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颠倒黑白的说法,居然是我朝言官写出来的,让我深刻怀疑我朝是不是从骨子里就给蛀了。就因这封折子,皇上在太和殿发了飚。古人云,天子动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可能这群人真没想到皇上会发这么大的火,底下乌压压跪了一片。也不知道骂了多少声“废物”,喊了多少句“朕养你们到底有什么用!”之后,皇上一口气没喘上来,捂着胸口,紧急唤了太医。又病倒了。我和李祯再也不敢慢悠悠地往回走了,而是去官驿换了两匹快马,丢下身后的车马与随从,仅我二人,火速赶往金陵。回到宫中,皇上当着我的面,对李祯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朕要退位。”第二句是:“朕不想干了!”李祯:“……”我:“…………”作者有话要说:皇上:我太难了我不想干了!李祯:哦所以您就把烂摊子丢给我和我老婆呗(黑线第65章皇上并非在闹脾气,他是真的心累了。今圣登基那年也不过二十出头,本是少年天子,当年也是气宇轩昂、满腔热血,想做出一番事业,名流千古。总的来说,他也算是做到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内忧外患,他没丢掉哪怕一寸的徒弟,没有辜负祖宗基业,也够史官好好的写上一笔了。但这二十多年来,每当回想起自己走过的那些路,夜深时,也难免内心沉郁吧?如今太子回来了,依旧站在朝堂上右上首的位置,过往的秩序似乎在逐渐恢复。皇上在朝堂上,提及了退位一事,想试探一下朝臣的反应。他考虑了很多情况,也都一一应验了,比如说反对的朝臣说陛下正值盛年,只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调养,期间太子监国即可;也有人提及,太子还很年轻,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历练。皇上直接道:“众臣皆知,太子是朕一手培养的,也是各位老臣看着长大的。此番镇压李恪反叛一事,太子居功甚伟,堪当大任。”以国舅、韩卿书等人为首的太/子/党,自然表示拥护皇上的决议,并额外提及了太医对皇上心疾的诊断,强调陛下需保重龙体,不可再过度操劳。至此为止,朝堂上都是正常辩论,没有什么幺蛾子,都在可控范围内。但人算不如天算。最终,火还是烧到了我的身上。因为皇上的目的已经被猜到了。就在我和李祯回宫当夜,皇上便对李祯道:“现在战事已毕,天下太平,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整肃贪腐之风。此事乃朕二十年来的心腹大患,如今正值天时地利人和之际,由新君来做,最合适不过。”随后,他和李祯细细分析了现在朝堂上的格局。哪些人可以动,哪些人只能削弱,还有哪些敲打之后依旧能用得着。父子二人秉烛夜谈至深夜。我是个旁听的。按理说我不应该听这种对话,但就在我准备自觉退下时,皇上对我道:“太子妃,你留下来听。”我便听了全程。朝堂上的事儿都聊完了,皇上又难得提起了家务事。“睿王至今只领着些祭祀的虚职,并非他能力不行,而是朕不想让他有别的想法。现在看李恪这般情形,朕更是庆幸自己早早地做了这番决策。”皇上对李祯道,“日后,你若觉得用得着他,便再给实职;若用不着,让他当个富贵闲王便罢了。”李祯恭敬道:“儿臣一定善待兄弟姊妹。”“朕自是对你放心的,只是担心你母后那边……”“儿臣会拦着。”皇上点点头,流露出放心的神色来,又道:“朕都想好了,等朕当了太上皇,便带着贵妃去园子里住。她其实心眼小得很,女官的事儿也是她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对吧?她以为朕不知道呢。”他的神色变得柔和了起来,就连目光也温柔了许多。那眉眼间似乎有李祯的影子。