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盛明贤王> 分节阅读 14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40(1 / 1)

守身如玉你就不能换个高雅点的词么朱祁铭见郕王一脸的坦然之色,不禁想起了当年他与烟萝的那点破事,便收起满腹心事,打算奚落郕王一番。“郕王兄,我哪有你多情听说你新收了一个叫李惜儿的舞娘为媵妾,你播情的足迹越过闺门,直达风月场,可谓是举世无双呀”郕王尴尬地笑了笑,“此事嘛,说起来也是有缘故的。还记得那年咱们一道在春禧殿赏舞的往事吗不知为何,那名舞娘的舞姿如刻在我脑中一般,总是挥之不去。我寻觅多年,终于找到了李氏,你不知道,李氏貌美如花,舞姿更是堪称京城一绝我与她两情相悦,有情人嘛,终归是要成眷属的”“当年的烟萝,而今的李惜儿,还有正妃、侧室,你身边美女如云,那么,你不妨摸着自己的良心问问,你所说的情,究竟归于何人”“李氏不,烟萝,不这个”郕王挠头,“这如何能说得清楚嘿,越王,你有些无聊耶”郕王不太看重小节,却又不失直率,不愿摆出伪君子的面孔,故而在朱祁铭看来,倒也不乏可爱之处。朱祁铭笑笑,故作深沉道:“多情本是无情种,无情本是痴心人”“嗯,这话颇耐人寻味,嘿,有意思”郕王脖子一扬,一把拉住朱祁铭,“多情本是无情种无情本是痴心人诶,越王,这是何意竟如禅语一般”庞哲从马车那边现出身来,“时辰不早了,请二位殿下移步。”朱祁铭淡然打量庞哲一眼,心中再无半点轻松之意。“本王方才在内院听烟萝讲了半天的故事,庞先生,这一切应该与您有关吧”庞哲正正身子,一副不以为意的样子,“想必如夫人只是讲出了三成真相而已,余下的秘事得靠殿下自己去探知。许多事,让殿下知道了也好,便于看清有些人的真实面目。”“本王说过,社稷危在旦夕,这个时候除了郕王,别人未必愿意伸头”庞哲眉毛一挑,“凡事都有意外,殿下谨慎一些总归是好的。”郕王睁着茫然的双眼,目光在朱祁铭与庞哲脸上扫来扫去。忽闻蹄声响起,月色下依稀可见十余骑人马一路驰来,待离得近了,当先一名骑者急忙勒住马,翻身落地。朱祁铭扭头望去,见是仪铭。“郕王殿下,宫中出大事了”仪铭望了朱祁铭一眼,顿住不语。“但说无妨”郕王命道。“是”仪铭走近三人,压低声音道:“有宫中内官来报,皇太后此刻正在雍肃殿召见襄王,劝襄王即皇帝位,还把襄王的金印强行留置在了咸熙宫”什么朱祁铭、郕王、庞哲闻讯都是一怔,如坠入了五里云雾之中,一时间摸不着头脑。庞哲皱皱眉头,“皇太后已命人传令,让襄王明日启程回襄阳府,为何今夕又改变了主意”仪铭一脸的为难之色,迟疑许久,才徐徐道:“这事恐怕与皇太妃有关。听说皇后取了尚宫局府库里的二十万两银子,想趁着夜色命人送出紫禁城,远赴北境交给也先,以期换回皇上,这事让皇太妃发觉了,皇太妃强令宫正司女官持刀截住送银的内侍,动静极大,惊动了整个后宫。有人乘机造谣,说皇太妃惦记着皇太后的咸熙宫那个好住处,想取而代之,逼皇太后迁宫皇太后闻讯后大怒,情势便成了这个样子。”郕王顿足,“本王不是严令禁卫把守紫禁城四门了么母妃这是何意完全是多此一举嘛”庞哲叹道:“眼看内外府库空虚,皇太妃也是担心殿下当家不易,故而一时着急,失了分寸。”仪铭又道:“皇太后定于明日辰初时分传召九卿,商议大事”朱祁铭不禁蹙眉。他知道郕王如今掌控着朝中大权,但郕王权力再大,也不能让他自己名正言顺地成为天子放眼天下,普天之下只有两人有权下旨指定继位者,除二人之外,其他人只能交章上奏,连郕王都只可“下令”,所谓的“令”易被最高层级的“旨意”推翻。有权下旨的,一个是北狩的皇上,以逊位的方式敕谕百官,指定继任者。可惜他落在瓦剌人手上,莫说他很难将心意传于京城,即便随行人带回了皇上的敕谕,真假莫辨,百官也不敢卒信,更不会从命另一人就是皇太后皇太后发布的书面命令不叫诏敕,也不叫懿旨,而是只有一个字:旨,或尊称其为圣旨她可以“圣母”之至尊,下旨指定帝位继承人,一如她当初下旨册立皇太子一样。