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力,新人不能过于强硬,但若有实力也不用太软。于是黎池就与钟离书他们一边闲聊,一边等等到午时,去上朝的王掌院三人回来了。黎池三人上前去见礼,打了招呼。黎池这个人以及投注在黎池身上的目光,在王掌院这里似乎更加奏效。这大概是光脚的老翰林,与穿鞋的翰林掌院之间的区别像王掌院这样越是站得高的、还想往前走的,就愈要谨慎平衡各方权势。“和周,翰林院修撰之职,主要是掌修国史和实录,以及草拟一些典礼文稿和敕诰。想必这些你也是了解过的”黎池在做任何事之前,若是条件允许都会有所准备,翰林院修撰的岗位职责,当然也在他提前准备的范畴没。“下官确已略有了解。”“不过资治通史刚修成不久,修撰国史和实录这事,怕是暂时都不会做了。如此仔细一想,翰林院最近还真没有大事和急事要做,而小事和琐事也都已有人在做。和周,那你最近就看看史料邸报,观摩观摩同僚们撰写的敕书诏书等,待你学得差不多了,再为本官和圣上分忧。至于你们两位庶吉士,就跟着黎修撰。”黎池和钟离书他们之后一段时间的工作,王掌院做了如上安排。黎池和钟离书他们,自然满口答应。“下官定会谨记王掌院教导,力争早日学成,也好为您和圣上分忧。”王掌院安排完新进下属的工作后,就回去自己的办公地点了。那位一脸淡然面无表情站着听完全程的钱翰林,也在王掌院离开后,立即就转身走开了。然后唐翰林上前来,在会试糊名交卷时对黎池一笑,之后判卷时作为友方主考官、却比敌方判分还低的那个唐翰林。神情和善地对黎池说到:“和周,来,我带你们去你们日后办公的地方。”唐翰林带着黎池出了正厅,来到东厢的一个房间。房间面积不大,里面摆着三张书案即是办公桌,另一面靠墙立着一个大书架。“这就是你们以后办公的地方了。”唐翰林将三人带到地方后,指指大书架。“你们先将书架上这些,简单地看过一遍。若是看完了,可以来找本官,本官再带你们去后面的书库,那里面有大燕立国以来翰林院的存档。”黎池带头道谢过了,唐翰林又说有事尽管去找他,然后才回去自己的办公地点。就这样,黎池、钟离书和明晟,在中午的时候,终于得以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办公间里坐下来。之后下午半天,黎池他们就按照唐翰林的建议,看了整整一个下午的书。书架上有燕律、资治通史、四书五经这类常见书籍,也有翰林院内部编纂的翰林院细则等这类工作手册。且不说记性好又手抄过燕律和通史好几遍的黎池,就是钟离书和明晟两人,他们能考到第四名和第五名,那些书籍也是肯定暂时不用再复习的。于是他们就只将书架上的翰林院细则这些仔细研读了一番,又看了一些以往的邸报、典礼文稿,大致了解了翰林院的运作。然后黎池三人在翰林院上衙的第一天,也就结束了。因为黎池的状元府在城西,钟离书他们的住所在城东,所以下衙后他们一出翰林院大门,就分开走了。黎海了解过官员下衙的时间后,提前来等在翰林院外,此时看见黎池出来,赶忙上前去,“和周”“海哥”黎池有些惊讶。“你是来接我的”状元府距翰林院也就一刻多钟的路程,如今天色亮得早、黑得晚,他早上就是一个人走路过来的,都没用提灯笼。下衙这会儿,天色也还大亮着,用不着来接他。“对,反正我没事,就来接一接你。”黎池与黎海并肩往回走着,“海哥你虽认得字,看书信和契书这些没问题。可你在家没事的时候,还是可以练练写字的,以后用到的场合会很多。”“嗯,好。”黎海皱着眉答应了,“这也不是练了为下场考科举的,那就练练”黎池有些不理解黎海这种情况,也不知他为何会这样,或许只是纯粹厌恶为科举而读,反正他是不太明白的。黎池回到家,徐素早已亲自做好晚饭等着了,他赶紧回屋换上在家中穿的衣服出来,开饭了。朝廷并不管官员的午饭,包括翰林院衙门在内的所有朝廷衙门,都没有设食堂。所以黎池今天还只吃了一顿早饭,早已饿得饥肠辘辘,这顿晚饭就吃得有些多。