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眼前也没有办法。玄风卫这个神秘组织,竟然能够控制当朝的官员,这个组织想要干什么难不成是他们想要除掉自己吗自己可是没有和玄风卫结仇,要说和玄风卫有交集,还是自己收留了老乞丐师兄,还有前几天一个玄风卫的刺客进到自己家中行刺。看样子自己和玄风卫脱不了干系了,一定要好好调查一番这个组织。第一七五章 讨论国策啪一声瓷器的碎裂声音在屋中响起。“这个赵承嗣太可恶了,这一次我们的四个人就这样舍弃了,他们的官职虽然不是很高,可是办事也方便,被这小子给破坏了。”屋内大概坐着十几个人,为首的一人身上穿着夜行衣,根本看不清他的真面目。下面的人根本就不敢吭声,这穿着夜行衣人的后面,一个大大的玄字大旗。“幸好拿回来了打狗棒,天下丐帮即将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可是一大助力,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可是这个赵承嗣却三番两次成为我们的阻力,此人不得不除。”下面的人点点头,自家统领说的很多,赵承嗣最近老是跟他们作对,这对他们的计划有阻碍。“主人,此人现在是朝廷的武德使,深得皇帝信任,如果此时除掉他的话,那么皇帝一定不会善罢甘休,这对我们也不利,所以一定要从长计议。”下面又一人对着穿夜行衣的人说道。夜行衣人沉思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那就让他丢掉这个官职,然后慢慢的除掉他。”大宋勤政殿,赵匡胤正在接见赵纯臣。“纯臣,查清楚了,这些人贪赃枉法的证据找到吗”赵匡胤脸色铁青,自己最恨贪官污吏,一下子还出现了四个,其中还有一个监察御史。“官家这一切都已经查清楚了,这四人家中都搜出来巨额的财富,多余他们俸禄百倍甚至千倍,而且他们留下的遗书也将承认了他们的罪行,这是遗书,老胡也是他们胁迫的。”赵承嗣将四位犯官的遗书递了上去,赵匡胤看了一下猛地一拍桌子。“哼,这背后一定还有内情,这百斤火药只用了一点,其他的到哪里去了,流落到那里了,这也是个问题,现在这件事就算了解了,但是私下里你继续调查那些剩余的火药,不要声张,朕要一查到底。”赵匡胤大发雷霆之后,让赵承嗣再继续在这件事上做计较,而是私下里去调查那些剩余的火药。外松内紧,看起来赵匡胤也知道这其中也不简单,这四个人应就是替死鬼。“想不到朕一直提防武将,想不到文臣也开始了不法事情,虽然他们不能夺取朕的江山,可也能动摇朕的国本,看起来朕不杀士大夫这一条值得深思。”不杀士大夫,赵承嗣浑身一震。赵匡胤怎么跟自己说这些,不杀士大夫可是大宋的治国策略。赵匡胤曾在石碑上刻下留给子孙的遗言,宋朝历任皇帝在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不过,这份遗训至为机密,除了特定宫中人士之外,甚至连宰相都不知道。后来金朝打败宋朝,占领皇宫时,才发现这份文件的存在。遗训记载的内容有下列三点:一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是:“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从柴家子孙与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官员并没有被杀。这不杀士大夫也许就是赵匡胤所说的策略,但这是机密,怎么能够跟外臣说呢也许赵匡胤知道自己失言了,不过话已经说出来了,也收不回去。“怎么纯臣你对朕不杀士大夫的策略有什么不满吗”赵匡胤看到赵承嗣的疑惑,以为他有什么高论。“臣不敢,不过”赵承嗣也没有顾忌,既然你皇帝问了,我就说说,你石碑上面也说了不杀言事之人,即使我说的不合你心意,也不会被杀头。“官家不杀士大夫真的好吗”要不是赵承嗣来自于后世,他绝对不会说这么多,伴君如伴虎,说的不合皇帝心意的话,那真的就完蛋了。对于赵匡胤立下的誓碑,赵承嗣也十分佩服,可是对于其中的条款赵承嗣不敢全部苟同。尤其反感第二条,怪不得宋朝的文人只要不是谋反大罪,从来没有听说谁被杀了,被杀的岳飞还是个武将。“哦朕,真的想听听你有什么高论,难道尊重读书人不对吗,用文臣治国不好吗”赵匡胤是武将的身份夺得的江山,加上他也是经历过五代战乱的人,深知皇帝换得快的道理,所以他很害怕武将掌权,所以他十分对文人推崇,压制武将。这样就造成了文人一家独大,武将没有地位,这也导致以后大宋没有任何骨气,面对外敌的入侵只有被动求和的份。究其原因武将无论立了多大的功劳都不如文官动动嘴皮子,同样级别的武将在文官的面前就立刻矮了一大截,所以后世有人说大宋不像个爷们。“臣不是那个意思,尊重读书人,尊重文臣,那是圣人之言,我知道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我大宋再次出现武将专权的局面,更加是为了使大宋的江山千秋万代,武将的权力是要限制的,以免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赵承嗣说的这些话都说道赵承嗣的心坎中去了,赵匡胤也十分高兴。“既然你知道这些,那为什么什么还说朕这条不杀士大夫规定不对,哪里不对了。”赵匡胤认为这是他的得意之作没有想到自己的臣子都不赞同,这还真让他有点恼火。本来这些都是机密,要不是刚才说漏了嘴,绝对不会说出来这件事。而且这小子似乎对这项国策还十分的不满。这可是朕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来的决定,现在放在太庙之中,自己也一直这样做的。这也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现在有人反对,而这个人还是自己的看重的人,既然说开了,那么赵匡胤也就索性听听他到底怎么说赵承嗣心里也有一点想法,那就是自己这算不算是参与制定国策了,总算参与了一件事大事,如此那自己就好好说道说道,也算为大宋和汉族做点实事了。第一七六章 文武相平衡赵承嗣也看到赵匡胤的脸色不对,也知道这可能是皇帝有点不满了。