更何况,此时的郕王未必对皇上留下的烂摊子感兴趣,万一把他惹毛了,一气之下撂挑子,坐视江山落在襄王手上,大明恐怕只有南迁一条路可走。想到这里,朱祁铭断然道:“明早我去雍肃殿”郕王咬咬牙,“我也去换做是别人倒也罢了,让襄王继位想都别想”:,,第三百七十章 鼎定大局在众多内官、女官的簇拥下,皇太后来到雍肃殿前。她已是快奔五十的人了,尽管如此,依照规制,仍不便在外男面前抛头露面。可是,眼下她顾不上这些。蛰伏多年的吴氏赶在这个时候蠢蠢欲动,想想吴氏心中积攒成岩浆一般的怨恨,还有她急于出头的作派,皇太后顿感脊背发凉。换个人登极也未尚不可这正是皇太后此刻的心态。深居后宫二十余年,她对朝政奥妙之处的洞察力不在九卿之下,但她终归是个深宫妇人,根本就看不清大明与瓦剌紧张对峙的这盘大棋,她以为在拥立新君一事上,可以兼顾社稷与私利,殊不知,由不同的人做皇帝,朝政走向会迥然不同,这关系到大明将何去何从胡濙、王直二人相继出了雍肃殿,姿容严整地施礼,眉眼低垂,不敢直视眼前的皇太后。“恭请皇太后移驾雍肃殿”皇太后缓缓扫视宫道那边,极目搜寻襄王的身影。可是,映入她眼帘的却是一张年青、俊逸的面孔。越王皇太后目光一滞,不知为何,她方才还是心意决然,可一见朱祁铭,转眼就变得有些不知所措了。朱祁铭在离皇太后丈远的地方驻足,内官、女官赶紧躬身退去,他们可不敢沾皇太后的光,站在皇太后身边承受堂堂亲王的大礼。“臣越王祁铭叩见皇太后”“越王,你快快起身。”皇太后有些诧异,自己的口齿为何变得不太利索了“越王,你来做什么你如今好好的,过去的事不提也罢,哀家自会为你做主,给你一个交代。日后若有人为难你,哀家绝不会坐视”朱祁铭正身,淡淡瞥了那边的胡濙、王直一眼。“臣不为自身想,只为社稷计。臣斗胆问皇太后,让襄王登极,皇室的伦理纲常何在届时的天子该如何称呼皇太后您,还有当今皇上”皇太后猛然一怔。若让襄王做了皇帝,襄王与皇太后是叔嫂关系,与当今皇上是叔侄关系,身为天子的襄王却要称嫂为皇太后,称侄儿为太上皇,这番情景模式想想都让人觉得无比滑稽皇太后咬咬牙,“适逢乱世,须懂得变通,哀家断然不会囿于小节而枉顾大义”“大义”朱祁铭从容道:“郕王是您的庶子,郕王登极,您仍是当之无愧的皇太后。若换成别人登极,名不正言不顺,想必无数士子会在午门外伏阙”“那又如何”皇太后眼中透着分怒意,厉声道:“让谁即皇帝位都会招致非议,哀家总得做个决断”现场的气氛骤然变得紧张起来,内官、女官悄悄退到了更远的地方。胡濙缓步走来。王直犹豫片刻,仍定在原处。“皇太后,越王年轻气盛,也是情有可原。越王殿下,大军新败,社稷危在旦夕,这个时候须由老成者出面方能收拾残局,郕王只想着求战,可兵者凶事,此时贸然交恶于瓦剌,京城人心不稳,情势将会变得万分危急还有殿下您,带出了一帮杀气重的勋戚家丁,怂恿勋戚子弟找瓦剌人复仇,殿下应约束那些人,否则,若有人不经朝中公卿商议,执意前往北境闯祸,后果不堪设想啊”朱祁铭冷视胡濙,神色中不再有半分的温文尔雅之态,“胡尚书,汉代的陈汤曾说:国家大事都须经公卿议定方能成行,可非凡的谋略并不是那些平庸者所能想象得到的,故而不世奇谋一旦经公卿商议,便极难得到认同。陈汤假传圣旨,率兵远征异域,斩杀匈奴郅支单于,一雪国家累年之耻,让大汉重新赢得了西域诸国的尊重。陈汤上书汉元帝,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成汤矫诏而擅自出兵,事后汉元帝并未追究陈汤的罪责,而是封他为关内侯。请问胡尚书,陈汤是罪臣、汉元帝是昏君么而今我大明何必担心勋戚子弟闯祸若有陈汤再世,此乃社稷之福”胡濙顿足,“此一时彼一时也大军新败,我大明须隐忍图变”“人家都打上门来了,还想着隐忍图变,荒唐”朱祁铭怒斥一声,也顾不上对累朝老臣保持最起码的尊敬了。