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皇牌农女> 分节阅读 1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3(1 / 1)

大,能做买卖的地方有的是,咱们再找就是了。”阿福表情开朗了不少,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嗯,我一定帮你找个比王绣花那儿还好的地方。”她一心将功补过,一边说一边转动着大眼睛往两边扫量,走出没多远,便在街对面看到了另外一家面馆,赶忙扯了叶知秋来看,“知秋姐姐,你看,那家行不行”这家面馆的名字相当直白,幡牌上就写着两个字:面馆。铺面小了一些,不过位置还不错。左边是卖农具的,右边是个胭脂铺,附近还有一家小酒馆和绸缎庄。拐过一个巷子口便是清阳府的主街道,人流量很是可观,不愁揽不到生意。她顿时动了心,“走,过去问问。”老牛叔没找到栓桩,便将牛车停在路边,坐在车上等着。叶知秋和阿福进了面馆,放眼打量:三十平不到的面积,整齐地摆放着六套桌凳。一张桌子配两个长条板凳,桌子上都摆放着筷笼、盐罐、醋蝶,还有一盘剥好的蒜。板凳不知道坐过多少吃面的人,表面磨得光亮如漆。左边的墙上挂着一排竹板,上面刻着“清汤面”、“打卤面”等字样儿。青砖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半点杂物。简陋洁净,这是叶知秋对面馆的第一印象。大概是刚开门的关系,店里没有客人,也不见负责招呼的伙计。最里面有一道门,挂着半截帘子。水蒸汽混合着烟味,从帘子下面钻出来,在附近的桌腿儿间缓缓萦绕。深吸一口,便能闻到一股生面的清香。“请问有人吗”叶知秋站在门口,声音不高不低地喊了一声。帘子后面传来一阵窸窣声,紧接着露出一双半旧的绣花鞋,青底红花,绣工算不得精致,却也有模有样。鞋上是一段灰色的麻布裙裾,腰间扎着一条黑色的半截围裙。门帘一挑,露出头脸并穿着暗绿色夹袄的上半身。是一个年近五旬的妇人,略显灰白的头发绾成最简单的发髻,用一枚老旧发黑的银簪别在脑后。缠了一条青底红花的发带,露出整个额头和鬓角。她的脸部轮廓很是清秀,五官端正匀称,即便有些细纹作祟,依然难掩风韵,想必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难得一见的美人。“想吃什么面”她也不出门,挑着帘子问。声音淡淡的,带出几分阴郁的冷。叶知秋发现她说话的时候,眉头会下意识地皱起来。不说话的时候,嘴唇紧紧地抿起来,唇角下垂。眼睛看起来没什么神,乌沌沌,令人望而生畏。阿福似乎有点怕她,悄悄地拉住了叶知秋的衣袖。叶知秋也不太擅长跟这种不苟言笑的人打交道,尽量让自己笑得自然一些,“请问你是这家铺子的掌柜吗”“嗯。”妇人回了她一个极淡的鼻音。叶知秋有一种热脸贴上冷臀部的感觉,心里有点尴尬,脸上却再接再厉地笑着,“我想跟你做点儿生意,咱们能谈谈吗”这次妇人没什么反应,别说鼻音了,连眼波都没动一下。叶知秋还以为自己被无声地拒绝了,正准备转身离开,她却放下帘子走了出来。就近选了一张桌子,默默落座。这是要谈的意思叶知秋踌躇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走过来,与她对面坐了。等了片刻,人家也没有发问的意思,她只好自己开说,“呃,是这样的,我想借你的地方卖点儿小吃。材料我自己准备,卖得的钱,我分你两成,用柴用水我另外算钱给你。当然了,我不会影响你生意,做面优先,只要闲下来的时候把锅灶借我用用就行。”回答她的是一阵长长的沉默。叶知秋不自在地咳了一声,补充道:“我只在你这里做半个月”没反应。“那个你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也可以帮你跑堂洗碗打扫打扫卫生”依然没反应。她这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让叶知秋有点儿精神颓废,声音不由自主地变小了,“我厨艺还不错,或许偶尔能帮你做做面什么的如果你信不过我,我做点儿东西让你尝尝也行”还是没反应。叶知秋彻底泄气了,“那不好意思,打扰你了,我再去别家问问吧。”