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残明> 分节阅读 18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83(1 / 1)

“昨天晚上喝多了呗嗨,小鬼头管那么多,官家的事情谁说得清。”那妇人不安地回头看了一眼,还好,船舱方向没有任何动静,那些官老爷应该没听到她嚼舌根。船舱里面,莫元根在舱门前停了下来,嘴角露出一丝苦笑,犹豫片刻又坐回床上,不敢出门面对那些旅客异样的目光。他是广西南宁的士子,在刚刚结束的恩科里中了二甲进士,和其他几位同年一起外放湖广,搭乘夜航船赶往长沙。昨天晚上兴之所至,他们几个饮酒赋诗,高谈阔论,一直折腾到后半夜,吵得全船都睡不着觉,其他旅客怒气冲冲地前来干涉,他们却突然换上官服,把告身几乎甩到对方的脸上,吓得对方魂飞魄散,狠狠满足了一把虚荣心。“真是少年张狂,我行事太孟浪了”莫元根当时觉得很过瘾,酒醒之后却非常后悔,他出身贫家寒门,还有一半的壮族血统,好不容易地金榜题名当了官,却在赴任途中惹事生非,对仕途的发展可不是一件好事。已经到了长沙地头。湖广总督和三司衙门都在这里,高品阶的武将更是如同过江之鲫,一个还没上任的七品知县真算不了什么,这件事虽然不大。但对于一个官场新人却很严重,传出去难免落个仗势欺人,有失检点的风评。“都怪杜平一时放纵,我也是糊涂了,怎么不劝他一劝”莫元根有些生自己的气,转过头看着正在另一张床铺上酣睡的杜平。杜平是这次恩科的同年,行事稳重,见识广博,又年长大家几岁,在同行的几人中颇有威信。总是像兄长一样照顾莫元根。从广州到湖广的一路上,杜平每次谈起心中志向,都是要去湖北前线抗清杀敌,救万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每每让莫元根又敬又佩,也对将来充满了向往。没想到的是,他们在郴州停留的时候,突然接到朝廷的通知,杜平从湖北通山县令改任湖南辰溪县令,他没能去成湖北前线,心中郁闷之下。才闹出昨晚这场变故。舱门突然啪啪响了几下,有人在外头敲门:“几位兄长,长沙府就要到了,快出来看看”莫元根连忙站了起来,上前推推杜平,又推推另一张床上的陈尚文:“杜兄。陈兄,起身吧,长沙已经到了”“噢,好的,我们洗漱一下就来。”陈尚文坐起身。笑着点了点头。他出身广州富商之家,也是这次恩科的同年,听说还有个弟弟陈尚武在湖广军中供职,他出手一向阔绰,大家一路上的花费几乎让他包了。等到莫元根出去后,陈尚文微微一笑:“小莫性子淳朴,是真的担心你呢,是个好朋友明代士子秀才之间往往互相称呼朋友。”“我知道,所以我打算向汪军门举荐,让他去督粮道衙门试一试。”杜平点点头。“他性子太谨慎了些,督粮道上通下达,神神鬼鬼都要打交道,小莫能行吗”陈尚文微微一皱眉头。“谨慎的人往往办事周密,督粮道事务繁琐,正需要他这样的人才,又不是让他去做道台,有军门撑腰,谁敢小瞧他”杜平笑道:“傅阁老赶鸭子上架,非逼着我去督粮道,幸亏汪军门看出我不是那块材料,才把我打发到辰溪县,免得将来出丑。”汪克凡的提督操江衙门挂牌之后,下属机构也相继成立,督粮道就是其中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和楚军的后勤部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还是那些人干着那些活,但为了联系方便,对楚军内部就叫后勤部,对大明则称为提督操江督粮道衙门。辰溪县则位于湖南西南部的辰州府,背后是湘西的重重大山,湖广会战的重心正在向南转移,汪克凡安排杜平去辰溪县,明显也大有深意,只是涉及军事秘密,陈尚文也没有细问,只笑着说道:“杜兄去辰溪县上任,是吏部核发的告身文书,何督辅再不愿朝廷插手湖广,也不至于公然把你拒之门外,又何必临到长沙府的时候自泼污水,害得小莫为你担心。”杜平一向行事稳重,却突然在船上纵夜饮酒,又摆出一副我是官老爷谁也管不着的恶心嘴脸,分明是想给自己身上抹黑,有意做给何腾蛟等湖广官员看的。