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彦博能当上首相,还做了那么久,自然是有我们的鼎力支持,他也乐得回报我们,所以我们的事情,很少有绊子,都进行的还算顺利。现在老文走了,去了洛阳,贾昌朝肯定会继任首相,那老货城府之深,不逊于老文,而且做事不讲规矩,我也掌控不住。老文走了,我们就缺了一面盾牌,一面能挡住各种诡谲暗算的盾牌,接下来必然是狂风骤雨,都落在我们身上。这其中天下集团首当其冲,将门也不会好到哪儿去。不过也无所谓,天下集团自然有自保之力,只是将门,只怕没有些交代,是过不去了。你回去之后,告诉那些蠢货,找两个不成器的,去将功折罪吧。”未央的语气很是阴霾,就像是从地狱里冒出来一般,让曹佾浑身发寒。事到如今,他也不是傻子,自然是知道自己被人暗算了,而且暗算他们的人,手段极其高明,竟然一时半伙看不出来,这让曹佾心中戾气大作。“二郎不能这么算了,一定要报复”曹佾咆哮着,“老子这一茶杯不能白挨。”未央坐了回去,看着愤怒的曹佾,忽然笑道:“不会白挨的,那些挑拨的人,我会处理,但是内部的人,自然要你自己去处理。”曹佾渐渐平静了下来,拱了拱手,径直离去。未央来到了庭院内,闭上眼睛躺在了那把斑驳的躺椅上。这些年的太平,换来的确实人心浮躁。皇帝有了变化,变得不再如往日般沉稳,反而有些急功近利。臣子们依旧是前赴后继的做着事情,有的是做好事,有的却是做坏事。有些人思想上就认为,他们才是国家的主人,他们才是主导国家兴衰的人。矛盾就这样产生了。皇帝不想退步,想靠着一场场胜利,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来造就自己明君的名头。臣子们不想让步,有些人固执的认为,大宋的路走错了,需要重新走回来。还有一些人,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希望。于是乎,就造成了眼前的局面。君权是皇帝的权力,君王专制制,君王拥有无限权力,凭借庞大的官僚机构统治人民。相权代表的是士林,他们拥有最大的政治资本,治理国家,是断然离不开他们的,他们借着皇帝的名头,做着或好或坏的事情。至于百姓,可怜的百姓,只是君权与相权奴役下的蚂蚁罢了。当权者心情好了,给百姓做些事情,就能搏一个好名声,青天大老爷的名头,是晋升的资本。当权者心情不好的时候,鱼肉一下,祸害一下,也没有什么,反正左右不过是一群泥腿子罢了,还能翻天不成自古以来,真正的篷起义成功,而又做了当权者的,又有几个呢华夏上下五千年,从夏开始往后数,刘邦算一个,朱麻子算一个,后世太祖算一个。数千年的历史,也不过三个罢了。刘邦掌权后,来了一首狡兔死走狗烹,朱麻子更厉害,最早追随他的满朝大臣杀得没有几个了,更首创了锦衣卫等机构,太祖算是英明神武了,但是也架不住一群别有心思的人做些天怒人怨的事情。所以从来都没有人单纯的认为,一群泥腿子真的能争夺天下,所以才会肆意压榨,肆意盘剥,根本不在意这些蚂蚁的死活。未央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他的灵魂,毕竟不是真正的大宋人,所以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这也是让人诟病的所在。有人觉得未央疯了,为了一谢名堂的人,把自己的全部都投了进去。未央不这样认为,钱财这种东西,不能吃不能喝,留着有什么用留给后人他们要是有本事,自然不需要靠祖宗,若是没本事,饿死活该。未央喜欢的事情,不过是后世的常态而已,他想看到这种常态,所以才不遗余力的推行,至于其他人怎么想,他不想知道。突然间,未央睁开了眼睛,眼神之中有种莫名的神采。“真以为我不会杀人吗惹急了我,杀他个干干净净那又如何”第395章 叙话叔侄未央面前站着一个人,一个很恭顺的人,一个几乎是点头哈腰的人。这人叫王允朗,江南王家的幸存者之一,他的身后不远处,一个少年人一脸倔强的看着未央,那是王家另一个幸存者,当初未央刻意放过的一个少年,如今生的唇红齿白,面如冠玉,颇有一番气度。