或者反过来说,李祯其实一直都很皇上很像,只是皇后娘娘可能从未见过皇上这般温柔的样子。没想到,最后皇上还提起了皇后娘娘。“皇后对朕怨得很,朕一直都知晓。朕也没什么可以做的,可能不在她跟前出现,她会心情好些罢。”兜兜转转二十几年,也不知道他们两个,到底谁又看清了,谁又没看清呢?或许宫里宫外的人,会觉得皇后娘娘熬出了头,苦尽甘来了,但皇后娘娘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却也从未有人关心过。那夜,父子俩聊到了天将明时,我也陪到了天光破晓。皇上还对我说了许多话,说知道我这次抗击百越出了大力,他却不仅不能封赏我,还要让我承受莫须有的非议。我摇摇头,说无事,都是心甘情愿罢了。该聊的都聊完了,也没时间再补个觉,父子两个直接上了朝。便有了最开始朝堂辩论的一幕。很可惜,皇上的目的很快就被这群人精一般的文臣都猜中了。他们知道,在此时新君上位,必然是要出手整肃的。于是,这群人,便把矛头对准了我。言官的折子又一本本地送了上来。最严重的,直接说太子继位可以,但我牝鸡司晨,不可为后,更何况我母家强盛,未来难免外戚专权,会留下大患。其次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自成婚以来,太子专宠于我,可见我善妒;善妒就算了,还未曾生育,如今太子膝下连个继承人的影子都没看见,是我身为太子妃的失职。关于这一类弹劾,我真想高呼冤枉。我们东宫一向和睦得很好吧!更何况李祯这个工作狂,要不是看在他数次对我表真心的份儿上,我或许会怀疑他性冷淡……所以关于此类言论,我坚定地认为不是我的锅,并甩锅给了李祯,以至于当晚就被就地正法。第三类折子就更搞笑了。他们还正儿八经地提了“解决方案”,大概意思是说,东宫的陈良媛才是真正的贤良淑德、温雅恭顺,无论是出身、教养还是管理后宫的能力,都堪当皇后,建议太子直接换人。搞得陈良媛心慌得很,还让我好一阵安慰。最鬼才的是一个言官。言官写折子,通常都喜欢“以史为鉴”,说直白点就是掉书袋,举点儿前朝例子来证明现在不能这么干。这个言官的例子都举到东瀛去了,说是德川家光宠爱阿万夫人,却也知道阿万出身京都公家,若诞下继承人,恐有后患,故阿万夫人不再侍寝,而是接任春日局的位置,成为了第二代大奥总管。大奥就是东瀛后宫,总管就是女官的最高位。阿万之前的那一任大奥总管,是德川家光的乳母。言官类比道:太子宠爱我,但我父兄手握重兵,日后怕有外戚之患;不如撤了我的太子妃之位,晋我为正一品尚宫。李祯亲自批了四个大字:荒唐至极。我忍不住把问李祯:“他们这么折腾我有意思么?回头该被问罪的,还不是会被问罪?”李祯道:“言官们自以为敢于谏言,他们是发自内心地觉得会有后患,以至于给人当枪使;至于言官背后的那些人,不过是能拖一时拖一时,拖着还能商量一下对策,万一就脱罪了呢?”“我是真想不明白,当初你娶我的时候,他们也没跳出来说我娘家掌重兵不能娶啊?再说了,皇后娘娘也是英国公之女,国舅现在是禁军统领,掌握着金陵的防线,不也是权势滔天么?”李祯摇摇头:“母后无宠。”不过四个字,将其中关节都一语道破。皇后是母家兴盛又育有太子没错,但谁都知道皇上偏爱贵妃和二皇子,故而多年来产生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即皇上一直没有过于抬举英国公府,反倒一直在捧着贵妃的娘家。但我不一样。东宫的事情不是铁桶,消息总能传到外面去,故而外面都知道我与李祯感情极好。而我家又遇到了此番肃王勾结外敌谋反事件,军功一下子全落到了我家里来,满朝那么多武官都没分到半点好处。宠爱、母家、嫡子,身为后宫的女人,三者只能拥其二,方能不被前朝忌惮。皇后拥有的是母家和嫡子,但目前来看,日后我三者都有会,便正好可以拿来做文章 。作者有话要说:本文架空,朝代未知,大约是在次元壁里来回穿梭(?),故而举了德川家的例子哈哈哈。「宠爱、母家、嫡子,身为后宫的女人,三者只能拥其二」,这个梗其实是来源于,「gpa、睡眠、社交,哈佛的学生只能三选二」……(想不到吧!)