“哎,惠而不费的一件小事罢了,最起码没有什么坏处,所以不妨试一试。湖广战局一日紧似一日,我仓促间赶往辰溪县,只盼尽量少些掣肘,专心办事。”杜平说道:“其实以陈兄大才,去辰溪县定然比我做的更好,只是宁州急需一为精明强干的县令,汪军门才选中了陈兄。”杜平已经接到汪克凡的命令,由楚军提供资金,让他在辰溪县用两个月筹集粮秣,修缮城墙,并在辰州府城一带进行各种部署,一旦战事不利,楚军就会退守辰州时间紧任务重,杜平没工夫和湖南官场周旋,所以故作莽撞张扬,以便将来放开手脚行事。“呵呵,宁州县令是我自己求来的,我听舍弟说过,军门好容易在幕阜山打下一份基业,熊立春却把那里搅得乱七八糟的,我倒想去会会他”陈尚文是陈尚武的同胞兄弟,有这层关系在,他就不便在湖南任职,作为广东著名的海商世家,陈尚文骨子里有一股冒险精神,听说宁州的形势非常复杂,就主动请缨去那里担任县令船到长沙,大家一起登岸入城,前往总督衙门和布政使衙门投帖求见,无论莫元根还是杜平和陈尚文,都是湖广的地方官员,在名义上归何腾蛟节制,所以到了湖广先要拜见上官,至于何腾蛟见不见他们,当然就是另一回事。回到寅宾馆后不久,他们就收到了总督衙门的回帖,约在三天后集体召见,毕竟朝廷几年来都没有开科举,作为日理万机的湖广总督,何腾蛟这么做很给这些新科进士的面子了。大家就安生在长沙府住下,静等面见何腾蛟,不料短短三天内风云突变,长沙府的空气突然变得非常紧张,各种谣言满天飞,都说鞑子大军渡过了汨罗江,已经攻进了湖南境内。杜平等人想走却走不了,只得苦苦等到第三天,一大早赶到总督衙门求见何腾蛟,不料却吃了个闭门羹,总督衙门的一个师爷出来接待,声称何督辅军务繁忙,不能召见大家,让他们各自赴任,以后再见督辅不迟。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何腾蛟的官要大好几级,大家白等了三天却不敢发一句牢骚,只能匆匆告别,各奔东西。莫元根打听一番,听说汪克凡的大军在湘阴以东,通城以西一带,正和鞑子的大军激战,就和陈尚文一起渡过汨罗江,赶到楚军的营中。两天后,陈尚文离开楚军,长途跋涉翻过幕阜山,前往宁州上任楚军离开幕阜山之前,熊立春率领宁州义兵对兴国州发起了佯攻。天佑兵不好惹,天佑兵加上乌真超哈兵更不好惹,熊立春对汪克凡的命令多多少少打了些折扣,宁州义兵的佯攻雷声大雨点小。他率领数千人马在幕阜山外围清扫清军的小型据点,逢山开路遇水填桥,伪装成一支先头部队的样子,似乎几万大军就要从这里出山,以迷惑耿仲明,但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屁股绝不离开幕阜山。耿仲明用兵狡诈多疑,多疑就难免疑神疑鬼,虽然觉得熊立春在装腔作势,还是向兴国州集中兵力,以防万一。见到清军蜂拥而来,熊立春突然杀了个回马枪,拐向西南的九宫山一带,又攻破了清军的两座寨子,准备就此退入幕阜山,大功告成。在九宫山的外围,宁州义兵意外抓到了一个清军的奸细,本想一刀砍了脑袋,却看他不像普通的细作,似乎来头不小的样子,就把这件事向熊立春进行了汇报,熊立春正好闲的没事,命人把那个奸细押来,亲自审讯全当解闷。“你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熊立春正在吃饭,漫不经心地瞟了那奸细一眼,此人三十多岁的样子,虽然一身衣服破烂不堪,模样非常狼狈,但脸上和双手都细皮嫩肉的,一看就是没有吃过苦,按道理说,鞑子不应该选这种人当细作的。“在下王双人,黄州府人氏,为避兵灾孤身难逃,还请将军收留”牛佺饥肠辘辘,看着熊立春手里的饭碗,不由得咽了一口唾沫。正文 第一零二章 孔有德和尚可喜隆武三年的二月底,忠贞营趁着孔有德分兵黄州府的机会,组织了一场规模惊人的大撤退,超过二十万人的军民分批离开湖北荆州府一带,撤往长江南岸。孔有德和尚可喜率部追击,但苦于兵力不足,没能拦住忠贞营,只有负责断后的刘芳亮、刘体纯一部被堵在了长江以北,向西退进了三峡地区。孔有德兵不血刃占领了荆州府和承天府,立刻派人向北京送去捷报,然后整顿兵马渡过长江。