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科举出仕> 分节阅读 11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15(1 / 1)

是此商贾要家资丰厚,运输力强,信誉良好,以及家风良好。”“关于第二点,有那些商贾符合以上资质臣只有两只耳朵和一双眼睛,并不能充分知晓哪几家符合。不过有一点,陛下的美好初衷是为让天下之人,皆可享受到煤炭的温暖,那就不能只用北部、南部或中部的哪一家商贾,否则总会有商贾实力不足,忽略掉的地方。也不用三地的每一地都启用好几家,因为多则生乱。”“最后一点,确定后又该如何监察不如同天下官员三年一考政绩那般,官员论升迁或贬谪,经销商贾也三年一考,论续用或贬谪。而且续用最长不超过三次,即一家商贾不得连续经销超过十二年,但可在间隔三年之后,重新参与经销权的竞争。”黎池回禀问话时不慌不忙、条理分明,声音听着让人很舒服,直截了当地就说出想法和建议,并不给每个建议详说缘由,也不给出历史典故、不吊书袋子。相信若是他真去吊书袋子,以他所记知识之渊博,他能比殿上绝多数官员,都要更能吊。这样的回答,贞文帝就很满意了。尤其前两点完全是他心中所想的,最后一点有些超出他的想法的,听着也不错。黎池一边回禀,朝臣们也一边品味他回禀内容的缘由,结果一一对应得出的背后深意,竟都直指要害,总的来看又考虑得很详尽。慵懒中透着威严的贞文帝点了一下头,“嗯,说的像是那么一回事。今天就议到这里了,散朝。”“退朝圣上起驾”太监总管张忠一扬拂尘,上前一步唱道。朝臣们纷纷跪下,口呼:“恭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次早朝在黎池回禀完之后,贞文帝只说了一句说的像是那么一回事,就草草地退朝了。看似没有议出结果来,但有那么几个人精大臣,如周首辅那样,心中已经有数了。果不其然,早朝后的第三日,工部公布出了煤引经销的商贾和监察办法。近乎完全符合了黎池在朝上是的建议。晋商、徽商和潮商各有一家,这三家都是三大商帮中的佼佼者,家资理所当然格外丰厚。三家都有自家的车队和船队,水陆两路都能走。在民间信誉都很好,或是仁商、或是儒商。家风也很好,没有传过他们家族里有甚腌臜事,族中子弟也没有仗势欺人、闹出事情来的。而公布出的三年一考监察法,也是黎池朝会上提出的,一模一样的。晋商王家,就是经销煤引或说经销煤炭的三家之一。竞争经销煤引资格这样的大事,王家的家主自然要亲自到京的。王家家主在去年腊月中旬时,就已经来了京城。过年时,还拜访了不少官员,送去了炭敬、字画、玉石等各类孝敬。而黎池也收到了王家的炭敬。因为王家给二十来家官员的府上,都送去了炭敬,黎池姑且能算是宠臣了,王家给他送炭敬也说得过去,他混在其中也不打眼。事实上,去年年前和今年正月二月里,朝中官员不知收了多少商家的炭敬,贞文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理会。官员的俸饷少,偶尔收点商人的孝敬,贞文帝也就当不知道了。几日后,王家家主提前递上帖子,说是请求在黎池二月中旬休沐日那天登门拜访,来商议合办水泥作坊的事情。黎池应下了。到中旬休沐这天,王家家主带着族中后辈王元桢,携礼登门了。第136章王显银与堂侄王元桢一道,乘马车来到状元府外。掀开车帘看出去,御笔亲书的刚劲雄浑的六元及第四字牌匾,悬挂于大门之上,由此可见府主人黎池的圣宠不低。王显银整整神情,面容温和地下了马车,然后上前向门房小厮道明来意:“鄙人并州王显银,携小侄王元桢,前来拜访府上老爷,还请小哥代为通传一声。”门房小厮黄柏知晓这是前几日,递过拜帖的晋商王家家主,“王老爷与王少爷稍等。”黄柏进来通传时,黎池正在书房看书,也是在等王显银他们,“去将两人往正厅引。”黄柏领了吩咐出去,黎池放下手中书本,起身走出书房,往前院正厅而去,又吩咐在身边侍候的黄芪,“去给你们夫人说一声,王家人已到,可备上茶水了。”