好惹,丹心又被针对惹,这次要怎么破局呢?第66章因为我的事儿闹的,皇上退位的事儿被无限期搁置。朝臣们吵作一团。只要一天没把我吵出个结果来,皇上就一天不能启动退位的准备工作。我在东宫里闷得发慌,便着重留意了是哪些人找我的麻烦,我便坐镇东宫,也去安排人调查他们,收集证据,以便于日后找他们的麻烦。那一摞摞罪证摆在李祯跟前时,李祯先是意外:“没想到你私底下做了这么多的事儿?到省了我许多功夫。”紧跟着又是有点儿毛毛的:“等等……你这么记仇,本宫是不是以后尽量不要得罪你?”我哈哈大笑,逮住他啃了一口。“所以啊,我的殿下准备怎么解决这档子破事儿?”“我又不急着登基。”李祯轻描淡写回我一句。这倒确实。皇后娘娘已然知道了皇上想退位后带着贵妃去园子里住。如今舒贵妃人逢喜事精神爽,太后给软禁着,不用再小心奉承了,公主也重回膝下养着,还即将要开始和皇上的二人世界,别提多开心了。舒贵妃一开心,皇后娘娘就不开心了。我曾经以为,皇后娘娘知道李祯幼时生病的真正原因后,不说和舒贵妃冰释前嫌吧,应该也不至于那般敌对了——后来我发现,自己想多了。舒良娣嗑着瓜子儿对我说:“我的太子妃娘娘,你想什么呢?你当是咱们两个,吵个架还能和好呀?我姑姑和皇后娘娘是抢男人与被抢男人的关系啊!”我:“你说得好有道理的样子……”总而言之,因战事期间皇后娘娘主动和皇上撕破了脸,现在两人根本不说话,连个照面也不打。虽然皇上略有悔意,但他毕竟不可能真的去皇后娘娘跟前认错,所以皇后娘娘并不知道皇上是怎么想的,只知道自己老公要退位了,退位的目的是想带着小老婆跑路去园子里,跟她彻底老死不相往来。考虑到“反正皇位早晚都是我儿子的”情况下,皇后娘娘现在恨不得皇上努力工作,一直在挂在御书房里,总之不能让他和贵妃两个双宿双飞。我严肃怀疑皇后娘娘有点儿更年期……他们三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外人实在难以评价,但贵妃三番五次帮过我,皇上虽然利用我的成分更多一点,但对我绝对算是有知遇之恩,这俩我都不想得罪。更何况现在我处在舆论的旋涡中心,我也存了避一避的心思。故而,我对皇后娘娘提议,要不要出宫去跑跑马、散散心?也不走远,扬州、姑苏、湖州什么的都可以跑一跑,临安就算了,贵妃老家,去了也是添堵。皇后娘娘没想多久便同意了。可能她也觉得出去散散心会比较好,横竖现在也没什么人什么事儿可以拘着她了。说走就走。我和皇后娘娘身着普通百姓的骑装服饰,戴着网纱锥帽,也没带侍从,分别骑了匹马,就离了金陵城。我陪她吃街边小吃,住寻常酒肆,和店家、小二攀谈,聊生活,聊这座城郭里发生的趣闻。离了金陵几日后,皇后娘娘的气色都明显好了许多,心情也开阔了许多。我们去马场上组野队打球时,我方才意识到,巾帼不让须眉的皇后娘娘多年来身手居然从未荒废过,直接把几个当地的少年打得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球杆伸得老长,却连球都碰不着。酣畅淋漓地打完后,那几个少年也与我们混熟了,聊起天来,道:“二位娘子初来此地,想必对好吃的好玩的都不太熟。我们可以给你们引荐几处。本地听雨轩的茶点和小吃最为出名,最近还有个广府来的说书人在讲故事,许多客人去捧场听说书,有意思得很,可以去看一看。”“广府?”我托着腮,挑起眉,“那官话岂不是讲得很不标准?”我初来金陵时,讲官话还带着一口粤语味儿,也是扭了好久才纠正回来的。少年人却笑着摇头道:“非也,那说书人官话讲得极好呢!”“都讲得什么故事啊?”皇后娘娘问道。“说起来也好玩儿,那个说书人是广府人,却跑来湖州讲西北的故事。”少年人笑道,“大概就是讲一个西北的女将军嫁给了皇子后的故事。”“哦?”皇后娘娘有些好奇,“到挺有意思的。”我见她感兴趣,便主动道:“咱们一会儿便去瞧瞧?”皇后娘娘点头称好。到了那听雨轩后,我们二人也没要什么楼上雅座,而是混迹在人群中,随意和别人拼了桌子,一边喝茶一边听说书。听完了一折后,正巧碰到先前与我们打马球的少年人所说的“广府人”上台。