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处,这次东林党很少有的不推荐党内中人,却推荐王象乾这个非东林党人做蓟辽总督,便是这个缘由。当然,在张璟想来,王象乾没入东林党,恐怕也是东林党不好安排王象乾的身份的原因。毕竟,以王象乾的政治资历,就是东林党的创始元老顾宪成、李三才、高攀龙那些人,见了他都得低一辈,要是让他入了东林党,那让那些东林党的创始人该怎么安排王象乾难道要让那些东林党的创始元老们,主动把自己的老大位置让出来,给王象乾这个后来者吗很明显,对他们而言,这是不可能的从一开始,那些东林党的创始人,创立东林党以来,虽然喊着各种“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东林党却是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他们这些创始人,也早从一开始,就把东林党当做他们的另一种政治权利的博弈,没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党内权利,拱手让人的终究,只要他们在东林党的地位越高,哪怕他们没什么本事,但在仕途上,他们都不会低的,毕竟,因为东林党的名声,会有无数人为了接近结交东林党,都会主动帮你升官的。而王象乾与东林党互相合作,这从真实历史上,王化贞架空熊廷弼里,就能看出。毕竟,王化贞能架空熊廷弼,除了朝廷大权在东林党手里以外,这个和王化贞同姓的山东同乡,出力也不小。毕竟,作为蓟辽总督,在辽东方面,王象乾也能节制一些军队,他若是让这些军队全力投靠王化贞,抛弃熊廷弼,那绝对是可能的。至于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为辽东经略一职,是皇帝特设的,并非是朝廷一直有的。所以,等到辽东战事结束,熊廷弼自然不会再担任辽东经略了,而蓟辽总督却不一样,作为大明如今的定设官职,王象乾只要不是死了或是犯法治罪,那日后这些辽东兵马,可都是还要受王象乾节制的。为了日后不被王象乾记住报复,自然的,会有不少辽东兵将会遵守王象乾的命令,跟随王化贞。有这一点,再加上朝廷中枢的东林党人的大力支持,熊廷弼不被架空都是怪事了。当然,王象乾除了这事情令张璟讨厌外,还有另外一件事,更让张璟气愤,因为王象乾,严格来说,就是真实历史上的“辽西无底洞”的创始人。378、辽西无底洞所谓“辽西无底洞”,是张璟自己总结的词语,里面包含辽饷、给辽西附近胡人的安抚买边境平安的费用,还有修筑辽西的军事建筑的等一系列费用。反正,辽西那里无底洞般的花钱,却一直没多少成效,甚至到了崇祯朝财政崩溃没钱时,张璟记得,“辽西无底洞”占了大明朝廷的半数开支还不算,大明朝廷竟然还差了“辽西无底洞”不少的钱,这难道还不算是无底洞吗某些时候,张璟觉得王象乾就和他那个因为一只鸡,就把孔有德的辽东兵逼反,酿出“吴桥兵变”的堂兄弟王象春一样,对大明都是个坑。想到“吴桥兵变”,最终造成抵御后金的总预备队登州军全军覆灭,地处前线的十余万东江军民,带着大明花费重金打造的火炮部队尽数倒戈投降建奴逆贼,使得大明面对建奴的唯一优势,就此荡然无存,张璟就觉得这两个王家人,可真是个坑货家族,王家一门十四进士又如何还不是专坑大明吗说起来,张璟厌恶痛恨“辽西无底洞”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花了大明朝廷那么多钱,而是因为这些钱,花了却根本没见到多少成效,完全无限接近于打水漂。张璟一直认为政府在保家卫国方面,必须不能吝啬,该花的钱必须要到位,毕竟,这事关国家安危,不能抠门,而对于那些敢贪污国家军费的人,那就是必须要严重处理才行。言归正传,“辽西无底洞”投了那么多钱,大明在关外的局面一直没得到改变,可以说,大明已经做了它在关外所有该做的了,该给的支持也全都给了,但依然没效果,所以,这罪自然应该是“辽西无底洞”来担罪。而作为“辽西无底洞”的元老创始人,王象乾难辞其咎,张璟不厌恶他,那才奇怪了。