了再用手搓玉米籽粒呗耧车就不同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大家都是抢着时间在种地,一时都耽误不得,而且耧车关系到下籽儿和出苗。谁敢拿这两件事情开玩笑,做实验啊083胜临之县“你放心,肯定不让你吃亏”石宏大暗暗决定。“我能吃什么亏只要乡亲们种地的时候省点力气,我就高兴了”于良吉没多想,将图纸交给石宏大去打理。二月中的时候,于良吉将张家二婶子请来帮忙照顾于宝宝两天,他跟石宏大还有老村长去一趟县衙。这是于良吉第一次离开十八里铺。当然,原主的记忆里,不是第一次,但是他是啊石宏大驾着马车,老村长家的二儿子也赶着马车,带着老村长,和村子里另外五家人一起,一共七辆马车,浩浩荡荡的往县城方向走。村子里的是一条水泥道,一直连到官道上,官道是朝廷修建的,同样是用水泥铺地,平板的水泥大道,来往车辆还挺多。“人不少啊”于良吉坐在马车上,屁股下面铺着一条破褥子,一条好褥子,不至于太颠簸。“快要开春了,都是去县城的,买卖地契,看个牲口什么的,等到了三月,就有挑种子的了。”石宏大赶着马车,拉着举人小老爷。“咱们办完地契,就去买两头牛,一匹马吧”于良吉摸了摸怀里的钱包。于家原本有过大牲口的,是于家大哥去世之后,原主做主给卖了现在他要买回来家里有个老牛车,那就买两头老牛,老牛力气大;再买一匹马,打造一个带车厢的马车,他现在好歹是举人老爷了,以后出门可得有车子代步,拉车的马也可以种地。再加上他们马上就要盖房子了,必须要有几个大牲口拉料干重活。这次去,也是要解决房场的问题,田地的问题,还有买大牲口,至于盖房子的料子,石宏大说他负责找人。于良吉毕竟是举人了,有功名在身的人,不好总是为这些琐事,跟人打交道,而且那些人看到于良吉亲自去谈,也不敢要价。尽管穿越前辈努力了一辈子,但是还没能彻底取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是,现代社会还有个高低存在呢,更何况这封建的古代社会了。因走的是官道,路上冰雪少见,等快到中午的时候,他们也到了地方。一个四四方方,在于良吉看起来也算是挺大的古城,是用青砖和水泥搭建起来的,很结实的县城。上书“临盛县”。据说是因为在圣祖年间,大军八次北征,次次都得胜而归,而每次得胜而归的时候,都会路过这里。这里最早只是个落魄的小村落,一直到后来圣祖皇帝登基称帝,与民休息,大力发展,这里就起了一个县城。虽然不是在重点国道上,但是因为有点历史,所以这里就被大家齐心协力改成了“临盛县”,原来的名字,已经无人记得了。县城有两个门,一个南门,一个北门,中间一条宽敞大道横穿期间,县里的格局,好像棋盘一样,分为东南西北四块地方。东街富贵,西街勤俭,北衙办公,南面坊市。也就是说,东边住着的基本上都是本县富户;西街则是平民老百姓;北边是衙门的地盘;南边则是做买卖的地方。084初进县城他们进的是南门,正好都是做买卖的地方,还有一处存车的,一个大钱,车马都给你照料好喽。存完车,就直接去的衙门,办正事要紧。佘老村长对衙门很熟悉,这次来因为有于良吉这个小举人在,连衙役都对他们礼敬有加。“是要盖房子么”办理房契的书吏态度不错,一点都不为难人。“是,盖个三进的四合院。”于良吉他们是坐着跟他说话的。“盖房子好,是砖房还是土房”书吏问的很详细。“砖房。”于良吉压根就没想过盖土房,土房年年都要维护,砖房就不用那么麻烦。“好的,衙门里有专门的施工队,南门那边还有两家民间施工队,技术都不错,您可以考虑一下,还有水泥和青砖,都在南边那有卖的,现在就该准备一下料了。”书吏很热情地介绍了一番。于良吉对这个还真不太在行。“施工队是肯定要雇佣的,可能,三个都得去。”石宏大在一边开口。“要这么多施工队干什么”书吏也愣了。“我们村儿还有围墙需要建。”老村长可自豪的咳了咳,连腰板都挺直了。