他一登台,我便哗啦一收折扇,凑到皇后娘娘耳边道:“母后,这人我认识啊!”“哦?”“他是广府很有名的‘讲古佬’,我小时候还听他讲过三国的故事呢。听他说书可不容易了,需要提早很久才能占到位置。不知怎么跑到湖州来了?”“讲古佬”是岭南道对说书人的称呼,他们一般讲些历史故事,全程用的粤语,是本地的一种文化特色。说书先生的官话讲得挺好,居然一点儿岭南口音也没有。他讲得是一位女子,在西北边陲长大,自幼随父亲上了战场,后来阴差阳错到了京城,嫁予皇子为正妃。因其敢于直谏,替百姓伸冤,诉说民间疾苦,因而被贪官污吏们所厌恶,责其身为皇子妃,不该插手政事。后在国家危难之际,皇子妃又被推上了西北战场;曾经中伤她的人,却像缩头乌龟一样躲在京城里。皇子妃大胜归来,却再度遭到诘难。只因皇上想要立她的夫君为储君,但群臣却不同意她为皇后。最终的结局是,皇子还是当了太子,却与皇子妃和离了。皇子妃回到了西北,依旧当她的女将军,只是偶尔对月一壶酒,聊以慰风尘。这故事还有一条副线,说是皇子妃有个幼时很好哭的表妹,小名换做月儿,漂亮得很,还很黏姐姐。民间皆传,皇子妃其实是错投了女儿身,若她本就是个男子,大约不至于在京城里走这么一遭,早就娶了表妹过门。但故事的最后,表妹远嫁,与皇子妃生离。这故事讲起来不长,全部听下来也就一个半时辰,分上下两折。皇后娘娘听得很入迷,并没有多想,我却听着听着,眼泪就要掉下来了。真是恨不得立刻揪着台上面的讲古佬问问:这故事是谁写的?又是谁让你来江南道说书的?但又觉得无需去问。写故事的人,生怕听故事的人没听明白。听故事的人,只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往后的一个月里,讲古佬把江南道都绕了个遍,并最终讲到了金陵城来。那已经是我和皇后娘娘回宫后的事情了。这故事一下子在民间流行得很,也很快便有传言说,此事以当朝太子妃为原型。太子妃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亲自前往广府接掌程家军,到头来却被言官骂牝鸡司晨,甚至还有朝臣荒唐地提议说要罢了太子妃正妃的位置,另立他人。更何况,我在民间本就名声很好,外头几个月前就传了一遍我有颗比干心,如今我在朝堂上遭到这般针对,很快便迎来了民间舆论的反扑。诋毁我的“主谋”甚至都被人揪了出来,好几个朝廷命官在民间传成了“大奸臣”,甚至有百姓去大理寺外为我击鼓鸣冤。我并不确定这都是贺辰月的手笔,亦或者是他只做了最初的事情,后面全都是民间自然发酵的。但我很清楚的是:朝堂上对我的诘难,全都不攻自破了。作者有话要说:贺辰月:想不到吧我还会写话本子哦!李祯:你咒我和我老婆和离??贺辰月:我哪有,我写的是西北女将军的故事,请太子殿下不要随便对号入座。李祯:…………***明天要出差~请假一天么么么感谢在2020-04-27 23:22:39~2020-04-29 00:36:2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水水 10瓶;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第67章李祯并不算后知后觉,后来我才知道,他发现得并不算晚,也在其中推波助澜了一波。只不过这个男人在这种时候心眼就很小,一万个不待见贺辰月,连带着不待见贺辰月给我的那对鸽子……是的,那对鸽子后来我还是带回了金陵,好吃好喝地供着,还能在我的手上和胳膊上停留一会儿。李祯曾经还好,此时却是一万个看它们不顺眼。然后他就……抱了只猫回来。是一只虎斑大橘,鼻头和爪子都粉嫩粉嫩的,长得却分外微风,喵起来中气十足,每天都在东宫的墙上顺溜儿着巡逻,吓得我的小星和小月每天只敢缩在鸽子笼里,都不飞出来。李祯还给大橘取了个名字,叫小太阳。我:“???”李祯:“你不觉得它这个毛色,很像个小太阳吗?”我:“……”李祯:“毛绒绒的,暖烘烘的。”我:“……好像没错。”李祯:“太阳出来的时候,星星和月亮就都不见了。你看我们家小太阳一出来巡逻,小星和小月就躲起来了,很形象对不对?”