纵观王象乾再次接掌蓟辽总督后,在对外上面,似乎就变得软弱了起来。真实历史上,当广宁失守,熊廷弼和王化贞放弃辽西全境,退守山海关后,朵颜赖晕大、蟒金儿、煖太束不的朗素等三十六家及哈剌慎罕孛罗势伯彦、黄台吉等诸部蒙古人,乘着大明又在关外失败的功夫,便露出獠牙,一改之前的受招安姿态,反咬了一口大明。辽左之地,素来富饶,而大明放弃了辽西,逃难回关内的大明百姓自然是会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带走逃难。穷困的蒙古人见了那些财富当然眼红,然后就肆意劫掠抢夺沿路逃难的百姓,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过,这些蒙古人抢了东西还十分无耻,大概也是他们忌惮大明,毕竟,明军虽然对阵建奴屡屡战败,但他们的实力也不是吃素的。况且,不只是明军,自努尔哈赤率领建奴崛起后,蒙古人对付建奴,也没打过多少胜仗,自然也没有对明军进攻,存在太多优势。为了给自己留后路,这些蒙古人竟然无耻的冠冕堂皇的说他们是见大明兵败,主动带兵前来边塞,为大明朝廷守边的。明眼人见此,一看就知道这些本就是大明花了不少代价安抚的蒙古人,是故意这么说的,他们根本不是真心为大明朝廷守边的。按理来说,遇到这种情况,哪怕大明刚刚战败,兵力没多少,但为了震慑那些蒙古人,大明也该打一仗,好让那些蒙古人知道大明并不是好惹的。可是,王象乾接到战报消息,却并没有教训蒙古人,而是要一力安抚他们,并给了他们这些一些器物、粟米,重新商讨设誓,完全的一昧纵容他。这件事情,实在是非常让张璟气愤,或许,王象乾之所以不攻,反而给蒙古人钱的策略,真的是按他说的因为辽东的建奴逆贼猖獗,大明朝廷不可能两线作战,既对付辽东的建奴逆贼,又对付辽西的蒙古人,所以只能无条件的满足那些蒙古人的所有要求,极力安抚他们。虽然不知道王象乾认为这种安抚是对是错,反正张璟觉得这绝对是错的,因为,这种明显纵容的伯父,实在是在助长他们再来劫掠的气焰。这不,真实历史上,还没过多留,插汉虎墩兔、炒花、小歹青等部落,又一起到边塞附近索赏,一点儿也不尊重他们的誓言,而王象乾却依旧无条件支持前来劫掠的蒙古,只要他们不再劫掠,那就要什么给什么。很快,那些蒙古部落的月饷及新旧额赏,就被王象乾安排好了,岁约百万,诸部蒙古人知道了,就都款如朵颜。想到一年要给蒙古部落一百万银子的安抚费,张璟心里就暗笑,也不知道大明已故的那些皇帝,见到王象乾竟然花一百万安抚费和饷银,但去安抚蒙古人,会不会直接从棺材里直接跳出来。毕竟,这一百万虽然说是安抚费和那些蒙古人的饷银,但在张璟看来,这其实已经和纳款没区别了,幸好王象乾没有地的权利让他割,否则天知道这位蓟辽总督又会干出什么安抚的事情来了。反正,要想这位蓟辽总督出兵打蒙古,难得很张璟记得,就是一向爱面子,从来不轻易议款的崇祯,后来想打弱小的蒙古部落,建立威信,都被王象乾阻止,说得崇祯最后屈服,只能答应议款之事。真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怕得多了,王象乾再次当了蓟辽总督,就完全没有以前的杀伐了,真是有些不可思议。言归正传,给辽西胡人钱,求安抚,其实爷只是辽西无底洞的一个方面,当然,也是最少的方面,毕竟,给蒙古人买边境平安的那些钱,还不如另外的项目多。不过,后来无论是增加辽饷,还是增加军事建筑的费用,开始可都是有王象乾的参与,这也不怪张璟有些厌恶他了。虽然不知道王象乾在这里面捞没捞,但是就算他没捞,那也改变不了这辽西无底洞是个填不完,还得不到回报的大坑的事实。379、远小人辽西在熊廷弼起复掌权后,确实安定了许多,防守也算是固若金汤,令得这段时间在休养生息的建奴,对辽西发起的试探性攻击,也是半点便宜没沾到,反而让熊廷弼向朝廷发了几封捷报,虽然这些都是小捷,但也足以稳固熊廷弼被起复后的地位。当然,虽然建奴没沾到什么便宜,但这也不是说熊廷弼的防守就天衣无缝,毕竟,努尔哈赤发动的这几次进攻,于建奴而言,却是并没有出什么力。