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也是勤学而来的,更有父皇的亲自教导,加上身边名臣诤臣众多,熬了数十年,才熬出了现在的赵祯。赵祯捏着赵宗旭的小手,沉声道:“皇后何在”一个小太监头也不敢抬的道:“启禀官家,皇后娘娘还在休息。”赵祯点了点头,轻轻挥了挥手,陈琳无声无息间站在了他身边,陈琳目光如鹰狼一般,淡漠无比的看着那些小太监,赵祯走后,他淡漠道:“杖毙了吧”一队黑衣华服的太监走了进来,冷冰冰的气质,让小太监们连哭都不敢哭,这是老陈琳的手下,是宫中最强大的力量,在太监之中,可以说是一个传说,因为见过这些人的人,全都死了,无一幸免。这些黑衣太监,有一个名称,唤作:夜枭夜枭出动,生死莫名小太监们不知犯了何错,一个个瘫软在地,面若死灰。陈琳在前,夜枭在后,不一会,来到了一处宫中不起眼的院子里。一个黑衣太监迎了上来,那太监面色苍白,面白无须,腰间挎着一柄精美的横刀,背后背着一杆狙击枪,恭恭敬敬的给陈琳施礼。陈琳淡然道:“这几个小东西教唆皇子,杖毙了吧,至于他们的家人,给一笔钱财。”那黑衣白面的太监点了点头,随即十余个黑衣太监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各自手握一根丈许的黑色木棍。小太监们被按在了凳子上,木棍落下,几乎没有一声惨叫,一棍之下,小太监们身死魂灭。陈琳皱了皱眉头,说道:“金辰,官家很是震怒,这几个小太监竟然教唆皇子调戏宫女,这是大罪过,从今往后,皇子的安全要加强,那谢名堂的人,就不要安排了,安排些身家清白的,心思淳朴的,至于那些人,若是还想安插人进来,一律杖毙了。”金辰点了点头,陈琳笑道:“你跟我也有十几年了,这些年你的功劳我是看在眼里的,官家也是看在眼里的。但是呢,宫中自有宫中的规矩,你是夜枭头子,比谁都清楚,在宫中,官家自然是最大的,至于其他人,都不是问题,就算是皇子,也不能威胁到官家。”金辰又点了点头,依旧沉默的令人心寒。陈琳缓步走了出去,金辰目光有意无意的在陈琳的脖子间划过,指尖摩挲着那柄横刀。远去的陈琳微微一笑,笑容愈发的灿烂了起来,他自小入宫,什么场面没见过,区区几个被收买的夜枭,又能翻腾出什么浪花来若不是留着他们揪出背后的人物,早就让他们魂归黄泉了,还能等到现在第412章 两个皇子“看你教的好儿子”赵祯把赵宗旭直接按在了地上跪着,对着曹皇后怒气冲冲。曹皇后刚刚起床,愕然的看着这一切,不用说,一定是这臭小子又犯错了,只是什么大错,值得官家如此愤怒赵祯怒道:“他今年才不到八岁,就整日里调戏宫女,而且小媛那孩子,是长在你身边的,如同他姐姐一般,他竟然也敢动手,要不是我发现的早,只怕那孩子就遭殃了。”曹皇后顿时面色大变,直勾勾的盯着赵宗旭,语气不善道:“你真是长本事了,看来宫中留不得你了,你是想去蓬莱,还是去同济书院挑一个吧。”赵宗旭面色恓惶,赵祯也皱了皱眉头,他算是看明白了,皇后未必不知道这些事情,只是借个由头,为赵宗旭找个师父管教罢了,原先两口子驳了未央的面子,未央死活不再收赵宗旭,如今赵宗旭愈发的变本加厉,若是不找个厉害的师父管教怕是不行了。在赵祯看来,当今最出色的教育大家,未央算一个,蓬莱的苏洵算一个,再往下数,就是在蓬莱诸老身边的曾巩了。曾巩此人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是赵祯却知道,暨行书院,甚至整个蓬莱的事务,几乎都是苏洵与曾巩二人一言而决。苏洵为人方正,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沙子,所以才留在蓬莱,依旧主事。曾巩不同,他长袖善舞,才华横溢,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些年在书院磨砺,又走南闯北,做了不少事情,虽然没有金榜题名,但是在赵祯的心里,这可是未来的宰相之选。曾巩来开封开,也是蓬莱诸公深思熟虑的结果,换苏老泉来,以这位的性格,只怕早就跟那些人硬碰硬了,哪有这春风化雨来的不着痕迹。蓬莱毕竟太远,开封近在咫尺,自然是首选,所以赵祯说道:“即如此,就进同济书院吧,我想办法让曾夫子收下他就是。”