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执宰大宋> 分节阅读 22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21(1 / 1)

d,就算是困死他们,都不是难事,为何要给他们生路”未央笑道:“兵家讲究围三缺一,是为了敌人不做死斗,这一点老相公应该清楚。”王德用深以为然,以前打仗,都是这样,万一敌人真的拼命,就算是能赢,也会有损失。未央继续道:“契丹人,也是人,虽然凶猛了些,只要是人,就有生存的权利。大宋以后是要光耀万古的,四夷之内,都要归顺,不如做个样子,灭了辽国的同时,顺便收一波人心。”第433章 圣体欠安围三缺一之下,辽国士兵没有了拼命之心。当大宋的火炮响起的那一霎那,耶律洪基的脑海之中,也如同被火炮轰击了一般,轰轰之声,就连身边人说话,都听不见了。战争这个东西,说起来简单,其实很复杂。如果双方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自然是你来我往,有输有赢,但是当双方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的时候,就没有任何悬念了。有时候人的数量与勇气,已经不足以左右一场战争了。如今的大宋与辽国相比,就相当于一个拿着火箭炮的成年人,辽国就像是拿着突火枪的原始人,自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当战争真正的打响的时候,就能看出彼此的差距了。无论辽国士兵再如何勇猛无敌,冲锋之下,被火枪火炮都撕成了碎片。溃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当大家都往缺口里冲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一场战争,已经结束了。谁也没料到战争开始的如此迅速,却又结束的如此仓促。前后不到一天的时间,辽国近六十万大军,全线溃败。耶律洪基在群臣的裹挟下,逃出城去,就如同一尊泥塑木偶一般,没有半点生气,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被抽去了一般。耶律重元面色奇差无比,英俊的面庞上,笼罩着一层灰色的气息。赵祯与未央看着眼前的一幕,齐齐打了个哈欠,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反而有一种寂寞的感觉。所谓高处不胜寒,大抵如此。如今他们已经是世界上权势最大的人了,古往今来,华夏人终于屹立在世界之巅,再无敌手。未央兴味索然的看着逃去的辽军,没有丝毫的怜悯之意。赵祯更是面色变幻,过了许久,才淡然道:“传令诸军,朕要耶律洪基活着。”如此,再无下文。。。。。。。。赵宗旭埋首案牍之中,就算是皇后娘娘数次召唤,都没有丝毫动摇。云州战事的奏报,就在他的案头,他知道,自己的父皇终于大志得酬,立下不世之功,就算是秦皇汉武,也不外如是。从这一刻起,他的父皇,真正的成为了千古一帝,可以比肩秦皇汉武唐宗的存在,就算是自家的祖宗,也不能比拟。这就是功绩,天大的功绩,足以封禅泰山的功绩。赵宗旭心头一片火热,同时又一片冰凉。他知道,自己这辈子都没有可能超越自己的父皇了,历代帝皇之中,自己的父皇不过是中人之姿,偏偏做下了这等惊天之举,是什么原因呢赵宗旭眼前又浮现了那张风轻云淡的脸,都是他,是他在这个大世之中,做出了这般事情,辅佐自己的父皇,成就不世伟业。只是为什么,你是我的师父,就不能辅佐我呢我赵宗旭就这么不堪让你看不上眼一股怨怒之气从赵宗旭的胸中生起,无端的愤怒,让他几乎难以自持。他虽然年幼,但是皇家的孩子,从来都不是看年龄的,权力的基因在他们的体内流淌,这是与生俱来的。“我才是皇长子,未来的太子,未来的皇帝,师父,你应该效忠我,而不是处处与弟子为难。”