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太后金安(快穿)> 分节阅读 3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36(1 / 1)

郎,还有正在前线领兵的将领们,都在等着盼着婧瑜什么时候能把朝凰卫派出去剿匪,可是又谁都不敢主动提出来。朝凰卫是先皇专门为慈安太后设置的专属卫队,当初京城危在旦夕,只出动了两次,便改变了整个战争局面。可是那之后,再没有过任何行动。除了慈安太后身边跟着的冯婉儿,和保持在二十人的日常护卫太后的卫队,其它人在哪里,谁都不知道。朝凰卫的武器装备之顶尖,不知清军人人想往,就是西洋人,也都在想方设法的想要获得一二样品以便仿制,可惜从没有人成功过。这一回,婧瑜没有让大臣们失望,痛快的派出了二十个小队至曾国藩的帐下听用。还给了大家伙儿一个大大的惊喜,那就是她为既将开办的兵工厂提供图纸,包括生产机器和所有武器的制作图纸,以及弹药的制作配方。并且言明,朝凰卫的武器装备大家就别惦记了,工艺太先进,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她提供的只是现有工业水平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这已经让军事主官们欣喜若狂了。这东西可太重要了,国之利,器,重中之重,能看到那些图纸的人,十个手指都数得过来,存放之处的防卫更是比皇宫还严密。肃顺与恭亲王还分别给曾国藩去了密信,把婧瑜提供图纸的消息告知他,责成他务必尽快把兵工厂办起来,早一天造出来武器,就能早一天强军。曾国藩啊,婧瑜想起这个把大半个国家抗在肩上的晚清名臣,之后的半个世纪里,清朝几乎所有的名臣武将都是湘军出身,有人说,如果没有他,清朝可能在太平天国的时候就亡国了。婧瑜不去评价他做清朝的忠臣,平定太平天国是不是助纣为虐,大家都一样,谁也别说谁。但这个人,是个能人,大大的能人,这样的人,那就得重用。所以,冯三保带着朝凰卫出发的时候,婧瑜从系统商店里特意定制了一把与之前送给咸丰和恭亲王的同型号的手、枪,只是枪面的花纹由龙换成了虎,交给冯三保带去赏给曾国藩,以示对他辛苦平判的嘉奖。朝凰卫小队婧瑜是不担心的,他们只负责斩、首,都是远距离的击杀,没什么危险,只是有一件事让她为难了。“娘娘,让我也去江南吧”如今已改名冯婉儿的冯姑娘向婧瑜要求上前线。“为什么啊婉儿,过了年你已经二十了,你爹是恨不得见到哀家一回就跟哀家念叨一回,说你跟你们村的赵三省都订亲五六年了,盼着你们早日完婚,他好抱外孙呢哀家原想着找个日子给你们赐婚呢你怎么还想往外跑”冯姑娘的未婚夫婿赵三省是谢庄的异类,谢庄差不多全村都是猎户,只有赵家一家是读书人家。赵三省的爹以前救过冯三保的命,后来两家才订的亲。冯姑娘也不是跟赵三省没感情,相反,两人青梅竹马的,感情相当好。两家人都急得不行,希望他们能早日成亲,偏偏两个年轻人就是不着急。赵三省卯足了劲儿读书,非要等考中的进士再成亲,冯姑娘呢,之前就醉心武术与枪法,不想早早成家被绑在灶台上,跟了婧瑜以后,见识过朝凰卫的前进武器之后,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说来也怪,这两人,一文一武的,一点没隔阂,还特别的有默契。婧瑜喜欢冯婉儿,也特别羡慕她跟未婚夫的感情,就想着帮他们安排好,成全了他们有情人早成眷属。谁知道这姑娘还想出去打战。“娘娘,臣女与赵郎说好了,我去打战,他在家读书,今年会试结束之后,不管他中不中,我们都成亲。娘娘待我们恩重如山,婉儿也没什么能回报娘娘,婉儿知道娘娘心忧国事,想尽自己一分力。别的臣女也不会,只会武枪弄棒的,再说跟着朝凰卫出去,也没有什么危险,婉儿也不要功劳,只要能多杀几个匪首,能为娘娘解一点忧虑就心满意足了。”这姑娘是直性子,有什么说什么。“那好吧,你就跟着去吧,你的枪法好,去了是比他们强。”应该也没什么危险,婧瑜就没再阻止。论起来,冯姑娘的指挥能力可是比她爹冯三保还强呢,而且这姑娘还特别的能随机应变,随时根据环境变化改变战术,平时他们训练对抗,三五个小队都不是她一个小队的对手,她去了也好,能省不少功夫。