“我吃完饭了就去给你准备些点心,你明早出门前带上,中午饿了也能有填肚子的。”看着黎池饿成这个样子,徐素心疼不已。“那就让你受累了。”黎池没有客气,“你的厨艺很好,我明天带你做的点心去衙门,竹帛和冠三两个人怕是要馋坏了。”“那我就多做些,你明天也给他们两个带些去。”“做什么给他们带累到你了怎么办”“反正要起头给你做的,做多做少都差不多,累不到哪儿去。”徐素本就聪慧,与黎池相处了这么些时间,也大概了解他一些了。比如,刚他提到钟离书他们,其实就是想给他们也带一些点心。但又怕直接开口会让她不高兴,这才甜言蜜语地夸她的厨艺,让她心甘情愿地主动开口多做一些。对于这样考虑她心情的丈夫,徐素还是很高兴的。桌上的另一个人黎海,看一看堂弟和堂弟妹之间甜得发腻的相处场面,然后默默地埋头往嘴里扒白米饭第82章之后,黎池三人每天上衙点卯,早晨时泡上一壶茶,之后一整天就都看过往史料邸报和敕诰文书。黎池前世没过上一张报纸一杯茶的生活,这辈子倒是终于过上了。不过黎池三人整天看书喝茶的上班生活,事实上并不如表面那样轻松写意。翰林院起初是专门为皇帝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着天子私人之称。后来这个地位被内阁所取代,翰林院就成了养才储往之所。所谓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清贵得很,是日后成为阁老重臣或地方要员的踏脚石或说跳板。既然是养才储望之所,黎池他们也就要学一些东西,才称得上养才。不管以后是否能入内阁,抑或是去其他地方,利用这段清闲时间多学一些,总归是不会吃亏的。所以黎池并非是轻松写意地一本书一杯茶,坐在那儿消磨时间,而是在快速地看书学习。黎池就这样一架子书一壶茶,一看就是一整天,终于将办公间书架上的史料、邸报和敕诰等看完了。看完之后,黎池又去请求唐翰林,让他们进去翰林院的书库即是资料档案库,之后黎池就转移了地点,整天整天地待在书库里。钟离书和明晟受到影响,也安下心来跟着看书,不再去理会翰林院老人们的孤立。这样看了几天之后,黎池也觉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不仅仅是翰林出身清贵、声望高这一点,也还有其他的现实道理。内阁是皇帝掌控六部和全国行政的中间枢纽,内阁的重要性、阁臣需要具备的能力,可想而知。而翰林院则是相当于一个培训机构,是一个为内阁储备培养人才的地方。如今的翰林院,主要负责修书撰史,替内阁代为起草一般性敕诰敕诰本归内阁阁臣起草,为皇室成员侍读侍讲,担任科举考官等。也就是翰林院的这些职能,培养和锻炼出了以后的阁臣。修书撰史,多为阁臣领衔,翰林负责实际编修。这项职能可使翰林官加深对历史典故的深层理解,从中吸取政治智慧并积累下来。起草敕诰即使是一般性而非重大机密敕诰,有助于翰林官熟悉政务、增加阅历。侍读侍讲,在为皇室成员经筵侍讲中,翰林官不仅能更加熟悉朝廷仪制和国家要政,还能潜移默化地向皇室成员甚至皇帝施加影响。更不用说担任科举考官了。虽大燕科举革新后,考官与考生之间已经没有那么深的师生羁绊,但终究也是一条关系。这些都使得翰林院的翰林们,不断积累政治学识、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为日后准备下较好的政治素养。所以在翰林院的这段时间,对黎池他们来说是一个积累学习的重要时间段,虽然确实也清闲,但去不能把日子过成养老的样子。黎池和钟离书与明晟,都决定趁这段时间,多学些东西。在此期间,上旬休沐日那天,黎池约了钟离书和明晟两人到家里来。当天徐素准备了一桌好酒菜,三人一起吃喝闲聊,过得很是愉快。休沐回去之后的第一天,榜眼孙玉林和探花李乾桉,也终于返京来翰林院上班点卯了。那天同来的还有一个钱姓庶吉士,毫无意外地他是钱翰林的族中后辈。黎池在状元游街和琼林宴上时,就与榜眼和探花两人结识了,两人在翰林院中没有熟人的情况下,黎池就成功将两人拉入到了他们之中。