黄芪领过吩咐往后院去了,黎池刚到正厅里坐下,就见门房小厮黄柏领着两个人,从大门处的影壁后走出来,没一会儿就走到院中了。见人越走越近了,黎池才赶紧从椅子上起身,往外迎上去,刚刚好在厅门处迎到了王显银和王元桢,“王家主幸会幸会”“哈哈,久仰黎大人大名,今日终于得见,实在是荣幸”王显银见黎池迎了出来,脚下步伐也赶紧加快,边走边作揖说道。两人初次见面,俱都表现得礼仪周全、热情无比。两人都见过之后,王元桢才躬身作揖行礼,开口寒暄道:“多日不见,黎大人风采更盛了”“哈哈,许久不见,王管事也是风采不减呢”黎池与王元桢有过几面之缘,且都相谈甚欢,如今也能算是熟识了。已经见过面,黎池就引着两人往厅里走,“来来,屋里坐、屋里坐我们去坐下来,再慢慢说话。”将两人引到左边主宾和次宾位坐下,黎池这才在上首主位上坐下。“之前与王管事几次见面,都提及王家主的风采和事迹,本官仰慕不已,奈何缘锵一面,今日得见王家主,果真是不负儒商之名。”王显银谦逊地朝上首位前倾身体,“多承黎大人谬赞鄙人亦是久闻黎大人盛名,如今有幸一见,观您果真是风采卓然”三人坐下之后,就是这一番互捧和互赞。然后黎池作为主人,又寒暄关心了一番,都是些无实际意义的话,比如:京城的气候可与并州有多大差异,王家主可适应否如今住在何处,可还住的习惯可否吃得惯京城的饭菜,合不合口味面对黎池的嘘寒问暖,王显银与王元桢伯侄两,一人主要回答,一人从旁补充附和。如此一来,厅里的氛围也就非常好了。寒暄过一会儿,豆蔻前来上茶。安静地都上了茶之后,豆蔻并未立即退下,而是恭敬地出口问到:“夫人让豆蔻问问老爷,午饭可是安排在前院厅里”一般他们一家人吃饭时,除过节外大多是在后院的正房厅里,如今徐素来问是否安排在前院厅里,就是问中午是否留王家人吃饭。若是家中有客人用饭,自然要在前院大厅里才合适。听到黎池府上丫鬟在问午饭的事情,还没等黎池说话,王显银先客气地推却道:“大人府上尽管顾自安排午饭就是,不用因我伯侄二人而为难,我二人是习惯不吃午饭的。而且也不好过多叨扰府上,我们中午前就要告辞的。”“王家主客气了,一日三餐怎能少”虽平民百姓多是一日两餐,但富裕人家都是一日三餐的,王家怕也不会例外,王显银这样说不过是客气话罢了。“本官与王家主一见如故,正想同王家主多聊一会儿呢,午饭前怕是聊不尽兴的只恨不能多与王家主聊天,又何来叨扰一说豆蔻,去与夫人说,午饭安排在前院厅里,王家主伯侄两人亦留下用午饭,让厨房多做两道菜。”“黎大人太客气,劳累府上了,这怎么好意思”王显银嘴里道着不好意思,心里想着:黎六元此人,有六元及第的才华,仪容风貌又卓然不群,言谈待人又老道热情,让人感觉如沐春风,难怪颇得圣宠、仕途顺畅了。这样人物,若无意外,前途几乎可见的无量,非常值得交好。堂侄元桢看人的眼光,果然不错。黎池摆摆手,神情和语气在热情之中,又透出似是骨子里的温和来,“不过是一顿便饭而已,粗茶淡饭,王家主不嫌弃难下口就好。王家主、王管事,尝尝这茶,可能入口”王显银和王元桢依言端起茶盏,见是清茶,就轻轻吹开茶盏中的浮沫,浅尝一口、细细品味片刻,“这芒山雾春茶,凑近喝时茶香萦鼻,入口茶味盈溢,咽下后又有缭缭回甘,好茶”去年贞文帝赏赐了一万两白银,又有卖羊毛六件套赚的一万多两,黎池如今并不缺钱。茶也是买的名茶,再不像当初,等家里来客人了要待客时,才能沾光喝上一口好茶。寒暄过、暖好场了,香茶也品过了,差不多该进入正题了。“去年鄙人的侄儿元桢,回去后将他与黎大人商量合办水泥作坊的事情说了,鄙人觉得此事很可以一做。无奈自年前到了京城至今,都在忙于煤引之事,实在分身乏术,今日才得以与黎大人一见来商量这事,实在是惭愧。”水泥生意中,有一样东西很重要:煤炭,不仅水泥中要添加煤粉和煤渣粉,烧制水泥时用煤炭做燃料,烧出的质量也更好。王家主虽知道得不如何详细,但也知道煤炭是很重要的。虽然王家若是没有争取到经销煤引,这水泥生意也做得,且还必须做得,否则若是不但煤引没了,水泥生意也没了,王家就真是要被压制了。