或许是经历了家破人亡的关系,少年面色之上多出了几分坚毅,没有王允朗那样谄媚。未央淡然的看着王允朗,说道:“当初你们没死,说明你们不该死,这些年你们做的很好,老老实实的做生意,老老实实的读书识字,这是好事情。”王允朗恭敬的道:“一切都是拜大人所赐。”未央摆了摆手,笑道:“一些小事,算不得什么,王家是江南世家,虽然如今没落了,也能做很多事情。”王允朗依旧恭顺的道:“大人有何事,请吩咐就是。”未央看了看那少年,招了招手,少年犹豫了一下,王允朗大急,上前一脚踹了过去,把少年踹了过来。少年倔强的站着,瓮声瓮气道:“你杀了我全家,我不会跪你。”王允朗大惊失色,左右开工,啪啪啪几巴掌下去,少年的俊脸顿时急速肿胀了起来。“孽障此事休得再提咱们王家由此灾祸,乃是你爹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说完,他转身跪了下去,痛哭流涕,求道:“未大人恕罪,小孩子口无遮拦的,冒犯了您。”未央笑道:“你起来吧,不要动不动就跪,咱们大宋可没有这种礼节。你放心就是,当初确实是我出手灭了王家,这是不可否认的事情,但是我既然放过了你们二人,就不会再找你们的麻烦。你们也不用想着找我的麻烦,你们还没有这个资格。”王允朗谄媚道:“大人高风亮节,世人所知。”未央看了看那少年,开口道:“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少年硬邦邦的道:“王钧,十七岁。”未央失神,叹息道:“十七岁啊,青葱岁月,正是该建功立业的好时候。”王允朗与王钧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位把自己叔侄二人找来,到底是什么事情。未央缓缓开口道:“我交给你们一件事情,你们能接下吗只要此事做成了,你们王家重振家业,乃是轻而易举,至于报仇什么的,你们随意就是,我不会阻拦的。”王钧嘿嘿冷笑,你不会阻拦,你手下的人随便动动手指头,也不是王家所能抵挡的,就算是王家恢复往昔的荣耀,也不可能,更何况是施舍的荣耀未央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慢悠悠的道:“你要是有能力,自然能做你想做的事情。”王钧身躯一颤,想到了当初王家灭门之时,未央如魔似神一般的身影,非人力所能为,不由眼神黯淡了下来。未央继续说道:“我要你们做的事情,就是现在我们在开封做的事情,不需要你们做太大,也不需要你们到处宣传,我只需要你们王家的名头,你们在江南,做与开封一样的事情。”王允朗大惊失色,开封将要发生的事情,是要翻天覆地的,是要死人的,而且要死很多人。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可以说是大宋开国以来,最残酷,也是最暴烈的战争。置身于这场战争之中,别说是人,就算是上古神兽复生,只怕也会被撕得粉碎。“大人”未央摆了摆手,堵住了王允朗的话,笑道:“既然要你们做事,自然要给你们便利,蓬莱新研制出来的各种产品,你们王家可以代理,蓬莱最新的技术,允许你们王家使用。”王允朗还待再说,王钧斩钉截铁的道:“这事我答应了四叔,如今大宋日新月异,都在寻求改变,而改变的源头,就在蓬莱,说白了,就是在未大人。既然未大人看得起我们,我们就算是拼一拼,也是可以的。”未央赞许的看着他,开口说道:“万一败了呢”王钧摇头,坚定的道:“这世界上见识过大人手段的人应该不多,因为不多,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对手。很幸运,我见过大人的手段,知道大人有掀桌子的勇气与实力,所以我认为,大人不会败。既然不会败,那么跟着大人,自然能得到我们家想要的。”未央哈哈大笑道:“当初饶你一命,是不想绝了你王家的后,如今看来,有你在,王家早晚能重新崛起,他日就算是入朝拜相,也非难事。