至此,翰林院新的阵营格局已经成型。翰林院的老人们,孤立黎池三人、逼其就范,让黎池唯他们马首是瞻不成。反而让给黎池凝聚了今科翰林院新人,在翰林院内形成了一个新派系,这是翰林院老人们没有想到的。就连黎池事先也没想到,双方一步一步地冷漠对峙,竟就分成了两个阵营。不过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再散了阵营融入到对方的群体中去,也是不可能的了。如今翰林院内的格局是:正五品掌院学士王掌院,作为翰林院最高长官,哪派都不靠。从五品侍读学士唐翰林,是偏黎池他们新翰林的。从五品侍讲学士钱翰林,则是偏老翰林。翰林院正常的人员构成是,正五品掌院学士一人,从五品侍读和侍讲学士各两人,正六品侍读侍讲各两人。从六品修撰、正七品编修、从七品检讨和无定级的庶吉士,皆无定员。但翰林院的实际编制是没满的,现在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皆只各有一人唐翰林和钱翰林,侍读侍讲是空置的。如今翰林院共十五人,就有十二人是在无定员的职位上。修完资治通史后,翰林院的人员就一直是入不敷出,可到了黎池他们这一科,新翰林几乎就与老翰林的人数一样多了。这也是老翰林们深觉危机重重,决定先孤立并最终收服黎池他们的原因。结果当然是没有收服成功的,黎池拉了他们那科的新进翰林,自成一派。一旬过去又一旬,六月下旬也即将结束时,翰林院又将迎来一旬一天的休沐日。两天前赵俭让幕僚谌青带了话,说是这次休沐日要到黎池府上来,要与他谈些事情。虽说赵俭与黎池是以朋友相交,但他的身份到底是皇子王爷,黎池当天回来说过这事之后,徐素就开始准备起来了。黎池从翰林院下衙回来,换过衣服后晚饭也就开饭了。“今天这爆炒腰花是你亲自下厨做的”黎池仔细咀嚼品尝着,秉承着多多夸赞妻子的夫妻相处之道,语气真诚地夸奖到:“鲜香滑嫩你的手艺又进步了”徐素笑着夹了一筷子腰花,放到黎池面前的碗里,“既然味道好,那就多吃点。”“你辛苦了,你也尝尝你自己的手艺”黎池给徐素也夹了一筷子腰花,“味道是真的好,我保准没骗你。”黎海最近吃晚饭时,埋头默默地扒白米饭的次数增多了黎池见黎海只扒米饭吃的样子,招呼到:“海哥自己夹菜吃啊,今晚的菜味道很好的,尤其是你弟妹亲手做的这道爆炒腰花。”“嗯嗯,吃菜吃菜。”黎海夹了一筷子清炒笋丝,嚼在嘴里嘎嘣嘎嘣脆。徐素说起明天赵俭要到府里来的事,“我今天盯着两个小厮和丫鬟,将府中里里外外都整理了一遍。菜色也都和梅厨娘商量好了,我明日再亲手做一道糖醋鱼和一道白切鸡,你说这样可好”“有你安排,我再放心不过了。”黎池想了想,问起茶水的事情,“俭王与我一样,都不爱喝放了调料的茶水,明日准备的可是清茶”“是清茶。备的茶叶是二十两银子一两的芒山春茶,你最爱喝的。”在浯阳老家时,黎池通过一次做东以及一场大婚,收了价值约五千两银子的礼。可上京时却只带了淘换出的一千两银票,而这笔银子,早就在搬进状元府前后就已经用完了。现在家里花销的银钱,已经是从赏赐的那六百两黄金中拿的了。虽然六百两黄金换成白银得有六千多两,但京城物价贵、花销大,还是得节约着用。“二十两银子一两的芒山春茶,也只有俭王这样的贵客临门,才能蹭着喝一喝了。”徐素见黎池说得可怜兮兮的样子,提了个建议:“不若我们将家里的钱拿出来,去买一个铺面之后不论是赁出去收租子,还是自己做些买卖,虽然慢些、但总归是赚的,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吃老本。”黎海听到徐素这个建议,停下扒饭的动作,双眼晶亮:“弟妹这个想法好你们买了铺面后,开个胭脂布料铺子、点心铺子这些的,都不用去找外人我就可以去当这个掌柜,保准给你们经营得财源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