婧瑜打发了朝凰卫去前线,基本上,战事就跟她关系不大了,具体事务都有大臣们办理,她不爱参和,刚好慈禧非常爱参和,就让她办好了。婧瑜把当初在圆明园写的小本本拿出来,对着上面写好的计划书看,合计着下一步该干什么了婧瑜圈定了一项,教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些上学的时候,婧瑜也是背过的。培养人材,那都是公认的兴国之基了。婧瑜也没正八经的在早朝的时候把这事拿出来说,单独叫了肃顺与恭亲王两个,再叫上慈禧,谈了谈自己的想法。“太后圣明,臣这几日正想上折子说这个事情。臣认为,不只要在各地开设学堂,还要选派优秀的学员出国留洋,甚至效仿西洋开办大学,培养实用型人才。”恭亲王这步子迈得可是不小。“六爷,这兴办学堂开启民智是好事,派学员留洋就不必了吧那外国的东西我看也没什么好的,学那些个劳什子干什么,至于那大学嘛,咱们不是有科举吗还办什么大学啊这不是重复了嘛。”慈禧向来是不喜欢洋人洋物的,她是守旧派的典型代表。“肃中堂以为如何”婧瑜自动屏蔽了慈禧的意见,转而为肃顺。“回娘娘话,臣同意恭亲王的提议,只是,大学之事可以稍缓,可以等过几年,有了一定的生源之后再办。” 嗯,这话说的,算是一片公心了。“那好,就按两位说的办理,在各地兴建学堂,选派学员去西洋留学。大学的事,再等等。六爷,接收咱们留学生的事情,还得你跟各国去协商。肃中堂,办学的事,就由你来安排吧”婧瑜尽可能一碗水端平。第61章 老佛爷别想吉祥了9慈禧太后再一次的被忽略了, 她的心情不美丽了,高四儿说,长春宫的宫女太监们倒霉了, 稍稍伺候得有一点儿差错, 就要被发落一番。安德海狐假虎威吆五喝六的,趁机整治往慈禧太后跟前凑的人。安德海可是个妙人, 哄人那是相当的厉害了,自打婧瑜见到他这个人开始, 就没见他那腰直起来过。把慈禧太后哄得, 什么事都交给他办, 如总也跟着主子高升,成了副总管了。要不是知道他是个什么货色,还真以为他是为主子尽心尽力的好奴才呢“高四儿, 安德海那是作死呢,你可别学他,好好把你的差当好了。”高四儿是婧瑜宫里的总管太监,也是整个宫里太监的最高品级, 更是婧瑜在宫里的眼睛鼻子嘴,太监这种生物,真是很难让人信任, 所以婧瑜时不时的就要敲打敲打。小皇帝载淳虚岁六岁了,搁后世,就是上幼儿园的年纪,这时候可不行, 五岁的时候就开蒙了,为他开蒙的两人都是以前科举三甲出身,亲贵府里选了十来个同龄的孩子陪着他一起读书。婧瑜非常反对小小年纪就进行填鸭式教育,力排众议,把每日的授课时间压缩在两个时辰。“淳儿,快来,皇额娘今儿亲自下厨熬的汤。”咸丰的xx质量不好,载淳就带着些先天不足,体质偏若,婧瑜只好把压箱底儿的药膳功夫又拿了出来,每日载淳来给她请安的时候,都能得到一碗汤,平时多半都是齐嬷嬷带着人熬,偶尔婧瑜也会亲自动手,偷渡点灵液进去。“姐姐,可没有这么偏心的。自打淳儿每日用了您准备的药膳,可是一回太医都没叫过,您是淳儿的皇额娘,心疼他,妹妹也不说什么感激的话了。可是您也不能让妹妹天天的就这么眼巴巴的看着,闻味儿吧”慈禧太后在一边儿开玩笑,自打婧瑜给载淳用药膳调理身子,慈禧只要有时间,一定要在一边儿看着,婧瑜也不在意,当娘的在意孩子,很正常。“妹妹怎么连孩子的醋也吃这汤可不能给你用,这是小儿补气益智的,你喝了也没用。齐嬷嬷,去把我平时用的养生养颜的方子找出来。”过了一会儿,齐嬷嬷拿着方子出来,婧瑜接过来放过慈禧手里,“拿去,拿去,惯会在我这里耍滑头”“还是姐姐心疼妹妹,以后,妹妹天天照着这方子饮食。”慈禧老早就羡慕婧瑜的好气色,好身体,以前那么弱的体质,这才不到一年呢,脱胎换骨似的,她知道婧瑜是得了好方子,就一直惦记着呢“妹妹,淳儿的身子现在调养得很不错,哀家想着,是不是该给他找个武师父了也不求他成什么绝世高手,他是皇上,也用不着他自己个儿动手打架,能强身健体,也是好的,妹妹觉得呢”慈禧是严母,婧瑜之前不让师父们给载淳安排太多课程,她都不乐意呢“那感情好,以前淳儿身子弱,妹妹也不敢指望他能拉弓射箭的,如果可是好了,咱们大清的行祖哪个不是文治武功的,淳儿能学到万一,那也是受用不尽了。”慈禧是真希望载淳好的,这一点不容质疑。“好,那就让温常勇教淳儿学武吧妹妹看,合适吗”婧瑜认为载淳的教育问题是最重要的,把他教育好了,才是改变国、运的根本。“那可再好没有的了,温统领是朝凰卫的统领,能亲自教淳儿习武,是淳儿的幸事。