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高顺因此,当日闻名青州,不久后又名扬天下。开学典礼结束后,高顺命典韦率领一百部曲拉着几车财物,护送郑玄返回不其山的康成学院。郑玄不贪财,在高顺好言相劝下才收下所赠财物,用来扩大康成学院。而高顺的小师弟郑恩却留在了东注山巅的高密蒙学。与之相伴的,有太史慈、王脩、孙邵、是仪、张逸、许慈、程秉、郗虑和刘琰等一干少年俊杰。这些少年俊杰中,一部分是慕名而来,一部分是郑玄介绍而来。于是乎,在大儒郑玄的帮衬下,高顺立德和立言的大业在偏僻的青州高密县,拉开了序幕。安顿好年轻的学子后,高顺也亲自上阵,每隔一日便攀上东注山巅,传授自己撰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算术经、晋民要术和各种兵法等。荀攸和荀彧等人,也会抽空来授课。即便如此,高密蒙学还是缺少授课的老师。这一日,联袂来访的几位高士,总算解决了高顺的燃眉之急。第二十二章 大汉字典这几位高士,是游学天下的管宁、邴原、华歆、王烈和张俭等人。王烈字彦方,青州平原国人,年近四旬,是闻名青州的名士。张俭,字元节,徐州东海郡郯县人,已年近六旬,虽是满头银霜却精神爽朗,腰不驼腿不颤。他们几人闻听高顺创办高密蒙学的义举,特来一观看个究竟。高顺授学和其他名儒不一样:蒙学学子,每日清晨必须列队出操,学习射术和骑术;下午时分,还要下山参加田间劳作。高顺当然也是如此,和一千多名学子一样同劳同食。王烈听完介绍后很是不解,问高顺:“德厚兄为何如士伍一般操练学子”张俭等人闻听此言,也是一脸好奇的看向高顺。高顺见此,脸含笑意道:“彦方公士伍操练是培养学子遵守律法和互相合作的精神,也是为帝国培养郡将之才。让学子参与劳作,体悟农事艰辛,为帝国培养一县之令耳”“哦”众人闻言后,方知高顺苦心。借此机会,高顺邀请几人,驻骅高密蒙学给一干学子授经,薪酬自然不菲。张俭受党锢之祸,到处东躲西藏,见高顺承诺安全后,自然愿意留下。王烈对高顺的教育理论有兴趣,也愿意留下。管宁、华歆和邴原三人,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正游学天下,既可在高密蒙学中借阅高顺添置的经书,又可传授不识字的学子读三子经等开蒙书籍。高顺还给予一些俸禄,他们自然要留下来盘桓一些时日。有了他们的加入,高顺创办的蒙学总算稳定下来。可是,还没过几日,华歆脸含愤色的走来跟高顺辞行。华歆字子鱼,平原国高唐县人。比高顺小了两岁,风度翩翩气势不凡。高顺每次来蒙学书院时,他总是恭恭敬敬以礼相待。高顺对他印象不错,满以为能招揽至身边。谁曾想,还没几日,他便要离去了。高士既然要走,高顺也无法阻拦,送上一些程仪了事。入夜后,高顺在书院的书房里编写书籍,经常在书院里打理行政的荀彧来访。二人坐定后,荀彧含笑道:“呵呵德厚兄华子鱼是被管幼安羞辱走的”说话间,荀彧对华歆的离去,好像很高兴。他口中的管幼安,便是管宁了。管宁字幼安,北海国朱虚人士,是管仲后裔名门之后。他身高八尺左右,也不善言笑,颇有几分威严。见此,高顺诧异:“同州乡党,友谊的小船怎么能说翻船就翻船呢”一念至此,他脸色不变的问荀彧:“这其中有何缘故”荀彧现在愈发喜欢成熟的高顺:喜怒不行于色,再大的事情也不着急颇有长者风范。他闻言后便收敛笑意,缓缓说道:“管幼安认为华子鱼道德有亏,不愿与之为友小弟也认为如此,兄不可招揽此人,会辱没兄之名声”见高顺不解,荀彧便把前因后果都告知高顺。华歆、管宁和邴原三人闻名青州,世人称之为“一条龙”。华歆为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才是龙尾,三人才名可见一斑。前几日,华歆和管宁在山脚农田里劳作,发现一块马蹄金。管宁认为此金归于高密蒙学应该上缴,华歆却把一金留下以备往后的游学盘缠。二人因此而不和。近日来,华歆每次见高顺来学院,都立即中断学习主动靠近高顺,和高顺套近乎。