赵宗旭在心中咆哮,对于未央,升起了无名之火。终于,曹皇后走入了赵宗旭的房间,看着一脸淡然的赵宗旭,正在俯身案牍之中,不由欣慰不已。“皇儿,好生用事,你父皇回来,才好看的出你的本事。”赵宗旭面带微笑,说道:“母后说的是,以前是孩儿不懂事,以后孩儿一定实心用事。”曹皇后老怀大慰,满意的离去。皇后刚刚离去,赵宗旭沉声喝道:“王浑”“奴婢在。”一个面目英俊的小太监从屏风后转了出来,跪在了地上。大宋从来没有跪礼,就算是宫中,除非犯了大错,也不会有跪拜大礼。但是小太监王浑偏偏跪了,而且跪的干脆利落,心悦诚服,理所当然。“告诉那人,我准了。”王浑英俊的面庞上显露出一丝笑意,恭敬的道:“殿下英明神武,将来秉政,必将远超先贤。”“滚”王浑顺从的走出了宫殿,一路晃晃悠悠,来到了一个角门。打开角门,角门外面早有一个粗豪的汉子等着,那汉子看似粗豪,但是眼中精光乱闪,太阳穴高高隆起,显然也不是一般人。看到了王浑,那汉子沉声道:“如何了”王浑淡然道:“殿下准了”那汉子微微一笑,袖口中露出一沓纸张,竟然是银行的兑票,而且是不记名的那种。王浑不着痕迹的接了过来,粗粗看了一眼,足有一万银元,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多谢”那汉子也不理他,径直走了。王浑若无其事的回到了宫中,又做起了那个殿下身边的小太监,一切都显得风平浪静。。。。。。。。千防万防,赵祯终究还是出了问题。从耶律洪基溃败以来,赵祯的身体就一日不如一日,眼看就垮了。要知道,他今年才四十三岁,正是黄金年纪,无论是阅历还是身体,应当都是巅峰状态。随军的御医小心翼翼的诊治之后,只是说圣体欠安,需要静养。未央不远千里把钱乙叫了过来,钱乙诊断之后,只是皱了皱眉头,低声说了几句,就走了。大帐之中,未央守在皇帝身边,一根手指搭在脉门之上,嘴角露出一丝讥笑。赵祯忽然睁开眼睛,双目精光一闪,丝毫看不出病态。“怎么样了”未央笑道:“有臣在,陛下无虞,只是这下手的人手段不错,连臣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事。能瞒过臣,瞒过御医,瞒过钱先生,这说明此人就是陛下亲近的人,深的陛下信任。”赵祯思索片刻,苦笑道:“他们就这么着急,想让朕去见列祖列宗”未央笑道:“陛下如今武功旷古烁今,政绩更是天下罕有。强势无比,有些人自然害怕,不如换一个好掌握的皇帝,这不是他们惯用的伎俩吗”第434章 天下一统赵祯很伤心,他自认作为皇帝,已经做的够多了,该有的让步,一点都不少,但是有些人还是觉得不够,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国家的主宰,至于皇帝,老老实实的做个牌位就好了,搞那么多事情干嘛一个强势的皇帝,若是英明神武,那是好事情,若是昏聩无能,那就是灾难了。毫无疑问,赵祯是前者,他的英明神武,让很多人深感不安。最关键的是,赵祯太年轻了,他才四十多岁,自从有了皇子之后,生活极其自律,再加上身边名医无数,又有钱颖这种国手在侧,不说长命百岁,最起码活个五六十岁不成问题。二十年的时间,一个统一了华夏,甚至把四夷都纳入大宋版图的皇帝,该是何等的强势,这是有些人不能接受的。就算是未央,他也不愿意上面有个强势的皇帝压着,但是赵祯又有些不同,所以未央倾力相助赵祯,让大宋变得越来越好,成就这位皇帝的千秋伟业。耶律洪基败退,赵祯重病,一时间风声鹤唳,群臣惶惶不安。但是追击辽军的事情,依旧在稳步进行。有狄青与王德用两尊军神坐镇,军心不会因为一个皇帝的生死就改变。于是未央陪着赵祯开始南下了。此时,离兴兵北征,已经过去了三个月的时间,进了腊月了。温暖的汽车之中,赵祯面色蜡黄,躺在那里,有气无力的样子,看的身边的小太监都黯然泪下。未央坐在副驾驶,寸步不离,就算是赵祯身边的小太监,他也是不放心的。“二郎,朕意改元。”未央微微一怔,笑道:“如今四海承平,天下一统,改元是应当的。”