站起身来要走,就听她淡淡地道,“想做就做吧。”第020章 要开夜市了更新时间2014428 18:21:54字数:2255“啊”叶知秋一愣,随即意识到她这是答应了,不由喜出望外,“这么说,你同意我在你的铺子里做买卖了”妇人目色沉沉地扫了她一眼,“只要你不嫌晦气就好。”叶知秋被她这一眼看得后颈发凉,笑容有些僵硬,“晦气是什么意思”妇人不答话,起身,挑开帘子,自顾自地进了灶间。叶知秋略作迟疑,便跟了进来。灶间很小,灶台占去了将近一半儿的空间。一台三灶,两口大锅,一口炒勺,其中一口大锅里正烧着水。靠墙放了一个一人来高的架子,上面摆着大小不一的陶瓷盆,盛着切好的菜丁和腊肉。架子旁边支着一方面板,上面搭着一绺切好的宽面条。让她惊喜的是,灶台对面还有一个土坯搭建的烤炉,看样子很老了,泥层脱落,露出里面烧得焦黑的青砖。炉膛里整齐地码放着几捆柴草,想是许久没用,被当成了屯柴的地方。她按捺住心头的激动,小心地问道:“大婶,这烤炉还能用吗”妇人往灶里送柴的手滞了一滞,“我姓元,叫我元妈。”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叶知秋感觉她的声音格外阴沉,似乎还带上了几许怒意。她悄悄地吐了吐舌头,知错能改地叫了一声元妈,又重新问了一遍,“元妈,那个烤炉还能用吗”“修一修应该能用。”元妈头也不回地答。“那就太好了。”叶知秋欣喜地攥了攥拳头,她原本还担心小吃的样式太过单一,卖不出去。有了烤炉,就能多翻出几个花样来,不愁招不来买主。这个地方还真是找对了店铺找到了,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住宿。十几里地呢,走着太累,雇车又太贵,她不可能每天都回小喇叭村。况且那个混蛋男人只给了她半月的期限,她也没那么多时间浪费在路上,还是在城里找个落脚的地方为好。“元妈,你这儿有住的地方吗”她凑过来,脸上堆着笑,“不用太好,晚上能眯一觉就行,柴房或者仓库”“我这儿没你说的那种地方。”元妈面无表情地扔过来一句。叶知秋不死心,“大堂也行啊,我拼两张板凳当,还能顺便帮你守夜,一举两得”住客栈可是要花钱的,她一个女孩子不能去住大通铺,最便宜的单间一晚上也要一百文。半个月就是一两半银子,在小喇叭村,够两口人勒紧裤腰带过一年了。钱还没赚到手,能省则省。不知道是被她说动了,还是不耐烦了,元妈松了口,“随你的便。”“谢谢元妈”叶知秋高兴地道谢。元妈没跟她说“不客气”,见锅中的水滚开了,起身取了面板上的宽面条,分散丢进去。用长筷搅了几下,又往灶下加了一把柴,顺手在小锅灶生了火。面条又薄又韧,一开便熟了,用竹笊篱捞出,用凉开水过凉,沥水装碗。烧热的小锅加油,放葱姜蒜末、香菇丁、油面筋、腊肉丁大火翻炒,加高汤调味烧滚,放一把焯好的豆芽,浇在面条上。再摆上两片腌好的胭脂萝卜,一半煮鸡蛋,完成。做面的整个过程娴熟利落,行云流水一般,没有半点多余的动作。那碗面说不上多奢华,可配料、汤头和火候,都很讲究。时间也把握得刚刚好,早一点晚一点,都做不成这碗清香爽滑的浇面。一个小面馆的妇人,居然有这等厨艺,着实令人惊叹。香味弥漫,引人垂涎,阿福忍不住连吞口水。叶知秋吸了吸鼻子,“元妈,你这高汤是用鱼、鸡和猪骨熬成的吧”元妈似有惊异地打量了她一眼,却没有答话,端起那碗面,坐在灶边吃了起来。她的吃相很文雅,细嚼慢咽,没有一点儿声音。叶知秋讨了个没趣,尴尬地摸了摸鼻子,“元妈,那我先回去准备准备,明天再过来。”她只带了几斤土豆,打算做样品请人品尝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铺面,看元妈的样子,并没有考校她厨艺的意思,那点东西也不好干什么。她要回去跟成老爹和虎头交代一下,还要买点儿配料,收拾收拾土豆,只能明天再正式开张了。“今天晚上开夜市。”元妈头也不抬地道。她这话题有点突兀,叶知秋一时没反应过来,“啊”阿福也想起这茬来了,拍着手道,“对啊,马上就冬元节了,该开夜市了。”托前任的福,叶知秋对“冬元节”这个词有些印象。除了过年,华楚国有四大节日,分别是春元节、夏元节、秋元节和冬元节,合称四元节,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每到四元节的时候,各大府城都要提前半月开夜市,以示庆贺。