管宁见此,认为华歆是小人,主动接近权贵。于是乎,他掏出小戟割破和华歆同座的草席,和华歆割席断交。“嗯”听到这,高顺轻哼一声。他含笑道:“华子鱼此人心怀大志,倒是可以招揽。但是,能御之者必定权倾朝野方可管幼安此人是君子,很难招揽为宾啊”“哈哈哈德兄果然目光如注”闻听此言,荀彧朗声大笑起来。因此,他心中愈发亲近高顺,认为高顺又有识人之能,定会权倾朝野的。荀彧高兴的大笑,高顺却不爽了。他命人请来管宁,要会一会这位龙尾。管宁身材很高比高顺也矮不了多少,却有绣瘦。待管宁坐定后,高顺脸色严峻的说:“幼安兄小弟有一本鸿篇巨著需要你来帮忙,兄意下如何”“德厚兄又有大著作小弟能帮忙么”闻听此言,管宁脸露惊讶之色,惊呼道。“呵呵”见管宁果然上钩,高顺心中暗笑。虽是如此,他还是脸色不变,严肃的表情说着话,“小弟正在编著一本大汉字典,恐怕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完成啊”“大汉字典”闻言后,管宁低声重复一句。眼露精光的看向高顺,算是明白了高顺的打算。见此,高顺把自己的想法告知管宁:大汉字典用楷书撰写;定义偏旁部首;用简易偏旁部首做音标,来标注汉字;可用偏旁部首、拼音和笔划数来检索查询;引入标点符号做句读等等。这本鸿篇巨著恐怕不下百万字“德厚兄这等巨著一旦编成可造福万代如此功德之事小弟愿全力以赴,至死不悔”管宁闻听此言,当场慷慨承诺。他还是热血青年,最易被蛊惑收买,比起招揽华歆来说要简单多了。于是乎,热血沸腾的管宁,也拉来二十二岁的邴原参与此事,放弃游学天下的理想了。邴原字根矩,也是北海国朱虚人,和管宁是乡党。他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全靠他人资助才完成学业,深知寒门弟子求学之难。其实,青州“一条龙”能来高密游学,也全是邴原鼓动而来。见高顺又要做如此大功德的好事,邴原当然义不容辞,一口应下此事。他和管宁一道埋头高密蒙学,开始为编撰大汉字典做准备。几日后,荀彧发现高顺没费吹灰之力,突然招揽到了管宁和邴原两位大才做门客,愈加钦佩高顺。他含笑问高顺:“德厚兄兄不是说管宁最难招揽么,兄怎么会如此轻松乎”“呵呵因人而异也”高顺含笑答。他心中其实还有一事未说出来:管宁因为性格原因驱逐了华歆,高顺这是在惩罚管宁而已。第二十三 瘟疫来袭忙碌间,二月来临,万物复苏。本应是农耕的大好时节,可是,一场瘟疫又席卷了整个帝国。∶阳中枢为此,派出皇宫里的常侍和中谒者等大量官员巡视各州郡,下发医药,救治感染瘟疫的百姓。高密县本来应该要好一些,自从高顺打压太平道后,县域内很少有大量人口流动了。只是,高顺又创办了高密蒙学,每日还有大量的青少年闻名前来,也把席卷全国的瘟疫带入高密县内。话说这年头的医疗水平极低,全国都没几个有名的医生,都是好岐黄的方士充当医生。因此,一场瘟疫下来,有的乡亭几乎都死绝,勉强才有几人能幸免于难。高顺收到青州爆发瘟疫的消息后,已经封锁高密县通往周边郡县的官道。即便如此,高密县境内,还是滞留了大量年轻学子。见情况紧急,他将高密蒙学里一些年长的学子征召,在县府正堂里召开会议。正堂里,灯火辉煌。一干学子和高密县所有的官吏都跪坐与此,共同讨论遏制瘟疫扩散的大事。高顺看了看众人,朗声说道:“诸君此瘟疫名叫伤寒乃伤寒邪气所致,被邪气侵入之人也携带邪气。邪气可通过肢体接触、说话等传染他人。因此,若是要杜绝邪气传播,必须实行隔绝感染者的制度,此事和孝道无关”因实行隔绝制度,让接受多年孝道教育的士人无法接受,于是才有了高顺刚才的解释。“哦”众人闻言后,都拖着长长的尾音惊呼。见此,高顺又道:“伤寒症其实不难治愈,用三味汤药可防可治。第一味是崧蓝汤,用崧蓝根茎熬汤可预防瘟疫;第二味是柴胡汤,用柴胡根茎熬汤,可治初期伤寒;第三味是麻黄汤,麻黄去节磨成粉末用汾酒泡成热汤,可治中期伤寒”“那后期伤寒如何治疗”闻听此言后,第一次参加会议的太史慈焦急的问话。