我看了一眼鸽子笼里瑟瑟发抖的小星和小月——俩咕咕把脑袋埋进翅羽里,死活不肯看大橘猫一眼。男人小家子气起来真是没救了啊!我扁扁嘴,道:“殿下,醋不是这么个吃法,贺辰月不是帮咱们解决问题了么?你好歹得领这个情啊。”李祯瞥了我一眼:“领他什么情?咒我们两个和离的情?还是女将军不该嫁给皇子、就该投做男儿身与表妹月儿双宿双飞的情?”我尴尬道:“想不到你把这个故事记得那么清楚……”“丹心。”李祯叹了口气,“我有的时候……也没那么自信。”我一愣。他说的这句话……我竟从未想过。李祯这个人,自幼在帝后的教导和朝臣的期待下长大,也深知自己但凡流露出什么喜恶来,都会产生他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影响。也因而,养成了如今这番荣辱不惊、云淡风轻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激怒他,同样的,也没有什么事情会让他感到无措,他总是能很迅速地把问题解决掉。此时此刻,他的目光却飘远了,飘出东宫的红墙,朝着远处的天空与山峦远眺。我却温柔地笑笑,走上前去,从背后拥抱住他。“殿下。”“嗯。”“你一定要当一个很好的皇帝,特别睿智特别深明大义的那种。”“……我尽力。”“我的意思是——”我拖长了音调,“不要再给我跑掉的机会啦。”和你分开、面临着生离死别的可能,这种事情,真的不想再发生第二回 了。李祯握住了我环在他腰间的手,指节收紧。“一定。”他的声音坚定有力。*** ***李祯的登基大典在秋后。先是今圣退位,正式被尊为“太上皇”,随后便是新皇登基。按理来说,需要他先登机,随后再封我为后。但在礼部制定规章 礼仪之时,李祯却将他们的提案打了回去,要求整个儿重来。下面的官员没有摸清楚新帝的意思,既不敢问,又不敢妄加揣测,最终求到了李真的亲舅舅禁军统领处。对方答曰:“你们是不是把太子妃给忘了?”礼部的人回道:“没有忘呀!封后不是登基以后的事儿吗?”话一说出口,自己也觉得不对劲儿,再一拍脑袋,就恍然大悟了。而后,呈上去的新规章 里,是帝后二人携手走上太和殿。本来我就不在意这个,毕竟我已经受够了言官们的弹劾,巴不得不要再给他们叨叨我的机会,但神奇的是,这种摆明了给人揪住小辫子的事儿,言官们居然都不约而同地闭嘴了。李祯对我说,那是因为之前民间传了几个官员针对我,结果不仅被人去大理寺击了鼓,家门口还被人丢了菜叶子,在百姓间的名声一落千丈,就快被定调成佞臣了。哪个当官的不想青史留名?就算不图青史留名,就捞点儿钱过好此生吧,那也不想被说是佞臣啊!也因此,有舆论护着,针对我的人言官们一下子都不上折子了,搞得我一时间还蛮莫名其妙的。当日,我正在阁内梳妆,穿着复杂华丽的凤袍,头上戴着二十斤重的金饰。就连妆容也更为细致,被妆娘们一层又一层的描绘着。镜子里的女人极为端庄雍容,竟有些皇后娘娘平日坐在坤宁宫时的影子,让我都有些认不出自己来。李祯的服饰要比我简单许多,是以,他一切都准备好、出现在我身后时,我的妆容还没完全画完。三个妆娘赶忙行礼,李祯挥手让她们先退下。很快,阁内便只剩下我们两个。他弯下腰,从我背后环住我:“还有哪里没画好?”“差不多了,就差面靥。”我道。“我来帮你。”李祯道。“你还会这个?”我挑眉。“如何不会。”他一如既往地淡然道。随后,李祯取了胭脂和小笔,轻轻蘸取。又用一只手挑起我的下巴,对我的面颊仔细看了看。“笑一个。”他道。我便上扬唇角,勾勒出一个无比端庄优雅矜持的皇后专属笑容来。他蹙起眉:“跟谁学的?笑这么假。”“……跟你母后学的。”“……”李祯捏了捏我的脸,示意我不要淘气,然后在我嘴角上扬处的两边,拿胭脂分别点下一个红点,左右对称。此为面靥。我歪头问他:“好看吗?”“你觉得呢?”他反问我。“老实说,我一直觉得我属于好看那一挂的,但也没有那么好看,论特别好看,女人还是当属舒家姑侄俩,无论是舒贵妃还是舒良娣,那长得都无比妖孽啊;男人的话,应该没有比贺辰月更好看的了吧,在他面前我自惭形秽啊,啧啧啧……”我在那里叨叨叨地碎碎念,李祯越听越皱眉,最后干脆道:“行了,别说了,都没你好看。”