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郑王天下> 分节阅读 10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05(1 / 1)

言。原本之所以离国,为的是郑忽的婚事,他根本未料到婚事之后会再与宋蔡等国国君会于曲阜。这是第一个失误。与齐侯盟会后,齐侯提议前往曲阜,这个面子是一定要给的,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鲁国竟然敢往死里得罪郑国,天子和宋蔡竟然连一点颜面也不给齐国留。这是第二个失误。要知道,齐侯作为调和的中间人,郑庄公也好,宋公、蔡侯也罢,多多少少是要给齐侯一些颜面的。这是最基本的尊重。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更何况是调解两国关系的中间人。经过此事,齐与宋蔡必然会成为死敌。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宋蔡发兵围郑国馆舍开始,这个仇就已经结下了。因为这是赤裸裸的打齐侯的脸。第三个失误则是,从一开始,郑庄公就寄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将此事解决,甚至将蔡地归还也在所不惜。这是由于郑国的北进方略所决定的。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宋蔡以及天子从一开始所关注的焦点就不在土地之上。这是谁为没有料到的。若是早知道他们的目的根本不是土地,而是为了驱逐郑忽,郑庄公怎么可能会来曲阜一会。“儿不孝,累及父君,还望父君恕罪”郑忽率先打破了沉默,不过言语之中却有些哽咽。没办法,一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离开郑国,郑忽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已经接受了自己是一个郑人,是郑庄公之子,是郑国世子的事实。期间或许有一些波折、磨难,但他对郑国、对郑庄公、对那些支持帮助他的人、对长葛的民众都是怀有感情的。郑国,是他在这个时代得以生存乃至搅动风云的倚仗。而郑庄公,则是为他遮风挡雨的大树。现在,他逼不得已必须离开,离开他的倚仗,离开为他遮风挡雨的大树。郑忽心中有不舍,亦有迷茫,更有恐惧。离开了郑国,天下虽大,何处才是他的立身之地。郑庄公听出了郑忽的哽咽之声,心中亦是悲痛不已。这个昔日在他膝下承欢的爱子,在他和群臣以至郑国受到危难之时,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就这一点来说,他是欣慰的,因为宗庙和社稷需要的就是这种遇大事而不退,勇于担当的继承人。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至少在短时间内,他的这个爱子,郑国的法定继承人是无法回到郑国了。“吾儿毋忧,蔡侯背盟,今天子、宋、蔡、鲁强逼于我,一旦出曲阜,我即背盟,背盟者岂我一家哉”这话真不是郑庄公安慰郑忽的,而是他真准备按照高渠弥的建议来了。一旦脱险,无论如何他都不准备让郑忽流落他乡。郑忽听到这话,确实心中一暖,但现在的他已经冷静下来了。事实也确如郑庄公所说,一旦脱险,盟约这玩意就成了厕纸一张,屁用没有。反正只要安全的离开曲阜,郑齐两国绝对是要联合起来向这几国开战的。这事是必然的。届时,背不背盟也无甚大碍不过,话虽如此,但还是存在些问题的。首先,不要看此次曲阜之会,出现了劫盟强逼事件,就以为各国诸侯都不讲信用,视盟约为一纸空文。事实上,此次之所以会出这摊子事,完全是蔡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虢公当初对这于这件事,是明确表示过反对的,后来看郑国实在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这才默许的。而就拿蔡侯来说,郑国上下都是说他背盟,其实人家压根就没背盟。不然的话,邓和召陵两邑现在还能稳稳的握在郑国手中吗若是蔡侯真有背盟之举,人家早就发兵将两邑给收回来了。