王允朗,你王家儿郎,倒是聪慧,聪慧的很呐”王允朗也欣喜无比,虽然他不知道这两人说些什么,但是却知道,自家大侄子似乎很得未大人赏识,这就够了。能让未央赏识,他日平步青云,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王家未来可期啊未央也看出来了,这王钧话说的硬气,实则是激将法一般,他认定了未央不会失败,现在不会失败,将来也不会失败,他甚至认为,未央若是想,能轻轻松松的收复诸国,能轻轻松松的碾压现在的朝局。只是王钧也不知道,未央有如此能为,为何还要这么小心谨慎,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呢“你们叔侄二人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做聪明的事情,现如今大宋交通四通八达,火车也通了,其实做事情没有你们想象中的那么难。比如这次我送你们的东西中,有一个东西叫做发报机,可以在千里之外传递信息,这玩意是个过渡产品,你们先用着,过些时候电话那玩意发明出来,联络就更加发明了。”叔侄二人面面相觑,不知道未央所说的发报机、电话之类的玩意儿,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直觉告诉他们,这玩意不简单。未央抱怨道:“这都几年过去了,电灯都用上了,老韩这家伙连电话都搞不定,看来我得回去一趟了,再留下些技术才行。”第396章 杀杀人,作作诗大宋皇佑二年十一月,益州自李顺、王均起义后,人心易摇,守臣得便宜从事,多擅杀以为威,虽小罪犹并妻子徙出蜀,至有流离死道路者。时田况为益州知州、陕西宣抚副使,领掌武官三班使臣的注拟、升移、酬赏等的“三班院”。蜀中军情紧急,田况数次催促大军平叛。未央在庭院里,看着天空中飘落的大雪,脚下有两条金毛撒欢般的在雪里打滚,赵曦与未珩搁着老远,在屋子里探出了脑袋。他看了看天空,又是叹了一口气,这数月以来,朝堂之上纷杂无比。贾昌朝如愿以偿的得到了首相的位置,唐介往上挪了挪,宋痒成为了三相,令人意外的是,王安石没有更进一步,皇帝从外地把包拯调了回来,做了三司使,王安石依旧是个参知政事。与此同时,同济书院提倡的义务教育,终于与传统的教育彻底撕破了脸皮。为了保证自己读书人的地位,数月以来,同济书院的门口,一直有名士大儒前来挑衅。同济书院只有曾巩、范纯仁,带着苏轼、吕惠卿等为数不多的学生,支撑的极为辛苦。某一日,醉翁率领三百师生,从蓬莱而来,浩浩荡荡,绵延不绝。浩浩荡荡说的是声势,绵延不绝说的是行礼。暨行书院准备的比较充分,几乎把蓬莱的东西全部复制了一遍,送来了开封。就连韩知止都把自己的爱徒陈景元派来,作为实验室的领头人。墨家与公输家,也各自派了墨渊与梅尧臣前来,暨行书院的中生代力量,几乎抽调一空,前开只愿同济书院。谁都知道,暨行书院如今执天下之牛耳,虽然书院学生未曾参加科举,但是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身影,每一件大事,都有他们的足迹,谁又敢小视同济书院如同暨行书院的孩子,自然要百般呵护,不能随意让人欺负了去。一时间同济书院声威大震,有醉翁坐镇的同济书院,一时间连战连捷。就在这时候,江南金陵,王家声援同济书院,创办了一家清华书院,凭借着王家的声望与强大的人脉还有资金,清华书院竟然在悄无声息间完成了招生工作,当别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暨行书院、同济书院、清华书院,三家书院一时间惊起无数风云,让不知道多少人暗中恨之凿凿。谁也没想到,本来应该算是胜负手的同济书院,竟然是一个幌子,蓬莱的诸公,无声无息间创办了清华书院,来了一招移花接木,让不知多少人大跌眼镜。三家书院互为犄角,互相呼应,就算是有些人想要做些什么,也已经悔之晚矣。于是义务教育,以三家书院为起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