四元之中以冬元节最为热闹,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一年的耕作基本结束,人们都闲了下来,余粮充足,腰包也最鼓。按照华楚国的风俗,冬元节要进行冬补。吃饺子馄饨,吃牛羊暖锅,吃麻油炖鸡,还有小孩子最喜欢的面糖,油酥饼,豆面糕,绞棍糖稀,老少皆宜的糖葫芦也会隆重上市。除此之外,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比如清阳府,就有一种名叫“荷包藕”的小吃,用秘制的藕条加上青红丝、蜜饯、干果仁包成荷包的形状,烘烤或者油炸做成,是一种可口的甜食。节日是消费的代名词,第一天可是抢占市场的最佳机会,岂能错过叶知秋当机立断,“我先回村里一趟,拿了东西再回来。”元妈没听见一样,沉默而专注地吃着面。叶知秋也不以为意,打了声招呼,便拉着阿福出了面馆。“成家侄女儿,咋样谈成了吗”老牛叔一见到她们就急着打听。“成了。”叶知秋一边答一边上了车,“老牛叔,走吧,回小喇叭村。”老牛叔愣了愣,“啊这就回去了”“爹,快走吧。”阿福比叶知秋还急,催促着,“知秋姐姐还要回来呢”“还回来”老牛叔表情吃惊又不解,“这是折腾啥呢”叶知秋和阿福对面坐好,笑着道:“先走吧,路上说。”“好嘞。”老牛叔甩了个清脆的鞭哨,驾起牛车,吱吱嘎嘎地往城外赶去第021章 组团掏洞更新时间2014429 2:30:37字数:2382冬元节前后,正是掏洞的好时节。掏洞是一种打猎的方法,就是在动物进入冬眠的时候,找到它们的洞穴,进行捕捉。比起活猎,这种方法既安全又省力,深得山村人民的推崇。掏洞又分掏土洞和掏水洞,掏土洞即猎取陆上动物,掏水洞就是捕鱼打捞水货。叶知秋回到小喇叭村的时候,正赶上村里的人组团准备进山掏洞,村子正中的大路上站满了人,热闹极了。出去的多半都是青壮年,由几个经验丰富的老人领队。男人们背着大号的背篓,腰间挂着几卷的麻绳,带着铲子,铁锹,刀子,火折,网兜,还有削尖的木叉,脸上洋溢着即将出门的兴奋和迫切;女人们拉着自己的丈夫、父亲或者儿子殷殷叮嘱;孩子们为还没吃到嘴里的肉而欢欣雀跃,在人群之中跑来跑去地撒着欢儿。村里有规矩,女人和不满十四岁的孩子是不能进山的。不许孩子去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不让女人去则是迷信和偏见。说是女人阴气重,会冲撞山神,失了庇佑,只能留守家中,等待男人们满载而归。还有一个不成文规矩,水洞和土洞只能掏一个,掏了土洞再去掏水洞,就是对山神和水神的不敬,会受到鄙视和排挤。老牛叔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掏水洞的,要过完冬元节,等水面彻底结了冰才能出发。牛车一进村,便引起了空前的关注。“老牛,进城回来了”男人们热情地跟老牛叔打着招呼,眼睛不时地瞟向坐在车上的叶知秋。“啊,回来了。”老牛叔挂着一脸憨厚的笑,不厌其烦地回话。女人们却是习惯性地先看车上有什么东西,然后才打量叶知秋,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小声地议论着。阿福对这些八卦的人很不屑,小声地道:“知秋姐姐,你别搭理他们”叶知秋笑了笑,并不以为意。有人看她,她就大大方方地看回去。偶尔有人凑过来跟搭话,她也笑着回了,并没有因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感觉丝毫不自在。这份淡定和从容,让阿福对她又多了几分崇敬。刘婶家就两个男丁,鹏达在学堂念书回不来,就算回来她也舍不得让他去做粗活。刘叔往年都跟团进山的,今年因为闹胃肠去不成了。一年当中唯一一次发财的机会就这么没了,她积了一肚子的怨气。叶知秋一进院子,就听见她跟成老爹大倒苦水。“我还指望他能打点儿东西回来,卖了钱给鹏达攒着进京赶考用。谁知道那个不中用的早不倒晚不倒,偏偏这个时候倒下了。过完冬元节就是年了,家里连点儿荤腥都没存下,这日子可怎么过啊”“他刘叔也不乐意得病,这不是赶上了吗鹏达进京不还早着呢吗他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