蔡侯的上窜下跳,只是因为对郑国强逼他立盟约不满。最初只是想要修改盟约,将失去的土地要回来,顺便再给郑国一点教训,以报郑国君臣的羞辱之仇。后来,虢公和宋公的入局,尤其是虢公的入局,使得他要回土地的愿望落空。毕竟两个都是大哥,他这个小弟实在没什么话语权。既然土地是没指望了,郑国又迟迟不愿答应他们的条件,蔡侯岂能甘心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才有了兵围郑国馆舍的一幕。简单来说,蔡侯这是为报当初被羞辱的仇怨,是泄愤之举。两国关系本来就不怎么好,蔡侯根本就不怕往死里得罪郑国。即便不兵围郑国馆舍,逼其就范,也少不了一战,强逼之后,也是一战。两相比较,蔡侯岂会不知道怎么选。所以来说,在盟约这个问题上,人家蔡侯从始至终都是遵守的。蔡侯尚且如此,更逞论他国。郑国不遵守盟约确实可行,但郑国在国际上的威信就要深受打击了。列国中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不遵守盟约的国家玩的。至少在此时是这样的。即便到战国时期,凡是有志于天下的列国诸侯,都注意维护自己国家的信誉。郑国若欲称霸,以至于并天下,在此时来说,信誉一定是要有的。不然,没人会买账,像齐桓公想背曹沫之盟,管仲尚且劝其不可,更何况此时的郑国。除非有一天,郑国能像战国后期的秦国一样强,我背盟,你无如之何列国亦不敢声援。这才有背盟的资本。除此之外,还是别轻易消费自己的国家信誉,这对郑国的称霸大业不利。其次,就是一旦背盟,天子必将收回彤弓。彤弓是郑国争霸的关键所在,名正才能言顺嘛。虽说,天子赐郑国的彤弓更像是一种纯粹的褒扬。大致相当于后世大学里搞的什么荣誉教授之类的头衔。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赐彤弓之后,天子会为得彤弓的诸侯划定势力范围。像齐国的范围是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晋国的范围是汾水流域。郑国的范围是没有。这也是当初郑庄公说什么都不愿意去成周感谢天子的原因。彤弓让郑国一跃而成为大国不假,但又有点名不副实。郑庄公对此能不反感吗而在郑忽眼中,没有范围就是最大的范围。所以,郑忽说什么也不愿让天子再把彤弓收回去。别小看这一柄没有划定势力范围的彤弓,这才是未来郑国真正的霸王之资。也真是因为上述这两个原因,冷静下来的郑忽才不愿让郑庄公背盟。一来郑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公然践踏社会价值的地步,二来,一旦背盟,还不容易经营出来的有利局面必然付之东流。一旦郑国出问题了,身为郑国世子,未来郑国继承人的郑忽又怎么会好受。离开郑国,凭借着他的先知先觉,他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不离开郑国,郑国这个国家就要出大问题。这个选择题,郑忽已经没得选了。第二百零八章 兴郑者必忽也本卷完“父君,背盟之事绝不可行,我即背盟,不过图一小快尔,而弃信于诸侯,必失天下之援”“儿实不孝,不能再事于父君膝下,至附奉享宗庙,愿父君宽宥”郑忽不再囿于自身,期期艾艾作妇人之态,而是为郑国通盘考虑。颇有一种曾国藩所谓的,一身之屈伸,一人之饥饱,世俗之荣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的仪态气度。郑忽的力劝让郑庄公心中更加难受。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郑忽还为郑国,为他考虑。甚至有一刻,郑庄公多么希望郑忽退缩,请求留在郑国,这样他或许会失望,但至少他能够在心中说服自己将郑忽留下。而郑忽却没有郑庄公再叹,一时之间又不知道该对郑忽说些什么。沉默了半晌之后,郑庄公这才问道:“吾儿去国之日,欲何往”这确实是个关键的问题。郑庄公即便同意郑忽离去,也必须得搞清楚他的去向,不是说郑忽离开了,就对他不闻不问了。郑忽为他、为郑国、为群臣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在他心中更加坚定了无论郑忽走到哪,都是郑国法定继承人的决心。