曹皇后大喜,曾巩的名头,在开封日渐响亮,她早有耳闻,也早有意让皇子拜入曾巩门下,因为曾巩与未央是一体的,未央是什么人她们曹家如今靠着未央,日益富贵,她自然知道自己的儿子以后要想登基为帝,坐稳了皇位,少不了未央派系的支持。所以曹皇后从来就没想过,让赵宗旭真正的拜入别人门下,蓬莱未央一系,一直都是首选。如今官家开口了,未央自然会给面子,他不收,还能拦着别人吗再说了,这是对大家都两利的事情。曹皇后信心满满,催促赵祯赶紧去办,赵祯也不急,他出了皇后的寝宫,来到了张贵妃的宫中。三年前张贵妃受孕,诞下一个男婴,叫做赵宗鑫,如今也已经三岁了,深得赵祯喜爱,他想着既然要进学,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不如把赵宗鑫一起送去书院算了。虽然赵宗鑫还小,但是皇家的孩子,早恤蒙也是好的。“官家今日来的倒是早。”张贵妃虽然年岁大了,但是风韵犹存,保养极好,雍容华贵,不逊于曹皇后,只是骨子里的娇媚,少了曹皇后那种将门中人的干练。赵祯坐定,张贵妃知趣的上前给他捏起了肩膀。“今日与皇后商议了一下宗旭进学的事情,整日价在宫中胡闹,我就想着给他找个师父,就相中了同济书院的曾巩曾夫子,想着宗鑫也三岁了,也该发蒙了,一起送去也好。”张贵妃大喜,她出身世家大族,也是见过世面的,自然知道找一个好先生的重要性,只是他只是妃子,宫中的先生们她又看不上,都是些腐儒酸儒,可惜的是,皇后娘娘太过于强势,赵宗旭的先生若是不找好,她也不好给自家儿子找,索性孩子还小,倒也无妨。如今终于有了转机,张贵妃自然是大喜过望。“臣妾谢谢官家了,找日子臣妾备上厚礼,再去拜谢皇后姐姐。”赵祯把在地上玩的赵宗鑫抱了起来,笑呵呵的道:“都是我的孩子,哪一个也不好薄待了,宗鑫年纪还小,等长大了,做一个富贵闲王,安乐一生,是最好不过的了。”张贵妃的面色顿时不自然起来,转瞬间消失不见。赵祯离开之后,张贵妃面色沉了下来,都是皇子,谁不能当太子皇后的儿子固然尊贵一些,可惜的是,赵宗旭那小子不学无术,小小年纪沾染了一身恶习,怎及得上自己的儿子。。。。。。“二郎,这事怎么说”赵祯躺在未央的椅子上,看着蓝蓝的天空,脚下两只金毛跟哈巴狗似的,似乎连畜生都能感受到皇帝的王八之气。未央不爽的看着自己的两条狗,头也不抬的道:“圣人说的是,不过满天下那么多有才之士,为何要让两位皇子进入书院,岂不是让那些人更加仇恨书院要知道现在正是义务教育的关键时刻,这可是要顶风作案啊”赵祯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什么叫做顶风作案,搞的咱们君臣好像是做贼似的。知道你们现在正是关键时候,这不,朕就送了朕最心爱的皇子们前来读书,这不是正好说明,书院的教育更胜一筹吗”未央无语问苍天,憋了半晌才道:“圣人,这事您应该去找曾巩,我可不负责书院的事情。”赵祯摆了摆手,如同赶苍蝇一般道:“最近朕事务繁杂,书院那边不好去,去了也是徒增事端,这事你去办就行,记住了,朕的儿子,一定要拜入曾巩门下才行。”未央无奈道:“好吧好吧您是皇帝,俺是跑腿的,自然给您办妥帖了。”后院赵曦露出一个小脑袋,大声道:“父皇,过来看看,食铁兽生了,好小的一只,比小猫儿还小呢。”赵祯闻言一个激灵,旋即满脸堆欢,撒腿跑了过去,笑呵呵的道:“你师父家里的奇珍异兽愈发的多了,食铁兽都养了好些年了,终于生产了曦儿若是喜欢,咱们抱回家。”“耶”赵曦欢喜无限。第413章 砸缸的人赵宗旭与赵宗鑫终究还是进入了同济书院,对于此,曾巩非但没有摊上大事的自觉,反而十分开心,在他看来,两位皇子都算是聪颖的,往往能举一反三,而且收皇子入书院,好处绝对多于坏处,皇子都进入了书院读书,说明书院的方针是正确的,自然会令宗室子弟、世家大族的那些人,对书院趋之若鹜,那些反对的人,为了自家孩子的未来着想,自然会偃旗息鼓。在未央看来,这是纯粹的书生意气,都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人,一向是以把学问散布的满天下都是为荣耀,只是当这一天真正的到来的时候,或者说仅仅只是有一颗小小的萌芽,他们反而害怕了,他们害怕失去特权。因为读书人一旦多了,就不值钱了,朝廷的选择余地自然就多了,他们就没有了那种独独然的超然地位,若是一个不慎,或者后辈不努力,那就会泯然与众人,这是不可避免的。