淳儿,还不快谢谢你皇额娘。”慈禧自然是一百个乐意,满大清的武官里头,如今最牛的就是温常勇了,凡是带兵的,谁不想做常胜将军,可是大清的武将,打过胜仗的都少,别说他这样都不能算是打胜仗,只能说是单方面碾压的了。当初御前侍卫的副统领有五六个,咸丰皇帝挑重他留守京城护卫婧瑜的时候,别人还兴灾乐祸过,这会儿,哪个不是羡慕得不行。婧瑜能让温常勇教载淳习武,那就说明婧瑜对载淳是真心的好。慈禧现在这么老实,虽说被婧瑜实力压制她想折腾也折腾不起来是一方面,婧瑜真心疼爱载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于是,温常勇有了新差事,就是每日早起带着载淳练一个时辰的功夫。因为有了朝凰卫的加入,江南的战事,很快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朝凰卫于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二十个小队分散到各处,太平天国的将领们很快就损失过半,没有人带兵了,这仗自然就没法打,再加上婧瑜让朝凰卫带过去的两千枚,半年的时间,江南全部收复。太平天国除了几小股队伍还是负隅顽抗,大部分都已肃清。朝凰卫做完自己的工作就撤回了京城,剩下的收尾工作自然有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处理。原本只是在朝廷高级官员心中有着超然地位的朝凰卫,这一次真的是闻名天下了。全世界的人也第一次知道了这种全新的做战方法,特种作战被婧瑜早蝴蝶出来几十年。有眼光的军事将领们都意识到了这种战术对整个战争的意义所在,各国纷纷开始组建自己的特种部、队。这都是后话了。因为朝凰卫的神级表现,婧瑜的威望更加盛之又盛。朝廷里她基本是一言九鼎,只要是她提出的建议,不有不通过的,连讨论都不用,封建的愚忠思想下,既便有个别臣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这就是大势所趋了。这种情况下,婧瑜更加要少说话了,只要不是大事,她从来不提意见,恭亲王与肃顺各有各的职权所在,他俩有默契,绝不轻易挑战对方的势力范围,有重叠的时候,都是提出来大家讨论,慈禧就是讨论的第三方,开始几人有问题争执不下的时候,婧瑜提过几次意见之后,三人也就明白了婧瑜的原则与底线,都是聪明人,以后就知道该怎么取舍了。婧瑜要的就是这种平衡,互相监督也互相牵制,只要利用好了,别让他们把心思都用在权斗上,把该做的工作做好,那就行了。“江南战事初平,百废待兴,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臣请减免江南四省赋税,以为百姓休养生息。”宝鋆提出要减免赋税,这也算是常例了,刚打完仗,一片荒芜的,再收税就太不近人情了。“这是自然的,户部按章程办理就是了。”慈禧太后同意的很痛快,这种事,也没什么可商量的。“两江连年战乱,朝廷赋税已经连续多年减少,去年,北京条约之后,虽然不用再给外国人赔款,每年省了了几百万两银子,但是今年各地开始兴办洋务,开办学堂,工厂,到处用银,如今国库也是捉襟见肘,应付不开了。”肃顺兼了吏部尚书之后,桂良接任了户部尚书,他是管钱的,朝廷办洋务,处处要银子,他又变不出来银子,再免了江南的赋税,他的差事就更难办了。“农民的赋税今明两年的都免了吧,朝廷再难,也不至于指着这样的银子过日子。商业税还是要收的,朝事坚难,只能大家同舟共济了,做生意的,日子总比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好过些,但是要有一个原则,要保护那些小买卖人的利益,不能竭泽而渔,出了横征暴敛的事情,哀家唯你们是问。”婧瑜也没办法,只能杀大户了,小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她也下不去手。“怎么光听着各地办军械所,机器局,枪炮厂的,没见着办民生工业的呢”婧瑜发现各地官员一窝蜂的都在建军工相关的工厂,最大的一场仗已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