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其实也无所谓,以陉庭现在的战斗力,郑忽有自信面对两国的兵马时,仍旧能够战而胜之。而且能让郇、耿两国灭冀,郑忽已经算是少出了一份力,这么算下来,其实还是赚了。邓荒却向高渠弥质疑道:“冢宰之策甚善,然臣恐二国互通,届时,我有背信之名,且二国或将连兵伐我”高渠弥闻言一笑,胸有成竹的道:“邓大夫多虑矣,得冀,大利也,苟邓大夫据此大利,将如之何”邓荒恍然大悟,道:“深藏以避之,不轻出也”“然”高渠弥击节表示赞同。他正是准备利用两方都贪利的心理。像后世的楚怀王是怎么被张仪用六里地欺骗的,无非是贪利二字而已。很多时候很多问题,统治者其实还不如普通人看的明白。曹刿所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是这么个意思。“大夫之言甚善”郑忽对高渠弥的献策极为满意。虽然有些无耻,但不可否认这确实不失为一个良策。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达到目的的办法有很多种,只要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什么过程其实并不重要。要知道,这是政治,政治难道还要讲究君子风度搞政治的君子向来会死的很惨的。而且来说,姬姓郑氏这一脉还真没有君子的基因。那些黑历史,郑忽现在都不好意思去扒。而若干年之后,那些黑历史却成了郑国先人雄才大略的证据,郑忽他老爹庄公、祖父武公、曾祖桓公,三个黑历史最多的人在后世竟然被尊为郑氏三公。所以说,历史向来是相当讽刺的,是非功过留于后人评说终究还是抵不过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郑忽若是最终能够窃晋强郑甚至统一天下,别管他耍了什么手段,总会有人为他洗白的。郑忽现在对此看的很明白,也不管什么身后名或者说世人的评价之类的,只要能够顺利的解决问题,别管耍什么手段,他都愿意一试。“大夫既有此筹谋,此事便交与大夫处置”郑忽直接拍板,将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高渠弥。“唯”郑忽相信以高渠弥阴人的能耐,一定会把事情办的很出色。最重要的征伐方略既然已经定了下来,剩下的就是处理各方关系。首先,郑忽是晋臣,这种事无论如何都要向小子侯汇报一下,表面上的尊重还是要有的。其次,郑忽和曲沃关系这么暧昧,这样的事和曲沃通一通气,曲沃也会对郑忽比较放心。如果这件事,郑忽不向曲沃和翼城两方通报情况,总有些人会胡思乱想,届时,万一有人拖后腿,郑忽虽然不惧,但终归是个麻烦。实力不够强大,装孙子还是必要的。“等我灭了这三国,并且消化下去之后,曲沃和翼,哼哼”郑忽确实对现在这种夹缝生存的状况已经相当不满了。而灭郇、冀、耿三国既是改变这种境况的契机,也是郑忽将在晋国崛起的前奏。无论如何,一定不容有失。“仇”“卑下在”“吾命汝至翼,将吾欲三国之事告于翼侯”“唯”“陈戎”“卑下在”“尔至曲沃”“唯”郑忽这俩贴身护卫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分别成为郑忽与翼和曲沃的接头人。二人做事手脚也比较干净利落,郑忽之所以能在翼和曲沃之间左右逢源,这二人功不可没。布置完这些任务,郑忽又关心了一下粮秣和甲兵以及其他的一些内政后勤问题,得到的答复也比较让他满意。于是,这场会议便这样圆满结束。接下来,郑忽只需要静候就可以了第二百三十七章 郇为长郇国国都郇邑,此时,郇伯正在大殿之内接见前来造访的高渠弥。定计之后,高渠弥决定亲自出使郇、耿二国,郇国是他出使的第一站。郇国与郑忽同姓,初封者乃文王第十八子郇伯。说起来,当初武王封他的十八弟于郇,是有特殊意义的。主要原因在于郇国盛产食盐。郇国所在的地方,后世称之为临猗。战国时期著名的大盐商漪顿就是发家于此。历史上曲沃武公灭郇,将地赐给了荀息,荀息就是晋国智氏的始祖,智氏的崛起固然有政治上的原因,但专擅食盐之利也给智氏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要知道,食盐从古至今都是属于战略物资,尤其在古代,谁要能得到一产盐丰富的产盐地,发家致富都不在话下。