“你觉得该改成什么好呢”未央不假思索的道:“至和陛下觉得如何”“至和至和”赵祯念叨了两遍,笑道:“正合朕意。”说完,赵祯打了个哈欠,沉沉睡去。未央微微一笑,也打起了盹。君臣二人睡去,随行的大军依旧有条不紊的行进着。。。。。。。。至和元年,天下一统,四夷臣服。枢密使狄青率军追击辽军,生擒辽主耶律洪基,押解至开封,耶律重元自杀殉国,辽国贵族举国投降。至此,辽国灭亡至和元年的正旦大朝会上,耶律洪基、李谅祚、大理段思廉、倭国冷泉天皇、李朝李日尊,高丽、西域诸国等等国家的国主,都前来朝拜,就连强大的塞尔柱帝国,都遣使前来恭贺大宋皇帝陛下。赵祯坐在皇位之上,冠冕遮住了他的面孔,一切言语,都由陈琳传达。皇子赵宗旭立在赵祯的身边,面带微笑,又有一丝焦灼。任谁都能看出来,皇帝陛下病躯沉珂,已经时日无多了。大朝会过后,后宫传来消息,宣未央进宫。未央身边,贾昌朝、包拯、唐介、狄青、宋痒等等围住了他。贾昌朝当先沉声道:“二郎,陛下病重,说句大不敬的话,一旦陛下龙驭宾天,这天下之主,却不能空悬。”唐介大怒:“贾子明,你什么意思”两人顿时吵作一团,宋痒上去劝架,被身强力壮的唐介一把推了个屁股墩,气的直哼哼。其他人都在看戏。未央叹息道:“国家大事,是政事堂诸公所要操心的,陛下立储的事情,诸公为何不劝谏”包拯摇头道:“皇子之中,赵宗旭天资聪颖,又是嫡长子,按说早该立为太子了,只是陛下迟迟不松口,只怕另有想法。”未央看向柳涉,这老头连忙摆手道:“这事不要看我,柳家不问立储之事,不管谁当皇帝,我家都只效忠当朝皇帝。”柳家是千年世家,别说换个皇帝,就算是改朝换代,人家都有自保之力,自然不愿意掺和这种破事情。众人吵吵嚷嚷,未央微笑道:“诸位,陛下到底是陛下,陛下宣我入宫,我就先去看看再说。”说完,也不待众人反应过来,径直入宫而去。进入大庆殿,未央还未行礼,赵祯直接扔了一本奏表。未央接过奏表,施了礼,这才打开来看。这是太常博士祖无择的奏表,上面写着:按前史,孔子后袭封者,在汉魏曰褒成、褒尊、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邹国,唐初曰褒圣,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不可以祖谥而加后嗣。”意思是:唐朝开元年间追封孔子谥号“文宣王”,而孔子后裔封爵“文宣公”,将其先祖孔子的谥号加在孔子后裔身上,不可以,应当纠正。“一个马前卒罢了。”未央随手把奏表放在案几上,笑道:“陛下以为如何”赵祯思索片刻道:“朕意诏有司定封宗愿衍圣公,令世袭焉。”未央拍手笑道:“引蛇出洞,此计甚妙。”赵祯点头道:“总是要露出尾巴的,既然他们出手了,那咱们就遂了他们的心意。”诏曰:孔子之后以爵号褒显,世世不绝,其来远矣。自汉元帝封为褒成君以奉其祀,至平帝时封为褒成侯,始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褒成,其国也;宣尼,其谥也;公侯,其爵也。后之孙虽更改不一,而不失其义。至唐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文宣公。孔氏子孙去国号袭谥号,礼之失也盖自此始。朕稽考前训,博采群议,皆谓宜法汉之旧,革唐之失,稽古正名,于义为当。朕念先帝崇尚儒术,亲祠阙里,而始加至圣之号,务极尊显之意。肆朕纂临,继奉先志,尊儒重道,不敢失坠,而正其后裔嗣爵之号不其重欤宜改至圣文宣王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孔子一脉,被未央当初几乎坑死完了,衍圣公尊为虽然尊贵,但是又从何而来的后裔呢还别说,某些人还真有本事,一辆列车从江南而来,列车之中,一个面目奇特的少年人正襟危坐,颇有气度,这位就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