“那恭喜您老了,早该建个围墙了。”书吏也高兴的笑了。十八里铺每年都会被野兽逛进村子里,大家都担心,他们那里有个什么人员伤亡的,这可是大事。无奈的是,那地方的人都一个个脾气倔的不行,有心想帮一把吧,偏跟他们也不熟,这回好了,总算是想明白了。办完了房契和地契,于良吉还去这里的公立书院,领了举人该有的东西。四套举人的衣服,春夏秋冬各一套,现在是春天,所以管理物资的斋长给了于良吉四套衣服,介于他还在守孝,给的都不是颜色鲜亮的蓝色,而是淡淡的青色举人服,于良吉还顺便领了这一年二十两银子的举人份例。“因你家里有孝,鹿鸣宴就没有找你,今后可有什么打算吗”一县之内,有公立学堂一个,专门用来读书习武,这是一个文武科举并盛的时代。而跟于良吉说话的这位,就是这家学堂的山长。在古代,山长约等于校长。而且因为是公立的学堂,这位校长可是有着七品的官身。他亲自接待的于良吉,只是因为于良吉情况特殊,当时他考完试就匆忙回家,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后来才听说,他嫡亲兄长过世。不过因为十八里铺有点偏,他们也不好无故上门吊唁,但是备了丧仪过去,那个时候于良吉病重,都是村里人代为接手的。于良吉找过原主的记忆,原主在这里上过半年的学,然后考试就中了举人,虽然是吊车尾。“现在家里守孝,抚养幼侄长大。”这是于良吉一贯对外的说法,其实也是他的心声。孩子那么小,他可不敢让孩子自己独立生活,而且他对科举也没那么上心,原主的水平,说实话,考举人都是勉强了,进士就免了吧。“也好,就算没有孝,本山长也想让你过几年再进京赴考。”山长摸着胡子点头,觉得于良吉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肯踏踏实实的了。085一干二净原来在原主的记忆里,山长就是建议他缓一缓,不要那么急切,最小的举人又如何这天下从来不缺天才,缺的是能成长起来的天才。原主见识短,年岁小,能成举人都是勉强了,再考的话,容易伤仲永。无奈那个时候原主一心想要出人头地,让哥哥减轻负担,所以就没听山长的话,还是去考了举人,虽然考上了,但是名次实在是说不出口。差一点,就差一点名落孙山了“进京之事,还是从长计议吧,家里侄子因兄长故去,我又重病一场,也差点,孩子吓到了,片刻都离不得人,这一冬天总算是好了点,我能出来也只是一天两天而已,时间长了可不行。”于良吉故意说的特别严重,以防止过个两三年,被人催促着去京城赶考:“所以我想等他大一大之后明事理了,再说赶考的事情吧。”“幼子心思敏感,你所言极是。”山长也是有孙儿的人,知道小孩子都很粘人,尤其是家中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对了,山长,我打算在村里建个私塾,您可有合适的先生”于良吉想到一件事情,赶紧跟这位公立学堂的山长商量:“请山长帮忙掌眼,”“你要开私塾”山长教书育人一辈子,最喜欢的就是让人学文习武,做一个有知识的人。乍一听于良吉有这个打算,还有点不敢相信,于良吉可没多少身家,大蒙的私塾要求很高,除却开办的人要是举人功名外,最小的私塾,也还要有一文一武两位先生才行。“是,十八里铺您也知道,人和外面的不太一样,我小时候上学,也多有咳咳,所以,我就想着,开个私塾,让村子里的孩子不再去外面就读。”最主要的是,挺舍不得送于宝宝去张家村的公立学堂,因为原主的记忆里,那地方的人都欺负过他,他不想让于宝宝也跟原主一样,在被欺负中成长。“此事交给我吧。”山长想了想,张家村那里的公立学堂还真是,教书育人多少年了,就出了于良吉这么一个举人,哦,还有另一个,但是那个是张家村本村的人,还不是外人。“多谢山长”于良吉起身一辑到底。告别山长后,一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