“真的啊?”我抬起脸,用水灵灵的眸光看向他。他“嗯”了一声。“你敷衍我。”“没有。”他摇摇头,“我眼里又瞧不见别人。”“……!”刹那间,呼吸一滞。这个男人真是该死的要我的命。“我的殿下。”我又一次这样喊道。“嗯?”“没,就喊喊你。以后就是陛下了,天下万民的陛下。但在咱们走出这宫室前,你还是我的殿下啊,就想多喊两声。”我本只是想撒个娇,却没想到,李祯居然很认真地回答了我。“我想过这个问题。”他对我道,“至少在感情方面,我依旧只属于你一个人。不是殿下,也不是什么陛下,不是太子或者皇帝,就只是你的丈夫,那身为丈夫的我,注定就只属于你一个。”我没想到他会突然说这些,有些懵懵地看向镜子里的他。他却好像猜到了我想问什么似的,接着道:“我知道你会问,就算是寻常百姓,只要是富贵一些的人家,都是妻妾成群的,对吧?”我点点头。他却摇了摇头:“我虽然有的时候,也会因为肩上的担子太重了,从而怀疑自己,对自己没信心,但程丹心,你这么自信的一个人,总该对自己有点儿信心吧?”听他说完这话,我一时没忍住,嘴角微微地上扬。李祯这种极难得能说上两句好话的人,在今时今日,把话对我说到这份儿上……我怎么也都不能再装傻了啊。“要不是嘴上涂了胭脂,我真想亲你诶。”我托腮道,“可是会弄得你嘴上都是的。”李祯又“嗯”了一声,却环顾了一圈四周,拿了一把罗扇来。然后掩住我的唇,在罗扇上对着我轻轻一吻。隔着扇面,我却依旧能感受到些许的温度。唇印印在了扇子上。心跳漏了一拍。李祯从容不迫地收起扇子,与我一同,看向镜子里的我们俩。“你也不再是我的太子妃了,而是天下万民的皇后——准备好了吗?”我平复下心情,缓慢而又坚定地颌首。镜子里的自己,目光澄澈,没有一丝一毫地犹豫。“臣妾永远都是那一句话。”我坚声道,“臣妾会一直陪着陛下,辅佐陛下,生死相依,荣辱与共。”而后,太监前来宣布“吉时已到”,我们乘坐鸾架抵达太和殿前,一同走向那长长的三十九级台阶,步步往上。他拖着我的手,目视前方。我本以为自己会紧张,但我没有,李祯亦没有。我还以为自己会在这一路上跟他说些什么,但想来,也没什么要说的。两颗心紧紧靠在一起,已然温暖至极了,又有什么好用言语去表达的呢?直至走到最上首的月台,我们方才转过身来,俯瞰跪拜的文武百官。底下高呼“皇上万岁”与“皇后娘娘千岁”,声音整齐划一,在偌大的殿前回响着。那一日过得很漫长,却又如白驹过隙般短暂。虽然身上是意料之中的闷热与酸痛,思维却甚为明晰。我并没有想到会很快走到这一步,也曾经在犹豫,这样年轻的李祯与我,能担得起天下的担子吗?但既然李祯都没有说什么,我便更不会说什么,不会叫苦叫累,也不会表现出脆弱与害怕来。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便更要好好的,陪着李祯走下去。我也一定能和他好好走下去。我坚信着。作者有话要说:本章 已补完,帝后上线!下章 正文完结~(写得顺利就明天,修修改改就后天)第68章李祯登基后,便开始整肃朝堂,主要针对的便是冗官冗政、贪污腐败的不正之风。一时间,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我亦陪他去推进整个儿肃清的过程。因我在民间的口碑好到我都觉得受之有愧的地步,故而李祯想干掉谁的时候,我出面上书骂一遍贪官污吏,底下的百姓也就跟在我后面骂。这几乎是多年来整肃贪腐之风的最好时机。一方面,没有内忧外患,且邺朝刚刚在三场战争同时打响的情况下依旧大获全胜,国力乃最胜之时;另一方面,太后母家英国公府与我母家程家合在一起,可谓把持了我朝的半壁军队,以绝对的忠心,维护李祯治下的稳定。而带着贵妃搬进了园子里的太上皇,一直抱病,避而不见那些曾经依仗他偏宠、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老臣。李祯的新政自然推行得足够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