万里长江和一般的河流不同,从雪山高原奔流到东海之滨,所以一年有两个汛期,除了七八月份的主汛期外,每年的三四月份由于上游冰雪融化,也会造成长江水量大幅增加。随着水量的增加,长江似乎变得更加宽阔,千舟竞渡,百舸争流,清军的渡江船队往来穿梭,运送着士卒辎重,黑黝黝的大炮像要择人而噬的猛兽,如林的军旗几乎遮蔽了江面,居中的一艘楼船上面赫然插着两面王旗,王旗下面却探出两个小小的身子,一男一女都是十一二岁的模样,满脸兴奋地看着这壮观的场面。“大哥,这条河好大呦比辽河还大”那个小女孩容貌俏丽,虽然年纪尚幼,但已经能看出是个美人胎子。“笨蛋,这不是河,这是长江,江当然比河大”那个小男孩一脸鄙视,终于找到一个胜过妹妹孔四贞的机会,显得非常得意。“谁说江一定比河大咱们路上见的黄河就好大,比比好多好多江都大比这条长江也大”孔四贞想不出具体是哪条江,就提高嗓门大喊大叫,似乎声音越大就越有理。“黄河没有长江大”一奶同胞的孔廷训奋力抵抗。“黄河大黄河大黄河大”孔四贞的声音越发尖利,他和孔廷训经常斗嘴,每次都占尽了上风,像机关枪扫射一样不停地叫着,把孔廷训急得面红耳赤。却说不出话来。楼船的上层甲板上,孔有德和尚可喜并肩站在船舷边,笑嘻嘻看着一对小孩子吵架,两个人的表情都非常慈祥。混不像平时杀人不眨眼的模样。尚可喜在清初三藩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的祖父就是辽东军将,包括他父亲在内,一家人几乎都死在抗清战争中,和满清本来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尚可喜本人在皮岛总兵毛文龙手下担任鹿岛副将,毛文龙被杀之后,他仍然坚持抗清,却遭到明朝官吏的百般排挤,最后走投无路投降满清。皇太极听说悍将尚可喜来降,喜出望外之下大呼“天助我也”,把他的部队命名为天助兵。尚可喜一生善于审时度势,以“睿智”著称,所以才得了个智顺王的封号。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后世的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反清,尚可喜却两头下注,他自己还当大清的王爷,摆出一副“忠贞报国”的模样,却让儿子尚之信起兵协助吴三桂,等到吴三桂兵败之后,尚之信顺利得到赦免。尚家几乎毫发无损。就在前不久,他的儿子尚之信被选中担任宫中侍卫,所以留在了北京。对于清廷勋贵来说,能在皇帝跟前担任个“一等虾”“二等虾”什么的,就是最好的镀金经历,尚之信和顺治小皇帝搭上了关系。将来板上钉钉会继承王位,只要顺治帝不倒,尚家最少可保三代荣华富贵。尚可喜不声不响,就把一切安排的如此妥当,让孔有德自愧不如。他就狠不下心肠把幼子留在北京受苦。不过这也难怪,尚可喜子嗣众多,他孔家却人丁不旺,当然要把孔廷训这个唯一的继承人带在身边,以安众将之心。在“三顺王一顺公”里,耿仲明像是孔有德的部将,尚可喜的地位却更超然一些,孔有德对他早有笼络之心,笑呵呵地碰了碰他的胳膊。“老尚,你是不是想起世子了世子是天聪十年四月的生日吧,正好比小女年长半岁,这两个孩子几年没见了,若是见到肯定开心。”虽然是闲聊的口气,孔有德却有意无意的把尚之信和孔四贞扯到一起,这两个孩子年龄相仿,如果能结亲可是一桩美事,大家以后都要在江南就藩,通过和亲结成统一战线,成本低,效果好,就看尚可喜是否同意了。尚可喜却装作没听懂的样子,呵呵一笑说道:“之信这孩子既然入宫,没个三五年就回不来,四贞若是闷得慌,就让之孝常来走动些。”尚之孝,是尚可喜的次子,他也希望有个盟友,但不愿受孔有德的控制,所以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的试探。况且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孔四贞这小丫头被宠坏了,刻薄尖酸,连自己的长兄都不知道礼让,并非儿子的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