“官家听我慢慢说,限制武将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将文官士大夫的位置摆这么高,更不能留下不杀士大夫的誓言,这虽然只有皇帝本人知道,但是知道之后皇帝会牢记这条誓言,心里不知不觉就会倾向于士大夫。”“这样士大夫就会认为皇帝根本不可能那他们怎么样,越是他们的气焰就会越发的嚣张,最后可能会使他们一家独大,限制皇权,您不是说只有武将篡国,哪有文官夺权的,那东魏的丞相高欢的儿子高洋为什么会建立北齐,他不是文官吗所以对于文官也是不能太过宽容,更不能不杀士大夫。”高欢是东魏的权臣,掌握了东魏的军国大权他的儿子高洋后来取代东魏成为北齐的开国皇帝。赵承嗣看着赵匡胤若有所思,又进一步说道:“官家你像利用文臣限制武将,可是你想过这样一来的后果吗”“后果,什么后果,那样只会让我大宋千秋万代,没有武将的威胁,文官何足道哉,你没有听说过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吗”赵匡胤的认知了武将的威胁更加的可怕文官他还真的没有放在眼里。赵承嗣苦笑道感情刚才那一番口舌白费了,得还是不能有这样的思想,否则还真的危险,再说一遍吧。“官家此举造成文官势力必定强大,接下来的是武将或者说是整个国家的武风受到影响,因为他们能从朝廷的政策中看出国家不重视武而是重文,那他们就会弃文从武这样就极有可能在民间厌武成风。”赵匡胤立刻接过话茬:“这样有什么不好,民间习文成风,这是一个国家文化兴盛的标志,你看南方的唐国,百姓喜文而厌武,这么多年来,百姓安居乐业,人人富足,违法乱纪之徒,更是少之又少,这有什么不好呢”赵承嗣看得出来皇帝真的是陷入怪圈了,处处只想到百姓好文风的好处,这不老赵同志又开始说了起来,并且越说越兴奋:“这样百姓都是好文风数十年之后,民间风气为之一清,政治清明,那时候定能重现大唐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赵匡胤说道此处,双眼放光,大唐盛世是他所向往的,他也想成为一个开明青史留名的好皇帝,想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可是赵匡胤忘记了大唐的盛世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是数次对外战争取得,是大唐的虎狼之师南征北讨才得来的赵承嗣摇头道:“唉官家可曾想想到百姓都是习文成风,不修武术,那么势必会造成百姓的身体羸弱,那么一但有敌的入侵怎办,谁来抵挡”“哈哈纯臣何故如此的糊涂,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大宋的军队自会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这是军人的本分,当初你我父子不就这是这样为大周出生入死的吗”赵匡胤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今天怎么老是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敌人来了我们有刀枪,还用问吗“官家我大宋的军队来自哪里”“我大宋的军队当然是来自民间招募的百姓,这是毋庸置疑的呀。”赵匡胤很是肯定的回答道。“那么官家百姓们都是弃武从文,他们的身体能够有多强壮,能够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吗。”看到赵匡胤想开口说话赵承嗣紧接着又追问道:“官家也许会说,我们实行的是募兵制,军人专门有自己的身份,当他们入伍之后可以进行严格的训练,这样一定能提高他们的也体能,他们也很快能够达到标准的,是不是”赵匡胤只得点了点头,自己确实是这样想的,当兵的只负责保家卫国,平时负责训练,有战事的时候要上战场。“官家说的也是十分有利,那么我有个问题想问官家,一匹劣马将它训练成千里马的几率是多少呢”老赵想说什么张张嘴却没有说出来,劣马在再怎么训练也不可能成为千里马的,他好像是有点明白儿子想说什么了。“就像一匹劣马怎么训练都不能成为千里马一样,一个身体孱弱的士兵,再怎么训练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士兵,只不过能让他的身体强壮而已,他日如果我们一统天下之后,征契丹能是对手吗”契丹人生活在北方的草原,骑兵是是他们的天然优势,他们的士兵虎背熊腰,异于常人,赵匡胤也是和他们交过手,自然知道他们怎么样。“我国中的百姓长期身体孱弱,造成我士兵的质量下降,别说我们要统一天下,恐怕守卫国土都有问题,这一些虽然不全是您提高文人的地位造成的,但是却有一大部分原因。”“限制武将是必须的,这是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但是不杀士大夫这一条可以去掉,文官武将的地位是平等的,只要我们能好好的用人,他们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怕武将造反可以改革军制,更加可以设立机构教育士兵的思想,让他们效忠的是国家而不是某个人,同时可以专门设一个官职到军中管理军中士兵的思想教育。”一不留神将后世的政委制度给整了过来,当年一个党支部建在连上,使党很好的指挥了枪杆子,在这个时代也是可以的。赵匡胤哪里听过这么绕口的话,被赵承嗣绕糊涂了,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说,心里觉得是不是真如他说的这样不该立下不得杀士大夫的誓言。他不知道赵承嗣用了一个偷换概念,明明是一个不杀士大夫,这个赵承嗣却扯到了,什么不杀士大夫会造成百姓身体孱弱,又扯到国防上面去了。如果是现代人很快就会发现猫腻,可是赵匡胤哪里会知道这里只是听着迷迷糊糊的,又觉得挺对。其实赵承嗣心里想说的禁武所造成的影响,他以前看过一部武侠剧说的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