郑忽原本是不知道郇国盛产食盐的,后来出使郇国时才发现这一风水宝地。不仅如此,根据郑忽搜集的情报来看,包括晋国在内的周边其他国家,冀、耿、杨、贾、霍、梁、芮等,吃的都是郇国的食盐,就是成周,也有一部分食盐来自郇国。可以说郇国就是一金灿灿的聚宝盆,而且还是扼住别国咽喉的那种聚宝盆。郑忽垂涎这块土地已经长达近一年之久。只能说好吃不怕晚,郑忽一直都没有轻举妄动。高渠弥向郑忽的献策,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也有顾忌郇国这一块的意思在内。郇国这一块牵扯太大,不可轻动,不然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敌视。“外臣代主上敬问郇伯安”“寡人躬安,劳烦世子挂怀”郇伯回礼道。对于郑忽,郇伯一直还比较尊重的,倒不是因为郑忽的郑国世子身份,而是他一直认为郑忽是同道中人。当初郑忽访问郇国时,送了他一件襌衣。襌衣的妙用就不用多说了吧反正自从郇伯得到这件襌衣之后,小日子过的挺滋润,那个酸爽就别提了。不过,襌衣虽好,也有玩腻的时候不是。毕竟,人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在相同的刺激下会出现递减的趋势。所以,郇伯现在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代替襌衣,刺激他大脑中多巴胺分泌的物什。郑忽“博学多闻”他是知道的,如果郑忽愿意给他提些建议,或者再送给一件能够媲美襌衣的物什,他是十分乐意的。问题是,他现在面对的是高渠弥而不是郑忽,又有郇国一干大臣在场,他实在不好开口。“未知世子遣大夫前来所为何事”郇伯最终还是压下了心中的某些躁动,向高渠弥询问来意。高渠弥装模作样的叹了口气。郇伯不解,向高渠弥询问道:“大夫何故如此”高渠弥闻言,立刻转变为一副余怒未消的模样,道:“郇伯竟然不知前时吾主使冀,冀侯以为吾主乃流亡之人,不足畏也,竟出言相辱,臣常恨不能死之”高渠弥表现的怨气极大,郇伯隐隐都有些心悸。毕竟高渠弥纵横战场这么多年,身上的凶悍之气在发怒时展露无疑。郇伯一个只知吃喝玩乐安享太平的主,畏惧这种气场实属正常。至于冀侯有没有折辱过郑忽,大概是没有的。不过,现在高渠弥说他有,那他就有。这种事想栽赃嫁祸太容易了,除了两方之外又没其他人在场,编造起来外人也难辨真假。“吾主以为郇伯,文王后也,河东同姓之国以郇伯为长,长者在,吾主不敢擅专,故遣臣至此咨问以郇伯之意”高渠弥再次行礼,向郇伯表示感激之意。郇伯回礼,连称不敢,心里面却被高渠弥的那句河东同姓之国以郇伯为长捧的极为高兴。人在高兴时,总会头脑发昏,作出一些不那么理智的行为,郇伯大概也是这样。郇伯接过高渠弥的话头,大骂冀侯竟然敢行如此无礼之事,这简直就是不把他这个郇伯放在眼里。之后又拍着胸脯保证,说他一定会为郑忽讨还公道之类的话,听的高渠弥是感激涕零,接连称赞郇伯真是当世的楷模,诸姬的榜样。接着,高渠弥趁势提出和耿国一道合兵攻打冀国的建议。高渠弥保证,如果能攻下冀国,郑忽除了要拿冀侯泄愤之外,其他的无论珍宝、土地还是女人,郑忽都一概不取,全归郇伯所有。郇伯得到高渠弥的许诺,说不动心是假的,不过他还有一点疑虑,那就是这个分赃协议,耿国会不会同意。郇伯还是有点脑子的,至少他还没被高渠弥吹捧之言和所画的大饼搞的分不清东西南北。这样的疑问对高渠弥来说自然算不上什么,来之前他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很多问题也已经打了腹稿,其中就包括这个问题。“郇伯勿忧,如郇伯信任臣,此事便交由臣处置,臣必不敢使郇伯出师而有无功之虞”高渠弥的这个保证其实和放屁没什么区别,他要真帮助郇国解决了这事,还怎么挑起两国之间的争斗。他这不过是敷衍之词罢了即便灭翼之后,郇伯遣人责问,他直接一推二五六也就是了。大不了陉庭出兵帮助郇国打耿国,等回师的时候还能顺道灭了郇国。总而言之,无论怎么玩,陉庭是不会吃亏的。但这些事郇伯是不知道的,他还以为高渠弥和郑忽是在真心帮助他。