他是东莱郡黄县人,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自然担心寡母安危。太史慈字子义,三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将,高顺自然知道此人。却没想创办高密蒙学后,无意间把这条大鱼网来。做实师徒名分后,太史子义是无法逃出他的手掌心了。一念至此,高顺遗憾的摇了摇头,说道:“本县也只是略懂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等,对后期伤寒症也无能为力不过,本县期望,高密蒙学中有人自愿学医,创出医家一脉来”太史慈闻听此言,却脸色微红的低下头。他来高密就学,却是怀着学好经典后光大门楣的抱负,哪里考虑到怎么去福泽天下万民啊一念至此,他目光炯炯有神的看向高顺,从心底里认定高顺为师了。插曲过后,高顺开始下达军令:“是子羽、太史子义听令,你们二人跟随马达林曲长,驻守高密南部官道出入口,好言宽慰滞留此地的学子和商旅”“喏”十六岁的是仪和身高已超过七尺的太史慈上前领命。是仪本来姓氏,字子羽,北海营陵人。高顺见此姓有墟怪,随口道:“氏字乃民无上,不吉利也”闻听此言后,是仪跪求高顺赐姓。话说这个年头,赐姓比起赐字号来还要重用,可谓是荣辱与共的大事。高顺前世的记忆中虽然不知此人,但是通过这件事,他也知道是仪将来会有一番成就的。于是乎,他赐“是”姓给是仪,算是和是仪定下真正的师徒名分了。“王叔治、刘威硕听令你们俩跟随麴子优镇守高密之北”“孙长绪、郗鸿虑听令,你们两人跟随高狐难离镇守高密之东”“许仁笃、程德枢听令,你们两人跟随典伯弘镇守高密之西”“”正堂里静悄悄的,除了高顺发表军令的声音。王脩、刘琰、孙邵、郗虑、许慈和程秉等人依次上前领命,和高顺任命的县卒曲长等人一起,开始奔赴抗击瘟疫的第一线。安排好军事之后,高顺又与戏忠、荀攸和荀彧三位智囊,讨论怎么高密县内安抚民心的事情来。戏忠善言辞又有急智,负责在高密县域内游走,引导黔首农人春耕和挖掘菘蓝、柴胡、麻黄等草药;荀彧年幼又善于政事,负责领导高密蒙学的一干学子熬制三味汤药。荀攸为谋主,孙乾为政事佐,常伴高顺身侧坐镇高密城。一时间,高密县域内几万名民众被高顺发动起来,垦荒、播种、挖取草药等,虽有瘟疫袭来,却也是有条不紊,毫不惊慌。而高密县域之外,整个青州已是乱成了一团。时常有“某县横死一千人,某县某乡全员死绝,某县天平道仙师开坛请神符救活几千人等等,”各种谣言传来。因此,高密县域内,一性信太平道的家族开始悬挂大贤良师张角的画像。甚至,还有的家族停下春耕的大事,准备逃离高密县,去寻求太平道仙师的庇护。闻听到这些消息后,高顺很生气。到目前为止,高密县域的腹部地区,还未出现伤寒瘟疫的迹象。即便是通往县域外的官道附近,被隔离的瘟疫感染者才死去了百人不到。如此战果,在如今的帝国境内已是最好了。一念至此,高顺禁不住唏嘘:“谣言如此凶猛,愚民却无理智,奈何”“德厚兄以小弟来看,高密县内的谣言,恐怕是有心人有意而为之”相伴一旁的荀攸见此,向高顺谏言。孙乾被高顺逼迫相投后,本来还有些怨恨高顺。自从跟随高顺到今日,却已经被高顺行事所折服。他含笑宽慰高顺:“令君万民心中都有一杆秤明公诚心为我高密万民,万民心中其实已知道,其他一小撮居心叵测之人,不足为虑”荀攸思索了片刻,眼睛忽然一亮,笑道:“德厚兄可将那些欲要迁徙的家族,迁至高密瘟疫隔离区和瘟疫感染者一起居住”“不可啊,令君此事万万不可”孙乾闻听此言,脸色突变,惊呼道。高顺闻言后,眼睛一亮,冷声道:“行就这么定了呵呵”第二十四章 再斗管亥荀攸的计谋是“打草惊蛇”之计。既然太平道能在防守森严的高密县域内兴风作浪,肯定有内应躲藏在被鼓动的家族中。若是如此,还不如将计就计,把敌人放到瘟疫之源,看他如何应对。高顺已经明白此谋,当然要按计谋行事。孙乾是关心则乱,又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