终究,攻取辽阳、沈阳的战役,于建奴而言,太过惨烈,“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的名头,可不是瞎说的,努尔哈赤作为一名优秀的女真头目,不可能不明白,没有一年半载的休养生息,建奴的军力很难恢复。再加上刚刚攻下的辽阳、沈阳等地,建奴自己也需要消化,所以,狡猾的努尔哈赤也只是派出小部队试探一下老对手熊廷弼麾下军队的实力,看看大明的这些辽东败军,回到熊廷弼的带领下,实力恢复如何,若是可能,努尔哈赤心里也想再投机一下,再夺取明朝的一些地盘和物资。不过,辽西虽然守得好,但除了辽西,大明的边塞,还是有地方出了败仗。少数蒙古部落,眼见大明在辽东势微,趁此时机,劫掠边塞,而后长驱直入河北,连破大明军队,其中,除河北之地的卫所兵外,两支大明派往辽东的卫所援军也遭遇蒙古人大败固原援辽兵败于临洺,宁夏援辽兵溃于三河。卫所兵的大败,明显让朝中上下看出大明连番败于建奴,朝廷各地的精锐已经损失殆尽,剩下的兵马已经不堪大用,连少数蒙古人都对付不了,那让他们去对付比蒙古人还厉害的建奴,岂不是送死吗所以,群臣眼见卫所兵已不堪大用,只能纷纷上疏,希望皇帝发内帑之银,下旨募兵,补充兵员,从而提升边塞各地的战力。按理来说,这种有利于江山社稷的要求,以朱由校的性格,应该是会毫不犹豫的答应才是,不过,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朱由校却是以内帑银不足,拒绝了这次募兵。当然,拒绝归拒绝,但对于募兵的事情,朱由校却没有拒绝,告诉外朝,让兵部和户部合作,尽力凑出银钱募兵,甚至连募兵的地点,朱由校都替臣子想好了。通州、天津、宣府、大同、陕西、河南、山西、浙江,这些也都算是大明如今出精兵的地方,若是钱粮到位,却是真的能募集到一批愿意做军户的精兵。只是,外朝从来都是指望从皇帝内帑里要钱的,何曾吃过亏,要不到钱还白贴钱现在,朱由校竟然分文不出,这下子,外朝自然不干了,提起钱来,他们永远和皇帝一样哭穷,说朱由校听信小人谗言,又玩物丧志,竟然要和万历帝学习贪财,在国家大事上面,一分钱都不想出云云。大明臣子利用言路批评皇帝,早已成了惯例,“言路无罪”也成了那些大明臣子的保命符。反正,尽管朱由校十分痛恨这些臣子这般污蔑他,但他却是找不到合适的言语反驳。因为,这些早就占据舆论大义的臣子,既然敢直接明面上直接让朱由校出内帑,很显然,他们对于接下来会遇到的事情,应该是有了估计了。既然对付不了这些臣子,朱由校索性就不理会这些人,毕竟就算他们嘴炮再厉害,但没什么军事能力,自然对于主要打定主意不理他们的朱由校无可奈何,只能不高兴的时候,各种宣传朱由校身边有小人作祟,这才使得少年天子,现在连江山社稷都不重视,不发内帑募兵了。至于这其中的小人,虽然是外朝臣子的套话,但他们也必须要找一个人来做这个“小人”,毕竟,皇帝一向是要亲贤臣,远小人的,现在,“贤臣”自然是他们,那“小人”也得必须尽快找出来才是。选来选去,外朝发现皇帝身边竟然找不到什么大奸大恶的人来当“小人”,当然,这对外朝也不是什么难事,本来就是让人背锅的,那就索性把最有可能也最能让人相信的人,宣传成“小人”不就行了为了某些目的,“小人”在某些的人刻意宣传下,突然间就变成了刚刚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不久的王体乾和李进忠了。而让他们担任“小人”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皇帝是在他们升官之后,才变得这么快,甚至连内帑都不发钱来募兵了。张璟在京师听到这坊间传播这消息是,心里也是不由摇头,这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皇帝不发内帑募兵,就说他昏庸了,可是,这募兵的费用难道就该要皇帝出钱吗国库里面的钱,难道不就是应该负责朝廷募兵的吗严格说来,皇帝出内帑募兵,这只能是他自愿,而国库出钱募兵,才应该是必须的义务