事有轻重缓急,与黎池的水泥生意是早就说好的,变数不大。可煤引经销权的争夺,却是要使全力的,如今大局已定,这才亲自来拜访黎池。“好事不怕迟,王家主事忙,晚些也无妨。何况这事,本官已与王管事初步商量过了,也不急。”过年时王家是送来了炭敬的,不算失礼。“大人您心胸宽厚。”王显银酝酿了几息时间,才继续说:“去年元桢与鄙人说起水泥作坊的事时,鄙人就觉得在分成上,大人让利太多了。我王家不过是出些力气罢了,跑跑腿的事情,如何能拿六成不如改成五五分成”之前与王元桢商量时,王家还未争取到煤引经销权,四六分成刚好。如今王家拿到了煤引经销权,水泥烧制中所需的煤炭,就相当于是用出厂价拿到的,如此一来烧制水泥的成本就大幅下降。事实上,在水泥生意中,成本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煤炭。而如今王家能用煤引买到出厂价的煤炭,这之中相应增加的利润就非常可观了而王家能拿到煤引经销权,黎池是出了力的。比如那几项应具有的资质,王家恰巧都符合。可黎池虽两辈子的原生家庭都不富裕,却并没养成爱财的性格,也不多执着于美食华服的奢侈生活,这一点从朴实无华的状元府上,就能看出来。相比银钱,黎池更执着在意他的仕途。所以黎池并未改变主意,“王家主是个实诚人,生怕本官吃了亏。可我们早就说好了,就王家六、我四的分成,也不用变了。毕竟开办的水泥作坊,主要还是属于王家的,本官只是出了一个水泥配方而已,没有出什么力,拿四成就已经足够。”王显银能成为王家家主,带领王家成为晋商之首,足以说明他近乎就是一个人精了。黎池的话入了王显银的双耳之后,他又放在心里品了品,立即就明白黎池的意思了:黎池想撇清水泥作坊的归属,只能属于他们王家。这很好理解,官员虽能置产,却不准经商。经营一两家绸缎庄或酒楼饭馆的这类小生意,也没人追究,但是像水泥这样的大生意,却是不能做的。而且,若是水泥作坊归属在王家,出了事情也是王家担着,并不会太过波及他。所以分成只能是四六分,就连五五对半分都不能。王显银想起堂侄所说,黎大人做事自有一根准绳,于是也没再多说,“那大人您看这样可好王家在经销煤引的年份里时,黎大人拿售卖数额的四成,反之则拿纯利的四成。”黎池心中暗暗挑眉,面上却是作出沉思的模样,然后回复到:“王家主实在是实诚,硬是要让利给本官盛情难却,既如此本官就厚脸收下了,那就按王家主所说方法来分成”售卖数额即是销售额,是没有除去成本的。水泥是大批量商品,成本分摊下来后会分薄许多,单袋成本相对于售价来说算很低了,不过数量多了,总成本也高了。拿四成销售额,是不用负担这比成本的。拿四成的纯利,则要承担一笔不低的成本。是拿销售额的四成,还是拿纯利的四成,只有一个前提:王家是否持有煤引的经销权。无商不奸,这话果然没说错。王显银这是想通过这四成的成本,来让他为王家的煤引经销权出力啊。若是王家一直符合资质,也不费事的话,他到时也愿意出一份力。可若是王家出了什么事,不符合资质了,他并不会因那多得的四成成本银钱,去为他们费心费力。于他来说,银钱够用就行。否管各自心里揣着什么样的心思,两方都还是继续聊着。之后又聊了如何筹建,选址在哪里,如何培养烧制水泥的工匠,何时才适合正式动工等等话题。等到将合办的细节都大概说到之后,也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一起吃过午饭之后,三人又移步黎池的书房。由黎池执笔写了契约,一式两份各自摁上手指印,又用了各自的私章。至此,黎池与王家合办水泥作坊的事情,也就正式定下来了。三人顺便又在书房坐了一会儿,办完正事之后,来赏鉴一番黎池书房里的文玩字画。文玩字画也赏鉴完了,王显银就拿出来一叠银票,面额是一千两,粗一看应该是十张。王显银还贴心地避了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