未央的骨子里,还是那个后世科技昌明时代的少年人,遍览史书的他,知道文人相争,比改朝换代更加的残酷,一个不慎,身败名裂都是小事,万世根基就会被摧毁的一干二净。所以他做事,一向讲究春风化雨,虽然急切了些,但是筹备工作从来都是有条不紊。蓬莱诸老决意推行义务教育,事先并没有跟未央通气,本来这是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大计,生生的被蓬莱诸老提前,甚至他们殷切的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在田间乡里,都能听到朗朗读书之声,铿锵写字之音。未央知道这些老人家的想法,所以他并没有阻止,反而竭力推行,有人反对,那就打擂台,有人破坏,那就铲除了事。他一向都是这么个人,做事不算是随心所欲,也绝非循规蹈矩。既然事情已经开始了,那么久极力促成,也给那些老人家一个交代,毕竟他们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孝敬老人的心,未央从来都不缺,更何况那些老人家是看着他,护着他成长到如今的地位,让老人家的心愿达成,未央自然不遗余力。就在这时候,一个人,走入了未央的眼帘,就是那位砸缸的家伙。未央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书院的大门口,这家伙一身儒服,长身而立,目光看着同济书院的牌匾,皱着眉头不知道想些什么。未央带着赵曦与未珩、未玱三人来到的时候,司马光微微一怔,旋即施礼。出于礼貌,未央不可能视而不见,就回了一礼,然后径直前行。不知道司马光是什么心思,他就跟了上来,不近不远,十五步的距离,一步不差。未央皱眉回头道:“若要求学,自去书院即可。”司马光微微一笑,再次施礼道:“未大人名震天下,君实仰慕已久,特来拜望。”未央冷笑道:“若是拜访,自去家里,来书院算什么回事”司马光微愣,不知未央为何对他如此敌视。未央对于司马光,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只是对这小子有种说不上来的厌烦。历史上的司马光,毫无疑问是光伟正的人物,但是他的光伟正,是踩着王安石上来的,再加上这家伙本来就是修史的,一部资治通鉴囊括古今,独步天下,未央也很佩服。司马光自幼就是出了名的神童,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博学多才,刚正不阿,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但是不幸的是最终他却成了大宋王朝的掘墓人,这既是他个人的性格悲剧,也是大宋王朝的悲剧,众所周知大宋王朝在历史中是出了名的积贫积弱,宋神宗即位后宋朝年度财政亏空已达1750余万。广大篷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宋神宗对宋太祖、宋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此时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大宋王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吗,如果此时不变法就将步入死胡同无药可救。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也非常清楚这种局面,所以大胆任用王安石开启了历史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但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是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是司马光坚决反对,他反对的借口大概是两个,一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二是:说王安石变法把本该属于百姓的财富强行掠夺到了国库,容易激起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