郑忽沉默以应。心中却在迅速思考着这个问题。此时的诸侯国见于经史记载的有一百七十余。很多诸侯不过有城邑二三座,据有一乡之地,与后世王朝中的强宗豪右一般无二,便称孤道寡。这样的诸侯国,自然不在郑忽考虑的范围之内。因为这样的诸侯国,人口少,实在没有可发挥的空间,去了也难有太大的作为。中原的几个国家,宋蔡鲁和郑国有仇,也不再考虑之列。若去齐国做上门女婿,齐侯肯定不会亏待他,但问题是他在齐国也没有什么可发挥的余地。齐国在齐侯的治理之下,政局稳定,而且齐侯比郑庄公活的时间还长。郑忽若想在齐国搞点小动作,万一引得齐侯不快那就得不偿失了。不能搞小动作,难道去齐国种田郑忽怎么可能会颓废到如此地步。其他国家如陈卫楚。卫国,郑忽肯定不会去,文姜和宣姜这两大祸水肯定是要陪伴在郑忽左右的。若去卫国,二女的艳名一旦入卫宣公耳,郑忽自度没有反抗之力。而且他与公子伋关系极好,让公子伋夹在两头没法做人也实非郑忽所愿。陈国尚可,与郑国关系良好,历史上原主的正妻正是陈女,陈国也是当世的一流国家,人口基数足够郑忽扑腾。但问题是,郑忽对陈国的内部情况所知不多,一个人前去又失去了先知先觉的优势,郑忽心中多少有些犯嘀咕。而楚国,则是有些排斥中原地区的国家,用事者皆出自楚国的公室宗戚,郑忽一个带有郑国烙印的外人想要在楚国掌权,难如登天这样算下来,留给郑忽的选择并不多。也就郑国的同宗晋国或许是个还算不错的选项。首先,晋国是得天子赐彤弓的大国,虽然现在因为内耗的原因已经沦为二流国家。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家本身的人口基数还是在那摆着呢。只不过分成了两个阵营罢了而且晋国内乱,给了郑忽一个火中取栗的绝佳时机。郑忽只要能够得到来自郑国,哪怕是一丁点的帮助,就能在晋国搅动风云。原因也很简单,郑国是中原大国,郑忽是郑国世子,虽然流落在晋国,但郑国若出力帮助郑忽,那就意味着郑忽没有被郑国上下所放弃。届时,郑忽立刻就会成为两方竞相争抢的香饽饽。要知道,此时的曲沃和翼,即便两方联合对上郑国,也只能认栽。对于这么一个强大的中原国家,又是同宗,若能得到其支持,统一那还不是早晚的事情。所以,思来想去,郑忽还是觉得出奔至晋是个不错的选择。“晋”良久,郑忽这才将目的地缓缓告知与郑庄公。“哦”郑庄公有些不解。在他心中,郑忽的第一选择应该是齐国。郑忽若能齐国,他也比较放心。不说别的,两国关系如此,齐国一定会给郑忽最大的尊重,而且齐国上下还会生怕郑忽未来不能回国继位,这对郑忽来说是一个极强的助力。“去晋何如去齐”郑庄公委婉的劝道。“不然,儿闻时难得而易失,齐上下安,百姓明,君臣和洽,非可以建功之地。今晋则相反,君臣有间,上下离心,政谋不良,真大丈夫所欲奋击争功之乐土也”“且儿一旦去郑,如不能建大功,以力威震列国,父君即有意助儿归国,然盟誓在前,以郑齐二国之力,恐难更改”“儿苟能制晋国之政,与父君南北呼应,临周室而迫之,天子亦无如之何,儿归国之日即在眼前”郑庄公听完郑忽的话,心中迅速衡量起来郑忽提议的可行性。正如郑忽所说,一旦郑国和晋国南北形成呼应之势,天子也奈何不了郑国。到时,郑国或强逼或利诱让天子和宋蔡更改盟约,确实是一条能让郑忽提前归国的路子。对于郑忽的能力,郑庄公是没有任何怀疑的。郑国只要稍微再给郑忽一些帮助,郑忽在翼或者曲沃执政这事,基本上来说,没有太大的悬念。唯一让郑庄公心存疑虑的是,郑忽何时才能真正的执晋国之政,即整合晋国的各方势力,形成合力。三年五年还是十年毕竟内斗的晋国对天子来说,威胁不大。就像此时,天子如果帮助翼,曲沃就打不赢战争,天子如果帮助曲沃,翼一定会战败。天子在两方的争斗中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又岂会将晋国的威胁放在心上所以,想要晋国真正的威胁到天子,至少得使得翼和曲沃取得谅解,并达成共识。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活。两方的争斗持续了三十年,当初郑庄公还出兵帮助过曲沃伐翼,他深知想要化解两方的仇怨,必须要以一方的灭亡才能终结。而如果不能将晋国整合起来。在地理上和郑国形成呼应,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