郑忽是什么人,同道中人啊既然是同道中人,怎么可能会欺骗他人总是下意识会信任一些和自己有相同爱好和类似经历的人。就像心理学家在教授安慰人的方法时,总是会说:“表现出感同身受的一面或者一句我可以理解你,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更能让被安慰者敞开心扉”高渠弥有郑忽这个郇伯同道中人的加持,他的话,郇伯自然是不会怀疑的。“善,大夫诚能如此,寡人愿以白壁二双,金二百为谢”郇伯还算讲究,还知道给高渠弥准备一份答谢礼。但高渠弥是这么容易被这些蝇头小利收买的人吗当然不是等把三国都灭了,郑忽难道还会亏待他不成高渠弥这么狡诈一人,这点东西还拎不清吗“郇伯厚爱,外臣谨谢之”最终高渠弥还是表现出一副欣喜若狂的模样,让人感觉他一定会为这件事尽最大努力的。郇伯也很高兴。拓土广地之事啊这是,一旦实现了,即便他死了,也能在地下和列祖列宗吹牛批了。郇国又不是什么大国,有作为的国君寥寥无几,也就在宗周昭王时期,有一任郇伯担任过王卿士。郇伯觉得,他马上就能够实现远迈父祖的宏业了第二百三十八章 闻战则喜接下来,高渠弥又以类似的方式诓骗了耿侯。欺骗从来不是目的,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搞定了郇伯和耿侯,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另一方面,郑忽也已经和小子侯以及曲沃武公就伐冀国达成谅解。两方都不会因为郑忽攻伐冀国而与郑忽为难。说到底,郑忽与晋、郇、耿是同姓,冀国只不过是个外人罢了。谁也犯不着因为一个关系不大的外人而与郑忽结怨不是。得不偿失所以,冀国被孤立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协调好各方关系之后,这场战争其实就已经进入了预备阶段。陉庭更是犹如一台精密战争机器一样,开始发动起来。陉庭城守府中的命令一条接着一条的往下面传达。已经编入陉庭户籍的士卒接到命令之后,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也开始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作些必要的准备。得益于郑忽一年前颁布的赏功令,现在整个陉庭人人皆知,战争是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利益的。这也算是郑忽流亡的福利了,整个陉庭的上层贵族满打满算也就四个,郑忽、高渠弥、邓荒和公子辛丑。除高渠弥外,邓荒和公子辛丑一直以来都是郑忽的亲信。是以,郑忽在长葛实行的军功爵制以赏功令的形式毫无阻碍的陉庭推行下去。不仅推行了下去,而且比在长葛时更为激进。在长葛推行的所谓军功爵属于阉割版,职爵是分离的,爵位只是爵位而已,并不能借此担任官职。而在陉庭推行的赏功令则把爵位和官职结合了起来,不同的爵位可以担任秩比不同的官职。这样,军功爵制不仅有了经济上的优待,更有了政治上的支持。想要做官,就要先立军功,有军功者不一定可以为官,但没军功者一定是无法为官的。当然,这是对普通人而言的,万一遇见一个大才,郑忽也是可以绕开这一制度的。不过,这种事郑忽是不会轻易去做,一种制度想要贯彻落实下去,威信二字是少不了的。即便是绕开,也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高渠弥对赏功令的推行,初时是有些犹疑的。作为老牌大贵族的他,在陉庭虽然不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但是这个制度的冲击力太大了,大到他绝对无法忽视的程度。这个制度一旦推行下去,意味着他将来有一天可能会和一群泥腿子同殿为臣。这事想想都让人毛骨悚然。这是出自一个奴隶主剥削阶级自身本能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郑忽亲自下场,将赏功令的内容掰开了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