“胡尚书宁愿大明像宋代一样,接连向胡虏输财赂币,一路丢疆弃土,任人屠城,抛下无数百姓遭受胡虏铁骑的蹂躏,也不愿像汉武帝时那样,举国上下过苦日子,支撑大军打残匈奴,让大汉与匈奴的国势发生逆转,是么”“可悲”朱祁铭一声大喝,惊得远处的内官、女官齐齐一凛,连皇太后的眼皮也应声跳动了一下。“宋从黄河边隐忍到西湖边,从西湖边隐忍到海边,以至于崖山之后无中国,说到底,宋代君臣不过是想着好死不如赖活,只顾自己苟安而已”“请殿下慎言”胡濙高声道。朱祁铭敛住怒意,闭目凝思。他必须拆解开一帮老臣的如意算盘,让心存幻想的皇太后赶紧醒过神来。“本王猜得不错的话,胡尚书等人拥立襄王即位,想必早与襄王达成了协议,先与瓦剌人媾和,万一媾和不成,便迁都南京,是么可是,朝廷一旦南渡,当今皇上也就成了徽钦二宗,还能回归么”胡濙怔在了那里。一年前与朱祁铭的那场激辩,让这个累朝老臣的信誉大打折扣,故而此时此刻,他不敢出言否认,因为任何的否认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而检验累朝老臣话语成色的时间已近在眼前,届时一旦朱祁铭的预言成真,则此刻的否认只会让他这个累朝老臣身败名裂,士子羞于与他为伍在这个儒士治国的时代,公然撒谎无异于自掘坟墓见胡濙愣在那里,皇太后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不错,能否让皇帝归来,这才是她不得不引以为重的头等大事皇太后盯视胡濙良久,眼中的失望之意随着泪光浮现了出来。莫非执意让襄王即位,真的源于自己的一时冲动此念久久占据了她的脑海。突然,宫道那边人影一晃,就见襄王现出身来。他时年四十四岁,姿容显得甚是儒雅,一举手一投足,都隐含君子之风,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极佳。皇太后匆匆瞥一眼姗姗来迟的襄王,目中的意味已无太多的期待感。她飞快地回过头来,静静望着朱祁铭出神。朱祁铭冷冷盯着愈走愈近的五叔王,嘴角挂着分决然,“叔夺侄位,也无不可,那便像皇曾祖永乐皇帝那样,举兵来取,先过了祁铭这一关再说”这番言语如惊雷一般滚过众人的头顶。襄王一震,连忙驻足,悄悄后退。皇太后掩面饮泣片刻,移步靠近朱祁铭,“你该择个日子谒见皇太子。哀家可以教导皇太子,但皇太子的未来如何,或将取决于你”言毕举步离去,转眼间,乌泱泱的人群跟了过去,遮住了她无比落寞的身影。郕王大步走来,而襄王早已不见了踪影。恰在这时,金英从另一条宫道疾走而来,“郕王殿下,十三道御史、六科给事中交章参劾胡尚书,说有耿峰、吴玉一男一女二人诉胡尚书的侄子胡庆强占民田,且犯下命案。”郕王漫不经心地扫视现场,目光却始终都未落在胡濙身上。胡濙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脸色好一阵变换不定,忽然敛衽拜伏在地,“恭请郕王殿下移步雍肃殿。”:,,第三百七十一章 历史性抉择围绕大位之争,各方势力不惜施以明枪暗箭,但这些黑暗的宫廷政斗会被牢牢锁在深宫大殿之中,不传于世。能在史籍上大书特书,且遍告世人的,自然是那些貌似“高大上”的正面消息。九卿终于就谁继大统一事达成了共识,他们率文武百官合辞请于皇太后:“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奠宗社。”皇太后批答:“卿等奏国家大计,合允所请,其命郕王即皇帝位,礼部具仪,择日以闻。”百官奉皇太后旨,跑到郕王那里劝进,郕王照例要辞让再三,直到于谦等人力请之后,郕王才点了头。正统十四年九月初六,郕王正式即位,是为景泰皇帝,定于明年改国号为“景泰”。因情势危急,登极仪典一切从简,免各地官员赴京朝贺。景泰帝诏谕百姓,大赦天下。“朕以皇考宣宗章皇帝仲子奉藩京师,比因虏寇犯边,大兄皇帝恐祸连宗社,不得已亲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